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小農型態多,農地緊密相鄰,除無人機噴藥外,傳統人力噴灑也常釀鄰田汙染,但因舉證不易,農友多低調處理,受汙染的作物照常採收,埋下食安地雷。
彰化洪姓農民種植青蔥,被鄰田稻農噴藥汙染,雙方調解後稻農坦承疏失,支付八萬元和解,遭汙染的青蔥仍採收進入通路。
陳姓農民契作高麗菜遭隔壁稻田噴藥汙染,稻農賠償四萬元和解,高麗菜採收後由契作菜商收走。
謝姓農民契作紅蘿蔔外銷,三年前遭鄰田汙染,貿易商檢出農藥殘留退貨,謝向隔壁稻農提告,但法官認為紅蘿蔔葉子遭農藥汙染,食用部位為地下根,表皮未殘留農藥,食用會削皮不影響健康;謝為之氣結,只能認賠損失卅萬元。
另外,廖姓青農種植豌豆,採收期遭鄰田噴灑蔬菜農藥汙染,豌豆運到台北果菜公司被驗出農藥超標退貨,若再次被驗出,將被列為禁止交易的黑名單;廖為敦親睦鄰,最後未求償。
鄰田汙染舉證不易,送驗也不一定檢得出。農民私下說,要舉證鄰田汙染,須確認作物與鄰田使用的農藥相同,但坊間為求藥效,常混用農藥,就不容易驗出來。
「鄰田汙染從以前就有,差別在是否公開而已。」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前理事長陳世雄建議,與其他人的農地,最好種植隔離作物,避免鄰田噴藥飛濺過來,最好是分區種植,有機農作單獨一區,才能避免被汙染。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廖君達說,農藥種類分為系統性、接觸性,每種藥物效期長短不同,通常被汙染的二、三天內可驗出農藥反應,只要到達安全期驗不出,就代表已分解,較無健康疑慮,只要農民用合格農藥,不必太擔心。
農糧署表示,農政單位和果菜公司會抽驗拍賣蔬果、上市蔬果,應可避免吃下鄰田汙染的農作物。
嘉義縣農業處科長李秋瑩說,國外農田面積廣闊,很多都用機械噴藥,農地彼此距離遠,不像台灣農地細碎且密集,只隔一條田梗,噴藥須留意風向和高度,避免汙染鄰田。
李秋瑩說,操作無人機噴藥須接受專業訓練,最怕有些業者沒執照且沒經驗,對風向及距離掌握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