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戰略頻推之外,焦點還得解決老問題。中國經濟最大的老問題是國有企業,解決這個老問題,習李二人決意用新招。近期,中共最高決策層關注的重大議題是國企改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從央企改革到國企黨建都有專題討論。國企主管部門國資委,近期更連發文件,從增收節支到企業創新,對央企提出諸多要求。這種高度關切態勢,是這屆領導層上台以來首次。
中共決策層此時此刻關注國企和提出國企改革新舉措,有三大現實背景。首先,自中國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以來,每屆領導層上台,都要推國企改革,所以國企改革被認為是「長效改革」。但每輪國企改革都爭議連連,近年國企改革總體成效不大,還出現嚴重「國企病」,包括腐敗滋生、薪酬濫訂、福利濫發,占據龐大優勢資源卻效率低下。
各種毛病充分暴露之下,社會公眾對國企反感加劇。中國國有企業不僅大小毛病充分暴露,其經營也再度出現困難。按中國財政部的數據,今年1至3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8%,其中,中央國企利潤同比下降9.9%,地方國企利潤同比下降0.4%。即使剔除鋼鐵、煤炭和石化等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國企營業總收入仍同比下降2.6%。
與之同時,中國經濟放緩,「穩增長」措施接連,但成效不彰。中國三大所有制的企業,民營企業經營也出現困難,外資企業腳步放緩,國有企業作為當局的「長子」和直屬隊,理應挑起「穩增長」主要擔子,而其自身問題不解決,責任難以承擔。
於是,中共最高決策層再提國企改革,但要推動國企改革上路,除要梳理國企現存問題,還不能不直面國企改革的重大爭議。於是,中共領導層改革思路,有三個「第一次提出」。
首先一個「第一次」,是中共決策層透過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第一次提出國企「做優」。眾所周知,從江朱到胡溫,兩屆領導層的國企改革中,有一個國有企業「做強做大」的口號,那口號是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全球化而來,其結果是過去十多年來都在打造「國企航母」。而今次中共領導層在「做強做大」口號之間,加了個「做強做優做大」。
這加插居中的「做優」,被認為是個全新提法。其意義,不僅是國有企業的提質增效,還意味著國有企業不再收縮戰線,過去一段時社會呼籲的「國退民進」,不會再提,而以「國進民進」代之。這一提法之變,對國企、民企、外資的三足鼎立現狀,有重大影響。而由於國企不再退出競爭領域,對經濟宏觀調控,也有重要影響。
第二個「第一次」,是十多年來第一次強調中共對國企的領導。當局認定堅持中共的領導,於是提出要「堅持黨的建設與國有企業改革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及工作機構同步設置,實現體制對接、機制對接、制度對接、工作對接,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體現和加強。」
這一新提法,除有強化中共領導,阻止國企管理層的貪腐化之意外,還意味著不再強調國企管理體制的市場經濟化,而將國企視為執政基石,作為中共鞏固執政的工具,去實現中共主導的國家發展戰略。
如果說加強中共對國企領導,是所謂「不學淡馬錫」,則國企改革的第三個「第一次」,是明確提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等於認定國企「不能私有化」。在此之前,中共領導層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學界曾有憂慮,這將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而國資流失等同私有化潮的出現。
這次提出「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出資人監督和審計、紀檢巡視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加快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產監督體系」,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為國企混合經濟制改革劃定框架。而在此框架未搭就前,國企混和經濟改革,將行放緩。
於是,在三大背景下,中共決策層為國有企業改革畫下三條紅線,不僅國企改革,中國整體經濟改革,風向很快也將為之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