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務,職場就能一帆風順?究竟是什麼情況與因素,喚醒凶手心中「惡」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1/16 第135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破解九大職涯迷思,完成任務,職場就能一帆風順?
究竟是什麼情況與因素,喚醒凶手心中「惡」,驅使他們走上殘暴犯罪之路?
99%的訊息都是雜訊!最強溝通法則,聚焦在重點上!!

新書鮮讀
破解九大職涯迷思,完成任務,職場就能一帆風順?
圖/商周出版
書名:《有一天你們會看到我有多麼行!破解九大職涯迷思,變身職場紅人》

內容簡介:

辦公室大劇場與各種偏見造就了迷思

職涯迷思就像燈下黑,不知不覺就會中招!

職場上自然有許多老掉牙的鬼故事:自以為是的主管、逢迎諂媚的同事、怒力卻總是沒有相應的回報,連升遷也要靠「運氣」!問題永遠出在同事、主管身上,還有不健康的體制?才不是!這些都是職涯迷思!

高層都是自戀到不行的自私鬼

⮕可是批評主管不會改變任何事

事實勝於雄辯

⮕說實話很誘人,但是這真的能幫助到你嗎?

績效一定會被看到且有回報

⮕你的努力過程有任何人知道嗎?

生涯規劃都是公司的事

⮕等等,這是你的人生吧?

還有更多習以為常的觀念等你「恍然大悟」……

本書一共有九大職涯迷思,由德國知名職涯顧問阿席希和埃希特從無數的諮詢經驗中,整理、分析出所有人都應該了解的職涯迷思,以及如何對應的策略,教你如何突破工作困境、導正觀念,並開創自己的事業,找到真正屬於你的康莊大道!

作者介紹:朵洛堤雅.阿席希、多蘿娣.埃希特 ,德國知名職涯發展顧問,以職涯發展諮詢享譽政治、商業與學術三界,也是許多跨國公司高階經理人、政商名流、各領域菁英的諮詢對象。除此之外,兩位作者也經常舉辦講座和演說,長期在德國《明鏡週刊》上發表關於職場生涯發展之文章,2021年以〈真誠?誠實?忘了吧!〉以打破九大職涯迷思為主題,獲得讀者廣大回響,並於2022年出版《有一天你們會看到我有多麼行》一書。

搶先試閱:〈完成任務,職場就能一帆風順?〉

這個迷思要說的是:

「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我必須保護自己。即使遇到阻礙,我也要貫徹我的目標。這樣我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人,然後進入管理層。」

----------------------------------------------

你的職涯策略:發揮你的影響力

即便知道堅持完成任務,既不會改變他人的行為,也不會成就你的職業生涯,但這並不代表,你該從此接受所有的惡劣對待。你只是需要有效的方法,以對那些你認為不公正的局勢與人造成影響。也就是說,你該放棄堅持行事的模式,並轉換到發揮影響力模式。

影響力並非別人給你,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影響力是在每天與人交涉的過程中出現的,而且可能發生在各個層面。有人即使沒有實權,也可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比如你是意見領袖,因為你和許多來自各種領域的重要人物都有接觸,因為你足以左右這些重要人物的判斷,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你有專業知識和權威。不過,如果別人認為你有影響力,你也會有影響力。畢竟,意見主導權來自於與他人連結的緊密程度。

影響力和能力沒有絲毫關係,所有影響力都關乎與他人連結的緊密程度

如果和別人的關係不密切,無論你有多優秀,就算有最好的想法也不會被聽到。類似的情況就發生在萊基身上:萊基是一位宅男資訊科學家,開發出許多前景看好的程式,並藉由這些程式,每年為他任職的公司賺進豐厚的營業額。這位資訊科學家雖然獲得優渥薪酬,但與決策者幾乎沒有接觸。他樂在工作,而且很成功,所以別人也接受他獨行俠的角色。然而在公司陷入危機時,他的部門被原公司分割並售出給亞洲一家集團式企業。雖然萊基有一套完整的規畫,可以大幅提升他開發出的程式所帶來的營業額和利潤。無奈沒有人關心這件事;甚至得不到一次面見董事長的機會。他新的亞洲人老闆無法理解他的工作方式,還認為他的行為舉止怪異到甚至用狂妄來形容。於是,兩人的發展路線就此出現分歧。即便後來萊基自立門戶,他也很難讓人對他極具前瞻思維的構想提起興趣。

能力和影響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這一點曾經把許多有抱負的人逼入絕境,只因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有影響力。這是一個漫長又常看不見的過程。但如果你能站在老闆的角度來思考,就比較能理解這個產生影響力的過程了。身為老闆的人總感覺自己身邊充斥著各種「好想法」和改善建議,會不斷聽到周遭的每個人提出各種各樣、各自希望實現的構想和要求。甚至,這些老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不停強求,要他們接受親朋好友自認為非常好的想法。如果這些老闆無法杜絕訴求洪流,將無法安然度日。所以身為老闆的人,更喜歡與那些對他們無所求、只是想共度美好時光,以及能自在閒聊的人談話。他們更喜歡那些能以輕鬆心情和善意,並在期間或不經意提到一、兩個想法的人。

那麼,身為主管或老闆的人會對什麼事有反應呢?對與他們關係親近的人。在即將進行一場相互尊重的對話、無須與人劃出界線或說出「不」字時,他們感到心情愉快。他們的助理會察覺到自己上司的心情,立即為你轉接到老闆的分機。於是,你會聽到:「請稍候。我們老闆很開心接到您的來電!」—而不是讓助理想著,自己該如何盡快結束與你的通話。關係親近和有影響力,或是保持距離和無能為力,這兩方能量定義了每一次的人際互動,是自然而然、日常行動的一部分,而且幾乎是在每次溝通交流之中順帶進行的,任何群體關係都無法擺脫這一點。倘若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與其他有影響力的人拉近關係,進而行使權力,就會馬上呈現出:人們樂於聽他們想說的話、認真看待他們關心的議題。

獲取影響力的策略是普世通則:往往是一些以號召追隨者為目的、日常行事中不起眼的正向行為模式。更精確地說:是自願的追隨者。在托兒所中,有些兩歲幼兒就已經知道如何快速發揮影響力:「這些孩子會得到更多關注。在遊戲時,他們常是主導者並掌控重要資源,比如搶先玩到大家都想玩的滑板車或盪鞦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在他值得推廣的著作《權力的悖論》(Das Macht-Paradox)中,就提到權力如何發展與建立,以及如何加以延續。根據克特納的說法,能在自己的社交圈維繫可靠連結的人就能擁有長久的權力。

你是否希望可以不用再極力主張你的立場,決策就會往有利於你的方向發展?是否希望你就是那個天選之人?是否希望,衝突得到解決、職涯發展和薪水向上跳好幾級?那麼,你需要有影響力。

為了發展出影響力,就要結合我們在本書中提到的各種不同層面的態度與行動。而這又離不開與人親近的程度:你是否能被看到?其他人願意聽你說話嗎?別人能肯定你的存在嗎?你是否取得權限?

如果你不斷讀到和聽到,在企業運作情境中如何堅持致勝,那麼我們在本書中介紹的新觀點,一開始可能讓你覺得難以置信—甚至像是不公平的訴求。始終在相關範圍內、有策略地思考,對你來說或許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但長遠來看,我們的影響力規畫—也就是「我們一起成功」(Wir-Erfolg)—可以讓你變得更有影響力。當然會有一些難相處的人,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是這一類人。即便如此,你還有這個「我們」。你希望在公司裡面一起進步、成長,而且有所成就。你越是把這種思維變成習慣,就越能意會到,難相處的主管並非你的敵人,而是你的盟友。請你保持在「我們」的層面思考:「我們希望在這裡一起有所成就。」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朵洛堤雅.阿席希、多蘿娣.埃希特《有一天你們會看到我有多麼行!破解九大職涯迷思,變身職場紅人》

 
究竟是什麼情況與因素,喚醒凶手心中「惡」,驅使他們走上殘暴犯罪之路?
圖/高寶
書名:《罪惡鑑定人:資深測謊專家與14名殺人犯的心理對決,識破連續殺人、分屍凶案、滅門謀殺的暗黑真相》

內容簡介:每個人的身體裡都隱藏著善與惡,當善再也壓制不住惡,人就有可能走向犯罪的深淵……

資深測謊專家的警世之作,逾萬名讀者五星驗證推薦!連接脈搏感測器、膚電感測器,打開高解析度攝影機,一場與罪惡靈魂的心理較量,正式開始!

讀者毛骨悚然推薦:「彷彿將我從驚悚電影中狠狠拉進真實世界,讓人難以置信,這些慘無人道的殺人犯,可能是每天與我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將一家五口亂刀砍死,現場遍布血跡,地上散落著大量鈔票與燒焦的米粒;把死者精心打扮成護士,屍體面前擺著剩菜、空酒瓶以及一副分出勝負的撲克牌;懷孕女子的下腹劃出深深的切口,本該活下來的新生嬰兒卻不見蹤影……究竟是什麼情況與因素,喚醒了凶手心中的「惡」,驅使他們走上殘暴的犯罪之路?

  在擔任刑偵第一大隊刑警以及測謊專家的十二年間,劉一經手過上百起謀殺案,審問過形形色色的犯罪者。本書中,劉一帶領我們走進測謊室,獨自面對手握數條人命的重罪殺人犯,透過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對方言行不一的肢體訊息,運用犯罪學的專業知識挖掘「殺人靈感」與犯罪動機,將他們繩之以法。

  透過十四宗手法詭異的命案,我們看見的不僅是罪行的可怖,更多的是隱藏在「惡」之下難以抑制的病態與人性的瘋狂。藉由作者解說犯罪心理的「讀心術」與「識人術」,我們得以識別這些潛在的危險信號,學會保護自己與他人,也可以減少那些令人惋惜的事件再度發生。

作者介紹:劉一 ,測謊專家,從業超過10年,曾憑藉專業的測謊技術以及強大的犯罪心理學知識,幫助警方破獲多起大案要案。《測謊師》裡收錄的14宗案子,都來自她的親身經歷。為了保護當事人和相關單位的隱私,因此使用化名。

搶先試閱:〈凶手在臥室逗留了多長時間?〉

林池睡眼矇矓地下了樓,發現客廳的一扇窗戶沒關。風吹著窗簾,呼啦啦作響。

正當他準備關上窗戶時,卻看到窗檯上滿是泥土,再仔細看,地板上還有帶著泥土

的腳印。

難道有人進來了?

林池正疑惑地環顧四周時,一個黑影突然從裝飾壁爐裡跳了出來,撲向了他。

兩個人立即扭打在一起,撞翻了客廳的茶櫃和椅子。

聽到搏鬥的聲音,楚晰被驚醒了。

她跑向一樓。在黑暗中,借著從窗外透進來的微光,她隱約看到兩個黑影糾纏在一起:比較高的是林池,闖入者只穿了一條黑色內褲,手上似乎還戴著手套。

楚晰嚇得「啊」了一聲。

闖入者看到楚晰,朝林池猛地揮舞了一下手臂。林池突然倒在地上,抽搐了幾下,便不動了。

黑影隨即向楚晰撲過來,摀住了她的嘴。

楚晰瞬間聞到一股血腥的味道。驚慌中,她確信凶手是一個男人。男人左手拿著一把水果刀,水果刀上還沾著血,而水果刀就是一直放在客廳水果盤附近的那把。

男人把她拖上二樓,扔到床上。

受驚過度的楚晰苦苦哀求,讓那個男人不要傷害自己。看到楚晰只穿著內衣,那個男人放下水果刀,強暴了她。在驚恐當中,楚晰只記得對方戴著保險套,並且保險套會發光。

男人離開時已經是凌晨兩點。

確定凶手離開後,楚晰忍著疼痛,撥打了報警電話。

以上是我根據楚晰的描述、案發現場的環境以及相關痕跡做的案件還原。

我們是在凌晨兩點三十五分抵達現場的,在客廳的地板上發現了大量血跡。死者林池躺在地上,身上有多處傷口,李時初步勘驗後認為致命傷是頸動脈被割斷。

鄭爺在用來裝飾的石膏牆上,發現了帶血的裂縫,說明當時的打鬥程度非常激烈。

林池身高一百七十八公分,體重七十五公斤,看來凶手應該也是一個身強力壯的人。

看著急救人員把屍體抬上車,楚晰顧不得穿好衣服,只披了一件睡衣,就跳上了救護車。她在車上不停哀求醫護人員救救她的男友,然而林池早已失去生命跡象,屍體已經僵硬了,醫護人員只能不停地安慰著楚晰。

楚晰放聲大哭,跪在車上,一再向醫護人員重複:「救救他,求求你們了! 再試一次吧!」

我們被分成兩組,一組負責調查林池的社會關係,另外一組調取監視,查找凶手逃匿方向。

我很快就拿到了林池的資料:二十九歲,已經做到公司主管,事業有成,為人和善大方,社會關係簡單,沒有什麼個人恩怨。

林池曾經有過一次短暫的婚姻,沒有孩子。前妻在和他分割完了財產之後,獨自去了深圳。林池是在離婚半年後,認識楚晰的。楚晰甜美大方,性情溫和,兩個人感情非常好,在朋友眼裡,他們是一對郎才女貌的情侶。

對於林池的意外死亡,他的親人和朋友都非常悲痛,林池的母親幾次昏厥。

查找監控的同事,包括交警指揮中心,都調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卻沒有發現凶手的蹤跡。

案發社區屬於開放式社區,沒有物業更沒有監視,楚晰是唯一和凶手獨處過的人,她的口供將成為警方破案的重要線索。

替楚晰做筆錄時,她一直在瑟瑟發抖,不停地抽泣。

楚晰的心理創傷很大,後續需要長期的心理輔導。

等她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我問楚晰:「妳和林池目前已經同居了嗎?」

楚晰回答:「沒有同居。」

「凶手在臥室逗留了多長時間?」

楚晰回答:「很長、很長時間。」

她的身體呈「繭蛹式」蜷縮狀態,雙手抱肘、腳尖內扣,這屬於自我保護行為。當人覺察到自己可能會受到傷害時,身體的肌肉會處於一種緊張收縮狀態,出現一個縮起來的動作,局部表現是抱肘、緊握雙手、雙腿併攏,或者腳尖內扣。這些動作不僅是在保護自己的身體,也有安慰、鎮定心理的作用。

我問楚晰凶手是什麼時候潛入一樓客廳、什麼時間離開的,她都不能確定。她說自己對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記憶有點模糊不清。

人在遭遇強烈刺激時,時間概念會變得模糊,記憶會出現斷層。根據楚晰的入睡時間和報警時間,我們推斷出凶手在屋中停留了大約兩個小時。

「凶手在臥室待了很長時間,其間都做過什麼?」

楚晰顫抖著說:「他不停撫摸我的身體,強迫我擺出各種難堪的姿勢……」

「有看清楚凶手的長相了嗎?」

「因為光線暗,我又是近視眼,只記得凶手的大概樣貌,方臉、眼睛很小,感覺他身體上好像有黏稠的液體,不知道是汗液還是其他東西。凶手留著很長的頭髮和鬍子,頭髮是自然捲,身高在一百七十五公分左右,年紀大約二、三十歲。」

「凶手身上的液體有特殊味道嗎?」

楚晰想了想說:「沒有,但是……」

「但是什麼?」我問。

楚晰將自己的身體蜷縮在椅子上,想了一會兒,說:「我感覺凶手在進入我家之前清潔過自己,口腔裡有薄荷牙膏的味道。而且傷害我之後,他要求我洗澡。」

典型的預謀犯罪,而且凶手懂一些心理學,具有反偵查意識。

這裡順帶科普一下,女性在受到性侵犯之後洗澡,很容易破壞掉罪犯留下的犯罪痕跡,會增加警方偵破工作的困難度。而且洗澡這種行為能緩解受害者的精神壓力,受害者會覺得自己又恢復了純潔,進而減輕對罪犯的憎恨程度,將報警機率降低到百分之四十五。

所以,當女性受到性侵害之後,第一時間要檢查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危及生命的嚴重創傷,在確保自己無生命危險後,盡量遠離第一現場,到人流密集的地方。第一現場通常比較偏僻,容易給罪犯可乘之機,造成二次傷害。在確保自身安全後,要馬上報警。如果行動不便,可以向他人求助報警。另外,就是保留證據,牢記罪犯的相貌特徵和特殊習慣,以便協助警方快速偵破案件。

法證科採取了凶手在楚晰身上留下的痕跡,送往犯罪鑑定科鑑定。模擬畫像師利用復原技術描出了凶手的畫像,其他警員在楚晰居住的社區附近展開排查。我判斷凶手近距離做案的可能性很大,他很可能是徘徊在楚晰周圍的人。

楚晰的家在外省,本市沒有親屬,配合警方做完詢問筆錄之後,朋友把她接走了。

在楚晰的敘述過程中,有幾個小細節,楚晰在回憶凶手相貌時,臉上會出現一種猶豫的表情,雖然這個表情在左臉一閃即逝—在微表情學裡,左臉叫作「自我」,右臉被稱為「社會臉」,人的左臉比右臉更誠實。

她在猶豫什麼? 可能是刺激後的記憶模糊,也可能是她和凶手有過交集,只是暫時忘記了。

這個凶手是什麼來路,居然只穿著內褲就跑到別人家做案,逃離過程中,不怕被發現嗎? 我們專案組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鄭爺在現場勘查中,又有了收穫。他發現凶手雖然戴了手套,卻是光著腳進入屋子的,而且沒有穿鞋套或者襪子,所以地板上留下了清晰的腳印。

在入室窗檯的正下方,鄭爺還發現半枚前腳掌的特殊鞋印。鞋紋上有孔狀序紋,從鞋形和鞋紋判斷,凶手留下的鞋印應該是浴室拖鞋。

我在心裡暗暗琢磨,這個凶手的思考模式和正常人有點不太一樣,但凶手做案過程思緒清晰,又不像是精神病人。

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凶手早就盯上了楚晰,甚至和楚晰打過照面。他是專門衝著楚晰來的,可事先並不知道房間裡有兩個人。楚晰提起過,她和男友沒有同居,那麼凶手很可能是對她有一定瞭解的人,卻不一定是她熟悉的人。」

鄭爺用魯米諾檢測案發現場,結果顯示凶手可能不是戴著會發光的保險套,而是凶手事前沾染到一些螢光粉之類的物質,因為在做案現場凶手遺留的足印上也發現了這種發光粉末。

餐廳裡被割開的紗窗表明,凶手是從這個窗戶進入客廳的,巧合的是這個人入室的窗戶正對著浴室。如果有人在浴室裡洗澡,從這個窗戶能看到洗澡人清晰的身體輪廓。

我們推翻了以前的判斷,凶手應該比較瘦,體重不會超過七十八公斤,否則不可能鑽過那個小紗窗。而且,我猜測凶手應該受過特殊訓練,身體素質優於常人。

在花園的土壤裡,鄭爺還找到一枚臀印。

花園裡有很密集的灌木叢,臀印周圍的灌木叢有被壓迫的痕跡。凶手可能曾經埋伏在這裡,之後繞到餐廳的紗窗偷窺了楚晰洗澡,看到楚晰曼妙的身材後起了賊心,半夜翻到房間裡準備做案。可是他不知道林池也在二樓,以為整個房子裡只有楚晰一個人。

案情分析會上,大家根據手頭的資料替凶手側寫。

凶手的年紀應該在二十二到二十七歲,學歷高中以上,喜歡瀏覽黃色網站。他的住所應該在案發地周圍,步行距離非常近,獨居,其貌不揚。案發後會找合適的理由離開當地,走之前可能去過理髮店,畢竟長髮、蓄鬚這兩個標誌太明顯。

我的補充建議是凶手很可能是第一次做案,整個過程顯得粗糙而慌張,他當時可能不想殺人,行凶之前看過黃色影片或者進過色情聊天室,可能服用過含酒精的飲料,是一名性癮者。

「妳為什麼覺得他是一名性癮者?」劉隊問。

「大半夜光著身體找尋獵物,為了發洩把人家的男朋友都殺了,這麼變態,還不是性癮?」鄭爺說。

我說:「性癮是一種強迫症,發作後類似毒品上癮,患者只要受到一點刺激就會不顧一切地去尋找發洩途徑。他只穿短褲,光腳穿拖鞋,因為穿拖鞋不方便行動,所以入室時才脫下鞋子。窗檯正下方留下的鞋印可以證明這一點,說明凶手之前很可能為了抑制自己的衝動用冷水沖過澡。」

我繼續分析:「可惜,沖涼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法,冷水刺激之後,血液在回溫過程中會加劇性癮。所以他又跑到房間外面,想用鍛鍊身體之類的消耗方式發洩情緒,結果因為習慣性偷窺楚晰,轉到她家後窗,看到她在洗澡,之後無法控制自己,入室做案。」

「如果不是預謀做案,他為什麼會提前準備好手套和保險套呢?」劉隊問。

「鄭爺,根據案發現場留下的痕跡,能判斷出凶手戴什麼類型的手套嗎?」我問。

「應該是普通的拋棄式手套。」

「楚晰提到當晚她和林池吃過海鮮,我們做現場勘查時,桌子上就有這種拋棄式手套,我懷疑凶手是就地取材。至於保險套,對於一個性癮者來說,可能像隨身物品一樣攜帶。」我補充說。

「你還是認為凶手是第一次做案?」劉隊問。

「至少是第一次殺人。」我回答。

李時補充:「凶手下手的位置很準,一刀斃命。」

「你覺得凶手有從醫經驗?」我問。

李時猶豫了一下:「只是一種感覺,他使用的凶器是桌子上的普通水果刀,林池脖頸上的割口不大,但是致命。」

「凶器來自受害者家中,佐證了他原本沒打算殺人。」我堅持我的觀點。

「如果凶手已經離開本地,要抓捕就比較困難了,我們是不是要等DNA結果出來之後,進資料庫做個比對。如果凶手有前科,會比較容易抓捕。」李時補充。

「如果這真的是凶手第一次做案,我們很可能會失望。」我說。

果然,我的烏鴉嘴靈驗了—DNA資料庫裡沒有凶手的樣本。

⏩⏩閱讀更多 高寶出版 劉一《罪惡鑑定人:資深測謊專家與14名殺人犯的心理對決,識破連續殺人、分屍凶案、滅門謀殺的暗黑真相》

 
99%的訊息都是雜訊!最強溝通法則,聚焦在重點上!!
圖/聯經出版
書名:《重點:99%的訊息都是雜訊!瞬間獲取注意力的最強溝通法則》

內容簡介:眾多企業主、高階主管、商務人士同聲讚賞!與AI溝通,需要下對Prompt才會有正確回應,與人類溝通,更要講對重點才能得到圓滿結果。

  ▌「溝通不良」是每個商務人士都必須解決的急迫問題

  無效溝通已經是商界的常態!據調查,美國商界每年因無效溝通付出的成本高達1.2兆美元;企業團隊每星期因溝通不良而浪費20%的工時。

  每個人都想努力克服無效溝通,但卻反而弄巧成拙,為什麼?溝通大師條列出人們最常犯的溝通四大錯誤。

  1.資訊太多太雜,讓人受不了。

  2.資訊內容需要再花費腦力思考,讓人困惑。

  3.一再往返的溝通細節,浪費時間。

  4.逕自假設每個人都懂你的前提,讓人一頭霧水。

  ▌最強四步驟公式,讓你在職場輕鬆做到清晰表達

  擁有40年企業溝通教練資歷的史帝夫.伍德拉夫歸納出一套最精準的四步驟表達公式。只要套用公式,無論是與主管溝通、跨部門協調或異業合作,都能輕鬆搞定。

  Step1 定義重點

  在開始編纂文字用語前,要先確定溝通的意圖與目標,比如:為什麼要發出這封電子郵件、開這場會、做這次簡報?預期的結果是什麼?

  Step2 直指重點

  把吸睛且相關的資訊放在資訊前面,馬上爭取注意力。

  Step3 聚焦在重點上

  設計訊息時,要用最簡潔扼要、好記又好懂的方式,迅速搶占大腦記憶容量。

  Step4 與受眾達成共識

  紀錄結論,提出清楚的摘要,讓每個人都清楚此刻該做什麼事。

  ▌八種溝通技巧,讓對方立刻留下深刻印象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說:「十分鐘的演講,我會花兩星期準備;半小時的演講,我會花一星期準備,但如果要講多久隨我高興的演講,則完全不用準備,現在既可以上場了。」可見,越是精簡扼要的內容,越需要花費心思來編排。

  如何快速激發溝通對象的大腦注意力,讓他們立刻了解事情的重要性?事實上,人類的大腦非常喜歡某些格式的文字包裝。溝通大師提供八種強而有力的技巧:願景聲明、精選片段、具體細節、故事、利害關係、象徵、比較對照、摘要,只要立即套用就能完成精準溝通!

  ▌十個商業場景,即刻應用便能創造良好成績

  擁有超過四十年資歷的溝通大師,長年在職場推動各類溝通技巧工作坊,他深諳商務人士在實際溝通時容易遭遇的各類痛點。

  本書中,他濃縮了自己多年來與無數商務人士面對面教學時精煉出的實戰技巧,總結成十個商業場景,包括電子郵件、領導部屬、簡報等日常工作場景,方便讀者現學現賣,快速掌握溝通要訣。讀完此書,就如同參加過溝通大師的實戰工作坊,馬上提升溝通即戰力!

作者介紹:史帝夫•伍德拉夫,以「幫助別人練習有效的溝通」為使命,致力推動各項活動長達四十年以上,包括:教授、銷售、簡報、宣揚、行銷、經營部落格、寫作、協作、輔導、經營人際網路……等,並歸納出一套務實的成功方程式:清晰燃料公式。相信所謂的溝通,是想法、文字與人的交互作用之下的結果,曾經有人如此讚美他:「不是你去找清晰……是清晰找到你。」

畢業於范德堡大學,長久以來深耕保健與生命科學的業務發展,擔任過顧問、培訓人員和講者。

搶先試閱:〈聚焦在重點上〉

「寫出好作品的祕訣,就是用很少的文字來描寫重要的概念,而不是用大量的文字堆疊微不足道的概念。」─德裔美國作家奧利佛.馬庫斯.馬洛伊(Oliver Markus Malloy)利用直指重點爭取到關注是一大成就,但事情還沒完。接下來,你必須把訊息嵌入受眾的記憶中,並確認對方已經清楚理解了。

多數人只滿足於把「訊息送出去」,並沒有體會到溝通實際要達成的目標是「訊息收到了」。身為溝通設計師,我想要跨越空虛之地,確實吸引到你的大腦注意力,也因此,我需要簡化(你也一樣)。

這件事情為什麼極具挑戰?人類生活在一個複雜的世界中,面對鋪天蓋地襲來的龐大資訊量,我們消化、重新包裝與應用它們的能力有限─大腦的能力,就只有這麼多而已。

在《順著大腦來生活》(Your Brain at Work)一書中,作者大衛.洛克(David Rock)說:「把複雜概念簡化到只剩核心要素的能力,是多數成功高階主管已經養成的習慣……舉例來說,在好萊塢,最理想的新電影推銷詞應該很短,用一句話就能讓製片廠『懂了』。(有個故事說,《異形》﹝Alien﹞這部電影的推銷詞是「太空版的《大白鯊》」)……當你把複雜的想法化約成幾個概念,就更容易操控自己心裡的概念,從而操控他人心裡的想法。」

但問題不僅有訊息量的大小而已,還要檢視雙方賦予的意義是否相同。誠如前述的心理元數據問題,現實中,每一個人對於文字和概念的理解都不同,這表示,你需要定義、解釋和闡述,以確定大家真的都懂了。「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是一種和心理元數據有關的現象─人性傾向於假設別人腦子裡的背景資訊和自己的一樣。對你來說明顯之至的事情,其實對你的受眾來說陌生且困惑,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就無法有效傳達重點。

不要使用專業術語

你可能會匆匆帶過素材資料、使用陌生的詞彙、開口閉口都是術語,或跳過有助於連點成線的重要資訊。在科技、醫療保健和工程等高度專業的環境下,這種情況特別常見。

過度使用術語,尤其是在商業溝通上,這個問題特別嚴重。二○一七年喬許.柏諾夫的文章﹤拙劣的寫作讓企業付出幾十億美元的代價﹥(Bad Writing Costs Businesses Billions),提到一項相當有說服力的數據:在一項調查中,有八一%的受訪者同意以下這句話:「寫得很拙劣的素材資料,浪費了我很多時間」,可見充滿迷霧的術語,是一種常見的浪費時間。

每次我看到「我正在善用我的內容發展技能,促進落實以平面為中心的知識轉換載具」這種話,總是忍不住大笑(或感到尷尬);為什麼不乾脆就說「我正在寫一本書」呢?

當我擔任企業主或顧問的教練指導他們傳遞訊息時,我會請他們試著描述他們想要做什麼(以及能帶來哪些價值),而且只能用一句話來說,就當成要去跟隔壁鄰居說話那樣─隔壁十二歲鄰居的注意力,只有一瞬間。

現在,為何不馬上試試看?你可能會很訝異地發現,原來自己使用的日常語言超級複雜。

讓我們回頭去看指導現場業務代表的範例。業務經理可能會對現場業務代表說:「銷售洽談規劃並不是電熱椅(編按:一種可讓座位變暖的車用配備),不是有了會加分的選配,這是你的方向盤。」這個種闡述重點的方法相當有畫面,讓人念念不忘。

人類忽略訊息的能力無上限,因此,來到這個步驟時你要守住一個很基本的觀點:你必須簡化用詞並精準地解釋意思,不然就很容易造成對方誤解。為此,你可能需要發展出兩種不同版本的訊息:技術上精準的版本和通俗化的簡短懶人包版本。這聽起來有點貶低,但實際上是你可以做到的最體貼之舉(只要你在過程中不要把別人當成笨蛋就可以了)。

要面對這類挑戰的, 不光是企業。臨床心理學家唐納德. 戴維森(Donald L. Davidson)博士說,要理解患者的獨特故事並做出精準診斷與治療,患者與諮商人員之間溝通的重要第一步,是要在意義上達成共識。例如,有兩位患者都主述自己有焦慮的問題,但其中一位可能症狀很輕微,只有情境出現壓力時才會發作,但另一位很可能飽受頻繁且折磨人的恐慌發作之苦;一位患者可能說自己經常會想要自盡,但另一位卻可能很是每天都很慎重地思考要不要自我了斷。

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唯有問對問題,釐清內容,才可以精準理解病患的健康有什麼狀況。逕自針對某些語言文字的用法和意義作假設卻不釐清問題,風險很大。醫師(或者說,實際上任何人都一樣)可以問的最重要問題之一是:「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之前,我在本書中提到一套很繁複的神經生理學工程,那時我必須詳加解釋這套錯綜複雜的啟動系統。現在,我可以簡單介紹這套系統,幫助你記憶:這是資訊守門員,是主要的過濾機制,是看守前門的警衛。這些比喻是捷徑,有助於用生動且簡單的方式傳播重點。最好的溝通者能隨心所欲使用象徵性語言(比喻、類比、比較和文字語言畫面),去傳播他們的重點。

所謂「好的溝通」是一種口語/文字彩繪,你會想要在他人心中繪製出五彩繽紛且記憶深刻的事實,你會想要吸引對方的想像力與碰觸他們的情緒。「你懂我的意思嗎?」是你在設計溝通時最重要的問題。

在第三篇,我們會列出八大強而有力的常用捷徑(工具),幫助你用對大腦友善的方式來簡化與說明你的重點。

總結: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有效降低被誤解的機率。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 史帝夫•伍德拉夫《重點:99%的訊息都是雜訊!瞬間獲取注意力的最強溝通法則》

 
馬克宏兌現承諾 聖母院年底重開放
法國重要文化象徵「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5日因電線短路慘遭祝融,其屋頂尖塔與閣樓燒毀崩落,震驚國際。歷經5年修復,聖母院於巴黎時間7日在兼容傳統與現代風格的彌撒中重啟,並在大提琴家馬友友演繹巴哈《G大調前奏曲》的悠揚樂音中,再次對公眾開放。

PUA到底是什麼?看看生活中你是不是也被PUA了
在關係中,總覺得自己處於下風、被操控,卻說不清問題在哪?這可能就是所謂的 PUA(心理操控)的現象!PUA,不只是感情裡的「話術」,它可能潛藏在職場、家庭甚至朋友之間喔!被 PUA 的人,常常感到自我懷疑、壓力倍增,甚至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教你一些實用的英文表達,幫助你在面對這些情況時,說出自己的立場。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