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與中壢有著既相愛又相殺的恩怨情仇!為何RPG在日本這麼受歡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03 第136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為何RPG在日本這麼受歡迎?遊戲又是如何說故事的?
新書鮮讀 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不要當爛好人?趨利避害是人性,所以義才可貴
走進台灣巷弄祕境!你可知,桃園與中壢有著既相愛又相殺的恩怨情仇嗎?

編輯小語
為何RPG在日本這麼受歡迎?遊戲又是如何說故事的?
圖/台灣東販
書名:《日式 RPG 編年史:從 DQ 到 FF,角色扮演遊戲敘事手法完全剖析》

內容簡介:作為日本的「國民級遊戲」,DQ和FF可說對日本文化有著極大的影響。為何RPG在日本這麼受歡迎?遊戲又是如何說故事的?

  就讓前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製作人,從遊戲系統、世界觀、製作體系的角度,帶領各位從源頭探索DQ與FF系列的有趣之處。

  「我很喜歡FF7,不過FF8就還好而已……。」「愛玩FF的玩家不見得喜歡DQ,但愛玩DQ的玩家則幾乎每一代都可以接受。」明明都是日式RPG,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追根究柢,其原因在於這兩個遊戲的「底層邏輯」不同。

  創造出《勇者鬥惡龍》的艾尼克斯,以前是一間企劃公司,生產過自動握壽司機,還在中國推廣過醬油。如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最終幻想》系列,當年竟是由一群熱愛電腦、滿心想做遊戲的大學生製作出來的。而這樣的分別,突顯出了DQ「穩紮穩打、循序漸進」,與FF「重視風格,只要帥就好」的特性。也正是這樣的差異,讓這兩款RPG各自走出獨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2003年,由於這兩間公司戲劇性的合併,嶄新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於焉誕生,DQ與FF也隨之邁入了新的里程碑。讓我們跟著SE公司的製作人一探究竟,看看這兩大傳奇IP究竟是如何誕生,又是怎樣維持近40年人氣不墜!

  宇多丸 先生(饒舌歌手/電台節目主持人)

  「連DQ、FF玩超爛的我(笑),也看得超級津津有味!」

  佐久間宣行 先生(電視台製作人)

  「我們所沉迷遊戲之歷史,也是我們人生的歷史。這就是我一直想看的書!」

  鳥�鄔M彥 先生(《V JUMP》創刊編輯長、《週刊少年JUMP》第6代編輯長)

  「當時我就隱隱有一種感覺--RPG可以創造出有別於漫畫的全新敘事體驗。」

作者介紹:渡辺範明 ,曾任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製作人,現任Drosselmeyer's商會的代表取締役。除經營專賣創作系桌遊和雜貨的線上商城「Drosselmeyer's」外,亦以實體遊戲為中心,身兼許多遊戲的設計師和製作人。

搶先試閱:〈DQ和FF講了什麼故事?〉

完成度極高的「羅德三部曲」

用紅白機初期的三部曲一步一步建構起來的DQ系列,以及每部作品都截然不同、從頭來過的FF,這兩者不同製作風格也反映在它們的敘事手法上。《DQ》、《DQ2》、《DQ3》是共用同一世界觀的三部曲故事。

第一代《DQ》的舞台是「阿雷夫加德王國」,講述繼承了「傳說中的勇者羅德」之血的主角,追尋著羅德傳說的軌跡,挑戰意圖支配世界的「龍王」,最終拯救世界的故事。另外一提,「勇者鬥惡龍」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便是因為它的最終頭目是龍王。儘管後續系列的故事大多不是以「鬥惡龍」為主題,但依然沿用了這個標題。

《DQ2》的故事則是以100年後的同一世界為舞台。在這個時代,勇者的血脈分成了三個國家,而這三個國家的王子和公主便是本作的主角。換言之,二代是講述初代《DQ》主角的三名子孫共同冒險,拯救世界的故事(可說是巧妙將三人編隊的遊戲系統跟故事本身結合起來的名設定)。

而三部曲的最終作《DQ3》則跟《DQ》一樣,講述一名年輕人以勇者的身份被國王傳喚而踏上旅程,但在遊戲的後半段,主角進入一個名為「基亞加大洞」、如同巨大撞擊坑般的洞穴後,會發現大洞另一條的地下世界便是《DQ》的舞台「阿雷夫加德」。此時,知道《DQ》故事的玩家都會立刻意識到「哦哦,原來我至今操作的《DQ3》的勇者,就是初代《DQ》世界觀中的傳說勇者羅德本人啊!」。

換言之,玩家們原以為《DQ》、《DQ2》、《DQ3》的時間是順序發展,但其實《DQ3》的故事發生在初代《DQ》的遙遠古代。

初期的DQ之所以俗稱「羅德三部曲」,便是因為順著《DQ》、《DQ2》、《DQ3》的順序玩下去,會發現《DQ3》最後又接回了《DQ》的故事,是一個圓環結構。

不斷推倒重來的FF

另一方面,FF在故事和世界觀設定上,則採用每部作品都完全推倒重來的創作方式。

初代《FF》講述四位旅人在漫長旅程的最後得到「四顆水晶」而成為傳說的「光之戰士」,並來到「科利尼亞王國」,為取回水晶失去的光輝而跟「卡歐斯」展開戰鬥,是一個具有幻想風格的中世紀奇幻故事。

而續作《FF2》則是講述反抗軍反抗帕拉美琪亞帝國暴政的故事,當然故事的舞台仍舊是有魔法和魔物登場的奇幻世界,但故事的主軸更像是「戰記故事」。因此時代設定(如果比照現實世界的歷史)比起中世紀更接近近代。在人物故事的部分也很有「戰記故事」的味道,充滿了悲劇色彩,隊伍成員的四位主角設定也都很有厚度且性格分明,跟「主角是玩家自己」的DQ截然不同,是FF的特色。

《FF3》的開頭描述四位青年以「光之戰士」的身份踏上取回世界平衡的冒險,是一個整體世界的時代感接近初代《FF》的近中世紀風奇幻故事,不過人物台詞更像是當時的少年漫畫,充滿熱血和時髦的味道,作品整體走的是「冒險活劇」的風格。

由此可見,FF系列從敘事風格到世界觀設定,每部作品都採用不同的路線,沒有DQ系列那樣的一貫性。

然而,每代作品中都存在著「水晶」、「飛空艇」、「陸行鳥 」等共同的元素與魔法、道具、魔物、以及部分登場人物的名字等代表「FF」的符號,刻意放入許多能讓老玩家感受到「啊啊,我在玩FF……」的元素。

在每一代全然不同的世界觀設定和故事線中,「水晶」會以何種方式登場、「飛空艇」會以何種方式活躍、「陸行鳥」會以何種方式跟玩家邂逅,已成為吸引玩家們持續遊玩本系列的魅力之一。

比較DQ和FF的美術和音樂

時髦的鳥山明人物,超高格調的椙山配樂

除了遊戲系統和故事外,我想再稍微談談其他可象徵DQ和FF兩系列風格的表現元素。首先是美術和音樂的部分。

DQ當初請鳥山明擔任包裝插圖和角色設計,如今看來可說是「找不到更好的選擇」,屬於天造地設的一對,可在當時卻是非常新穎的做法。

畢竟RPG的老祖宗《D&D》、《創世紀》、《巫術》等作品的「劍與魔法的世界」,一直以來都是非常血腥、硬核的畫風。就好比1982年上映的電影《王者之劍》,都是肌肉發達的戰士滿身血汗地揮舞長劍,野蠻猙獰的世界。

相對地,鳥山明的畫風卻非常親民可愛,比如《怪博士與機器娃娃》中畫的大便就完全不會讓人有臭氣熏天的感覺。而DQ結合了鳥山老師的畫和堀井雄二平易近人的劇本,完全擺脫了外國RPG硬核暴力的氣質,成功讓DQ成為闔家歡樂的主流作品。

由這二者結合後形成了一種滑稽幽默的風格,使遊戲的根本基調明亮、陽光、又樂觀。然而只有這麼做的話,將使世界觀的格局變小,失去壯闊英雄奇幻原有的魅力。

因此,DQ的製作團隊又加入了椙山浩一嚴肅古典的音樂表現技術(當時紅白機的音源只能同時輸出兩個音,但椙山先生卻在此限制下表現出了管弦樂隊演奏的氛圍,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用奇蹟般的均衡感創造出了勇者鬥惡龍這款「國民級RPG」。

充滿神祕感的天野喜孝美術,內省風格的植松配樂

相對於DQ,FF的作風並不直接追求主流。FF的主視覺形象插畫從初期就一直由天野喜孝擔任,而天野喜孝的畫風非常具有藝術性和神祕感。

換言之,FF抗拒「淺顯易懂」和「大眾性」,甚至還堅持了某種「不易理解性」和「繁瑣性」,刻意跟主流大眾背道而馳(這個思想也反映在前述FF的遊戲系統的設計哲學中)。

天野喜孝迷離朦朧的筆觸跟鳥山明清晰剛直的線條形成鮮明對比,甚至可以說這種朦朧感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其畫風充滿「奇幻感」的原因(FF的最終頭目「卡歐斯」和「黑暗之雲」等之所以都是極其抽象的存在,也與此有關)。而且其表現出的這種夢幻且憂鬱的世界觀,又跟歐美那種血腥黑暗的奇幻不同(跟DQ不一樣的方向),建立了FF獨有的奇幻感。

同時,由植松伸夫 打造的初期FF的音樂,整體的主旋律都很強,很有流行音樂和浪漫的風格。這點也跟走管弦樂隊風的椙山浩一的音樂風格形成對比,可說是很適合用來表現角色內在情感的音樂。

相對於此,椙山浩一那宏大壯闊的配樂,則將重心放在表現DQ世界整體的浩瀚,且隨著後來兩系列推出愈來愈多新作品,這種「FF重視角色」、「DQ重視世界」的作風差異也愈發明顯。

⏩⏩閱讀更多 台灣東販出版 渡辺範明《日式 RPG 編年史:從 DQ 到 FF,角色扮演遊戲敘事手法完全剖析》

 
新書鮮讀
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不要當爛好人?趨利避害是人性,所以義才可貴
圖/時報出版
書名:《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透視表象下的人性法則,從此不再吃悶虧》

內容簡介:感情誠可貴,價值價更高。讓自己成為對他人有價值的人,這個世界才不會辜負你。主動創造自己的價值,比搞好人際關係更重要!只要接納人性的本質,理解自私的真正意涵,就能處理好複雜的人情世故,實現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長!許多人只知道用道德與人情處世,其實人性的本質在於「趨利避害」!

本書將帶你重新認識利益、道德和金錢背後的人性密碼,學習人性的深度運用: 

  •對外順人性,彈性應對

  真正厲害的人,能夠理解人性的自私,不會因過高的道德期待產生情緒內耗。他們能根據人性設計合理的制度規則,在抱持善意與人往來時,也會利用技巧,避免對方做出超乎預期,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事。

 

  •對己逆人性,實現成長

  看見人性背後的本質規律,不但能提升思維深度,也能看見自己的弱點,獲得改變的機會。作者教你設立邊界感,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也不去干涉他人的課題。當把精力聚焦於自己,你將成為自我生命的引領者,而非關係中的迎合者。

  書中收錄大量案例,不論是封塵於時間裡的古人,或者是發生在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以看到共通人性運作。只要掌握人性中亙古不變的優勢與弱點,就能真正識人、知己、成事!

  【通透人性、行走社會的生存金句】

  ◎ 如何快速成長?

  接受人性的自私,你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做的所有選擇本質上都是對自己有利的。即使失敗,也沒資格責怪別人,只怪你的認知水準不夠。

  ◎ 怎麼看待金錢?

  錢非罪惡,合法、合理地賺錢不丟人,別人給你的錢越多,表示你給別人提供的價值越多。

  ◎ 為什麼不要當爛好人?

  人緣分為資產性和勞動性。勞動性人緣必須一直無底線地付出,只要拒絕別人的請求一次,那麼此前的積累就趨向於零。

  ◎ 為什麼需要包裝?

  必要的「裝」是成事的手段,畢竟對方不瞭解你的時候,會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作者介紹:王心傲 ,心理顧問,專研心理學、人性、NLP等領域,也是百度、抖音等平臺最受歡迎的專欄作者之一。他言語犀利,見解獨特,被稱為「另類先生」;不盲從大眾傳統思維,喜歡從本質剖析問題;善於結合日常現象、歷史故事解讀人性的底層邏輯,啟發人們打開認知與思維升級的卡點。從人性角度來破解認知升級躍遷的邏輯,為此贏得了全網無數人的點讚與喜愛。

搶先試閱:〈趨利避害是人性,所以義才可貴〉

為什麼很多人明明能力出眾,但日子卻過得特別差呢?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對人性的瞭解不夠深刻,沒有悟透「利」和「義」這兩個概念的深刻內涵。他們在本該爭名逐利的時候錯過了機會,在該講道義的時候又為了利益去撕扯。接下來我們一起理解何為利、何為義。

利和義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何為義?「義」這個字其實來自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義者,宜也」,簡而言之,就是在「仁」的思想指導下,做該做的事情。義,是仁的外化。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什麼意思呢?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都要,我便放棄魚而獲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都要,我便放棄生命而獲取道義。所以在孟子看來,義比生命都重要,更何況是利?

雖然孟子的說法和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不太相符,但這是中國文化中的精神支柱之一。如果人人都捨義而逐利,那麼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冷漠無情。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義當然是需要的。

再深入一點分析,人都是群居動物,不同區域的人聚集在一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這個組織叫作國家。那麼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如果沒有「義」這種精神支柱做支撐,那後果可能就是產生暴亂,社會也會變得不那麼安定。

「義」和我在前著《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中分析的道德,本質是一樣的。你會發現,歷史上的君王除了保證武力的強盛之外,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布局就是道德,也就是不斷地向自己的民眾宣傳道德思想的重要性。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夠講仁義、守道德,思想上不偏激,從而減少不穩定的因素。

包括現在的公司想要做大做強,除了要有好的組織架構、好的管理方式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確定公司的價值觀。這也是從思想上保證人心安定,使員工能夠更齊心地工作和互助合作。

那麼讀到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做個總結,就是說「義」肯定是有存在必要性的,但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那什麼是「利」呢?這個更容易理解了,簡單說就是利益。利益不僅包括物質上的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利益。與「義」不同的是,趨利是人的一種天性。講得再明白一些,就是人生在世,基本上所有的行為,都是以求利為目的,包括人類第一次爬樹、第一次直立行走、第一次使用工具。

所以讀到這裡,你應該有一個認知:義是需要的,是人類社會得以穩固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處世的根本。利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生存下去的根本。可以說,正是人性中對「利」的渴求,使得人類能夠在幾百萬年中生生不息,不斷發展。

所以,「義」是需要被重視的,但是重利的人也未必都是小人,這不過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出版 王心傲《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透視表象下的人性法則,從此不再吃悶虧》

 
走進台灣巷弄祕境!你可知,桃園與中壢有著既相愛又相殺的恩怨情仇嗎?
圖/馬可孛羅
書名:《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內容簡介:跟著「地方賊」一起搭乘時光機!深度挖掘全台祕境,述說著前世今生的地景就在你我身邊,「我欲偷走地方的故事,再將地方的多重記憶,用簡單的敘事娓娓道來。」你知道嗎?

  桃園與中壢有著既相愛又相殺的恩怨情仇嗎?原是南下北上的交通樞紐,為何苗栗頭份會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文風薈萃的木柵,竟曾是銷售全台的知名「麵線窟」?宜蘭的羅東鎮,輝煌的性產業,寫盡曾經的林業興衰史?!

「過去的生活方式像是海市蜃樓般,只在開頭短暫出現。沒活在那個時代的我們,似乎也無需再現來飲鴆止渴,但他卻用這種方式提醒著當代人。如果其他都消失,你就『別再想見我』。」

世代更迭之下,那些曾經繁華一時的街區記憶,如今幾乎被我們遺忘。這些記憶似乎只存在於當地耆老的回憶與口述中,逐漸隱沒於現代的喧囂與快速變遷的城市景觀下。這些依附著廟宇或市場開始發展的台灣老街或聚落,曾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心,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一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繁盛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斑駁的建築和淡淡的記憶,靜靜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在這些街區中,每一條老街都有它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廟宇是這些聚落的靈魂,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是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廟會、祭典等活動,曾經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居

民前來參與,使得老街一片熱鬧非凡。而市場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生活場所,人們在這裡交易商品、交流資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畫卷。

「從熱鬧的市井生活到現代化的城市風貌,這裡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夢想,每個角落都刻滿了時光的痕跡。」

因船運與鐵路而興盛的城市與港口,則見證了台灣早期的經濟發展。這些城市和港口,曾經是貿易往來的樞紐,無數商船在此停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貨物,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然而,隨著交通方式的變遷和現代化的進程,這些港口的繁榮逐漸消退,昔日的繁忙景象成為歷史的回憶。

然而,即使在這些城市與街區逐漸消失的同時,它們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依然無法忽視。這些老街和港口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的故事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反而應該被珍視和保護。

在地方賊的筆下,我們可以描繪出這些地區曾經繁榮的面貌,以及它們如何順應時代的改變,在不斷變遷中保持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韻味。通過他對這些地方的探索和記錄,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台灣的歷史,感受那段時光中人們的生活與情感。

城市記憶是集體的,但卻會在個人記憶中,有不一樣的銘刻。

地方賊,自稱是到處偷故事的旅人,藉由地方記憶融合地景變化,以藝術性的描述方式分享其看到的台灣風景。他用心記錄島內的每個生命故事,以個體的歷史描繪出地方的燦爛與落寞,希望能藉此讓生活在這座島上的人可以認識它於時間長河中存在的大小事,活化並加強與土地的連結。這不僅是對地方的探究,也是一個人的心靈之旅。

他把遊記當論文寫,做一個專偷地方故事的賊。從基隆港到花蓮港,從昇平戲院到岸內糖廠,讓我們跟著地方賊,開始一場市井的文史走讀。

作者介紹:地方賊 ,從漫遊者開始,到台大城鄉所累積的經驗,讓我與地方間開始建立關係。對自己的文字沒有很大的自信,但觀察和議題敏銳度相當夠,喜歡神經病式思考,正在習慣自己跌宕的情緒。從小就被否定習慣,而不是往自己想走的方向走,是最大的遺憾。夢想跟小時候依然一樣,是成為一名唱跳歌手。

搶先試閱:〈鹽水蜂炮也是台灣元宵節必去的節日活動之一〉

走進鹽水市區。這裡的聚落很老。鄭氏政權時,便有漢人沿著八掌溪逆流上岸,此處也逐漸成為船隻的集散地。鹽水有其他別名,如大龜肉、大圭壁,但還是月津港更讓人所知,這得歸功於那如夢幻盛典般的月津港燈節。

除了這個新創節日外,鹽水蜂炮也是台灣元宵節必去的節日活動之一。鹽水其中一間大廟是「武廟」,過去來自福建沿海的漁民,為了驅逐十九世紀末流行的瘟疫,便向關公祈求平安,並舉辦遶境活動。過程中,一路燃放炮竹,試著驅趕疫情。想想剛經歷過的新冠肺炎,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見的人也不能見,想做的事一一被擱淺,就能想像這些在八掌溪沿岸維生的人會窮盡一切方法,解決難題。

後來經過推廣,蜂炮成為全台知名的元宵節活動。蜂炮最鼎盛時期,一些大餐廳或酒家都會在蜂炮城上爭奇鬥豔,而在鹽水逐漸沒落,有些店家向時間屈服後,這樣的奇觀成為鹽水人嘆息中的一口氣。那時的競爭成為鹽水人記憶中的戰場,每個人說出來,看過最壯觀的蜂炮城都不一樣。人生的時間不多,能夠把台灣每個民俗活動都經歷過,如同爬高山登頂般困難。

我曾計劃要經歷過台灣可大可小的元宵節慶典,卻常因壞心情走神。那年的元宵節,我身在鹽水,卻跟自己嘔氣,沒有出外感受蜂炮的名場面,而是躲在房間聽音樂看天花板療傷。外面轟轟四起,猛烈的程度是會把心給震碎的。火光不斷在窗戶旁燃燒,爆炸、轟天巨響無法讓我入睡。如此尷尬,我就是無法馴服突發的情緒。即使成為了大人,靈魂還是如此躁動,想絢爛玩火,卻在陰影下焚身。

直到凌晨四點吧,這座小鎮才回歸寧靜,而我在惆悵中悄然入睡,下一次能夠真正在蜂炮裡穿梭、奔跑,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隔天的鹽水相當寧靜,這是屬於鹽水人獨特的假日。我遊走在市場中,拍拍老物件。闖進一間魚丸店,老屋內陳舊裝潢、老機械獨自卻不顯空虛。或許也只有這種空寂的時刻才能補抓的到。

頓時,與自己獨處不是件壞事,在落空之後的驚喜,有時更純屬意外。我用不輪轉的台語跟市場裡發呆的阿姨對話。她可能對我拍攝的物件感到好奇,畢竟就只是張椅子。我還滿常用這種手法引起長輩注意,有時故意,有時無意。不只對我的行為困惑,也擔心著我單薄的衣物,是否能抵擋嘉南平原冬天的低溫。

「我台北來的,這裡不會很冷啦。」事實上,自以為南部再怎麼冷也比不上北部的我,晚上在房間的被窩裡發抖。阿嬤也為我解答,市場為什麼沒有人的疑問,「放完蜂炮,大家都休息兩天啦。」就像阿美族在豐年祭後,都會讓自己休息幾天一樣。慶典過後,既會歡樂,但也會疲憊。即使疲憊,屬於鹽水人的體貼,也溫暖了我的心。

我的道德感告訴我,人情味不該被地域局限,但在駐村期間,鹽水人幫了我很多,我只能說聲「多虧你們啊!」。鹽水點心城的大哥,將自己家裡的厚實冬衣借給我穿,讓我在騎車遊晃鹽水時,得以保暖。我甚至覺得,是如毛毯般厚重的,對陌生人都能給予的細膩情感,為我抵抗寒風。

熱氣遮蓋了眼鏡,我擦了擦,眼前出現的是燦爛的微笑。那種關懷,像是把我當成乾兒子般,無微不至。往後,每一次回鹽水(下意識使用了回這個字),阿妙阿姨都會說「又回家啦!」。吃著意麵配冬瓜茶、再走到月之美術館,觀賞小鎮裡難得的藝文場所,所辦的展覽。回家前,到鹽水唯一的酒吧「赤兔製造所」讓自己回神,已是不可改變的習慣。

從糖鐵鹽水站,沿著糖鐵改建的自行車道騎,會經過新營的一大聚落「太子宮」。台灣很少有地名直接以宮名來取。這除了代表此廟香火鼎盛,也印證了這宮廟與地方的關係深遠。永曆十七年時(一六六三)福建泉州有五人渡海來台,攜帶著安奉神轎的太子爺神像、香爐、銅鏡等神器。或許是在太子爺庇祐下度過了風濤駭浪的黑水溝,七天後抵達了台南安平近海。然而,太子爺只是吩咐他們繼續前行,最後抵達虎尾寮,再經小河道抵達月津港。

上岸後,他們走進有一條彎彎曲曲溝渠的竹林荒地。原只想蓋草寮休息,但經太子爺夢中指點這裡為盤龍寶地喔,便選擇於此拓墾,並興建一小廟,祀奉太子爺。現在太子路上有兩間名為太子宮之廟,其中較小但為傳統木構造的是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所建舊廟。一開始只有單開間前設拜亭帶左右護室的格局,但在昭和元年(一九二六)增建了前面的拜亭。

在護室鵝頭墜可以看到精緻的鳳凰啣花籃、門板格心則是透雕的螭虎團爐。除此之外,無論剪黏、木雕、洗石子石柱都值得一看。而門神則是著名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

在太子宮聚落兩邊,分別有西太子宮車站與東太子宮車站,簡單的站體,如今更顯寂寥。

糖鐵最終將到達新營火車站。雖說曾是台南縣縣治,但在縣市合併後,資源集中在台南市。不過,新營本身機能就已經夠完善,甚至有兩間會吸引外地人來的酒吧,以及嘉義以南,藏書最豐富的「曬書店」,難怪在地人會戲稱這裡是很好的養老城市。

⏩⏩閱讀更多 馬可孛羅出版 地方賊《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