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假裝有趣:做個複雜世界的明白人。多一分人情,留一寸餘地。》
內容簡介:跟人借錢的最高境界不是「借到」,而是借不到,彼此見面還能不尷尬。邀長輩出國,她說「太破費」,意思是想去還是不想去?與人絕交,是成年後的必備本領!人生苦短,要盡可能找值得的人同行。
作者勞阿毛,本名勞志明,目前擔任投資銀行總經理,是併購專家,工作之餘,最大樂趣就是在微博上發短文,他經常用輕鬆幽默的文筆,寫職場、寫人生、寫親情,被讀者戲稱「投資銀行大咖、金句連發」的微博段子手。
《假裝有趣》,一語道破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眉角:有些場合你得裝:例如,跟年長的父母相處,不能實話實說;有些場合不能裝:遇到爛人爛事就直話直說,當場拒絕。想過好日子,得明白個中分寸。
◎人與人之間,為何會起爭執?
.開車與人擦撞,只要沒人受傷就別太計較;天氣不好導致班機延誤,這是機率問題別為難地勤,老用情緒解決問題?長相再好看,個性嘰歪就醜陋。
.為啥打牌後,輸贏數字總是對不上?
贏錢的人會傾向說自己贏得少,輸錢的人會誇大損失;股市正好相反。賺錢時,大家都「裝得像是巴菲特」。
◎接觸人萬千,友誼不過仨倆。
.友誼標準極高:欣賞、尊重、默契與寬容,真正的友誼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小心那些「沒有老朋友的人」。
.借錢、還錢、分錢的藝術
借錢的核心不只如何借如何還,還要以後見面不尷尬。還錢的學問是:遠打日子近還錢,時限之前提早還,絕對不能逾期。分錢呢?投資銀行出身的勞阿毛說: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實話、假話、好聽話,如何運用?
實話雖難聽,但可以讓你避免麻煩,別給爛人任何機會靠近你;有時你得說假話,誤發簡訊給不該看到的人,你得想個說法圓場。成年後,如何與父母相處?那就多說好聽話吧。
投資銀行大咖,金句連發:
•用好君子是本事,用好小人是藝術。
•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後來他們忘記了。
•我們對他人的理解,都跳不出自己的局限。
•知識改變命運,勤勞改變生活,過程決定了結果。
•當買方須謹慎,當賣方要堅決,有多大的腳就穿多大的鞋。
作者介紹:勞阿毛 ,著名併購專家、微博段子手,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專注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二十餘年,現任華泰聯合證券董事總經理、併購業務負責人、投資銀行執行管理委員會委員。主持過數十餘起上市公司收購及重大重組,數次參與證監會關於併購重組的課題討論及相關法規修改,在上市公司併購重組領域具有豐富的實務操作經驗,被《新財富》評選為年度本土最佳投資銀行家。
搶先試閱:〈借錢、還錢、分錢的藝術〉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面對錢和處理錢。但老實說,關於錢的事要處理好,非常不容易。因為謀求利益是人的本性,處理與錢相關的事宜是人生中的高級技能。這背後是錢之外的因素在發揮作用。
關於錢的事,要簡單來說也簡單,無外乎是賺錢、花錢和錢的往來。所以,與錢相關的事大體可以歸納為怎麼賺錢、如何消費和基於錢的人際關係處理等,而這幾件事隨便提出一點,都足以形成一篇社會學領域的博士論文。
先說跟錢有關的人際關係,這點非常重要,也足以體現出人的價值觀和認知水準。在所有人際關係中,與錢相關的都最為直接。沒有人不在乎錢,所以錢就成為能力和觀念的試金石。常說酒桌、賭桌見人心,其實人心在錢的面前體現得更淋漓盡致。
再談借錢。借錢的核心,是如何借、如何還。借錢的行為載體是錢,但重要的在借與還的過程中,對自身信用的影響,以及對別人的尊重和善意。
所以,借錢有幾個關鍵點:首先,是能夠實現借錢目的,讓自己度過難關;其次,是盡可能不要透支和損害個人信用;最後,就是過程中要讓彼此都舒服和愉悅,至少以後還能見面而不尷尬。
其實,這幾點能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是企業經營行為的正常舉債,對於個人而言,不到萬不得已時千萬不要借錢。
若真的有需要,要有讓人信服的理由。比如,民間所說的「救急不救窮」原則。在借錢時,要明確說明情況,像是為什麼借錢?借多少?拿來做什麼?何時償還?若有必要,也要明確利率。
另外,絕對不能給被求助者壓力,讓人為難。因為借是幫忙,不借是正常,沒有人有義務救助你。
所以,我認為比較妥當的借錢,應該這樣描述:「最近我家小孩出國需要存款證明,目前我這裡還缺30萬元,想找親戚朋友幫忙湊一下。希望可以從你這裡借10萬元,使用6個月左右。若您方便就幫一下忙,不方便也沒關係,我還有其他途徑。」
但實際上,很多人是怎麼開口借錢的呢?
「你有錢嗎?借我20萬元。你放心,保證下個月就還你。你身家實力我了解,就憑我們這關係,這麼多年我頭一回開口,我想你肯定不會不給我這個面子,另外,這點小事應該不用請示你老婆吧?」
特點是不說借錢的詳細理由,把對方捧得很高,就想堵住對方婉拒的嘴。這樣的方式要麼借不到,要麼借了估計也不會想著盡快還給人家。
說得直白點,重點關注在錢能否借到,而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也是種信用不佳的外在體現。
此外,借錢遭到對方拒絕,要表示理解,不要有什麼怨言;若對方借錢了,要表示感謝,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
我曾經被人哀求借錢,但對方收了錢以後卻一句話都沒有說就不回覆了,令我費解加噁心。另外,借錢時要向對方表達:「我最晚什麼時候償還,如果中途有需要隨時提出來,我可以想辦法提前還你。」
還錢其實也是有學問的。首先,不能逾期。有些人說可以逾期,但要跟對方說明。但我認為,只要先前約好償還期限,就要說到做到,絕對不能逾期。
有句話說「遠打日子近還錢」,還錢最好稍微比期限提前點,別讓對方心裡忐忑不安。如果借錢是經營性的,無論是做生意、炒股還是買房,都必須給利息。若對方和自己關係很近,也可以買點跟利息價值接近的禮物。
其實,上述道理多數人都懂,但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為什麼呢?因為能做到的人幾乎不會缺錢,即使缺錢,也會有人主動幫忙,根本不需要主動借錢。
最後,再次重申,除非萬不得已,不要借錢,否則傷感情是有很大機率發生的事件,除非你根本不在乎。
再來說如何分錢。
分錢這個話題包含兩個層面,既包括對待利益的分配與取捨,同時又包括對這筆錢的具體處理常識與認知。簡單來說,如果你有權做利益分配,處理的原則是什麼?如果你收到了本來應該屬於他人的錢,怎樣處理最合適?還是那句話,所有跟錢相關的事情,都是試金石,背後都是信用經營和認知呈現。
我記得以前銀行以承包模式經營時,每到年底獎金分配,其他部門都有各種爭論,然後伴隨著去找主管告狀和集體分家出走等。當然,也有的部門處理得很好,大家都非常開心、愉悅的面對分配結果,沒有怨言,也沒有爭論。
總的來說,對這件事的不滿意是常態,而滿意是應該追求的小機率事件。
首先,關於利益沒有人會不在乎,除非你是聖人或者神仙。另外,多數人會習慣對自己貢獻值有過高的評價。最後,多數人都有貪念,希望能夠在自己應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得,在利益最大化和公平上選擇前者。
當然,有些人是只有利益觀,而沒有是非觀,只想要更多,而內心完全對所謂的公平沒概念。
基於此,分配文化就非常重要,會決定團隊成員對公平性和分配結果的信心。簡單來說,當你面對分配結果時,是否擔心自己被欺負或者不公平對待?
無論是企業還是部門,很多文化就是核心人物的價值觀體現。從團隊角度,要對外勇猛、對內體恤,也就是說,主要向市場要效益,帶領團隊捕獲更多的獵物,能夠把蛋糕做大。這是大前提,而不是相反,對市場無能為力,卻總喜歡在內部剝削自己人。
另外,要有標準和對公平的追求,才能產生光明的分配文化。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心明眼亮的客觀評價團隊成員的貢獻,包括能力、態度和業績等。
簡而言之,就是不能依靠抗壓性和關係好壞來進行分配,且團隊成員的待遇是他們付出換來的,不能把這些當成是主管的恩賜。
此外,在明確標準的情況下,應該適當偏向年輕人。比如,告訴年輕員工按照考核應該會得到30萬元的獎金,但因應內部調整,將獎金提高到40萬元。
這樣處理有幾點好處:一,相同的金額放在年輕人身上提升感比較明顯。老員工多10萬元沒感覺,年輕部屬多10萬元高興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另外,從稅負角度也很經濟,因為年輕員工的所得稅稅率很低,給老員工獎金有一半都交給國稅局了。還有,年輕人是未來、是希望,是早上八、九點的太陽。他們也會成長,若干年後說不定還指望人家收留呢……。
上面的處理方式對職位高的同事也是種思維習慣的訓練,有利於形成較為寬厚的利益分配文化。若大家都能照顧底下的同袍,整個團隊積極愉快的奮力去市場打拚,就有利於形成正向循環—那就是優秀的年輕人願意來,來了都拚命,拚命後都能受到優待。對分配的公平性有信心,到年底時,只要聽個數就可以了。彼此都開心,不用背地問候親娘。
分錢還有個含義,就是處理自己手中的過路錢。比如,別人墊付的錢,但是你負責核銷;或者作為工頭,拿到薪水後分發給他人,生活中類似場景也常見。
首先,要絕對的資訊透明,親兄弟,明算帳,不能算得不明不白的,尤其是關係很好的情況下。此外,絕不能拖延,「錢不過夜」也是最基本的原則。還有,不能取整抹零,尤其在轉帳的情況下,精確到元、角、分並不難。
從利益而言必要性不大,但體現出的原則和態度,卻比錢本身重要得多。
知易行難,盡力而為!
⏩⏩閱讀更多 大是文化出版 勞阿毛《假裝有趣:做個複雜世界的明白人。多一分人情,留一寸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