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香港第一批申請的八家公司全部獲頒虛擬銀行牌照。5月14日台灣金管會宣布所有銀行可以新增包括存款、財富管理及授信等十項線上申辦業務。頓時,金融圈都在議論「鯰魚效應」將擴大。姑且不論誰才是鯰魚;然而,市場需要的僅是激勵或振奮魚槽裡沙丁魚的鯰魚嗎?
繼資訊結合網路科技,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習慣和商業模式,新的AI、5G、區塊鏈智慧合約等技術登場,將迎來更大的顛覆與機會。傳統的理論說:金融是隨著實體經濟發展,各經濟主體之間的聯繫逐漸密切與複雜而產生。如今,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儼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引領著產業的升級及市場的拓展。
香港在金融創新領域頗有銳意求新的氣勢,不僅一舉開放八家虛擬銀行牌照,更大力推展Banking Made Easy計劃,由金管局設立專責小組與金融業合作,在適當情況下修改或簡化可能阻礙技術創新的監管要求或流程,藉由產官之間的互助協力,加速創新科技融入金融服務。其目的不只是提升本地金融業的能力以協助其現有客戶,更劍指廣大的新市場。
新加坡也展現強烈的企圖心,預計2020年前投入約新台幣50億元執行金融科技創新計畫。其在金管局下成立金融科技與創新團隊(FTIG)負責金融科技監理與戰略規畫,並設置金融科技辦公室,以監理與發展並重的理念,從產官學三方推動,吸引超過800家FinTech新創公司及IBM、PayPal、金融區塊鏈R3聯盟等逾20家大型跨國企業進駐。此外,新加坡政府更積極結合自有主權基金和全球資本,鬆綁風險投資法規,以引入更多資金進入金融科技產業,放眼全球市場。
截至今年3月底,台灣有多達38家本地銀行和29家外資銀行,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激烈競爭,全體銀行業仍交出亮眼成績單。2018年全體本地銀行總資產、淨收益及稅後淨利成長率分別為5%、6%及9%;各項指標持續多年維持正成長。逾放比則從2008年的1.54%降低到2018年0.24%的極佳水準,同時維持5.8倍之備抵覆蓋。據WEF 2018年競爭力調查顯示,台灣整體銀行逾放比為全球最低,顯示資本結構良好且授信品質佳。
此外,台灣金融業以金控為發展主體,通過對銀行、保險、信託、證券、基金等多元業務布局,創造單一金融機構無法實現的規模經濟和範疇經濟,更有助提升經營效率及資產安全。台灣金融業的實力,是台灣打贏亞洲盃的潛力戰將。台灣出口總值占整體GDP六成以上,台商在全球供應鏈中長期位居關鍵地位。若不在亞洲金融業比較一圈,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台灣在供應鏈金融的生態布局、豐沛實務經驗、紮實風險管理能力與人才梯隊在亞洲各國也獨占鰲頭。
美中貿易戰可能引發的產業鏈板塊重組和東協國家多達6.5億人口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勢將帶動東協各國連年成長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孫子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憑藉韜光養晦的金融實力、豐富的大陸市場經驗以及在東協市場長期耕耘的基礎,台灣金融業恭逢新市場萌芽、法規開放及技術升級,應多元布局國外資產、勇敢實驗新科技,不只強化競爭力,更發揮領頭羊功能,走在產業之前。
台灣走出去,且看金融做先鋒。(作者是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