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產業進入重組階段,美國以晶片法案、二三二條款以國家安全為名擬對半導體課徵關稅,目的在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與「在地化」。台積電在美方壓力下大舉赴美投資,行政院再加碼擬在美推動建立「類科學園區」,都使得外界擔心台灣的「護國神山群」恐被連根拔起,現今進入台灣半導體生態重大轉折的階段,也牽動產業主權與地緣政治的再平衡。
台灣半導體產業以台積電為首,外界擔心「護國神山群」移往美國,甚至有所謂「德公(指賴清德總統)移山」之說。由本報舉辦的「聯合大講堂」,本月主題為「晶片保衛戰 守住護國神山群」,特別聚焦全球關注的半導體產業及台積電展開世紀全球大布局,對台灣產業及經濟的深遠影響。論壇邀請全球半導體產業協會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專欄作家林宏文、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以及紀錄片「造山者」導演蕭菊貞,從不同角度剖析台積電海外布局的深層意涵。四人一致認為,這不僅是一場企業決策,更是國家產業戰略與全球科技權力的較勁。
台灣優勢 供應鏈效率特別好
曹世綸表示,先不看地緣政治,半導體產業面對的是市占率挑戰,回到產業鏈問題本身,台灣半導體產業是IC設計、晶圓代工製造與封裝測試,美國則是在系統、IC設計、設備或者材料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在新冠疫情、美中科技戰之後,產業界在談供應鏈管理,也有很多觀念轉變,以前講效率跟成本,現在談的是國家安全韌性。台灣半導體業的大客戶,例如輝達等希望產品是在美生產。因此相關供應鏈赴美是呼應客戶需求,且當全球各國都把在地化韌性,當成戰略重點角色來看,「台灣不去參與,就會有其他國家(例如南韓)甚至當地國家的廠商,把商機拿走」。
他指出,外界只看到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完整,卻忽略不是只有台灣有供應鏈,國外本來就有,而且是全球協作。以美國為例,當地就有製造供應鏈,例如英特爾就在亞利桑那,英特爾用的是國際一流的供應鏈。其他國家也都有供應鏈,只是有沒有用到這個技術、機台,或者國外地理區域比較大,人的工作效率跟紀律沒辦法像台灣這麼即時、隨時。台灣的員工願意輪三班,尤其是夜班,因此台灣供應鏈效率特別好。
帶頭赴美 爭取園區最好條件
林宏文表示,台積電這麼大一家企業赴美投資沒問題,但它的供應鏈很多是中小企業,例如台積電中有個供應鏈叫做德鑫控股,集團中有十八家公司,其中有一間公司一年營收不到十億元,放到國際上更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公司,因此他們是十八家公司要一起去、設一個辦公室。但是外界把這些想成設一整個園區,連園區都搬到美國,因此就嚇壞了,擔心台灣被掏空,其實這是政治意識在想這個問題。
即使科學園區在台灣做得這麼成功,在美國複製此一模式就會成功嗎?不一定。有很多原因才造就台灣科學園區的成功,例如工研院當年把技術引進台灣,它不是實驗室的東西,一定要商業化,所以spin-off(分拆)聯電、光罩、台積電等,加上早期稅務的優惠、投資抵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員工分紅配股。使得這些專業經理人比創業家還更有錢,這造就了產業發展,還有資本市場。美國有資本市場,法規也在修,但是「最重要是人,美國現在缺製造業的人」。
曲建仲指出,台積電赴美,中小企業供應鏈勢必跟著過去,但不可能逐一跟美國政府談,由政府去幫中小企業談,土地、廠房,甚至補助。至於外界擔心美國具有半導體完整供應鏈時,台灣重要性是不是就降低?任何一個商業決策都有優缺點,必須要在優缺點之間取捨,台積電帶頭去,可為設立園區爭取最好條件。
竹科模式 非任何國家能複製
蕭菊貞則從紀錄片觀察出發,她指出台積電的成功不只是技術,而是建立在完整產業群聚的集體力量之上。竹科的模式,是台灣半導體最珍貴的資產。從材料、封測到設備,這種高度緊密的供應鏈,讓台積電能快速修正、維持高良率,這不是任何國家一夕之間能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