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下,台積電赴美設廠成為近年最受關注的產業事件。針對「美積電」爭議與台灣角色的未來走向,論壇與談人一致認為,台積電海外布局不只是單一企業的策略,更是台灣產業國際化與制度升級的關鍵時刻。
四位與談人不約而同指出:「走出去」並不代表掏空。無論是技術、供應鏈、人才或文化,這一波跨國布局將迫使台灣重新思考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針對外界關切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是否因此面臨技術外洩風險,曹世綸強調,技術防護的核心在企業內控,而非地理位置。他指出,即使台積電赴美建廠,真正的know-how仍牢牢掌握在公司內部流程與文化中。「技術外洩與否,不是在哪個國家設廠的問題,而是企業是否有嚴密的管理制度、智財防護與IT安全架構」。
曹世綸並提到,台灣若能與美、日共同展開材料與先進製程的合作研發,將可進一步鞏固技術自主權。他舉例,日本掌握全球約五成的半導體材料供應,「若台灣能在新技術領域進行共研,不但能分散風險,也能提升談判籌碼」,且台灣在製造代工、先進封裝都很擅長,但是新技術需要學習,不管是量子,或者是矽光子,相關科技都需要更多研發跟全球人力的支援。
林宏文認為,台積電赴美是全球政治力量推動下的結果,發展到這麼大規模,不可能把所有工廠都放在台灣,台灣很小,人口出生率也愈來愈低,資源有限,綠電也不夠。硬要統統放在台灣,恐壓縮到其他產業。
而台積電去美國投資一六五○億美元,只占台積很小一部分,是在一個可控制範圍內,且這一六五○億美元投資,可能十年都沒辦法投完,台積電在台灣也還在蓋很多廠。很多外資報告都算過,台積電國外產能還是在二到三成。台灣仍占全部產能七成。
至於外界擔心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移往美國,且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甚至提出要「五五分」,林宏文指出,他講的是在川普總統的四年任內,「這也是一個政治語言,因為四年內不可能做到」。林宏文篤定地說,台積電不可能變成美積電,當投資速度沒有預期這麼快,就不用太擔心,長遠來看,台灣要思考的是產業要長期發展,一定要適度在海外投資;其次,研發放在台灣,有些公司要到接近客戶的地方去投資。研發是很核心的關鍵,台積電研發重鎮在新竹,其他是到台中、台南,乃至於日本熊本,如果能夠保持這樣的投資步調,研發在台灣,廠房在各國,長期來看,還是很健康的。
他更從宏觀角度分析,「若今天不是台積電去,而是三星或其他公司在白宮前宣布投資,美國的戰略支點就不在台灣了。」他指出,美國重振製造業勢在必行,台積電參與其中,反而能鞏固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曲建仲表示,台積電把部分產能移到客戶端可緩解台灣壓力,台灣也無法容納這麼多晶圓廠。美國要以先進製程為主,台積電可利用美國研發中心研發不擅長的技術。例如量子電腦發展是下一個重要產業,台積電過去投入很少,現在在美國設廠,台積電可去拜訪美國研究單位跟大學,主動開口配合學校研究,對企業來說是正面的。
蕭菊貞指出,與其去談台積電會不會變成美積電這些政治語言,不如看看台積電已經變成世界第一,它的經營策略,或者經營管理能力跟一般傳產有沒有什麼不同?台積電的成功是與頂尖企業合作,沒道理當全球往前衝時,台積電在此時縮手。這也是台灣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台灣可能會得到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