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界最近一大熱詞,是「中等收入」。但「中等收入」作為限定詞去年也熱過,與之相連的是「中等收入陷阱」,那是「十三五」規劃制訂期中的一場理論爭執。這回熱的,是「中等收入群體」,以發展理論來看,這個概念有可能如改革初期的「先富群體」般,成為中共經濟發展政策的重要著眼點。上周瑞信研究院發布第六份全球財富報告,以美國作為基準國家,按當地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的財富標準,即按去年年中的價格計算,來界定中產階級成年人。其中,中國中產階級去年的財富為7.34兆美元,僅次於美國與日本;中國中產階級數量雖然僅占全國成年人口一成一,但按絕對值算卻是全球最多,已達1.9億人。
瑞信的報告值得參考,但概念和數字未見得準確。首先,中國沒有「中產階級」,只有「中等收入群體」。這是因為中國現在已執行「階級鬥爭熄滅論」,現在全社會不分階級只分階層,而在政策表述上則階層都不能提,只能用「群體」來取代。
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到底有多大,現在沒有一定論,那是因為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上的定義都沒有取得共識。但現在中共最高層已經接受,在其最創新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將有關於「中等收入群體」的論述。這一論述,未來可能與當年鄧小平「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初級階段理論比肩。
「中等收入群體」被看得如此之重,有人認為是因其引領著中國的發展走向。今天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是所謂用iPhone、坐專車、飲紅酒、抽雪茄、遊歐洲的群體。作為「先富起來」的一群,他們是「消費性金融」的主要用家,在消費主義至上的條件下,他們就成了經濟的中堅。
還有人認為,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中國的「雙創大軍」,那不只是說中國的創新和創業靠他們,他們還自我創造供給和自我創造著需求。中國的創新科技,中國的主要產業,都依靠著他們的創造。
中共領導人就不見得這麼看問題了,他們可能智庫機構的報告,相信「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定時期內,收入水平處於某區域中等區間範圍內的人員集體」,「在經濟、政治及社會文化層面對國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甚至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狀態」。
就這麼三點,足以引起中共最高層對「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視。但還有一點會引起他們更大興趣的,這跟去年的爭論關連,亦即按經濟規律,中國是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跨過陷阱的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把「中等收入群體」拉大了,就不會掉到小陷阱中。
只有不落入陷阱,才能實現中共五年戰略目標,即全社會都「脫貧」,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全面小康」,中國就才真的「崛起」了。
去年9月,習近平訪問美國,一下飛機就表示,中國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在逐漸升高,目前已有3億人。後來習近平又說,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只要不去計較「階級」和「群體」之分野,中共一個潛在的目標,是把「中等收入群體」擴至約6億人,由之可以體會到,只有「中等收入」可以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