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故事》【修訂平裝新版】──基督教信仰綿延2000年,沒有它,就沒有所謂的西方文明!
●亞馬遜網路書店最高5星評價!
讀者力讚:「非常傑出的一本書,說它是絕佳的人類歷史書也不為過。」
●提供一個基督教歷史的概觀
全書由50則文章組成,每一篇都著重於基督教歷史或神學的某個重要面向。
●內文撰寫詳實,權威性十足
不讓單一偏狹角度凌駕於歷史故事之上,作者的權威性文字,配合歷史年表、經書引文、超過140幅動人的宗教藝術彩圖,完整表現基督教的傳統、信仰、儀式以及豐富內涵。
●為你細細揀選內容主體
從早期教會受羅馬帝國迫害,到現代科學與世俗化的挑戰……等,本書成功捕捉基督教傳統和經驗的真正精髓。
【書摘】CH38〈宗教改革的開端〉
神聖的義是一種力量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元一四八三年∼一五四六年),這位被稱為「新教改革之父」的人,不僅身兼僧侶和修會會士身分,同時也是一名神學家。路德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經濟狀況尚稱寬裕,他接受了相當良好的教育,於厄福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公元一五○五年,據說為了遵守之前遭遇一場雷電交加可怕風暴時所發下的誓言,路德加入了奧古斯丁隱修會(Order of Augustinian Hermits)。公元一五○八年,修會送他到威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進修,在那裡他遇見了許多學者,這些人公開反對中世紀經院哲學裡絕大多數的形上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學派)。此外,公元一五一○年,他代表修會前去羅馬拜訪,教會高層的腐敗、羅馬神職人員的無禮,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的全然庸俗,無不令他心生憂慮。
公元一五一二年,他取得博士學位,並成為聖經神學的教授,但專業上的傑出表現顯然未能讓他感到心滿意足。他描述自己不斷被一種無力感和罪惡感困擾,這讓他無法忍受;他感受到自己在思想和意志上的不純淨,以及深怕上帝感到不快;唯有閱讀保羅的著作,才能讓他稍緩緊張感,他並且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不同於人類的義,神聖的義是一種力量,不需任何原因就能讓罪者成為義人,其所憑藉的並非人的所作所為,而是信仰,也就是證明一個人是否正當的力量。」至此,他相信自己已經發現了福音真正要傳達的喜訊,意即,人類之所以被拯救並不是因為他們在上帝眼中做了什麼努力(因為,無論做什麼都不可能),而是上帝白白賜予了寬恕。
在識字人口有限的年代,路德明白以布道做為改革工具所帶來的好處。在這幅插圖中,路德正在傳道,一手指著被地獄之口吞噬的教宗、僧侶與樞機主教,另一隻手則指著十字架。
馬丁.路德抨擊販賣贖罪券
接下來數年,路德對於經院哲學方法的敵意漸升,他偏好奧古斯丁神學的傾向越來越清楚,並且更加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神學──人是唯獨因恩典稱義。但若非因為「贖罪券爭議」,路德對神學的不同見解還不一定會造成他和教會決裂的結果。公元一四七六年,教宗同意用「大赦」的方式,授予功德給那些在煉獄中接受暫罰的人類靈魂。「煉獄,是人類死後為了去除身上背負的輕微罪行,靈魂必須在其中滌淨一段時間」──這樣的概念深植於西方天主教傳統思想之中,而且里昂和佛羅倫斯大公會議都對此做了明確定義。然而,宣稱一個人能以奉獻金錢的方式赦免罪罰,這顯然幾乎是一項斂財的邪惡陰謀。路德於公元一五一七年寫下《九十五條綱領》(Ninety-Five Theses),抨擊販售「大赦」(贖罪券)之人行為如何極端無恥。這份綱領是為辯論而作的一系列學術主張,他在其中極為慎重地提到,這類大赦,反映出一種有缺陷的恩典神學。
接下來所發生的爭執出乎意料地激烈,部分原因是路德的一些同事與夥伴並不像他那般思慮縝密。在薩克森選侯腓特烈三世(Elector of Saxony, Frederick III,公元一四六三年∼一五二五年)的保護下,路德安全無虞;但當他被召喚到奧格斯堡為自己的綱領辯護時,情勢似乎演變成很可能會被遣送至羅馬,這使他不得不躲起來。但路德所引發的爭議至此已無法平息。
而他的觀點之所以能廣泛地加以散播,不限於學院神學世界這個封閉的圈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刷術」這項新科技。公元一五二○年,羅馬教廷發布教宗詔書譴責路德的諸多思想。路德特別寫下三篇挑釁的論文以為回應──第一篇是呼籲日耳曼的俗世王公舉行一場改革會議;另有一篇指責天主教對聖禮的數目、教宗的權力和聖經正統性的各種謬誤;最後則宣稱基督徒良知的自由,並公開燒毀教宗詔書。公元一五二一年一月,羅馬公布第二份詔書,革除路德的教籍。但腓特烈三世說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讓路德在沃爾姆斯的帝國議會(Imperial Diet)上為自己辯護,儘管諸多朋友擔心他此行安危,路德依然服從皇帝召喚,踏上了旅程。
《基督教的故事》【修訂平裝新版】──遨遊基督教歷史的50個精緻觀覽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