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台灣電子產業巨頭大規模進駐重慶,發展現狀與潛力如何?答:我覺得,這是一個關於渝台合作很愉快的問題。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智能終端產業全球布局大調整,重慶有意發展、台企也在找市場;我與台灣幾大電子巨頭進行合作研究,力邀他們進入重慶。
台灣十大電子廠商中有九家落戶重慶,去年產出筆記本電腦、打印機等各類智能終端兩億台件,成為全球最大筆電產業基地,大體上,重慶生產了全球電腦三分之一的量,推動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達到五千億元規模,占全市市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未來發展 抓住三類集群
未來兩、三年,重慶將努力使智能終端產業保持百分之廿左右增長,到二○二○年形成一萬億產值規模,而重慶與台資企業合作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步子邁得比較快,主要路徑是抓了三類集群。
第一類是上中下游產業鏈的集群。重慶並非僅僅著眼於代工環節,而是把上中下游產業鏈,從原材料、零部件製造到總組裝,到銷售結算以及中間部分研究開發等,都留在重慶;這樣下來,重慶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就占了整個五百美元中的三百美元。
隨著八百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陸續完工投產,零部件產值將從去年的六百多億元,增加到一千億元以上,且隨著晶片、面板、硬盤等核心項目布局到位,重慶電子信息產業不但要實現數量百分之八十本地配套,八成的價值量也要本地化。
第二類是同類企業急遽的集群。重慶「一山容多虎」,各品牌商和代工商在訂單上形成「你減我增、你增我減」局面,保持整個重慶電子產業平穩成長。
第三類是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融合的集群。重慶在轉變加工貿易發展模式時,特別注重吸引與製造業相配套的物流、結算等服務業;其中一個最成功案例,即是吸引加工貿易的離岸結算中心落戶重慶。
金融轉型 打造結算中心
過去,大陸每年有一萬多億美元的加工貿易體量,但結算並不發生在大陸;重慶通過打造結算行型金融中心,吸引了惠普等跨國公司的亞太結算中心,把加工貿易價值鏈的高端環節、進一步聚集在重慶。去年,重慶加工貿易離岸結算量超過八百億美元,今年有望達到一千億美元。
此外,今年英業達、廣達、緯創、旭碩將新增SMT線十八條。下一步,幾大品牌商和製造企業正將智能顯示器、穿戴式終端等新產品引入重慶,既推動重慶智能終端產品質量和結構較大改善,也能促進產業規模效應進一步擴大。
問:對台資企業有何建議?
我認為,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各類台資企業,有四個方面是特別棒、比較優秀的,讓台資企業能在世界經濟發展裡有一席之地;一是以電子資訊企業為主的台資工業企業,對技術進步、研究開發、創新驅動,這一條脈動都抓得很準。
二是台資企業突出重點,不是四面開花,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做,台灣十大企業比較多集聚在電子產業,互相扎堆推進,在全球形成一個集群型態高地,幾乎可與其他經濟體、地區或國家有一定競爭。
三是台灣企業對產業鏈十分重視,並非無所不包,但也就形成供應鏈和銷售體系間,一種天然的合作;亦即,在商務模式上有獨到之處,在技術開發上有獨到之處,在製造業的集中度與集群上有獨到之處。
四是台資企業的另一個特點,它的根在大陸。台資企業崛起於世界,七○年代末是起步,八○年代是在台灣島上發展,九○年代到大陸;可是一比十的擴張,真正變成幾百億、幾千億規模的這些企業,都是和大陸聯繫在一起。
大陸對台商有什麼有(吸引)點呢?第一是大陸的市場廣闊,二是大陸的勞動力,主要是講人力資源,大學生每年畢業七百萬,人力資源極其充分,都是台灣不容易找的;三是大陸現在城市化,基礎設施越搞越好。再有現在中國越來越開放了,原來的開放是在WTO背景下的開放,現在中國政府和世界各國新一輪簽訂FTA,是自由貿易協定的開放;在這種開放環境,台灣企業到大陸,和大陸企業都是同等國民待遇。
還有准入前的同等國民待遇。現在大陸對外資,包括對台資的優惠政策不減少,政府的各種管理也更加開放,這也是一個好處。
兩岸企業 攜手走向世界
最後,大陸各種各樣與世界的通道,也是台灣的通道。重慶的渝新歐,讓台資產品到歐洲,同樣的,整個「一帶一路」產生的世界意義上的市場聯繫,當台資企業和大陸企業合在一起,「一帶一路」就產生世界意義上的活動範圍。
過去十年,台灣比較多從事加工貿易,產品製造、對英語、對WTO的貨物貿易一體化相適應;下一階段台灣的金融與服務,跟FTA、自由貿易聯繫在一起,台灣企業應在這個方面和大陸企業更多合作,共同走向世界,應該也是一個很好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