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駐美大使館發文警告:任何類型戰爭 「奉陪到底」


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3/07 第604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兩岸新聞 陸駐美大使館發文警告:任何類型戰爭 「奉陪到底」
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陸專家:要突破卡脖子壁壘
兩會釋降準降息訊息
陸全球首款通用型AI產品 吸睛
彭博:北京加速經濟轉型
中美之戰 陸:打不得、也打不贏
陸推全球首款5.5G機器人 升級版「夸父」
發改委:設國家基金 做大創新型企業

兩岸新聞
陸駐美大使館發文警告:任何類型戰爭 「奉陪到底」
編譯陳韻涵、記者黃雅慧/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一月上任以來兩度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引發貿易戰,大陸駐美大使館發文警告,任何類型戰爭中方都會「奉陪到底」;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五日受訪回應,美方「已準備好」,但強調不尋求與中方真正開戰。

大陸駐美大使館在X平台轉發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四日對美方再次加徵百分之十關稅的表態英譯稿,稱「芬太尼問題是美國提高中國進口產品關稅站不住腳的藉口,我們為捍衛自身權利與利益的反制措施完全正當與必要」。

大陸使館四日稍晚寫道:「如果美方真的想解決芬太尼問題,那麼與中國平等對待協商,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戰爭是美國想要的事情,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什麼戰,中方將奉陪到底」。

BBC指出,這是川普就任以來大陸最強硬的言論。

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五日接受福斯新聞網訪問時表示,美國「已準備好」,但不尋求與中國開戰。

赫塞斯說:「我們已經準備好。那些渴望和平的人,必須為戰爭做準備。我們不尋求(與中方)戰爭,但我身為國防部長,就是要確保我們有所準備。為此我們需要國防開支、提升軍事能力、部署先進武器,並在我們當前高度聚焦的印太地區擺出姿態。」

赫塞斯說:「這就是我們重建軍隊的原因,也是我們透過戰士精神重建威懾力的理由。我們生活在一個危險的世界,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強大國家崛起。他們正迅速增加國防開支,推動現代科技,他們想取代美國。若我們想遏止與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戰爭,我們必須強大,而總統明白,和平來自實力。」

美中貿易戰和口水戰讓情勢升高,但赫塞斯認為,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很棒的關係」。

赫塞斯表示,只要美中可以合作,就會合作,川普正在尋求和平與機會,「我作為國防部長的工作,是確保我們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印太地區的國防開支、能力、武器和態勢,這是我們非常在意的事」。

每日郵報報導,中國本周宣布,將國防預算增加百分之七點二,尋求實現軍隊現代化,以期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的國防開支僅次於美國,且擁有世上規模最大的海軍。美國宣布對大陸商品加徵百分之廿關稅後,中方也宣布對美國部分貨物實施百分之十到十五報復關稅。

大陸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說,貿易戰沒贏家,保護主義沒出路,「脅迫要脅對中國行不通,也嚇不倒中國,如果美方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我們將奉陪到底」。

大陸外交部六日舉行例行記者會,有記者詢問對赫塞斯說法有何評論,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一改日前「奉陪到底」說法,表示中方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無論是關稅戰還是貿易戰,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打不得也打不贏」。

   
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陸專家:要突破卡脖子壁壘
特派記者黃雅慧、記者陳湘瑾/綜合/聯合報
大陸兩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定的經濟增長率雖然符合市場預期,但許多機構都認為,在川普關稅威脅下,要實現目標仍需要政府政策加碼支持。

瑞銀投資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預計今年大陸央行或下調政策利率卅至四十個基點,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將溫和反彈。

美銀則分析,隨著外部不確定性的增加,領導層強調政策制定的靈活性,並將「根據情況的變化動態調整政策」。另,報告將消費、技術創新和開放的重要性提升,這從相關主題出現的順序和位置可以看出。

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分析師劉培乾預期,若未來外部條件惡化,政府將迅速且果斷宣布實施額外寬鬆政策。

銀河國際證券表示,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是決策者今年應該有更多政策支持的兩個領域,如果成功的話,將會反過來促進中國大陸的消費。

北京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增速達百分之五並非易事,「需要踮踮腳尖才能搆到」。

田軒昨天在陸媒「第一財經」撰文分析,從戰略視角審視,據測算,要實現二○三五年基本建成中等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標,未來十年需保持年均百分之四點六左右的增速。二○二五年作為關鍵十年的起點,將增速設訂在百分之五左右,既為「十五五」規劃預留政策彈性空間,又透過「持久戰」的節奏管理,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技術突破窗口期,或外部環境突變儲備動能。

田軒指出,要達到政府目標,既要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突破「卡脖子」的技術壁壘,又要在人口增速下降背景中激發人力資本紅利,更要在「雙碳」目標(二○三○年前實現碳達峰、二○六○年前實現碳中和)約束下實現綠色轉型,這需要政府的政策工具箱必須兼具力度與精度。

   
兩會釋降準降息訊息
特派記者黃雅慧/北京6日電/經濟日報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大陸兩會6日安排經濟記者會,表示要以促消費、支持科技創新為主力,並釋出擇機降準降息、財政已預留空間應對不確定因素等利多,大陸發改委主任鄭柵潔預告,近期會很快公布提振消費專項活動,將設立國家創業引導基金,做優做強做大創新型企業。

大陸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6日安排鄭柵潔、財政部長藍佛安、商務部長王文濤、人行行長潘功勝、證監會主席吳清等,回應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面對美方加徵關稅壓力與挑戰,鄭柵潔坦承,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需求不足,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但這些都是前進中、發展中問題,能克服解決,在擴內需上要把促消費、為民生做更好的結合。

消費方面,王文濤表示,今年有兩項重點:一是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惠民升級」,擴大換新補貼品類範圍;二是提升服務消費,做到「對外開放,對內放開」,滿足各層次服務消費需求。

藍佛安說,財政會有幾個措施,加大對消費品直接補貼、加大對民生投入力度,比如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對重點領域個人消費貸款或餐飲住宿等指定領域貼息以降低融資成本。應對外部不確定因素,中央財政預留充足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

潘功勝表示,將根據形勢擇機降準降息,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還有向下空間。

支持AI等科技創新亦為一大重點。潘功勝說將推出兩項政策,一是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二是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比如擴大貸款規模、降低再貸款利率等。

吳清從資本市場支持提出三點:一是加快健全科技企業支持機制;二是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三是加大支持科創金融產品供給等。

   
陸全球首款通用型AI產品 吸睛
記者謝守真/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一個由大陸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通用型AI Agent(自主智能體)產品─Manus開啟部分內測,它能直接交付的完整成果遠超過OpenAI同類產品,創下GAIA(評估AI助手的工具)基準測試新紀錄,並引發全球網友湧入使用。

據鈦媒體報導,Manus由大陸公司Monica.im團隊研發,而Manus的名字源自拉丁語「Mens et Manus」,其設計哲學強調「知識不僅要在腦中,更要用手執行」。身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Manus的定位遠超傳統聊天機器人或任務助手,其核心能力在於從目標設定到成果交付的全部自主執行,媲美人類專家思考能力。

   
彭博:北京加速經濟轉型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彭博資訊分析,川普的關稅施壓,正促使中國大陸加速推動經濟轉型,改變長期以來的投資驅動成長模式,轉向以14億名消費者為核心的內需成長模式。

過去幾年來美中經濟政策出現轉折,一改過去雙方互動方式,現在美國希望能在國內多生產一點產品,大陸則希望民眾多花錢,川普對大陸最新懲罰性關稅,給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新的動力,推動成長模式轉型。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懇請官員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他說,擴大內需既關係經濟穩定,也關係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是戰略之舉。

   
中美之戰 陸:打不得、也打不贏
記者廖士鋒/台北報導/聯合報
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稱,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開戰,但將重建軍隊,為戰爭做好準備。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昨天回應重申,無論是關稅戰還是貿易戰,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打不得、也打不贏。台灣學者稱,大陸前天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國防上提出兩個「加快」,應跟美軍可能還是有段差距,所以要「迎頭趕上」。

林劍昨天表示,美方官員的言論鼓噪中國威脅。中方奉勸美方,不要用自身的霸權邏輯「鏡像」中國,不要用過時的冷戰思維看待中美關係,不要以戰略競爭為名行對華遏制打壓之實。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昨天舉行座談會,邀集學者專家分析今年中共兩會,與會的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指出,大陸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針對國防的部分提到「加快發展新質戰鬥力」跟「加快推進網路資訊體系建設」,反映出在現代網狀化資訊作戰,乃至於下一代智能化戰爭中的差距與擔憂,「跟美軍可能還是有段差距」,所以提到是要「加快」,包括發展新質戰鬥力也用「加快」。他認為在這個時間點上,中共不會輕易地在西太平洋製造衝突,「除非發生了一些政治形勢,讓他不得不做」。

   
陸推全球首款5.5G機器人 升級版「夸父」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樂聚、中國移動、華為昨(6)日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聯合發表全球首款搭載5G-A(5.5G)技術的人形機器人「夸父」,是三方在GTI平台下合作的階段性成果。樂聚機器人方面表示,基於5.5G技術,人形機器人可實現大場景下高精度定位,且無需額外設備,可增強多機協作可靠性,拓展工業場景適用範圍。

樂聚公司最有名的就是推出大陸第一台可以後空翻的「夸父」機器人,也是第一個採用鴻蒙作業系統的人形機器人,最早亮相於2024年華為開發者大會,是大陸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並出貨給北汽集團主要負責搬運工作,如今「夸父」有了5.5G的加持更是如虎添翼。

科創板日報報導,5.5G技術可視為5G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最新演進,具有高頻寬、低時延等特點。GTI是由中國移動、日本軟銀、英國沃達豐(Vodafone)等電信商,於2011年發起成立的國際合作平台,首要目標便是推動5.5G技術和產品實現智慧融合。

去年10月,GTI聯合中國移動、樂聚機器人、華為等發布「智網慧城」計畫。該計畫聚焦5.5G、AI、人形機器人等技術創新,目標進一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高精度定位、低延遲與即時控制、數據採集與增量訓練等能力。

從研發層面來看,5.5G網路的高頻寬能力支持大規模數據採集,為人形機器人的深度學習模型提供豐富的訓練數據,可縮短開發周期,適配多行業多樣需求。

作為5G通信的「進階版本」,5.5G與人形機器人的適配融合也由多方面逐步推進。在2月舉行的湖北「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展示會上,中國電信為10多款人形機器人,提供5.5G通信保障,從而保證演示精確無誤。中國電信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在人形機器人中預置5.5G模組。

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認為,隨著機器人的深入應用,5G或5.5G的通信技術為多種類、多品類的機器人群體調度協同提供支持。在MWC上,中國移動總經理何飆表示,AI的能力滲透進各行各業,打造AI+生態圈,5.5G則將為AI+時代提供網路連接基礎。

   
發改委:設國家基金 做大創新型企業
特派記者黃雅慧/北京報導/聯合報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五日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百分之五左右。大陸兩會昨安排經濟記者會,表示要以促消費、支持科技創新為主力,並釋出擇機降準降息、財政已預留空間應對不確定因素等利多,大陸發改委主任鄭柵潔預告,近期會很快公布提振消費專項活動,並將設立國家創業引導基金,做優做強做大創新型企業。

大陸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昨天安排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財政部長藍佛安、商務部長王文濤、人行行長潘功勝、大陸證監會主席吳清等人齊上陣,回應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面對美方加徵關稅的壓力與挑戰,鄭柵潔坦承,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需求不足,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但他稱這些都是前進中、發展中問題,能夠克服解決。他說,在擴內需上,要把促消費、為民生做更好的結合。

消費方面,王文濤表示,今年有兩項重點:一是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惠民升級」,擴大換新補貼的品類範圍;二是提升服務消費,做到「對外開放,對內放開」,滿足各層次服務消費需求。

財長藍佛安說,財政上會有幾個措施,加大對消費品直接補貼、加大對民生投入力度,比如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等、加大對地方獎補力度、對重點領域個人消費貸款或餐飲住宿等指定領域,給予貼息以降低融資成本。他說,應對外部的不確定因素,中央財政預留了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

人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將根據形勢擇機降準降息,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還有向下空間。

支持AI等科技創新亦為一大重點。潘功勝說將推出兩項政策,一是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二是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比如擴大貸款規模、降低再貸款利率等。

證監會主席吳清也從資本市場支持提出三點:一是加快健全針對科技企業的支持機制;二是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三是加大支持科創金融產品供給等。

此外,鄭柵潔還提到,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打造上萬所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建設上千所優質普通高中,進一步增加「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高校本科招生的規模,「今年力爭再增加兩萬人」。

   
「王的男人」:米開朗基羅和他的大衛【世界文化遺產】 學院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真品在1873年被移進了「學院美術館」保護。 「舊宮」前的原位置上現在是一座在1908年立的複製品。而真品現在就成了「學院美術館」裡掛頭牌的男人。這是真的,「學院美術館」裡沒有太多的精品,這座「大衛像」成了它唯一的招牌,卻也是大家來佛羅倫斯都一定要來看的招牌。

孩子的身高落後了?3大指標告訴你該不該看醫生
孩子只是長得比較慢嗎?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如果真的偏矮,該怎麼辦才好?有 3 個關鍵指標能幫助你判斷是否該帶孩子去看醫生。抓住最佳時機,讓孩子的成長不再成為困擾。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