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AI、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鄉間的郊山有時比高山還可怕...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1/14 第134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人類與AI、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為什麼只有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你在關係裡,被「不安全感」綁架了?如何突圍?
帶他回家!山難搜索隊員的第一線告白,鄉間的郊山有時比高山還可怕...

新書鮮讀
人類與AI、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為什麼只有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圖/衛城出版
書名:《語言如何誕生和進化?》

內容簡介:為什麼只有人類擁有語言能力?嬰兒如何能夠從一無所知的狀態,開始無中生有使用愈來愈多的語言呢?龐大的人類語言系統,起源何處?人類與AI、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答案就在「滋嚕滋嚕~」、「咚噠~」、「叭鏜~」等寶寶喜愛的擬聲詞!在語言演化過程中,語言和身體的連結,讓擬聲詞成為人類最早使用的一組語言。

幾乎全世界的語言都存在擬聲詞,日語中最常見的是在日常表達某種感受狀態或聲音的詞彙,例如興奮的時候會說WAKUWAKU!心跳加速的時候就是DOKIDOKI……甚至,全球知名的寶可夢更是日語擬聲詞的豐富資料庫,可愛的怪獸、有趣的名稱與叫聲,大量來自日語擬聲詞的轉化創意,讓全球大人小孩為之傾倒,讓擬聲詞不再只是小朋友專屬或不登大雅之堂的用語,而是當代深具感染力的日本流行文化底蘊。

本書破除擬聲詞只有奇怪可愛或引人發笑的迷思,以有趣的案例深入分析和探討聲音與人類身體經驗的互動痕跡,展開奇妙的人類語言和知性起源思索之旅!

語言與身體之間的聯繫,還有從經驗中推論因果關係,是人類可以超越其他物種,不斷進化的特質……一起踏上探索「語言是什麼」、「人類是什麼」的旅程!小朋友看到汽車,會說「ㄅㄨㄅㄨ」,當他開始將「ㄅㄨㄅㄨ」轉換成「車」的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擬聲詞究竟是怎麼離開語言的?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又是怎麼不斷擴展知識理解和傳達更加複雜事物呢?

語言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智慧和藝術的源泉。為什麼人類具有語言能力?兒童如何習得語言?人類、AI及動物學習語言的區別在哪裡?

語言的誕生,發生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的人類想要表達身體和情緒感受的時候,也是人類在知識推理過程中發生創造性的描述能力的基礎,這些和AI需要大量投入文字資料才能建構語言模型,有根本上的不同。本書以「符號接地問題」為切入點,也就是探究人類最初的一群詞語如何與身體產生直接聯繫,並揭示人類「回溯推論」和「提攜循環」的特殊能力,探索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可以不斷自發進步的動力原因。特別推薦給對擬聲詞感興趣,或者正在思考AI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區別的讀者。

當探索語言時,人類獨有的力量逐漸浮現。這不僅是關於語言,也是能深入探索人類本質的一本書。每個人將在閱讀這本書時,開始不自覺地追溯與思索自我生命旅程中,那些如今想來如此令人驚豔、創新表達自己的時刻。

臺大語言學研究所江文瑜教授 推薦:

在臺灣推出的與語言學相關的科普書並不多見,因此這本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精彩好書得以出版實為讀者之福。平易近人的科普書比艱深的學術書更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所涉及的知識很多能與生活連結,或是讓人能與自己的生命經驗共鳴,同時避免過多學術名詞讓讀者陷入閱讀困難。……期待本書能在當今大眾對於AI的熱切浪潮中,透過語言本質的探討,讓讀者能深刻體會人類學習語言的樂趣所在。

作者介紹:今井睦美,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系教授。專攻認知科學、語言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秋田喜美 ,二まま九年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系畢業。取得(學術)博士學位。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語言文化研究系講師,現任名古屋大學研究所人文學研究科副教授。專攻認知・心理語言學。

搶先試閱:〈擬聲詞對語言的學習有幫助嗎?〉

成人像這樣對兒童使用擬聲詞必然有其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問題其實相當深奧。因為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考慮到,兒童在出生時是在什麼樣的能力基礎上理解擬聲詞所包含的音與意思的配對問題。同時,我們也必須思考在詞語的學習上,擬聲詞能有什麼樣的幫助。如果從「兒童為何喜歡擬聲詞」這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始思考,就會產生越來越多新的問題。

以下,我們將探討多用擬聲詞對語言學習的哪些方面有幫助。

能否理解音與形的一致或不一致

當聽到某個對象(物品)的聲音時,嬰兒到底是如何認知它的呢?首先,我們想要探討這一點。即使是四、五歲的兒童,要讓他們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並不容易,更何況是沒有辦法說話的嬰兒,我們如何去瞭解他們的認知呢?

這個年齡的嬰兒所知道的詞語非常少,而且訊息處理能力也有限。即使曾經聽過某個詞語,也很難立即找到正確的對象。例如,在螢幕上顯示球和香蕉的圖像,然後告訴他們「看球」,他們也無法立刻就看向球。被指示「看球」,然後為了看球,需要進行相當複雜的訊息處理。

ヾ把這句話分解出單詞,提取出「球」這個詞。

ゝ與在自己的記憶儲藏庫裡的「球」的音依序進行比對。

ゞ進一步找出與這個音連結的物品形象,判斷現在看到的物品是否與自己記憶中的形象「相同」。

々根據上述判斷,看被判斷為「球」的對象。「看」這個行為本身是需要做出轉動眼球,將視線對準對象並停留的運動控制。

因此,要對「看球」做出「正確反應」需要進行複雜的訊息處理。對於十一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在是否知道「球」這個詞之前,反而是解決這個訊息處理能力的問題難度更高。要如何研究(測量)「看見」這個動作呢?發展心理學家通常會利用腦部反應來判斷。腦部的訊息處理是透過電信號(electrical signal)傳遞完成的,從外界接收到視覺和聽覺訊息的瞬間開始,腦部訊息處理便沿著一個時間軸,在腦部的不同區域的電信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可以測量的,而且這種腦部反應(腦波)有一個優點,就是嬰兒不需要做出特別的行動,例如依照指示去看指涉對象,或是伸手去拿取物品,在不增加訊息處理負擔的情況下就可以研究嬰兒的認知。

另外,過去利用腦波進行的研究也發現了有趣的現象。例如讓已經超過一歲的嬰兒聽到熟悉的單詞並讓他看物品時,物品與單詞相符時,以及兩者不相符時,可以看到腦波呈現出不同的模式。

例如,當嬰兒聽到「狗」的發音,圖像卻是貓的圖片,與聽到「狗」的發音同時讓他看到狗的圖像時,相比之下,在聲音開始後約零點五秒(四百至六百毫秒)處,腦部的左右半球的正中央附近、沿著中線(midline)上部分的電位會下降。即使是成人,當單詞與指示對象不匹配或不符合脈絡時,也會有同樣的反應,通常被稱為N400。N代表負(負電位變化),400表示四百毫秒。總之,這種反應表明嬰兒將聲音認知為「詞語」,當視覺刺激(圖像)不符合詞語所指示的對象時,會產生「奇怪」的判斷。

命名的覺知──海倫·凱勒的啟發

當聲音與對象的對應自然而然地被理解時,會產生出什麼結果呢?經過無數次的經驗後,嬰兒能夠獲得「詞語是有意思的」這樣的覺知。

一般來說,無法從詞語(單詞)的發音直接推斷出意思。例如,「sh」、「poisson」、「魚」這些單詞在英語、法語和中文各代表了「魚」的意思。這些詞語的發音並不直接暗示「魚」的意思,它們的發音也並不相似。換句話說,詞語的音與意思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但擬聲詞則不然。「Ь⑦Ь⑦」(tonton)、「Э⑦Э⑦」(dondon)、「ХъヵХъヵ」「chokochoko」、「вЁвЁ」「noshinoshi」等,每個詞的音都與其意思相關聯,這意味著音可以傳達意思。即使稍微改變發音,比如把「ХъロХъロ」(chokachoka)、「вЗвЗ」(nosunosu),也能保持輕快或沉重緩慢的感覺。一般的詞語就無法如此,例如,把「ДロЮ」(sakana,魚)的最後一個母音改成其他字母,比如變成「Дロв」(sakano),就會完全變成與「魚」無關的意思。

對於已經熟練掌握語言的我們這些成人來說,聲音有其指示的對象,且具有意思的「命名」這件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仔細想一想,嬰兒是如何意識到這種「命名」呢?

事實上,每個對象都有自己獨特的名稱,這是一個偉大的覺知。失去了視覺和聽覺的海倫.凱勒,當她的老師蘇利文在她的手掌上滴了冷水時,用手指拼寫「water」之後,她突然意識到這個手指拼寫的動作代表著流在手掌上的冰冷液體的名稱。許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吧。

在此之前,海倫已經意識到當物品交給她時,蘇利文老師的手指有不同的動作,但是,她並沒有意識到蘇利文老師的手指拼寫形成了該對象的「名稱」。雖然她學會了手指拼寫,當物品交給她時她也能拼寫出來,但她後來回憶說這只是「有樣學樣」而已。當她意識到「water」這個拼寫代表著名稱時,她得到了一個啟發,即所有的事物都有名稱。這個啟發就是「命名的覺知」。

命名的覺知是語言習得的重要第一步。人類透過發現視覺、觸覺和聲音之間的相似性,自然地對應並連結起來的語音象徵能力,引導出物體有名稱的意識。這種意識讓人會想要記得身邊的事物與行為的所有名稱而帶動詞彙的急速增長,產生所謂的「詞彙爆發」現象。當詞彙增加時,兒童會注意到詞彙中潛藏的各種模式。這種意識進一步幫助他們推斷新單詞的意思,成為推動詞彙增長的原動力。

當聲音與意思自然連結起來時,即使是嬰兒也能感覺得到,或許這就是引發「單詞是有意思的」這種「命名的覺知」的契機。因此,成人才經常對嬰兒使用擬聲詞吧。(然而,雖然這很重要,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契機,嬰兒要獲得「命名的覺知」還需要設想更多的認知能力,這部分將在第六章中詳細說明。)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今井睦美, 秋田喜美《語言如何誕生和進化?》

 
你在關係裡,被「不安全感」綁架了?如何突圍?
圖/寶瓶文化
書名:《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內容簡介:為什麼我們因為愛、因為在乎與珍視對方,於是很努力付出的關係,卻讓我們走到懸崖邊?當我們狂call戀人、查勤,當我們時刻想知曉孩子的行蹤,當我們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我們總說:「那是因為在乎,因為愛。」但,那不是愛,那是根深柢固的不安全感。你的愛,被「不安全感」剪翼了?你在關係裡,被「不安全感」綁架了?

安全感的匱乏,像是難以填補的無底洞,不斷地餵養,只讓它更像怪物。

•玲玲打十幾通電話給男友。她一天到晚查勤,懷疑東懷疑西,對男友的限制越來越多。

•小文搬離家,當回家探視媽媽,媽媽說:「養兒育女有什麼用,對他們再好,都還是會丟下你。」有時媽媽什麼都不說,只看著空蕩蕩的房子,長長嘆口氣。

•小毓在工作上犯錯,被上司當眾責備,從此自我質疑:「同事是不是覺得我沒做好?是不是在說我的壞話?」

因為安全感的匱乏,我們容易用具有破壞性的表達方式,例如希冀對方迅速回電、每打必接或行蹤透明,但這些卻容易讓對方感受到緊黏的窒息、猜疑與操控。當對方離去,我們又落入「這世界,果然是沒人愛我」的人生腳本。我們帶著更深的自我懷疑、否定,雖然走入下一段關係,但往往輪迴般地更挫折與失落。

如果一個人沒有安全感,那麼,他越被愛,他會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但卻又不斷渴盼愛。而這,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事。

總以精準的剖析、動人的案例,書寫我們生命所遭遇的困頓、痛楚,並提供調整方式的慕姿心理師,在本書裡,她自剖曾因焦慮依附的性格,而驚恐以為一生都要抱著不安全感,過著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的生活。

她對讀者們專業、柔軟述說,哪怕懷疑伴隨焦慮,像滾雪球越來越大,哪怕每次不安全感來襲都像大海嘯,我們每個人依然擁有不被滅頂,且自我拯救的應對方式。請相信,長大了的我們,可以溫柔地做到這件事。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愛情?如何避免你追我逃,互相怨懟?如果,我是「焦慮依附者」:請給自己安全感。如果,我是「焦慮依附者」的另一半:建立情緒界限並說出感受。

如果你是「逃避依附者」:請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我的另一半是「逃避依附者」:請給他「安撫情緒的空間與時間」。──摘自本書內文

作者介紹: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搶先試閱:〈如果,你是缺愛的「父母們」〉

問問自己: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改變你的情緒模式

很多時候,促使我們行動的,並非我們的思考,而是我們的不安全感。

這些不安全感一湧上來,很容易就讓我們感覺到恐懼、害怕,因此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如果,你已經發現,這些不安全感有可能會影響、控制你的抉擇、生活,影響你跟孩子與他人的關係時,我想邀請你,練習以下的步驟:

找出會讓你「有劇烈情緒」的事情,並寫下來

什麼事情很容易引發你的情緒?是當你的孩子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或是當他拒絕你,或是沒有猜到你的需求?當他有自己的想法或生活,卻不讓你參與的時候……

找出在你們互動中,那些總是會引發你的情緒的事件:那些會讓你哀傷、焦慮,甚至勃然大怒的事件。

然後,試著寫下來。

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因而這麼生氣/難過/焦慮

寫下這些事件後,請試著沒有批判、評價地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為了這件事情如此生氣,我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麼?」試著去意識:自己表現的情緒背後,是不是還有一個「真正的、被隱藏的情緒」,也就是你的「原級情緒」在裡面。

例如,每次當孩子說要跟朋友出門時,你總是會因而生氣。請你寫下事件,試著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交友圈,似乎也是件正常的事情,我並不是個這麼不講理的人,但我就是覺得生氣,為什麼?」

當你試著這樣問自己時,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生氣的情緒背後,似乎是有點感覺到自己被孩子丟下了,好像你比孩子的朋友「不重要」一樣。這個「我不重要」的感覺,讓你覺得受傷,所以你出現了生氣的情緒,掩飾、保護了你的受傷。

一開始進行這個「自我覺察」的工作,並不容易。

有的時候,因為你的「保護罩」太堅固了,可能會使得你很難碰觸到自己真正的情緒。建議在剛開始進行這個步驟時,如果發現真的有些困難,可以找身邊的人討論,也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幫助你慢慢撥開自己的保護罩。

改變因應的方式

當你覺察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時,面對同樣的事件再發生,你的「習慣」,可能會讓你習慣用來保護自己的「次級情緒」,例如生氣,如反射動作般地出現,再次影響、傷害你與親密他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我想要建議你這麼做:

■ 意識到自己面對這類事情的「習慣性反射動作」是什麼。

■ 遇到這類事件前,先深呼吸,讓自己「停一下」,不要馬上反應。

當你遇到這類事件,練習「停一下」或「深呼吸」,讓自己不再馬上用「反射動作」的「反應式情緒」因應。

這代表你的大腦有機會可以判斷與思考,而你之前對自己的覺察,就有機會跑進你的腦袋,成為你的判斷資訊之一。如此,你就有機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去因應這類的事件。

例如,當你知道,每次遇到孩子與朋友出去,你都會生氣,而這生氣的背後,其實是你很擔心你對孩子而言「不重要」。下次遇到這件事,你深呼吸、停一下,可能就會讓你想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圈是正常的」,這就有可能讓你不會又用「生氣的態度」,面對孩子出門的這件事。

當你開始有這樣的改變,你發現面對同樣的事情,你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時,這也會讓你對自己感覺好一些,自然,你的「習慣性反射動作」,就減少了一次被練習的機會,它們也就更有機會不再如此固著,而是你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它」出現與否;當然,也更有機會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周慕姿《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帶他回家!山難搜索隊員的第一線告白,鄉間的郊山有時比高山還可怕...
圖/臺灣商務
書名:《帶他回家:山難搜索隊員的第一線告白》

內容簡介:您可能不知道,鄉間的郊山有時比高山還可怕。即使怎麼找都找不到──「至少要讓他們好好道別」。本書描述山難搜索隊如何透過縝密的剖析,探尋失蹤登山客的足跡。6個描述發現過程的真實案例,以文圖並陳的方式真實呈現搜尋登山失蹤者的艱辛與內幕過程!

身為護理師與登山好手的中村富士美在2011年以講師身分參與事故外傷者急救處理的研討會,開啟了她前往山區「遇難現場」的契機。2018年,她成立了山難搜索團隊LiSS(Mountain Life Search and Support),專門搜索登山時因某些緣故失聯,無法告知所在位置而下落不明的失蹤遇難者。團隊成員約10人左右,包含醫療人員及山域嚮導。

出人意料的,遇難往往起因於微不足道的小事,這些案例多半只是去了當地郊山或低山後,就從此人間蒸發;災區甚至是在公共道路及其周邊地區,並不算很危險。明明只是週末出門從事休閒活動,卻就此沒下山回家……讓人不禁疑惑:「咦?真的就這樣嗎?」

有人依循朋友拍的山景照爬山,卻因為山況隨季節改變而迷了路。有人相信被風吹偏的路標,往錯誤的方向前進。有人在天色昏暗的山裡踩空滑落……往往就是一個小環節造成了遇難失蹤意外。而搜索隊即使無法及時救援讓遇難者生還,也必須找到屍體,以便其家人能夠接受死亡。

本書描述作者成立的LiSS的協尋過程,如向家屬詢問遇難者的個性及出門時攜帶的物品,剖析登山方式及遇難者的為人等背景,以此追尋遇難者的蹤跡。搜索隊另一項重要的職責是在精神上給予家屬支持。雖然季節與委託時期等因素往往會大大降低找到失蹤者的可能性,搜索隊仍長期陪伴著家屬,盡量提供援助。得益於她身為護理師的經驗,作者與登山者家屬的關係令人感動。

登山讓人可以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但自然並不像人類想像的那樣可親!這是一部讓人對大自然產生謙卑感的傑作。如您是郊山健行、山區縱走的愛好者,本書是很好的參考,讓人減少迷路的機會,也增加對山的認識。

作者介紹:中村富士美,1978年生於東京,2018年成立了民間山難搜索團隊LiSS,從事山難失蹤者搜索活動並協助失蹤者家屬。DiMM國際山岳護理師、一般社團法人WMAJ(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es Japan)野外災害急救法醫療顧問、青梅市立綜合醫院門診護理師。她的工作除了實地安排團隊搜救之外,也包含剖析遇難失蹤者的習慣愛好以找出其登山路線,陪伴家屬展開搜尋活動,也常以遇難搜索及野外急救法為主題舉辦演講。

搶先試閱:〈等待遇難者回家的過程中,家屬的心境變化〉

過去我作為護理師參與急救醫療,常與患者及家屬接觸。

本以為或許可以把這些經驗運用在山岳遇難者和家屬身上。

不過實際跟遇難者家屬對談時,我才發現至親之人失蹤的現實遠比我想像中還要嚴酷。

我不知道該對家屬說些什麼。

早上出門時人還好好的,卻突然遭逢意外,或是病患身體狀況突然惡化……我在急救現場看過許多像這樣被迫面對親人驟逝的家屬。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本人必然在家屬和我們醫療從業者面前。

不過若是在山裡失蹤的話,連遇難者本人在哪裡都不曉得。即便在山裡過世了,在發現遺體之前也無法確知遇難者是否平安。從未體驗過的狀況令家屬憂心不已,還要面臨不得不接受兩件事的過程。

一個是家人未歸,「下落不明」的事實,另一個是發現遺體後要面對「至親之人死亡」的現實。

接受這兩件事之前,家屬會經歷多次心境轉變。

本以為只是開開心心地去玩,不料人卻沒回來,精神上大受震撼。這是最初的階段。家屬被焦慮與不安纏身,一心只想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趕緊找人。發現家人遇難當下,家屬心情十分緊張,急於有所作為。因此,如果是在遇難事件剛發生時承接搜索委託的話,我的手機也會二十四小時不斷接到家屬的來電。

這時期最重要的是聽家屬傾訴。先接受他們的請求,透過談話努力緩解他們心中的動搖與不安。由於遇難事件發生初期是由公家機關進行搜索活動,家屬往往要接受警官的詢問,不過面對警方時,有些事反而難以啟齒。這時有像我們這種第三者可以傾訴,多少也會讓心情變得輕鬆一點。以搜索隊的立場來說,當然希望能夠盡可能了解遇難者。我們會避免採取催促或質問的態度,小心謹慎地視情況逐步向家屬請教關於遇難者的資訊。

所以為了隨時與家屬保持聯繫,我多半不去現場。每當家屬心生疑惑,哪怕是再小的問題,身邊有人可以立刻解答總是令人安心。

而且在前所未有的急迫狀況與壓力之下,家屬往往處於極限狀態,無法入眠。吃不下睡不著的話,人的判斷力會不斷被削弱。即便我們安撫家屬說:「搜索工作交給我們,今天請好好休息。」很多人還是連片刻都無法闔眼。這時期有些家屬會對警方和我們使用強烈的措辭,此乃「家人遇難」的特殊狀況所致。體恤家屬的心情,逐漸建立起信賴關係,對往後的搜索活動至關重要。

發現家人遇難,當下驚慌一陣子後,緊接而來的是否認與憤怒的情感。家屬會開始在心裡怨懟:「為什麼人還不回來?家人們都承受了那麼多的痛苦!」有些家屬可自行消化這些情緒,有些家屬則是需要向我們訴苦才能克服。

經歷這些階段後,家屬會試著接受「因為在山裡失蹤了,遇難者不會回來」的事實。

的確,有家屬會說:「哪怕人死了,至少也要找到身體。」這句話乍看好像接受了家人的「死」,不過在發現遺體之前,家屬多半仍抱持著「人還活在某個地方」的希望。「說不定當初根本沒去這座山」、「說不定人還好端端地在哪裡過活」,只要沒找到遺體,就表示還有這些可能性。

「為什麼找不到人?」

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總會鉅細靡遺地解釋情況。

在地圖上標出迄今搜索過和尚未搜索的地方,深思熟慮地細細說明各種可能性後,家屬將再度萌生「說不定之後找得到人」的希望。正因為如此,我們搜索隊絕不會放棄搜索,也必須不斷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隨著時間過去,有些家屬開始思考今後的生活,所以每個委託案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有人希望繼續搜索,有人則表示:「考慮到今後的生活,搜索費用的負擔實在是太重了」。此外,也有人會找我們討論「失蹤者的手機門號無法解約該怎麼辦」等等實務上的問題。

承接委託後,LiSS絕不會主動決定中止搜索。因為過去我們也曾找到沒地方可找了,卻在以為無計可施的時候發現了遇難者。不管要花多少時間,我們都不會放棄。

「搜索大多是長期抗戰,幾乎不可能一、兩天就找到人。」

承接委託時,首先一定會告知家屬這件事。

無論是持續搜索遇難者,還是重建今後的生活基礎……

替眼前的家屬考慮「出路」也是我的職責之一。

發現遇難者後,原本「不知道人是否還活著」的曖昧狀況頓時為之一變,「至親之人死亡」的現實活生生擺在家屬面前。

每當我們告知家屬發現疑似遇難者本人的遺體時,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不知所措,下意識地脫口說:「哎……真的是我們家的人嗎?」先前家屬得到的消息總是「找不到」,而他們也這麼告訴自己。真正找到人的時候,當下他們反而不是覺得「太好了」,而是疑惑地心想:「找到人是什麼意思?」甚至有家屬坦言:「還是音訊全無的好。」

對家屬來說,面對遺留物和遺體意味著正視「人真的死了」的事實。這次必須要接受至親之人的「死亡」了。

遇難者失蹤一段時間後,就算發現了遺體,形貌多半也跟生前相去甚遠。家屬在「可能不是他」和「希望是他」的心情之間搖擺不定。儘管已經接受遇難者失蹤的事實,此刻家屬卻再度被迫接受痛苦的現實。即便如此,每當在山裡發現遺體,我都想要立刻通知家屬。我希望讓家屬──從遇難者不知去向的曖昧狀況中得到解脫。

就算透過DNA鑑定或齒型比對證實了遇難者的身分,家屬接受與至親之人離別所需的時間也各有不同。發現遇難者後,家屬的痛苦不會完全消失。我也曾被問過:「其他家屬是怎麼重新振作起來的?」

雖然搜索隊的職責是找到遇難者,但直到家屬接受「至親之人死亡」的事實,不再需要我們的那天為止,LiSS的使命都不會結束。

許多家屬都想了解遇難者出事的原因、臨終前的情況,以及他們看過的景象。不過我們只能從發現遺體的現場狀況推測遇難的過程和死因。

聽我們說完之後,家屬往往痛心疾首地想著:「在過世之前,他一個人待在山裡肯定很害怕、很痛苦吧。」不過如實地轉述狀況也是搜索隊的重要使命。

常言道「時間能治癒傷口」,所以人們往往會使用「過了一年」、「三週年忌」等詞彙劃分「階段」,不過那或許不是我們這些第三者能夠擅自決定的事。家屬的心情不能僅憑物理上的時間流逝來估量。

⏩⏩閱讀更多 臺灣商務出版 中村富士美《帶他回家:山難搜索隊員的第一線告白》

 
從手機霸主到車用晶片大咖 高通早就看到哪些機會?
在高通技術峰會上,最新旗艦手機晶片無疑是全場焦點;但在行動平台的光芒之外,默默耕耘14年的車用晶片,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未來成長動能。一名高通內部人士指出,由於在通訊技術CDMA上的領先優勢,早在20年前,歐美車廠就開始將高通晶片應用在車載資訊系統,從此奠定高通與各大車廠的合作基礎。

樂園營運疲軟 暴露迪士尼罩門
在迪士尼公司看似無止境的企業打地鼠遊戲中,新的問題點出現了:美國人花在娛樂上的錢變少,危及迪士尼主題樂園成長。迪士尼執行長艾格一直試圖將迪士尼帶離積極投資人尋求改變公司發展方向的動盪時期。迪士尼抵禦了這些攻擊,但股價自4月初以來下跌逾25%。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