美國國防大學研究員吳志遠日前在「外交事務」刊文,題為「台海最大之危險」,將台海戰爭的原因分三種可能,但僅限兩岸間,現實情況是美國不可能袖手旁觀,加入美國因素後,情況會變更複雜。
型態一/理性決策犯台
可能之一是理性選擇的戰爭,這是經權衡軍力對比與可能的政經制裁後,北京理性決定是否為武力奪台的最佳時機。決定因素在於可用多少最低代價拿下台灣。前美國印太司令戴維森在國會作證時說,共軍後年可能攻台。這是基於兩岸與美中軍力對比的判斷。
後年也是共軍建軍百年。福建艦成軍後,共軍具備三航母能力,加上九三閱兵呈現的實戰裝備,共軍後年的目標是可期的。
然而兩軍對壘,能力都是相對,共軍雖不斷累積渡海、搶灘、推進及占領能力,但台灣防衛的力量經不對稱作戰概念轉化,加上美軍協助而正強化中,共軍想在後年完全壓制國軍,可能並非易事。
台灣想做的就是使共軍奪台代價極大化,使習近平「蔣介石化」,亦即使習近平興起也許今天不是攻台的好日子,就像蔣在一九五○、六○年代時每天喊要反攻大陸,最初真的想明天就反攻,但最後淪為口號,也就偏安台灣。
俄烏戰爭的先例,俄羅斯誇口三天攻下基輔,結果拖了三年多,習近平做出攻台決定時,絕對會擔心共軍是否像俄軍不能打、不經打。
如美智庫史汀生中心九月公布的「重新思考威脅」報告所指,即北京理性思考後,全面侵台可能性相當低,遠低於許多政策圈與媒體想像。主要考慮有三:侵台代價太高昂、中共高層傾向非戰手段與國際反共聯盟的嚇阻作用。
型態二/義無反顧宣戰
可能之二是義無反顧的戰爭,這是基於民族大義的考慮,任何中共領袖在台灣跨越政治紅線之際,例如正式宣布獨立時,無論犧牲代價多大都不可能不宣戰。
台灣各方對宣布台獨這條紅線已耳熟能詳,即使「務實台獨工作者」當總統後,不敢也不會宣布台獨,但在爭取國際空間等其他方面,仍希望爭取相對政治實體的地位,且對北京的打壓,台灣內部不滿的共識愈來愈高。
這種台灣主體性,在美十年前開始抗中後,情況變更複雜。最近AIT與美國國務院指出,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及舊金山和約,均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有人認為,這是美國要開始承認台灣地位未定論。其實美政策未變,是對大陸強調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及開羅宣言等,美國反駁陸對台灣的主權宣示。
北京向來認為,台灣的實質台獨是受美國暗中支持,所以每每在雙邊會議要求美國不支持台獨甚至反對台獨,且抱怨美國政府言行不符。美國現行政策其實是反對改變現狀,有時說不支持台獨、有時不說,取決於當時美中交涉的情況,至於宣布反對台獨,絕大多數幕僚反對,因為這使美國的選擇受限。
然而在未經挑釁下,若中共武力犯台,美國一直有的選項是台灣宣布獨立,美國表示支持。這不僅是日前李喜明主導兵推的設想狀況,也一直是美國壓箱底的籌碼。
型態三/擦槍走火意外
可能之三則是擦槍走火戰爭。一次意外或誤判恐迅速失控,進而引爆衝突,這比前兩種可能性更高,至今卻罕見討論。例如共軍戰機因機件故障而墜入台灣領海,大陸要搶救人機,台灣則視為偽裝的蓄意攻擊,因而引發戰爭。
要防止因意外產生的衝突,兩岸需維持祕密溝通管道,用於預防危機和降級緊張,而兩岸必須在軍事行動中保持克制,約束兩軍飛行員或艦艇人員的冒險行為。
美國此前因南海撞機事件,對處理意外有經驗教訓,因此會密切注意事態發展,同時保持戰略模糊,為靈活回應留出空間。美國當然也分別與兩岸維持管道,加強軍事對話,以在第一時間就能降溫。但沒有任何一個溝通是只為了溝通,共軍長期視美中海空遭遇機制是美方刺探情資或己方欺敵的一環,兩岸溝通又何嘗不會以如此角度視之?真正要避戰恐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