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作文教學工作多年的陳銘磻,一提起學生應試作文最常犯的毛病就是「造假」,尤其是國中以上的學生。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或尚不足,但到了國中已能掌控文字的運用再加上青春期奇妙的心靈發酵,為了迎合閱試者口味,學生的作文竟矯揉造作起來,今年國中會考題目〈捨不得〉死了好多爺奶就是一例。 文章貴在真誠,一篇文章是否真誠很容易看出來,學生最易假掰的就是抒情文,寫得浪漫通灑狗血,但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這時他就會請學生改練習敘述文或論說文之類以理性邏輯為主的文章,「這樣就沒法造假的吧!」陳銘磻笑說。 「當然也不是說都不能造假」,陳銘磻話題一轉,開啟寫作方法的練習──「觀察」。作文題目源自於生活經驗,不論喜怒哀樂、春夏秋冬、人生百態,全都脫離不了生活,但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所侷限,如果要能有進一步編織文章的底氣,就只能靠觀察累積經驗值了。 學生的觀察力如何訓練?從事寫作四十餘年,早年以報導文學為業的陳銘磻,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一對一「互相訪問」,尤是平常互相不熟稔的同學配對,藉由彼此訪談,拓展學生缺少的生活經驗,也促進了同學的感情;由此活動還可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他要求同學好好觀察眼前這位同學,從表情動作行為猜測他的內心,設想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從觀察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回推建構人格特質,如此抽象思考的概念對十幾歲的國中生會不會太難理解?陳銘磻說:總得讓學生練習,不然既缺乏生活經驗也沒有觀察能力,就更不可能對人生萬物持有同理心,寫出觸動他人情感的文章了。 陳銘磻著作甚豐,亦曾任廣電主持人,對於語言與文字的駕馭能力已十分純熟,該如何引導與他能力落差甚大的學童進入文字的世界?陳銘磻認為「跟自己對話」是一大要點。現在學生上課吱吱喳喳,缺乏靜心的能力,更不論能在心裡與自己對話、組織文字,陳銘磻回想自己小時患病在家休養,沒有跟人聊天的機會,但反過來訓練自己能在心中與自己對話,還嚴格規定自己要能說出好聽、優美的話,就像那些他在書報裡讀到的美好字句,日後再嘗試輸出成能與他人流暢對話,及化為筆下美妙的文字。 他帶領學生從補習班走到東區鬧區,要求學生徒步中禁語,但得仔細觀察沿路上所發生的人事物,在心裡與自己對話建構字句,回到補習班後寫下來,作為幫助學生能「跟自己對話」,在心底組織語言與文字轉化的過程。 同時具有創作者跟作文老師身分的他最後強調,「作文老師本身也要會寫,不要光拿理論那一套來教學生」,寫作多年筆力豐厚的他,自然較輕易看出學生寫作時所遭遇的盲點與困難,近兩年他在課堂施行自己獨創的「片段作文」教學法頗有心得,整理成七月初已出版的《片段作文:用對方法,作文從此海闊天空》(聯合文學出版),「如果學生連一段文章都寫不好,要怎麼教他寫完整篇文章呢?」陳銘磻笑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是要先學會走才能跑,寫作文章亦同,萬篇作文片段起,就先從片段開始練習吧! (選自8月號聯合文學〈令人愛不釋手的作文範本〉專題,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