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貧富差距情勢 央行報告揭疫情後「少見組合」整體未惡化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5/11/13 第621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台灣貧富差距情勢 央行報告揭疫情後「少見組合」整體未惡化
記者藍鈞達/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中央銀行明(13)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列席報告貧富差距情勢,央行報告中指出,疫情後台灣展現高成長、低通膨的少見組合,經濟表現優於主要國家,也讓整體貧富差距並未惡化。

央行報告指出,以2019年疫情前為基期,今年台灣實質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可望成長26%,明顯高於美國(15%)、南韓(12%)、歐元區與日本(各6%)及英國(2%)。同期物價上漲11.5%,遠低於美國(26%)、歐元區(22.8%)、南韓(17.1%)與英國(28.5%),凸顯台灣通膨控制得宜。

在所得分配方面,2006年至2024年間最高所得組(前20%家庭)所得成長29%,略高於最低所得組的26.2%;因此讓每戶所得差距倍數由6.01倍升至6.14倍。不過,央行特別指出,計入政府移轉支出與租稅效果,2024年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從7.38倍降至6.14倍,顯示財政政策在縮短貧富差距上發揮顯著效果。

且若以每人平均計算,差距倍數反而由4.18倍降至3.92倍,外界最關注的Gini係數也從0.295降至0.277,顯示不均度下降。

央行也提醒,貨幣政策的核心是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間接有助縮小貧富差距;但真正能直接改善分配的,仍是政府的財政與結構性政策,包括調整稅制、提高最低工資、擴大社福支出與教育投資等。報告指出,當經濟與物價穩定,社會再透過政策重新分配資源,才能形成兼顧效率與公平的良性循環。

 
國保明年調漲 影響270萬人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衛福部昨(12)日宣布,因2022年10月至2025年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計成長率6.79%,依法調整國民年金保險月投保金額,自2026年1月1日起,將由現行19,761元調為21,103元,調整後每人每月自付保費將增加43至84元不等,受影響人數約270萬人。

衛福部表示,國保各項給付以月投保金額為計算基礎,為確保領取年金給付者的生活水準,在物價指數提升之際仍可獲得保障,依國民年金法第11條規定,當CPI累計成長率達5%時,即依該成長率調整國保月投保金額與各項給付金額。

衛福部表示,國保月投保金額自2023年起為19,761元,CPI累計成長率已達6.79%,因此2026年1月1日起,依法將調整為21,103元。

2026年月投保金額調整後,各項給付金額也調高,包括生育給付由39,522元調升為42,206元、喪葬給付由98,805元調升為105,515元。若是年滿65歲、有15年國保年資,領取A式老年年金給付可達6,107元,有利國保民眾之基本經濟安全保障。

至於保險費增加情形,由於政府會依被保險人身分補助40%-100%的國保保費,故每人每月自付保費雖小幅增加43元至84元,政府補助保費則相對增加補助57元至141元。因此每年約增加37.5億元保費收入,將全數納入國保基金,作為全體被保險人未來保險給付之用。

 
縮短所得差距 央行提對策
記者任珮云、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今(13)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經濟成長讓全民共享:政府如何縮短所得差距暨改善相對貧窮化之對策」,央行在書面報告指出,央行採取貨幣等政策有助於緩和所得不均情勢,但仍須仰賴政府的財政與結構性政策,如調升最低工資、將社福資源合理分配予低所得家庭,且強化租稅之重分配效果,均有助改善家庭所得差距。

財政部書面報告則指出,持續透過建置合理稅制等方向縮小貧富差距,例如調整免稅額、扣除額、房地合一稅挹注長照基金、減徵節能家電及汽機車貨物稅等。

央行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後,台灣經濟表現優於主要先進國家,物價相對穩定,帶動全民薪資與人均所得同步提升,所得分配不均度亦低於多數國家,顯示經濟成長成果已逐步惠及全民。

以國際比較觀之,央行指出,2024年台灣每人Gini係數僅0.277,遠低於中國大陸與美國的0.47、新加坡0.44、英國0.33及南韓0.32,顯示台灣整體所得分配狀況相對均衡,優於主要經濟體。Gini係數愈接近1,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

央行表示,以2019年為基期,預估2025年台灣實質GDP規模將比2019年成長26%,增幅高於美國的15%、南韓12%、歐元區與日本各6%、以及英國2%。物價方面,台灣2025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相較2019年上升11.5%,遠低於英國(28.5%)、美國(26.1%)與歐元區(22.8%)南韓(17.1%)與日本(11.9%),顯示在全球通膨壓力下,台灣物價控制成效良好。

報告指出,穩健的經濟成長推升薪資與人均GDP。自2015年至2024年,台灣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每月名目總薪資由48,956元增加至61,002元,成長24.6%。其中,疫情後(2020年至2024年)年均成長率達2.7%,高於疫情前的2.3%,反映近年基本工資連年調漲與產業景氣回升帶動薪資增長。

 
國際財經要聞
三星晶圓代工 拚兩年內賺錢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三星電子傳出訂定宏大目標,力拚2027年前讓晶圓代工事業轉虧為盈,並搶下20%市占,努力追趕台積電(2330)長期來的龍頭地位。為此,三星投入提升2奈米GAA(環繞式閘極)製程產能,努力與高價值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一名知悉三星計畫的業界高層向韓媒ETNews透露,三星電子「已設定目標,要在2027年前,取得以銷售額計達到20%的市占率」。由於晶圓代工業務表現是以訂單計算,三星須事先採購所需設備,因此制定為期兩年的商業計畫。

實際上,三星晶圓代工事業從2022年以來持續虧損,雖未透露具體數字,但產業消息人士估計,每季虧損金額高達1兆至2兆韓元(約6.8億至13.6億美元)。儘管三星鉅額投資於新一代製程,但一直難以爭取到訂單,很可能是因為業界對其良率及品質信任度的問題。

不過,三星顯然正朝正確方向邁進,先前與特斯拉簽下165億美元交易,被視為一大突破。此外,三星聚焦於2奈米GAA製程,將應用於生產自家的行動應用處理器Exynos 2600,預料將搭載於明年2月登場的旗艦手機上。

 
加州州長紐紐森 批川普退巴黎協定「蠢上加蠢」
特派記者林奐成、洪欣慈/貝倫報導聯合報

美國聯邦政府缺席聯合國第卅屆氣候峰會,民主黨籍加州州長紐森前天造訪峰會,記者現場直擊演講現場湧入逾百聽眾。他痛批美國總統川普兩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支持石油產業是「蠢上加蠢」,並稱川普政府在COP30銷聲匿跡,「但加州不會將這場競爭拱手讓給中國」。

被視為是二○二八民主黨總統可能候選人的紐森,在峰會第二天現身會場,一連出席四場峰會活動。他批評川普兩度退出氣候協定,「拋下義務、責任感和領導地位,這令人厭惡,這是一種恥辱」。並保證未來若民主黨人當選總統,將毫不猶豫重新加入巴黎協定,霸氣喊「這是道德責任」。

紐森在峰會不少活動中都提到中國,先是抨擊擁抱化石燃料的川普,沒有把握快速成長的清潔能源經濟市場,讓中國能在下一個全球性重要產業中占主導地位,共和黨在這個問題上愚蠢,「但加州不是,我們要積極參與這個領域」。

紐森批評,川普政府自己擺了烏龍,「他(指川普)根本不明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多積極」,但加州不會將這場競賽拱手讓給中國,會持續在這個市場上競爭。

英國的氣候變遷研究機構Carbon Brief分析,過去美國平均都會派出約一百人參與COP,今年首度缺席。相較之下,今年中國大陸代表團人數僅次於東道主巴西,有七八九人註冊與會,今年展場中,中國展館規模相比往年更盛大,位置也絕佳。

本報記者在會後追訪紐森,詢問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能夠如何幫助世界來對抗氣候變遷?他回應,台灣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科技進步的國家之一。台灣在這個(氣候)領域的發展,並不需要加入聯合國才能辦到,台灣與世界其他地方,正在進行許多很棒合作。記者再問,加州是否會考慮與台灣合作碳權交易,他則沒有回應。

紐森強調,加州在低碳領域,是一個穩定而可靠的夥伴:加州環保運動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引領全國低碳綠色成長,現在三分之二的能源來自潔淨能源。他說:「與華盛頓特區正在發生的事情(指川普退出協定)形成對比。」他批評,川普打擊前任總統拜登的低碳綠色成長政策,將使納稅人今年的帳單增加百分之十。作為美國氣候聯盟主席的他說,美國還有地方州政府也可發揮減碳力量。

 
未做好財富交接準備 亞洲富豪家族傳承拉警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最新報告預估,亞洲私人財富到2029年能達到99兆美元,占全球的25%,遠高於25年前的6%,但許多豪門世家還沒準備好進行財富交接。而台灣20大家族的領導階層年齡中位數是73歲,在訪調的七國中是第二高。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新加坡大華私人銀行及新加坡國立大學12日發布「2025年亞洲世代財富報告」,隨機訪調228位來自台灣、中國大陸、香港、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的高淨值人士,同時訪談九位淨值超過3,000萬美元的家族人士,包括創辦人、下一代家族成員及家族理財室。

報告指出,亞洲正進入最關鍵階段,將是全球成長最快的金融重鎮,私人財富將在2029年前增至99兆美元。根據報告,亞洲20大最富有家族的領導階層多已年逾七旬,意味著大規模的世代交替即將來臨。

但調查發現,近半數的第一代創辦人都未主動規劃財富傳承。許多人都是逼不得已時才行動:37%要健康亮紅燈才考慮,43%則是等到業務出問題再處理。報告警告,這個問題不僅威脅到家族財富,若交接出問題,可能引發法律糾紛、企業四分五裂並陷入動盪。

台灣20大富豪家族的領導階層年齡中位數,僅低於泰國的75歲;不過,交由下一代領導的事業比率為45%,是第三高,僅次於香港的63%、和印尼的53%。

亞洲的46位家族企業創辦人當中,91%希望將領導權保留在家族內部,28%表示繼承人對接班不感興趣,24%表示選定的繼承人尚未做好準備。

 
預測未來十年美股績效落後 高盛喊錢進新興市場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準確預測今年美股表現比其他市場遜色的高盛策略師團隊,如今預期未來十年美股的表現也將與今年一樣,不如其他市場;他們建議投資人應轉進新興市場。

彭博資訊報導,以歐本海默為首的高盛策略師團隊建議,投資人應進一步分散到美股以外的市場,因美股估值過高,限縮其漲幅。

他們預估,未來十年標普500指數的年報酬率為6.5%,在所有地區中敬陪末座;預料新興市場表現最強勢,年報酬率達10.9%。

在科技股大漲與人工智慧(AI)熱潮激勵下,標普500指數近十年來表現優異,但今年已轉為落後全球市場。

標普500指數今年來上漲16%,扣除美國的MSCI世界指數同期則跳漲27%。

該團隊的報告建議投資人,「從美國市場進一步分散,朝新興市場布局」,「我們預期,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進一步加速與結構改革,有利於新興市場,同時AI的長期益處不會只有美國科技股受益,而是會嘉惠更廣泛的市場。」

 
美政府重啟將現「數據洪流」 牽動聯準會今年最後利率決策
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11日進入第42天,聯邦參議院已通過短期撥款法案,政府最快可能在本周恢復運作,但這段期間諸多經濟數據延後發布,未來幾天有望隨著政府重啟而陸續出爐,投資人準備迎接「數據洪流」,尤其集中在下周與12月第二周,這也牽動聯準會(Fed)今年最後一個利率決策。

參院10日晚間繼續展開一系列表決,最後再度獲得七位民主黨議員和一位獨立議員的支持,以60比40通過短期撥款法案,接著將此案送入聯邦眾院,預計12日會進行表決。

市場預期,在國會兩院完成表決支出法案、交由總統川普簽署後,聯邦政府最快有望在周五(14日)恢復運作,之後美國勞工部、商務部等各機關將趕忙蒐集與發布數據,涵蓋非農就業人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零售銷售、個人消費支出與所得等關鍵報告。

若這輪政府關門在本周末前結束,數據可能從下周起密集發布。高盛經濟學家團隊指出,9、10月的聯邦數據幾乎都延後發布,各部會需要時間整理,預期勞工部可能在18或19日公布10月就業報告,「但其他經濟數據可能延後」,11月就業報告和CPI數據可能延後「至少一周」。

高盛預估,10月就業報告可能顯示流失5萬個工作,同時川普政府為精簡人力所推出的延遲辭職(Deferred Resignation)計畫可能使就業人口減少10萬個;延遲辭職計畫允許接受的公務員先放假,繼續領薪水到9月30日。

摩根士丹利(大摩)經濟學家以2013年政府關門後發布數據的步調估算,可能會在Fed 12月決策前公布的重要數據,包括19日的9月就業報告、26日的9月零售銷售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12月5日的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報告、12月8日的10月就業報告和9月個人消費支出與所得。

但其他經濟學家認為,預定12月5日發布的11月就業報告可能如期出爐,Fed也可能12月9日就先看到10月、11月的CPI資料。

經濟學家也擔心,政府關門影響最鉅者為10月的CPI、PPI及個人消費支出(PCE)平減指數這三份通膨數據,因為公務員當時放無薪假,當月無法蒐集數據,最糟情境下可完全不會發布。BLS可能試圖整合10月的通膨趨勢,但品質可能下降。

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表示,政府停擺可能導致一些原該在10月蒐集的數據,永遠都沒被記錄到,「我被告知一些調查根本從未完成,所以或許我們將從不會知道那個月(10月)發生甚麼事」,「在數據恢復運作前,我們將開始面臨一段陰霾籠罩的時期」。

 
要聞
大講堂/台積赴美重研發 奠定量子世代基礎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聯合報

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下,台積電赴美設廠成為近年最受關注的產業事件。針對「美積電」爭議與台灣角色的未來走向,論壇與談人一致認為,台積電海外布局不只是單一企業的策略,更是台灣產業國際化與制度升級的關鍵時刻。

四位與談人不約而同指出:「走出去」並不代表掏空。無論是技術、供應鏈、人才或文化,這一波跨國布局將迫使台灣重新思考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針對外界關切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是否因此面臨技術外洩風險,曹世綸強調,技術防護的核心在企業內控,而非地理位置。他指出,即使台積電赴美建廠,真正的know-how仍牢牢掌握在公司內部流程與文化中。「技術外洩與否,不是在哪個國家設廠的問題,而是企業是否有嚴密的管理制度、智財防護與IT安全架構」。

曹世綸並提到,台灣若能與美、日共同展開材料與先進製程的合作研發,將可進一步鞏固技術自主權。他舉例,日本掌握全球約五成的半導體材料供應,「若台灣能在新技術領域進行共研,不但能分散風險,也能提升談判籌碼」,且台灣在製造代工、先進封裝都很擅長,但是新技術需要學習,不管是量子,或者是矽光子,相關科技都需要更多研發跟全球人力的支援。

林宏文認為,台積電赴美是全球政治力量推動下的結果,發展到這麼大規模,不可能把所有工廠都放在台灣,台灣很小,人口出生率也愈來愈低,資源有限,綠電也不夠。硬要統統放在台灣,恐壓縮到其他產業。

而台積電去美國投資一六五○億美元,只占台積很小一部分,是在一個可控制範圍內,且這一六五○億美元投資,可能十年都沒辦法投完,台積電在台灣也還在蓋很多廠。很多外資報告都算過,台積電國外產能還是在二到三成。台灣仍占全部產能七成。

至於外界擔心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移往美國,且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甚至提出要「五五分」,林宏文指出,他講的是在川普總統的四年任內,「這也是一個政治語言,因為四年內不可能做到」。林宏文篤定地說,台積電不可能變成美積電,當投資速度沒有預期這麼快,就不用太擔心,長遠來看,台灣要思考的是產業要長期發展,一定要適度在海外投資;其次,研發放在台灣,有些公司要到接近客戶的地方去投資。研發是很核心的關鍵,台積電研發重鎮在新竹,其他是到台中、台南,乃至於日本熊本,如果能夠保持這樣的投資步調,研發在台灣,廠房在各國,長期來看,還是很健康的。

他更從宏觀角度分析,「若今天不是台積電去,而是三星或其他公司在白宮前宣布投資,美國的戰略支點就不在台灣了。」他指出,美國重振製造業勢在必行,台積電參與其中,反而能鞏固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曲建仲表示,台積電把部分產能移到客戶端可緩解台灣壓力,台灣也無法容納這麼多晶圓廠。美國要以先進製程為主,台積電可利用美國研發中心研發不擅長的技術。例如量子電腦發展是下一個重要產業,台積電過去投入很少,現在在美國設廠,台積電可去拜訪美國研究單位跟大學,主動開口配合學校研究,對企業來說是正面的。

蕭菊貞指出,與其去談台積電會不會變成美積電這些政治語言,不如看看台積電已經變成世界第一,它的經營策略,或者經營管理能力跟一般傳產有沒有什麼不同?台積電的成功是與頂尖企業合作,沒道理當全球往前衝時,台積電在此時縮手。這也是台灣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台灣可能會得到更大的保障。

 
大講堂/AI軍備競賽開打 命運繫於技術發展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聯合報

全世界都在積極發展人工智慧(AI),但是,AI產業究竟會不會迎來泡沫化?與會者普遍認為,產業與股市應該要分開來看,以目前產業發展狀態來看,業者彼此競爭、百花齊放,唯一的憂慮在於AI應用技術瓶頸能否突破,唯有技術不斷突破,AI產業才得以長久順利發展。

曹世綸指出,從產業發展來看,目前正是AI硬體基礎建設的早期,「產業中有幾個重大的變革,從以前沒有電腦、到有電腦,再到所有電腦連網,而現在這個時期,則是讓計算器AI化。」現在正是AI軍火競賽的開端,AI主權化也成為各國政府都在意的發展方向,「大型的雲端業者、很多地區跟國家,都在做AI相關投資」。

曹世綸對於AI的長期發展相當樂觀,「在不同科技應用興起的過程中,台灣都有幸參與。在這個大AI的時代裡,不光是晶片,台灣不管在邏輯、先進封裝領域,台灣都能做主場,AI伺服器八、九成都是由台灣電子代工業製造,台灣能享受到AI的成長紅利」。

AI仍在蓬勃發展階段,從產業巨頭們的資本支出,就可窺見端倪。美國AI科技巨頭近日陸續公布最新財報,光是微軟、Meta、Google母公司Alphabet三家企業上一季加起來的資本支出就高達七百八十億美元,這些資本支出大多投入長期基礎建設,包含伺服器、資料中心等,更遑論Meta還已在財報會議上率先跟華爾街預告,「二○二六年的資本支出將顯著高於今年,而且資本支出速度還將明顯加快」。

林宏文觀察,世界級的雲端服務公司很早就已經開始積極投資AI,「這些雲端服務供應商,每一家都是市值上兆美元、或者幾千億元的公司,不只美國,中國大陸企業也都在推動」。早從ChatGPT二○二二年底爆紅開始,這些公司就已經開始積極投資,不過,這些公司並沒有因為大量投資AI而影響獲利,過去幾年的獲利反而還是非常好,「財務面基礎有支撐,你就不會覺得AI會出現泡沫」。

在美國AI科技巨頭中,雖然外界都聚焦在OpenAI、輝達、博通的合作上,但事實上,不只OpenAI,林宏文說,「Google也在跟Anthropic合作,Google要給它一百萬顆TPU(張量處理器)、建立算力。」這意味著,市場中不是所有資金都集中在OpenAI跟輝達,「這也代表這個產業正處於百花齊放、春秋戰國的階段,一堆公司搶著進來,而且這些公司實力都很強」。

AI產業雖然蓬勃發展,但按照歷史經驗,泡沫化經常會發生在不自覺的時刻。林宏文提醒,「泡沫一定會發生,而通常都是大家覺得High到不行、完全忘記自我的時候,那個泡沫會破滅。」只不過,現在的市場中已有不少人開始討論AI泡沫化,有些投資人早已開始警戒、適度調節手中持股,這也讓AI泡沫化不會太早發生。

曲建仲提醒,AI長期發展的重要條件仍在於應用層面,「大家現在還沒辦法感受到AI有什麼用」。

曲建仲舉例,在電影「鋼鐵人」裡面有一個AI秘書賈維斯,賈維斯是一個具有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的助手,能協助鋼鐵人各項任務,賈維斯也是史塔克企業裡的大腦,會把知識累積起來。這樣的場景,現實生活裡的AI還做不到。他認為,未來,AI產業會不會出現泡沫,還要看技術上有沒有突破。未來的兩、三年,將會是AI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時期,只有技術上克服困難,AI產業發展才會順利落實,而降低AI產業泡沫的風險。

 
營所稅應納暫繳稅額 創新高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受惠AI、高速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帶來的經濟成長動能,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昨(12)日公布統計,今年度營所稅暫繳件數約33萬件,應納暫繳稅額4,881億元,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日前公布最新稅收,10月營所稅實徵淨額3,012億元,年增24.9%,成長主因是自繳稅款、暫繳稅款都增加,反映出企業獲利成長。

為減輕企業一次繳清營所稅的財務壓力,依規定,企業當年度所得除了要在隔年5月申報繳稅,當年9月應預先「暫繳」,等到隔年5月申報,確認全年應納稅額後,企業可扣掉暫繳部分,繳納餘額。

因多數暫繳稅款遞延至10月入帳,今年累計至10月,營所稅實徵淨額1兆1,186億元,年增1.6%。

財政資訊中心最新公布統計,今年度營所稅暫繳件數共有33萬件,暫繳稅額4,881億元,創歷史新高。

企業營所稅暫繳申報方式分為一般申報,也就是繳納「前一年營所稅應納稅額的一半」,另一類則是試算申報,也就是以「當年上半年實際營業額核實計算稅額」。從今年企業選擇方式來看,超過九成仍選擇一般申報,僅6.9%選擇試算申報,但與去年相比,試算申報件數的比例提高1.9個百分點。

今年營所稅暫繳件數為33萬件、年增約4.4%,應納暫繳稅額4,881億元,較去年的4,166億元成長17.1%,續寫史上新高。

官員解釋,去年營所稅暫繳稅額年增逾七成,主要是因為財政部在疫情期間提供企業免辦暫繳協助措施,但疫後經濟成長,AI、高速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也帶來了營運成果,因此營所稅暫繳稅額再度向上。

另外,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企業若無法一次繳清暫繳稅款,可向所在地國稅局申請免加計利息延期或分期繳納。據統計,今年申請分期繳納暫繳稅額有5,040件,稅額為269億元,較去年700件、3.3億元申請分期相比明顯成長。

 
緯創網通發威 出貨估增十倍
記者秦鈺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緯創(3231)AI伺服器業務動能持續看俏之際,網通事業更是大黑馬,公司昨(12)日於法說會上透露,明年網通事業出貨年增率將高達十倍,將是下一個明星事業。

至於筆電、傳統伺服器業務,緯創認為,明年筆電業務將持平今年或年增低個位數百分比(1%至3%),傳統伺服器業務也是接近持平今年。

緯創強調,隨著筆電營收占比降低,有利拉升整體毛利率,傳統伺服器也是相同狀況。

緯創高度看好明年網通事業爆發,即便目前該事業仍虧損,隨著多年前打入北美最大網通公司後的深耕效益顯現,客戶對緯創信心漸增,訂單也開始放量,明年網通事業出貨年增率將高達十倍,使得緯創對網通事業未來轉盈深具信心。

 
鴻海展望報佳音 破除泡沫化疑慮 明年AI非常樂觀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昨(12)日於法說會表示,AI需求強勁,本季營運將顯著成長,看好明年客戶端對AI機櫃需求倍增,樂觀看待2026年,對明年AI市場發展非常看好,鴻海將與客戶緊密合作,切入更多元方案,取得更多元訂單。

近期市場瀰漫AI投資泡沫化疑慮,鴻海為全球最大AI伺服器組裝廠,與全球重量級大廠都有業務往來,劉揚偉昨天釋出樂觀看法,有助提升多頭信心。

鴻海統計,原訂今年全年AI伺服器營收達兆元的目標,已提前在前三季達陣,其中,第3季AI機櫃出貨季增300%,凸顯AI市場火熱。就本季營運來看,不僅AI客戶拉貨動能延續,鴻海並上調今年消費智能產品展望,由稍微衰退上修至持平,AI伺服器強勁需求帶動下,今年雲端網路產品將展現強勁成長力道。

展望2026年,劉揚偉強調,AI產業發展、政經局勢及貨幣政策,將是明年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以AI產業發展最為正向且關鍵,將與主要客戶開展更緊密的合作,AI機櫃產品線也從GPU延伸至ASIC解決方案。

劉揚偉認為,2026年AI投資動能強勁,產業將持續快速成長,尤其美國前五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資本支出上調至6,000億美元,加上主權AI需求,未來兩到三年可達到1兆美元市場規模,鴻海樂觀期待。

他說,客戶對算力需求強勁,今年AI伺服器機櫃需求預估達3萬到5萬機櫃,明年有望倍增至5萬到6萬櫃,這已經是相當保守,樂觀者甚至預估可達10萬櫃。

劉揚偉透露,鴻海過去一年擴大投資,包括美國德州、加州、俄州與威州,持續擴建以滿足客戶迫切需求,而且新一代機櫃(輝達GB300)的良率大幅提升,達到既有水準。今年第4季新一代機櫃快速爬坡,季對季將高雙位數成長,未來一到兩季,新一代機櫃出貨持續增加。

鴻海亦積極參與美、日、台的主權AI專案,預計2026年AI伺服器市占率將較現有四成進一步提升。

 
廣達伺服器接單旺 能見度看到2027 明年AI業績看增三位數
記者蘇嘉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廣達(2382)昨(12)日召開法說會,公司表示,隨著客戶需求強勁,AI伺服器訂單能見度直達2027年,廣達明年AI伺服器產能可望較今年翻倍成長,預期2026年AI相關營收業績年增幅可望達到「三位數百分比」(即倍數以上增長)。

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說,廣達2024年、2025年在AI熱潮推動下,營運維持高速成長,放眼未來,AI仍是集團高速成長引擎。

受惠客戶新單增加,廣達預期,明年AI相關營收將呈現三位數成長。

其中,AI伺服器貢獻業績占伺服器業務將達八成。

據了解,廣達今年前三季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業務比重已達七成,雖然通用型伺服器出貨量能第4季將放緩,但廣達預估,今年AI伺服器業績可望維持先前預期的三位數年成長,伺服器整體業務季增雙位數。

受惠客戶訂單持續升溫,數家新客戶專案正陸續進入出貨階段,廣達訂單能見度直達2027年,目前輝達GB300正逐步進入量產階段,預期明年起交機速度將加速,且明年下半年輝達下一代Vera Rubin架構的AI伺服器產品將開始量產,推動廣達AI伺服器出貨動能維持高檔。

ASIC為基礎的AI伺服器業務方面,楊俊烈表示,今年已經與多家客戶合作並開始量產出貨,推估2026年ASIC伺服器出貨可望倍數成長,雖然現階段占營收比重不高,未來會持續與客戶合作,擴大份額。

筆電代工業務方面,楊俊烈推估,明年將與整體市場表現相仿,仍有機會持續成長,但由於AI營收成長動能相當迅速,預期筆電營收將會降至兩成以下。

 
廣達資本支出 將連兩年創高
記者蘇嘉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廣達(2382)AI伺服器接單旺,今年資本支出將達200億元,創新高,預估明年資本支出將比今年更多,連兩年改寫新猷,以因應AI伺服器市場未來數年龐大訂單需求。

廣達已經順利打入Google、微軟及甲骨文等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供應鏈,供貨輝達HGX及GB200等AI伺服器產品。

廣達在L6、L10等AI伺服器領域皆有布局,由於系統整合及代工組裝等技術難度不斷提升,交期精準及成本控制已經成為代工大廠的關鍵技術能力之一,自動化技術、電力基礎建設將成未來代工大廠投入資本支出預算重點。

廣達強調,在AI伺服器製造領域持續領先,建構AI基礎設施已是資本密集大廠的關鍵要素之一。即便未來AI伺服器採購生態出現變革,有能力面對所有挑戰。

 
台康新藥授權 將進帳47億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康生技(6589)昨(12)日宣布,繼EG12014之後,再次與全球大廠山德士(Sandoz AG)簽訂第二款治療HER2陽性乳癌生物相似藥EG1206A全球市場專屬授權協議,台康將可獲得1.52億美元(約新台幣47.2億元)簽約及里程碑金外,並將依市場銷售表現再獲得銷售獎勵金。

台康生技表示,這項專屬授權排除了臺灣、中國大陸、澳門、韓國、蒙古、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緬甸、菲律賓與日本等12個亞洲地區以外,包含其他全球市場。依據合約約定,台康除可獲得總額達1.52億美元的簽約及里程碑金外,並將依市場銷售表現再獲得銷售獎勵金;在產品上市後,將享有一定比例銷售分潤。

台康將負責本產品開發、生產製造及藥品供應。EG1206A已完成臨床動力學臨床試驗,且上個月已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可納入精簡開發範疇,臨床三期比較療效試驗將可豁免之正面回應。

台康生技表示,本協議進一步強化Sandoz與台康之夥伴合作關係,雙方先前已簽訂EG12014(Trastuzumab Biosimilar含150 mg與420 mg劑型)全球商業化協議。EG12014已獲歐盟執委會批准,並正在美國FDA提交上市許可申請(BLA)。

 
長榮海運斥資990億元 買新船、新櫃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長榮海運(2603)昨(12)日董事會通過,將斥資上看990億元買進新船、新櫃及機械設備;其中,擬買進14艘1.4萬TEU的LNG雙燃料貨櫃輪,總額上看889.7億元,也擬買進9萬個貨櫃,約68.1億元。

雖貨櫃海運業低迷,但長榮還是繼續買船、買貨櫃,該公司昨代子公司Evergreen Marine (Asia)公告決議,跟南韓三星重工及大陸廣船國際訂造各訂七艘1.4萬TEU的LNG雙燃料貨櫃輪,每艘船的造價為1.75億美元 ~2.05億美元之間(約新台幣54.25億元至63.55億元),總交易船舶數量為14艘,交易總額區間為24.5億到28.7億美元(約新台幣759.5億元至889.7億元)。

長榮海運因應貨櫃需求量攀升,將以子公司Evergreen Marine (Asia),向東方國際集裝箱(香港)訂造2.63萬個櫃,交易總金額4,982.25萬美元(約新台幣15.44億元)。另向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訂造2萬個貨櫃,交易總金額4,307萬美元(約新台幣13.35億元)。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