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馬遜林火燒不停,引起國際關注雨林、生態與造氧問題。(路透) | | | 看現象 今年已發生8.9萬起 1分鐘燒掉1.5個足球場 亞馬遜林火近年逐漸引起全球關注,這與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允諾「減少環保」以拓展亞馬遜農業發展有關,而他顯然信守競選承諾。部分媒體報導,被譽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產製全球20%的氧氣,林火蔓延恐致地球缺氧。大氣學家強調,可呼吸的氧大多來自海洋,就算地球上的植物一夕燒盡,也耗不到全球含氧的1%。 巴西國家太空署(INPE)透過衛星追蹤雨林砍伐面積,指波索納洛今年1月掌權至7月的伐林率較去年同期增3倍;7月砍了約2254平方公里的亞馬遜森林,較去年7月增加278%。伐林主因包括改種大豆和畜牧,建造水力發電廠、鋪路、採礦和林火。 INPE數據顯示,亞馬遜地區今年已發生近8.9萬起林火,為2013年來最多,去年林火為3.9759萬宗;今年火災慘況,相當於亞馬遜雨林每分鐘至少有一個半足球場的面積遭焚毀。巴西乾季常發生野火,當地農夫也會為畜牧焚林。 亞馬遜伐林在2004年達到高峰後迄今減少逾80%。雨林擁有獨特動植物,也是原住民的重要庇護所,儲存大量的碳,有助延緩氣候危機。 部分媒體報導,亞馬遜林火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法國總統馬克宏8月22日推文寫道:「亞馬遜雨林,產製地球20%氧氣的肺,著火了。」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教授丹寧撰文指出,人們反覆宣稱亞馬遜雨林製造地球上20%的氧氣,實屬誤解。事實上,地球上幾乎所有可呼吸的氧氣都來自海洋,且足以供應數百萬年。亞馬遜林火燒出許多問題,但耗盡地球氧氣絕非其一。 看效果╱植物造氧 微生物耗氧 製有機物 森林造氧量 淨值近零 丹寧的絕大部分學術研究聚焦地表和大氣間的各種氣體交換,氧等元素在陸基生態系統、海洋和大氣間,不斷以科學家能夠衡量和量化的方式循環。 空氣中幾乎所有游離氧(free oxygen,或稱單體氧)都是由植物經光合作用產生,約三分之一的陸地光合作用發生在熱帶森林,其中絕大多數在亞馬遜盆地。 但實際上,光合作用每年產生的氧氣,幾乎全被活機體和火災消耗。樹木不斷落下枝葉,根部腐化及其他腐植質,成為豐富有機生態系統的養分;這個系統中大多為昆蟲和微生物,微生物在此過程也消耗氧氣。 森林植物大量造氧,森林微生物消耗大量氧氣;因此,森林乃至所有陸地植物產生的氧氣淨產量趨近於零。 看效果╱海洋造氧 藻類造氧 留在大氣中 日積月累 增氧氣儲存 為了讓氧氣積聚在空氣中,植物透過光合作用產生的一些有機物必須消失;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迅速掩埋的無氧區,最常見的就是位於無氧水域的深海泥,或海中富含大量藻類的高營養物質區。死亡藻類等碎屑沉入的陰暗水域,而微生物靠吃碎屑生存並消耗氧氣。 在微生物能夠分離水中氧氣的深度以下,剩餘的有機物質落入海床並深埋在那兒。藻類生長時在水面上產生的氧氣則留在大氣中,因為它無法被分解者消耗。這種深埋海底的植物是石油和天然氣的來源,少數植物被埋在陸上的無氧環境中,大多數為泥炭沼澤,地下水層防止微生物分解,成為煤炭來源。全球光合作用中僅非常微小的部分(約0.0001%)以這種方式被埋藏轉換,從而增加大氣含氧。 生長與分解間的微小不平衡所殘留的氧氣,數百萬年來日積月累,成為所有動物賴以為生的可呼吸氧氣儲藏,儲藏量約為大氣總量的21%。 一些氧氣透過與地殼中的金屬(如硫、鐵等)化合物反應,回歸地表。舉例來說,當鐵暴露於水和空氣中時,會與空氣中的氧反應「生鏽」形成氧化鐵,這種氧化作用有助調節大氣中的氧含量。 即使植物光合作用最終會產生可呼吸的氧氣,但也只有極少部分會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存量。就算立刻燒光地球上所有的有機物,也耗不到全球含氧的1%。 總而言之,巴西放棄保護亞馬遜,並未在有意義的層面,威脅大氣含氧。即使林火發生的頻率大幅增加,也會產生難以量測的氧氣變化。 空氣中有足以維持數百萬年的氧氣,且其數量是由地質而非土地利用所決定。伐林加劇威脅到的是生物多樣性和地球上富含碳的景觀,而非氧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