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指出,透過「智能製造+互聯網」,鴻海已經從傳統製造業走向無人自主「關燈生產」。目前鴻海在大陸的富士康集團已有三座工廠實現「關燈生產」,不僅能節省人力,更能達到近乎「零排放」的境界。
郭台銘17日出席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午及下午各出席一場論壇,並接受數家中港媒體專訪,分享鴻海智能製造的經驗及他力倡的「+互聯網」的概念,亦即「任何行業+互聯網」。
郭台銘說:「智能製造的平台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智能製造所產生的數據也就是智能製造的平台。」
今年鴻海旗下富士康參加天貓「雙11」活動,便是先將零組件與供應商準備好,等接到訂單後立刻生產。但在採購與售後服務累積大量數據後,他相信,明年「雙11」富士康將無須事先備料與生產,只要根據產能與用戶端數據,就能告訴供應商備多少料、生產線何時開工、生產什麼。
目前在鴻海的智能工廠中,透過影像識別、信號處理能將每一部機台所產生的「小數據」累積起來,再透過物聯網技術將機台與機台間產生大量的數據,因此一座工廠將能產生數百億筆的生產數據。
郭台銘說,傳統的自動化、機械化生產是人和機器作為控制的介面,智能生產則完全是物與物、機器和機器聯網的界面,因此能省掉人工,完全做到無人自主化「關燈生產」。之所以稱為「關燈生產」,是因為機器人雖然有「眼睛」,但不需要光線。
而且透過影像辨識,機器能知道每個單筆數據、每個製造流程是不是跟上一個製造流程在影像識別上完全相同,實現生產步驟全自動化檢測。不僅如此,智能生產還能進行深度學習。郭台銘說,過去「定工差」必須仰賴老師傅的經驗。但現在只要累積足夠的數字與影像,已經完全可以由機器來定工差。
郭台銘表示,運用「雲(Cloud)、移(Mobile)、物(Things)、大(Big Data)、智(Smart Life)、網和機器人(Network+Robots)」,鴻海已經創造出新一代關燈生產的工廠,不僅能控制生產質量,甚至可以達到幾乎零排放的境界。
郭台銘預期,下一代智能製造產業革命將是跨界大數據的分享,透過製造流程與供應鏈等領域的大數據互聯互通,將產生下一代的智能製造,鴻海目前也正在推動「C2C」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