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與堅持—蔡英文!帶著子彈與玫瑰赴會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2/19 第135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改變與堅持—蔡英文!十年訪談,帶著子彈與玫瑰赴會
仇恨感情的政治學,將極端情緒轉化為改變能量
人生到底有多少必然?哪裡開始才是自由?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

新書鮮讀
改變與堅持—蔡英文!十年訪談,帶著子彈與玫瑰赴會
圖/鏡文學
書名:《子彈與玫瑰:十年訪談,三十場對話,十萬個為什麼》

內容簡介:一場像樣的訪問,是帶著子彈與玫瑰赴會:要不槍彈上膛、砲火四射,逼出口供;要不暖語含苞、漫天花舞,誘出真心話。

替你記下,那些訪著訪著就中槍、問著問著卻怒放的採訪!

從黃春明訪到黃山料,自蔡英文問到連勝文,由《豬哥亮的歌廳秀》寫到《博恩夜夜秀》。十年採訪,三十場對話,一手拿槍,一手拿花,還問十萬個為什麼!每個人都想對我說髒or真話!

收錄記者李桐豪的三十篇人物報導──

有時文字柔軟如春江水暖,時而筆鋒犀利遂能直逼人心,白先勇、蔣勳、李昂、李安、林懷民、蔡琴、李登輝、蔡英文、賴清德……。

這些大人物們或活在光影之下,或存在筆桿之中,或立於廟堂之上,但在逼來哄去之後,字裡行間彷彿證詞灑滿血淚,或滿紙怒放朵朵心花。

是而這本十年成書的採訪,既是子彈逼出的呈堂證供之集結,也是一束束玫瑰換來的,真情告解。

作者介紹:李桐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鏡週刊》人物組記者、經營個人新聞臺「對我說髒話」與同名臉書粉絲專頁。著有《絲路分手旅行》、《不在場證明》、《紅房子》、《時代如何轉了彎》(與張惠菁、吳錦勳合著)、《非殺人小說》、《綁架張愛玲》。現於鏡好聽開設Podcast《談戀愛》。

搶先試閱:〈改變與堅持 蔡英文〉

二○二○年的臺灣總統大選,蔡英文不僅再次贏得了勝利,還拿下歷史新高的八百一十七萬票,區域與不分區立委席次過半,總席次達六成,再度實現「完全執政」。臺灣每一次選舉都在說一個勵志故事,陳水扁的故事是三級貧戶力爭上游,韓國瑜的故事是中年失業魯蛇的逆襲,至於蔡英文的故事,則是面對逆境,堅持是有用的,努力是有用的。

史上最高得票成了她第二個任期的後盾,證明《反滲透法》沒有錯,同婚法案沒有錯,年金改革沒有錯,做對的事不會改變,期許未來四年,她不會忘記承諾,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臺灣人。

明天是李登輝九十七歲生日。

蔡英文和陳菊今天提前去拜會李登輝,停留約半小時。李也當場向蔡英文連任成功表達祝賀之意。

關於蔡英文種種公開照片,有兩張照片在腦海永遠無法抹滅,一張是──冷靜自持的蔡英文依偎著李登輝罕見地真情流露,那笑容,那快樂,簡直是一對父女。

某種程度,李登輝和蔡英文也是精神上的父女。

二○一八年春天,我們曾經到永和官邸訪問蔡英文,坐在她的小客廳,她說父親蔡潔生跟李登輝是舊識,某年,她陪父親來此拜會李登輝,也是在同一個客廳,老友天南地北聊天,她坐在一旁靜靜地聽,唯一一句話就是:「爸,已經十一點了,我們該回家了。」

蔡是在李登輝的年代培養起來的。一九八四年,蔡英文二十八歲,倫敦政經學院畢業,聽爸爸的話回臺灣,在政大教書,當法律學者,她會在經濟部擔任顧問長達十多年,累積技術官僚的經驗,或者和父執輩的交情不無關係。

李登輝暗助陳水扁登大位,公元兩千年改朝換代,蔡英文被延攬擔任陸委會主委,陳水扁刻意將涉外事務交給前朝人馬,一般的理解是李登輝的託付。

應該可以這麼說──她是李登輝送進去民進黨當養女的。

她二○○四年才加入民進黨,從陸委會主委到不分區立委,她踏入政壇其實已經很晚很晚,她甚至沒有想當政治人物,她的政治色彩淡到二○○八年傳說馬英九曾經想要跟她搭擋競選總統!!!!!!!(John F. Copper, The KMT Returns to Power: Elections in Taiwan 2008-2012, 2016, pp. 188)

世事造化,她二○○八年跑去競選民進黨黨主席,除了辜寬敏和蔡同榮,並未有什麼天王天后競逐,其實可以說是民進黨家道中落,各派各房沒人想當家,爛攤子只好丟給這個抱來的養女。最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她撐起家業,可因為是抱來的,即便振興家業,各房也沒把她當一回事。二○一八年訪問呂秀蓮,講到美麗島事件,呂略帶輕蔑地說我們在美麗島抗爭的時候,她不知道在哪裡呢。做訪問時偶爾會請益一些新潮流的大老,嫌她怯弱,做事抓小不抓大,其實也不是很看得起她。

民進黨的家務事,其實就是一齣民視鄉土劇,抱來的,哪有嫡系長房大孫來得矜貴?民進黨器重寒窗苦讀、力爭上游當上醫生的賴清德(aka.臺獨王子),甚至到後來她精神上的父親對她也多有微詞,稱她缺乏決斷力和勇氣,改誇賴金孫。誰都眼巴巴看著她出錯,瞧她去年黨內初選她被酸得多慘。

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大膽臆測,蔡英文是庶出,原生家庭有十個兄弟姐妹,即便么女受寵,這樣的環境長大,不免看人眼色,規行矩步,故而全無老么的嬌氣,在一齣政黨鄉土劇扮演養女的角色也不是太困難的事。

環境造就個性,個性也造就她的命運。她的一切與個性的堅忍也不無關聯。一八年中央社訪問她,設計了一份快問快答,問她最喜歡的電影人物,她說可以回答兩個嗎?「一個是長日將盡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一個是冰原歷險記的喜德。」

安東尼霍普金斯!!!!是了,忍人所不能忍,苦苦壓抑情感的管家,優雅而自持,這一切都有了解釋。

有定見,有耐心,這樣的人不怕失敗,臺灣政壇人物泰半自戀,馬英九賴金孫柯文哲呂秀蓮,韓國瑜自嘲是一個例外,蔡英文的自律自持又是另外一個(她精神上的父親應該也是這個),政治人物的政治賽局比較像話啪啦KEN,或剪刀石頭布,唯獨她是下圍棋,高瞻遠矚,長遠布局。

這樣的人是不怕失敗的,看她一○年選新北市長敗給朱立倫,一二年選總統敗給馬英九,甚至是一八年民進黨大敗,遭到個人羞辱式的批評。但有布局的人全然不怕,看她二○一二年那動人的敗選感言多動人,多有風度,因為要贏的人全然知道要怎麼輸。

故而去年六月她接受TVBS專訪如此說道:「政治是禍福相倚,當失敗了以後,盲點浮現,你反而有自信起來。如果只要做一個什麼事情都不做,只要發津貼的政府,我也可以做啊,大家會喜歡我多一點。我知道我不夠果決,不夠勇敢。但如果說真心話,一個不夠果決不夠勇敢的總統,她敢去做年金改革嗎?她敢花三年的時間去做稅改,然後再三年時間人民才感受得到,我敢不敢去承擔風險?一個總統除了要勇敢要果決,有時候她還要忍辱負重。」

她用堅強意志力扭轉了頹勢,選前的最後星期五,我在蔡英文總部,下午四點掃街車隊班師回朝,擠在騎樓第一排,是歐美老外,是香港政界觀摩團。是跟著導遊小旗子走來走去的日本人,他們在總部買完英粉泡麵帽子,約好時間集合上車。看到蔡英文繞境回鑾,好優雅的日本太太揮舞旗子,小小聲地尖叫著,好像看到寶塚女優蒞臨。其中還碰到一個越南大學生,因為臺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法,對他是一種盼望,特意花兩週來臺灣看看。造勢之夜,自由廣場國圖馬路封街,好多香港人在空蕩蕩的馬路喊時代革命,光復香港,旁邊旁邊有警察,他們笑瞇瞇地說有警察啊,不會吃催淚彈。

競選總部色系是桑青與桃紅,未見國旗國徽,但也未見民進黨綠色十字臺灣黨旗,前幾年某新潮流大老譏笑她是文青治國,但人家已經形成一種美學,形成一種氣度,她的選前之夜不搞悲情,不用誰下跪,她理直氣壯地喊:「加薪,我做到了。減稅,我做了。長照,我做了。幼托,我做了,年金改革我做了,國防改革我做了,能源改革我做了,臺商回流我做了,社會住宅我做了,婚姻平權我也做了,經濟結構轉型我做了,社會安全網的強化我做了,民主防衛機制的建構,我也做了。」最後,「拒絕一國兩制,我也為兩千三百萬人民做到了!」

臺灣選舉是家務事,是天下事。小島選舉結果牽動太平洋島鏈國家局勢,島內的選舉變成白宮和中南海國際角力,兩雄相爭,她的深思熟慮和沉穩,則為臺灣自美方贏來史上最多的外交利益。

完全繼承了精神父親的意志,甚至走得更遠,管他養女金孫,管他嫡系庶出,我當家,我作主,我就是答案。(我本來要寫這是探春從後四十回逆寫《紅樓夢》的故事,但想想民進黨也沒這樣優雅,不到曹雪芹的高度,頂多就是汪笨湖的《臺灣紅樓夢》。)

臺灣每一次選舉都在說一個勵志故事,陳水扁的故事是三級貧戶力爭上游,韓國瑜的故事是中年失業魯蛇的逆襲,至於蔡英文的故事,則是面對逆境,堅持是有用的,努力是有用的。二○二○總統大選,八百一十七萬票說的是《反滲透法》沒有錯,同婚法案沒有錯,年金改革沒有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人民和蔡英文用選票守護了民主,改革不走回頭路,民主,往前進了一步。

⏩⏩閱讀更多 鏡文學出版 李桐豪《子彈與玫瑰:十年訪談,三十場對話,十萬個為什麼》

 
仇恨感情的政治學,將極端情緒轉化為改變能量
圖/台灣東販
書名:《扭轉仇恨值:5堂課教你放下厭惡情緒,轉換成正能量》

內容簡介:

*仇恨是一種生存本能?

*抑或是一種政治操弄?

*為什麼人們會相互敵視?

★人文×心理×哲學專業解析★

讀懂「仇恨」感情的政治學,了解恨從何而來,學會如何處理、終止憎恨的循環,將極端情緒轉化為改變能量。沒有人原本就令人討厭,討厭不是天生的,而是像商品一樣被製造出來的。

2019年底爆發的COVID-19讓全世界天翻地覆,仇恨犯罪激增。由於缺乏有效的處理對策,不安開始擴散,當不安的壓力逐漸累加到無法承受的程度時,就會以仇恨的方式爆發。

如果人類是不知道痛苦、疾病和死亡的強大生命體,就不會被這種仇恨和類似的情緒所影響。但是,人類極為脆弱,這種脆弱性導致大眾對於威脅到生命和安全的對象做過度的防衛,這種過度的防衛就是仇恨。

仇恨是一種「隨機」、「沒有差別」的情感,仇恨的對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幸和不滿的壓力就像積壓在心裡的痰,是必須向外吐出的壓力。仇恨是可怕的情動,特徵是世間萬物都可恨和討厭。網路上的留言是最好的例子,粗暴的辱罵和赤裸裸的仇恨語言泛濫。

作者根據西方文學和哲學的脈絡,忠實地追蹤、介紹仇恨的各種情況。仇恨的本質是他者化,將有利的事物同化並主觀化為自己的東西,對於不利的事物則異化和客體化,大眾必須譴責和批判那些製造並散播仇恨,藉此來強化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快樂和權力的人們,且不應該以仇恨來回應仇恨,而是抵抗並顛覆仇恨的結構。如同快樂和悲傷,仇恨是一種情動的能量,一定可以轉化為改變世界的能量。

作者介紹:金鐘甲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建國大學英文系,教授文學批評和理論。對身體和文化哲學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擔任身體文化研究所所長。身體文化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研究當代哲學與社會的主要議題,藉由研究身體而探討人和社會的關係。參與者來自各領域,包括文學、哲學、法學、精神分析學、歷史學、醫學等,致力於將人和身體的問題理論化,並且提出可實踐的方案。

搶先試閱:〈美麗的身體和醜陋的肉體〉

大便為什麼令人厭惡?幼兒看到自己的糞便時會好奇地坐下來,用手摸著玩,他們感受不到大便是骯髒的。在印度如果走路不小心,很容易踩到狗便或牛便,因為街道上到處都是,被踩踏過的大便上,蒼蠅成群地飛舞,印度人也和幼兒一樣不覺得大便骯髒嗎?外國人會因為厭惡而皺眉並移開視線,但印度人似乎毫不在意,露出自然的表情。

法國作家儒勒.何納(Jules Renard)的自傳體成長小說《紅蘿蔔鬚》中,有一段主角吃自己大便的情節。他的髮色火紅、臉上布滿雀斑,媽媽很明顯地輕視他,以至於發生了讓他吃下大便湯的事件。為了改掉紅蘿蔔鬚在床上便溺的習慣,媽媽用了極為殘忍的方法,她用木鏟將被子上的大便放進湯裡,然後用湯匙強迫他吃下,她接著滿臉噁心的表情說:「啊,太髒了。你知道你現在吃了什麼嗎?你現在吃了『那個』,你把自己拉的那個放入嘴巴,然後吞下去!」光是想像都令人作嘔。不懷好意的媽媽這麼說,期待她的兒子因為驚嚇而大吵大鬧,但是,她想錯了,紅蘿蔔鬚冷冷地回答說:「我知道。」他不想滿足壞媽媽的期待。

紅蘿蔔鬚的媽媽為什麼要告訴他湯裡加了大便呢?如果不說,他就不會知道。大多數人在知道實情後會作嘔,將已經進入胃的東西吐出來,然而,如果不知情,無論是排泄物還是食物,都能愉快地吃下,甚至可能覺得更有風味。中國導演張藝謀一九八八年的電影《紅高粱》取材自高粱酒釀造,主角餘占鰲為了報復酒場老闆,在新的高粱酒桶裡撒尿,沒想到酒味出奇的好,更以「十八里紅高粱」為名,成為暢銷酒。

此外,還有看到大便而產生性興奮,即所謂的嗜糞癖(coprophilia)。音樂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在結婚前曾經有嗜糞癖,證據是他所寫的信中經常出現肛門、屎、放屁、排便行為等詞彙和描述。一般而言,嗜糞癖是指在進行性行為時,以大小便來追求更多性快感的人,或是看到大便、看著別人排便會感到性興奮的人,這樣的人並不是極少數的特例。二○一三年,一名住在水原市的四十多歲女性涉嫌販賣自己的排泄物,以及包含上廁所畫面的影片而被捕,據說她從二○一○年開始,在三年的時間裡,以郵寄銷售方式將排泄物和影片賣給三千人,所得約兩百七十二萬新台幣,這說明了我們所厭惡的大便也有愛好者。

像嘔吐物那麼令人厭惡的東西並不多,清晨的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酒醉的人前一夜的嘔吐物。大小便是放入口中的食物消化之後從肛門排出,嘔吐物正好相反,食物在消化之前從胃部逆流上來,從口中吐出。這時胃會痙攣,臉因為血液湧上而漲紅,眼睛充血,隨之而來的是疼痛。儘管如此,嘔吐有助於身體的自我保護。食物中毒時,透過嘔吐可以排出胃裡面滋生的毒素,即使不是食物中毒,過度飲酒或吸菸等造成胃壁變薄,導致胃酸逆流和嘔吐,在這些情況下,嘔吐是胃壁已經受損的訊息。懷孕時常見的噁心、暈車、頭暈、嘔吐等症狀也是如此,當懷孕使身體失去平衡時,就會出現這些症狀。

上述這些嘔吐是為了保護身體的生理性機制,另外也有心理或道德原因所引起的嘔吐,例如有「光是想到就想吐」、「光想就厭惡」等說法。看見大便就性興奮的人,光是想像他們的模樣就讓人想吐,至於吃人肉,更是說不出的恐怖。奧斯卡.洛何(Óscar Rojo)導演二○一三的電影《地下餐館》(Omnivores),內容是一群品嘗過世上所有山珍海味的美食家,他們在追求珍貴料理的過程下,最後吃了人肉,觀眾即使知道電影的主題是批評過度的貪慾,在看到吃人肉場景時還是免不了感到厭惡。著名的文學作品中有關吃人肉的情節,可用拜倫勳爵(Lord Byron)的《唐璜》(Don Juan)為例,發生船難的乘客搭上救生筏,在茫茫大海中飄流,在瀕臨餓死之際,他們透過抽籤選出犧牲者,然後吃了他們以延續生命。把人抓來吃!這不是放棄了人格,變成野獸的恐怖行徑嗎?光是想像就噁心。因此,無論是文學還是電影,吃人肉的人結局必定是死亡,在《唐璜》中,他們因瘋狂而死;在《地下餐館》中,他們因中毒而死。

吃了毒會喪命,吃人肉則遭受社會性死亡,這是喪失作為人類的主體性,這時候產生的厭惡感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反應。不只是人,在古希臘神話中,神在吃人肉的瞬間亦失去光榮與威嚴,特洛伊戰爭的聯軍統帥阿加曼農的家族受到詛咒,原因就是向神獻上人肉,阿加曼農的祖先坦達羅斯,身為宙斯之子而獨占眾神之愛,出於自己比神更優秀的自滿之心,他邀眾神赴宴,並殺死兒子珀羅普斯烹煮成菜餚,眾神事後才知道這件事,即刻的反應是嘔吐,厭惡和憤怒讓他們全身發抖,將入口的食物吐了出來。他們的憤怒來自於可能會因此失去神的主體性,自我的主體性危機反射性地引發厭惡感。

近親相奸或弒親等犯罪尤其令人仇恨的原因,就是喪失身為人的主體性。二○一六年初,韓國京畿道富川市發生一起父母毆打小學生兒子致死並棄屍的案件,當時新聞報導的標題是「殺了孩子還吃得下飯嗎」。殺死孩子的父母,自己也應該去死才對,怎麼能夠活著還吃得下?動物尚且不會殺自己的孩子,就算強迫將食物放入口中,殺子而產生的自我仇恨感,也會引發嘔吐不是嗎?因為意外事故而失去子女的母親,甚至無法下嚥,韓國作家朴婉緖就是如此,一九九八年一場交通事故帶走她的獨子,日後她在《請您說一句話》一書中,記述對神的怨恨、絕望和痛苦,以及在痛苦中呻吟的經歷,書中吐露失去兒子讓她生存的意志蕩然無存,食不下嚥,直到某一天,突然開始吃得下。

早上吃了一碗煮得滾燙的鍋巴飯,感覺到彷彿乾裂的舌頭和食道一陣暢快的疼痛,味道也很香。女兒眼中閃著亮光,看起來很喜歡。這樣下去,看起來可以逐漸飲食並生活了。但是一這麼想,立刻又覺得不可以這樣,產生了抗拒。想到孩子早逝,母親卻為了生存而將食物塞進嘴裡,讓我厭惡到想吐。強烈的噁心湧上心頭,早上吃下的飯全都吐了出來。然後,感覺到放鬆,心裡變得平靜。精神與肉體所想的達到一致,讓我放下心來,能夠好好睡上一場午覺。

吃下飯後為什麼非嘔吐不可,沒有必要多解釋,她的身體虛弱到幾乎無法支撐的程度,身體需要養分來維持生命,從延續生命的本能來看,拒絕食物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她厭惡這種延續生命的盲目本能,她需要確認自己是失去孩子的母親,而不是盲目跟隨生活要求的本能,因此,當飯咽得下去之際,她也被身為母親的主體性即將消失的恐懼所俘虜,而「強烈的嘔吐」則證明她仍然是孩子的母親。

⏩⏩閱讀更多 台灣東販出版 金鐘甲《扭轉仇恨值:5堂課教你放下厭惡情緒,轉換成正能量》

 
人生到底有多少必然?哪裡開始才是自由?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
圖/心靈工坊
書名:《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

內容簡介:

★敢不敢在別人面前選自己喜歡的蛋糕,竟能看出童年心理創傷?

★就算童年充滿創傷,仍然可以選擇人生

★只要遵循六個人類共通的「心理規律」,覺察自己想被愛的渴望,就能實現幸福

「有這樣的媽媽,我這輩子早就完了,全被她毀了。」「我的人生,不靠家裡,我要證明自己。」人生到底有多少必然?哪裡開始才是自由?憑自己的力量,是否能改變命運?

專精於親子關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高橋和巳認為,所有人都受到「命定」與「自由意志」兩種力量所牽引。

莫名的不得已、限制性信念、自我否定、羞恥感、無力感,可能都是來自嬰兒時期的依附創傷。

依附關係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心理與行事風格。若依附關係不理想,人生還有救嗎?

關鍵在於,察覺到了,就能改變。

心理的必然性是,如果你察覺不到,就會被它支配——然而一旦察覺到了,就可以修正。

高橋醫師在本書中,詳述依附創傷的影響,與人生每個階段的課題,並歸納出六個心理規律。當我們明白心理是如何運作的,就能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哪個部分被童年創傷制約了,進而思考、練習如何鬆動。最重要的是告訴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得到愛」!

童年無法重來,但我們可以重新學習被愛,選擇未來。

書中並針對拒學、暴走青春期、家暴這類現代常見的家庭問題,提出分析與建議,讓曾深陷其中的你走出泥淖,找到自由。

否認自己想要被愛,是受虐者最大的心理問題。——高橋和巳

我們必須從原生家庭的糾葛中解放出來,接受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負責的事實。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傳達人類的尊嚴與愛。——艾瑞克森

作者介紹:高橋和巳 ,1953年生,精神科醫生,醫學博士。福島縣立醫科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精神官能科,歷任都立松澤病院精神科醫長,現為風之木諮商所所長。從事大腦生理學和腦功能的研究,及心理輔導師的培訓和督導。專長為心理學、腦科學,他於母子關係的研究,引起學界與大眾關注。

搶先試閱:〈影響伴侶選擇的內在運作模式的「必然性」〉

原生家庭帶來的深度影響

配偶是指在戶籍上成為夫妻的對象。但有時雙方不一定辦理結婚登記,所以這裡使用「伴侶」作為廣泛用詞。另外,也有選擇單身的人。結婚、同居、單身,我把這三種情況都納入伴侶選擇的問題中。

事實上,選擇伴侶時會受到父母與出生成長的家庭影響,但多數人都不知道兩者影響的程度比想像中的還大許多。

在心理學領域中,人們出生、成長的家庭被成為「原生家庭」。

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裡長大,對將來選擇伴侶會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結婚前只了解自己的家庭,因此選擇伴侶時,其實無形中會被原生家庭的價値觀所影響。結婚後認識伴侶的家庭,才開始拿自己原生家庭與伴侶家庭進行比較。舉例來說,透過意識到伴侶的家庭和自己的家庭的差異,可能更加了解原生家庭的樣貌。

過去,婚姻多是與父母選定的對象相親結婚,是被父母的價値觀決定。在這種情況下,伴侶選擇可以說是百分之百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不管選擇結婚或是單身,做出最終決定的人是自己。那麼,在選擇上,我們有多麼「自由」呢?

若是一個人不知不覺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也許會選擇和父母相似的伴侶。也就是說,女性會選擇和父親同類型的男性,男性會選擇和母親同類型的女性,不過本人不認為相似或同類型,這種情況基本上選擇的自由程度非常有限。這可以被認為是在原生家庭影響下的必然選擇。

反之,選擇和父母的類型完全相反的伴侶呢?譬如:父親是暴力且威脅性高的人,結果孩子選擇的伴侶是溫柔且性格穩重的人。這不能認為是一個自由選擇,因為這選擇依然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特意選擇和父親性格相反的人,仍然是本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後做出的選擇。

假設一位男性在母愛與寬容的家庭中長大,兒子一定很有安全感,他可能會選擇具備相同特質的女性。根據前述理論,這也是百分之百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做出必然選擇的典型。但我想說的是,並不是自由選擇好,必然性不好。人不管是自由還是必然,只要是幸福的,又有何妨。

雖然是這麼說,但探討父母影響時,有些問題可能容易被忽視。那就是不管父母再怎麼溫柔、有再多的愛,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同樣地,即使是有問題的父母身上,也有好的一面。

父母也有心理矛盾、痛苦與心酸。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對這些矛盾非常敏感。被溫柔媽媽養育的男性往往容易將母親理想化,但同時他們也能敏銳察覺到媽媽隱藏的心理矛盾,會隱約感受到不足與失落。正因如此,他們傾向找能彌補這種失落感的伴侶。怎樣看待失落,覺得哪裡有失落感,到底需要怎樣彌補。關於這些,反映在當事人的人生觀裡。

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來孩子自己會自動修正父母的影響,從被安排好的事情裡掙脫,尋找�悒羲漱葀z自由的過程。同樣地,女性選擇配偶也是。在爸爸身上感受到的矛盾、失落會影響她選擇什麼樣的丈夫,也決定她的人生方向。

接下來,我將接著進一步探討:人在選擇伴侶時,究竟繼承原生家庭的什麼特質?在選擇上,又有多麼「自由」呢?

有「嚴重」虐待經歷的人,會如何選擇伴侶針對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外的個案通常很有啟發性。對於「普通」家庭的人來說,所有情況都理所當然,很容易忽視問題的本質。藉由研究例外情況的個案,有助於重新審視「理所當然」的所有情況,回到問題的根本。

本書中常常提到的「在虐待家庭中長大的人」就屬於例外情況。對他們來說,什麼是正常的家庭?

首先以成長過程中曾被嚴重虐待的人為研究對象。嚴重虐待是指:不給孩子吃飯、曾有過多次生命危險等情形。這些虐待嚴重到任何人都能看出來孩子在非常糟糕的環境下生活,就連孩子本人也能發現自己正在被虐待。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單身不結婚的比較多。虐待越是嚴重,出現這種傾向的機率也越高。他們沒有體驗過也不覺得家庭是溫暖的,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的。只覺得家人冷酷又可怕,與家人同處一個空間只會加劇緊張感。所以大多數人會說「不想要家庭」「一個人雖然寂寞,但是相對安全」「和別人在一起只會緊張,放鬆不了」「從沒想過結婚」。由此可見,對於受虐者來說,他們的「選擇自由」極盡狹隘,近乎於零。

倘若他們能接受深度心理治療,也有很多人坦言:「知道家庭其實很溫暖,所以願意嘗試結婚」「要是年齡允許會考慮結婚,生一個自己的小孩」,「希望我未來的家庭不要像我以前一樣沒有溫暖」等等。

他們認為的「溫暖家庭」是指「安全感足夠可以共同生活的家庭」。即使起初他們不知道溫暖家庭的樣貌,但是只要心理治療成功,他們就可以想像並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庭。

一切看起來都如此理所當然,不過為什麼他們能想像出自己並沒有經歷過的家庭?這確實値得思考與討論。

從例外情況的個案中可發現,在內心最深處仍有「想與人建立連結」得到安全感的強烈渴望。這些渴望本是透過家庭就能自然而然實現的事。所以,透過心理治療,只要人們能意識到自己對愛的最根本的需求是被愛,想像並追求自己的溫暖家庭也就水到渠成。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追求只有「建立溫暖家庭」,其餘條件,如社會地位、年齡、身高等等則非必要。

人,都想要幸福。尋求幸福與伴侶一起生活的根本前提是「安全感」,即實現「依附,想被愛的需求」。對普通人來說,擁有安全感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所以幾乎沒有人察覺到這個基本前提。受虐者即使經過心理治療後恢復,也並非每個人都會結婚。考慮年齡、經濟條件等各方面因素,堅持單身的人仍然很多。

但他們不會像以前一樣活得孤獨,而是會交朋友,與更多人溝通。由於單身,他

們活動的自由度很大。

受到「隱形虐待」長大的人,會如何選擇伴侶我們已經在前面探討成長中遭受嚴重虐待的族群,以及他們如何選擇伴侶。

接下來,我們將接著分析那些當事人直到成年才意識到的,「不太嚴重」或「難

以察覺」的受虐者。

「難以察覺」的虐待多半不是身體上的暴力,而是多以心理虐待和放棄育兒為主。譬如,「從來沒有餓過肚子」「也沒有不准上學」,所以「一直以為是一般家庭」,但「國小時,有一次發燒嚴重,呼吸也很困難,爸媽卻說『不是很嚴重,不需要請假吧。』於是硬被拉去上學」 (忽視)。在學校因為不舒服,不能正常上課。老師將我帶到保健室,測量體溫後發現已經發燒到四十度,叫家長接

回家。媽媽來了學校卻朝我發火,『你幹嘛發燒?』 (心理虐待)。「告訴媽媽在學校被欺負了,只得到『喔?是喔。』的冷淡回應,根本沒當回事。」 (心理忽視)。這種情況,周圍的人也很難發現是虐待。看上去就是個普通家庭,本人也完全沒有受虐的意識。

他們就和普通人一樣結婚生子。

然而,要是你問他們結婚的原因,他們的回答就有些不尋常。他們也許會

說:「因為想離開家,就選擇結婚」「對方一直要求結婚,我沒辦法拒絕」,或是我以為大家都會結婚」這類回應,但從這些回答能發現他們沒有意識到結婚對象是自己決定的。

當更進一步追問過他們當時的心情,很多人可能會回答,「不想把事情鬧大」「感覺還是順從會比較安全。」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不表達自我,隨波逐流,迎合別人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這就是他們結婚的�悒臻z由。並不是為了追求幸福,而是選擇內心的安全感。

⏩⏩閱讀更多 心靈工坊出版 高橋和巳《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

 
《絕命樂透彩》不是人變了,是情境讓某些面向露出來了
《絕命樂透彩》的題材很有意思,不過它的形式跟一般的電影不太一樣,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並沒有甚麼太大的劇情,而是不同的人在中了樂透之後心態跟人生的改變。本來以為是像《絕命終結站》那樣很可怕人都會慘死的連環詛咒,結果雖然有死人但真的不可怕,還是一部調性輕鬆的喜劇小品。

單身族如何規劃保險?永達保經提出三大建議
最新的適婚人口未婚率已經超過50%,使得單身族未來的人生風險更受民眾矚目,永達保經對於單身族的保險規劃提出了三大建議,其中包含九種保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投保,至少40歲後更要好好的規劃保險來保障退休生活。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