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務院前些天下發一份文件,叫「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對這份文件有好多種看法,但看深一點,這是北京中央在重手佈防金融風險後,輕聲細語地著手舒緩債務風險。對這份名字長長的「改革方案」,北京財經界一般有三種看法,一是從眼前看,馬上就要召開人大會議,地方雲集北京,意見多多,中央地方關係,特別是財權事權劃分,向來是熱點,所以推出改革方案,等同拆彈。
另一種看法則從短期來看,今年已定為又一個改革年,財稅改革本來就是改革的重點,所以推出這一改革方案,與今年改革大背景相關連,是大改革方案中的先行突破分支。
最後一種意見,是從長期來看,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地方和中央事權和財權劃分,從來就麻煩多多,當然也歷來是改革重點。所以推出這一改革方案,是央地關係持續調整的階段性推進。回顧起來也是,2016年曾選國防、外交等領域,來啟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去年因開中共19大動作不大,今年政府換屆,理應選取新的領域來推動改革持續。
這些理解都對,但如果看看這回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所選取的領域,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按照方案,今次選取的領域,集中在民生和教育等方面,用財稅專家的話來說,是為部分基本公共服務事項保障制定了「國家標準」,突出表現了「國家兜底民生」的主張。
就算改革方案顯示了「國家兜底民生」,那怎麼會跟治理地方債風險扯上關係呢?
換個位置來看,中國經濟今年防風險成了頭等大事,防風險又主要是防金融風險,而可能引出金融風險猛虎下山的,主要是三市,即股市、樓市、債市,三市任何一個出問題,都會把銀行系統拖下水。
雖然沒有特別聲張,中國今年把「嚴管地方債」也列為大事。按中國財政部剛公布的數據,去年底中國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人民幣16兆4,706億元,地方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9.91%。這一比率叫「風險總體可控」,但依中國國情,地方除財政帳上的債務外,還有好多「隱性債務」,據說那數字也驚人,再加上今年進入地方債的償債高峰,在突破「警戒線」下,一旦有地方償債違約,不排除引發雪崩,導致金融風險。
於是,有很多專家學者在研究化解地方債風險的辦法。其中有專家上書,說地方債多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多數是需要的,但耗資大,回報期長,具有公共品性質,需要政府來舉債興建。但地方政府還普遍欠下很多「債」,那是民生「債」。而地方政府既要籌資還債,就無力去辦民生教育等事,但今天的政治又需要辦這些事。
那怎麼辦呢,就是「國家兜底民生」,中央財政在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多擔責,地方自然輕鬆好多,再加上認真處置現在的債務,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就可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