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投資人民幣283億元(新台幣1,415億元),取得19.99%股權,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蘇寧將投資人民幣140億元(新台幣700億元),持有阿里巴巴1.1%的股權。」阿里與蘇寧不是競爭對手嗎?這次的合作又代表了甚麼思維?蘇寧是大陸最大的實體電器銷售通路,過去這幾年積極地擁抱線上服務的發展,甚至在2013年2月改名成立蘇寧雲商集團,並宣稱「店商、電商、零售業服務商」三項為主要業務。為要成為零售業服務商,這幾年也在發展大數據、物流、網路金融等服務。
蘇寧發展線上服務不順,阿里發展線下服務有瓶頸,這次的結合,真的能達成電子商務O2O的新典範?
阿里巴巴的天貓與淘寶的商業模式,基本上是延續著1995年後Amazon.com 與 eBay.com的模式,在去年光棍節終於達到了巔峰。但是由產業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達到巔峰的下一步,如果沒有不連續的創新,就會走向衰退。
我認為,這不連續的進步將是「去中心化」。現在阿里巴巴與蘇寧雲商都是有中心的,這個中心就是平台,也就是人們必須上天貓淘寶網上去購物,或是到蘇寧雲商的商店或網站去購物,這個網站與商店,就是現在零售模式的中心。這次合作,可以說是去中心化的第一步,也就是把一個中心,變成兩個中心,一個是實體的中心,另一個是虛擬的中心,也就是俗稱的O2O。
但是O2O兩個中心整合卻非常不容易,文化不一樣、組織架構不一樣、獲利模式也不一樣……一旦整合成功,就是一種O2O全通路(Omni Channel)的典範,其中的關鍵在於線上與線下客戶資料庫的整合,才能體現客戶一致體驗的目標。但是,客戶資料是電子商務的根,阿里巴巴與蘇寧雲商會彼此分享客戶資料庫?我不這麼認為,至少還不會一步到位。
依我的看法,「去中心化」的思維不再是把人帶到商店購物,而是把商品帶到有人的地方,也就是哪裡有人,那□就有商店;或你所在的地點,那□就是網路的中心。在操作面,就是將由人對機器(People to Machine)的電子商務模式,走向人對人(People to People)與機器對機器(Machine to Machine)兩種模式。
首先是「人對人」商務,是一種口碑的隨緣商務,社交媒體的連結性,未來好朋友用過或推薦商品,可能將取代上網購物平台,也就是在Line或微信上所進行的商業活動,沒有平台,而是哪裡有人,就在那□開店。阿里巴巴推出的「來往」並不是很成功,著實讓人為阿里巴巴捏一把冷汗。
另一種「去中心化」是機器對機器的隨地電子商務,也就是你的所在地,將是網路的中心。舉例來說,我家洗衣精沒了,現在人們會覺得去商店購物太浪費時間了,只要拿起商品上印製的條碼,用手機掃描一下,商品就會宅配到家。交易將在你的所在地發生,也是一種去中心化。
把焦點回到阿里巴巴與蘇寧雲商的合作新聞上,這兩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這樣的合作,勢必要照顧到兩邊的投資者。但是,本質上他們販賣相似的產品,所以,這項合作一定在擴大這張餅,至少在電商、門市、物流、售後服務、O2O都會有所合作。
過去是「阿里巴巴+互聯網」與「蘇寧+互聯網」的競爭,從今天起,將是「互聯網+阿里巴巴+蘇寧」的生態合作,套句馬雲先生說過的話:「心無敵人,天下無敵」,值得我們學習。(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