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財富和權力的世界!聰明人為什麼會犯愚蠢的錯?深入財富和權力的世界!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2/26 第135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車輛社會帶來了什麼?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深入財富和權力的世界!那些瑞.達利歐沒告訴你的《原則》真實故事
如何在混亂中找到人生意義?聰明人為什麼會犯愚蠢的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新書鮮讀
車輛社會帶來了什麼?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圖/啟示
書名:《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內容簡介:使用汽車的代價,比你想像的高太多!不斷擴張的汽車和道路體系,正在鯨吞蠶食我們的生活。醫院、賣場、住宅越移越遠,不開車寸步難行;通勤時間越來越長,沒駕照連找工作都受到限制;年長者駕車容易出事,但不用車又無法就醫;車子多事故也多,台灣每年將近400位行人在路上罹難……

根據統計,日本每年為汽車承擔的社會成本高達24兆日圓,等於每輛車要耗費約200萬日圓。使用汽車造成的社會負擔,早就超過帶來的便利!

------------------------------------------------------------

社會生活仰賴交通,但什麼樣的交通模式才能帶來真正長久的幸福?汽車看似讓人們的外出選擇更加多樣,但實際上卻是形成非常有限的交通系統。當都市、道路設計以車為本,而不是以全民的需求為中心,這樣真的合理嗎?

馬路的使用是屬於所有人,車子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以車輛社會為主的道路使用觀點,是時候要轉變成人本交通思維了。

------------------------------------------------------------

曾被國際媒體稱為「行人地獄」的台灣,目前汽機車持有率99.5%,亦即幾乎人人都有車,甚至不只一台車。在此現象下,民眾日常生活的移動高度仰賴汽車,交通傷亡反成為「車本社會」的必要之惡。

堪稱典範的日本,公共交通發達、人行設施完善、交通死亡屢創新低。然而,日本也曾面臨漫長的交通黑暗期,史稱「交通戰爭」時代。本書從日本走向車本的歷史回顧及對車本社會的批判,以經濟角度的實證資料指出車本社會的負面作用,反思依賴車輛的社會問題,以及轉型後的現狀;同時回應當代課題:新能源型態(電能車、燃料電池車)以及新駕駛型態(自動駕駛)是否真的能解決車輛外部成本問題?或是帶來新的課題?

本書以經濟學面向的實證資料,指出汽車文化的負面效應;借鏡日本脫離交通地獄的第一手經驗,扭轉台灣擁車數過高的現象,重塑人車平衡。對於已經深陷車本牢籠的台灣社會,本書提供了一個理解問題、積極改善的參考,啟發我們思考如何打造人本交通,走向人車共享共融的未來之道。

作者介紹:上岡直見 ,1953年生於東京都,1977年自早稻田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畢後,從事化學工廠的設計與安全性評估工作,2002年起擔任法政大学兼任講師,教授環境政策。2000年後參加環境NGO,投入災害避難問題,批判車本主義的車輛社會,並鼓吹重視大眾運輸。2014至2016年間,任日本交通權學會會長,2023年起擔任日本眾議院「國土交通委員會」顧問。2014年曾以運輸專家身分應邀來台,計算北台灣核災避難時間。

搶先試閱:〈車輛社會帶來了什麼?〉

車輛解放了人類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熱烈地期盼汽車帶來的行動自由能夠解放人類。汽車評論家折口透曾介紹汽車誕生之初的一則逸聞:

「社會寫實路線」文學巨匠埃米爾.左拉在19 世紀末,在首次搭乘當時普遍認為具高風險的汽車後,被人們要求講述感想,他是這麼說的:「未來屬於汽車—因為它解放了人類。」當對汽車持反對立場的提問者繼續纏著他,指出汽車的危險後,左拉說:「那麼只要改良煞車就沒問題了。」誠如他所述,後來汽車技術的發展也確實將焦點放在引擎和煞車的改進上。

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是,自從汽車問世以來,就一直有反汽車者存在,但更應該追問的是,在往後的一百多年以來,當時爭論的焦點:汽車帶來的危險性,真的有改善嗎?答案是儘管有部分改良,但汽車在本質上的危險仍然沒有根本性的改善。雖然日本交通事故的年死亡人數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從1949 年至2020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累計已達到64 萬,受傷者超過4000 萬。即使現在,像是卡車撞上小學生上學的路隊、或是明明行走在斑馬線上卻遭到失控車輛撞擊的車禍依然屢見不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 年的報告,全球每年有135萬人死於交通事故,成為5 至29 歲年齡層的頭號死因。在報告之外,受傷人數大約是十倍左右。同樣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估算,每年有420 萬人死於空氣汙染(單就室外汙染)。雖然車輛廢氣並非室外空氣汙染的唯一原因,但以低、中所得國家為中心,幾乎全世界的人口(99%)都曝露在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南的建議值的汙染中3。就算拿來與截至2022年1月的全球新冠疫情估計死亡總數550 萬人相比,這個數字仍然不容忽視。

在歷史上,日本並沒有使用車輪作為人類移動工具的文化。平安時代的牛車是唯一的例外。武藏野美術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森江健二表示,相對於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是駕著白馬拉的戰車從天而降,在日本卻沒有任何蛛絲馬跡顯示日本武尊將車作為移動工具或武器。德川家康在其遺訓〈御遺狀百條〉中,定下大海道寬六間(10.8m)、小海道寬三間(5.4m)、橫道和馬道寬二間(3.6m)、步行道寬一間(1.5m)的規範。據信,當時所謂的「步行道」僅供行人使用,不允許車輛或馬匹通行。此外,市區也禁止除了人力運貨拉車之外的任何使用車輪的交通工具進入。

在西方,馬車確實很普遍,但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卻因為馬車頻頻出入在原本無預期讓車輛進出的街道上,造成了相當多事故。在1873 年(明治6年)由當時的司法省頒布的《違式詿違條令》(取締輕微犯罪的刑罰)中,有「駕馬車在窄巷中奔馳者」(第43條)和「欠缺顧慮地疾駛馬車以致驚擾行人者」(第 45條)的記述,根據這些條款可以看出,在當時即使只是對行人造成驚嚇,也會被視為犯罪。律師井上善雄指出,相對於江戶時代和帝國憲法中具有的行人保護概念,反而是現在的法律對行人權利大加輕視、馬虎。

「強制用車社會」之形成

如今,除了大城市外,地區和人們的生活已經被以車輛使用為前提重構,導致許多人幾乎被強制性地使用車輛。人類依賴車輛的程度,甚至被拿來形容人類在能源上離不開核能的狀態。「就像不會有人因為車禍頻傳而說不再開車了,因為有核災風險所以要摒棄核能發電自然也是無稽之談」,像這樣的詭辯,在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事故之前、之後,都不絕於耳。

任職於地球環境產業技術研究機構、能源工學專業的茅陽一在福島核事故發生一年後,將核能事故造成的損失視為平時發電的成本,其結果為全日本國民每人每年 1500日元,而同樣的計算方式下,交通事故造成的「成本」推估為每人每年 2500日元,並作出以下說明:

上述提及的數字會因為不同的估算方式而可能變動。然而,毫無疑問地,核能與機動車輛使用所造成的損失幾乎沒有太大區別。可是,我從未聽過有人提出因為交通事故會致人於死,所以不應使用車輛的論調。這是因為人們打從心底認為車輛是必要的,恐怕是覺得這點程度的損失和使用車輛的必要性比較起來,也是必須付出的犧牲。如果這樣,那麼想要讓人們接受核電,就讓他們覺得核能發電和機動車一樣重要就可以了。

在公共交通服務匱乏的地區,一旦在汽車的持有及使用上遇到困難,不僅生活產生不便,就業的機會、選擇更會受到限制。讓我們以櫪木縣一位長期接受生活補助、只能住在福利收容設施中的母子單親家庭為例。這位母親在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後,發現自行車已無法滿足她通勤和接送小孩上下幼稚園的需求,因此別無它法,只能放棄了所有補助,選擇購置一輛汽車。但是,行動自由也帶來了新增的成本,使她陷入更進一步的經濟困境。

在1998 年的另一個行政處分撤銷訴訟案例中,受補助者因借用他人的車輛而被取消生活補助。法院的判決表示,即使是正在接受生活補助的國民,私下開車並無不合理之處。在訴訟中為原告方服務的平田廣志律師認為,從目前地方城市的私家車普及率來看,在當今這個車輛社會(距今25年),一個人如果不能依需求使用汽車,有違憲法所謂「全體國民都享有健康和文化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權及國家提升國民生活的義務」。

此外在2010 年,日本律師協會向厚生勞動省提交了一份意見書,指出應允許領取生活補助的家庭擁有汽車,以作為生活必需品。

車輛甚至已成為弱勢人群的臨時避難所。「道路休息站」是設立在一般道路周邊,由國土交通省認定的休憩設施,地方政府申請登錄時,須達成二十四小時免費的停車場、公廁等必要條件。而有一個族群就長期留在這些國道休息站的停車場裡,持續他們的車內生活。根據電視台的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道路休息站可以看到這種「車居族」。他們大多因為失業而失去收入和住所,另外也有出於其他各種原因者,年齡、性別各異,也有攜家帶眷一同車居者。

即使他們試圖申請生活補助,也會因為名下擁有汽車而無法通過審查。一位接受採訪的人說:「如果沒有車,我就只能露宿街頭。這是我們唯一可以躲雨避風的地方了。」車輛儼然已成為他們的避難所。

⏩⏩閱讀更多 啟示出版 上岡直見《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深入財富和權力的世界!那些瑞.達利歐沒告訴你的《原則》真實故事
圖/寶鼎
書名:《暗黑原則:那些瑞.達利歐沒告訴你的橋水公司和《原則》真實故事》

內容簡介:《紐約時報》暢銷書!瑞.達利歐不希望你讀這本書!

當橋水基金的創始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創始人雷.達利歐在2022年宣布他將卸任這家近50年前從公寓起步的公司,這一訊息震驚全世界。達利歐因其公司驚人的成功而在國際上獲得崇拜和名聲,並因他頻繁的媒體露面、與名人的交往,以及其暢銷書《原則》的出版而增添神祕色彩。然而,《暗黑原則》的得獎記者,紐約時報的羅伯.柯普蘭揭穿了這位仁慈企業巨擘所精心構建的人設,揭示他的「原則」實際上是現代記憶中的一大傲慢—它們在實踐中助長一種有毒的偏執和背叛文化。

《暗黑原則》是一段引人入勝、超越虛構的旅程,深入探討財富和權力的稀有世界。它毫不留情地審視了達利歐所稱的其商業成功和意義人生的核心信條「激進透明」所帶來的痛苦。作者柯普蘭利用數百次內部和周邊人士的訪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故事的房間:美國前FBI局長詹姆斯・科米親吻達利歐的戒指、現任賓州參議院候選人大衛・麥考米克飲用「酷樂水」,以及一群難忘角色在他們魅力領導者的注視下,與自身的心理和道德極限作鬥爭。

這是一個警示故事,對於任何堅信賺取大量金錢與揭示人性原則有任何關聯的人。

作者介紹:羅伯.柯普蘭 ,《紐約時報》的財經記者。他之前在《華爾街日報》擔任多年對沖基金的記者,並報導過矽谷以及富有與權力背後的隱祕世界。他對橋水公司的前瞻性調查曾獲得《紐約報社俱樂部》獎,兩次獲得美國商業作家協會(SABEW)的榮譽提名,還被評為新聞媒體聯盟的「新星」(「30歲以下頂尖30人」)。他曾在ABC的《今日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NPR和其他主要新聞網出現。

搶先試閱:〈你不介意我們問些問題,稍微了解一下吧?〉

穆雷之所以不得不去面對《原則》的實務應用,起因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名求職者向橋水的高層主管提到,他跟橋水會計主管派瑞.普洛斯(Perry Poulos)很熟,穆雷新聘的成員之一。該名求職者一臉驚訝,難道他們不曉得,普洛斯在摩根史坦利工作二十七年後是被開除的嗎?穆雷理應要把這些都告訴橋水才對。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科米的耳裡,科米也知會了詹森一聲。科米找來橋水公司一名前FBI特務,共同去攔截毫不知情的普洛斯。二人沒有任何警告,就把普洛斯拉進會議室。

「嗨,兩位。」普洛斯說。

「我們只是想知道,你有沒有什麼過往歷史是我們要知道的?」科米說。

「我確實有些往事,不過現在都清清白白了。」

「你不介意我們問些問題,稍微了解一下吧?」

「真的沒什麼好了解的,想問就問吧。」普洛斯說。

他走出會議室,心跳劇烈,馬上去找穆雷。穆雷其實也知道,他是因為開銷受到質疑,才被摩根史坦利解僱。雖然這稱不上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會計主管應該要有的背景,但穆雷感覺他們在鎖定更大的目標。

「重點不是你啦,」她告訴普洛斯,「是我,他們分明衝著我來。」

科米又找普洛斯再次接受面談。

「你跟誰說過這件事情嗎?」科米問道。

「沒有啊。」

「你確定?」

「確定,我沒有跟任何人說過。」

「你和艾琳住在一起吧?」

普洛斯知道橋水內部的親密關係屢見不鮮,猜科米是在旁敲側擊二人私下是否在交往。普洛斯說,他週間有時會在穆雷家過夜,跟其他新人一樣。穆雷家有很多臥室,每個人都自己一間,他甚至還付房租給她。

「那天晚上我們聊過之後,你也沒有去跟她講嗎?」科米問道。

「我不記得有特別找她說什麼話。」

科米一臉覺得這個答案毫不可信,所以也問了艾琳同樣的問題。她跟普洛斯說過話嗎?她回答說沒有。穆雷被要求寫下備忘錄,把她知道有關普洛斯的過往全部寫下來。

那封寄到科米信箱的電子郵件,簽名檔顯示是從穆雷的黑莓手機發送,整封乾淨俐落、語法清晰,單字大小寫都符合規範。科米把它拿給詹森看,二人都認為這封信不可能是她寫的。身為資安主管,科米可以調閱監視器,便找出錄影給詹森看,結果拍到穆雷坐在辦公桌前,明顯在和一名部屬交談,數分鐘後才送出郵件,甚至還可以精確地指出她叫部屬按下寄出的那刻。

科米和詹森把穆雷叫來開會。

妳確定真的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這件事情嗎?他們問道。

「當然沒有。」

此話一脫口,穆雷肯定也知道自己誤判情勢了。這封郵件分明不是她一個人寫的,而是跟助理一起完成,句句由她口述、二人反覆討論,寫出清清白白的回覆。看得出來她先前太過緊張,生怕自己落入陷阱,所以步步為營,現在卻掉進自己挖的大坑。她目前已撒了兩次謊:一次說自己沒跟普洛斯說過話、一次是與人討論如何撰寫郵件。對穆雷來說最慘的是,她很清楚詹森恨不得揪出她的把柄。

穆雷趕在詹森之前先跑去找達利歐,承認了自己犯下的錯,說自己只是太恐慌才會撒謊。她說自己一直感覺不自在,拚命不想成為科米的目標,也不要把普洛斯攪和進來。「這是出於善意的謊言啦。」她說。

達利歐先確認錄音機開著,才說橋水的政策是騙子就要受到懲罰,公審勢在必行。

這不僅僅是平時的公審,而是曠日費時的大審判。這項穆雷和普洛斯的調查持續了九個月,科米和詹森調查二人的違規行為時,攝影機全程開著。公司內每個人都看了那個錄影片段,穆雷坐在辦公桌前,親自口述那封眾人皆知的電子郵件。而調查沒有僅止於穆雷二個自招的謊言,科米好像抓到了黑幫老大艾爾.卡彭(Al Capone)逃漏稅一樣,只要把穆雷抓來公審,就有了調查她身家 背景的藉口。有天,穆雷經過科米的辦公室,看到牆上貼滿了剪報和便利貼,全部都是有關自己的內容,上面畫滿了線條,就像電視影集警方使用的關係圖板。她不禁覺得噁心想吐。

在穆雷和支持她的人看來,達利歐似乎永遠都無法滿足。他像法官一樣出席旁聽,把調查變成了一個即時案例,名叫「艾琳的謊言」。影片像連續劇般每週發布一次,所有橋水員工都可以收看,內容就像是電視實境秀、肥皂劇和寫實電影的結合。科米扮演黑臉;在一段影片中,他對普洛斯說:「就說實話吧,這樣你才會輕鬆點。」詹森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對穆雷說:「你騙我。我也想信任你,但是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了。」

即使後來普洛斯被開除、穆雷助理被要求出席指證主管便決定離職後,「艾琳的謊言」新集數仍在繼續播出。

⏩⏩閱讀更多 寶鼎出版 羅伯.柯普蘭《暗黑原則:那些瑞.達利歐沒告訴你的橋水公司和《原則》真實故事》

 
如何在混亂中找到人生意義?聰明人為什麼會犯愚蠢的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圖/寶瓶文化
書名:《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放下恐懼、焦慮、偏見與自戀,找回幸福快樂》

內容簡介:黑暗房間裡的「黑貓」,就像一些無法用某種確定的手段獲得的東西,比如正義、愛、幸福、人生意義……如何找到這隻「黑貓」,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的事情。

▍聰明人為什麼會犯愚蠢的錯?

本書涵蓋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及藝術等領域,作者布拉克透過有趣的實驗、科學的研究,神話故事與測驗,將複雜的心理學原理與人生哲理,以幽默文字呈現,帶我們克服自己的恐懼、偏見、自戀等負面因素,幫助我們建立秩序,活出更具意義的人生。

在充滿混亂、不確定性,且大自戀的世代中,我們焦慮、困惑,缺乏安全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本書通篇帶領讀者去思考: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當今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外在的規範,還有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偏見、自戀和秩序感。如何在混亂中找到人生意義?也許,答案就藏在那個黑暗的房間裡。

作者介紹:雅各.布拉克 ,一位企業家,同時也是以色列暢銷作家與社會運動家。從心理學、科學和藝術中汲取靈感,來審視生活和人性。一九八七年,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Evergreen」,為以色列創投的先驅。

二○○五年結束個人的商業生涯以來,陸續撰寫三部作品:《黑猩猩會夢想退休嗎?》(Do Chimpanzees Dream of Retirement, 2007)、《噪音》(Noise, 2009)、《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為什麼戴頭盔?》(Why Kamikaze Pilots Wear Helmets, 2011)。其中,《噪音》被翻譯成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和日語等多國語言。

搶先試閱:〈向外語老師道謝〉

● 為什麼用外語引入問題,可以克服主要的認知偏見?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遠古時期的生存挑戰已被新的挑戰所取代,而這些挑戰的形式是,必須在選擇之間做出抉擇,無論在消費、投資還是職業方面。雖然我們的情緒系統全面配備了一系列過時的本能,專注於降低風險和即時回報(在食物耗盡之前),但正如前文所述,它的主要缺點是,它對機率和複雜的計算視而不見,而這些機率和計算,是滿足現代世界需求所必需的。我們大部分誤判的根源在於,我們相信自己的理性系統在運作,而實際上,我們是在回應專橫、敏捷的情緒系統。這種現象被統稱為「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或作認知偏誤),迄今為止,研究者已經確定了數十種認知偏見。該領域的主要研究者是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爾.康納曼。後者於二○一一年出版的《快思慢想》一書,給我們帶來深入探討決策方式的奇妙旅程,也描繪了一幅悲傷的畫卷,即我們的大腦如何屈服於情緒系統的支配,做出錯誤的決定。

兩種比較著名的認知偏見,屬於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在二十世紀七○年代末提出的前景理論,即「呈現偏見」(presentation bias)和「風險規避」(risk aversion)。呈現偏見是指,我們傾向於偏愛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另一種具有相同期望值的可能性,僅僅因為它們的呈現方式不同。例如,如果你身邊的人生病了,需要動手術,你會更傾向於死亡率三十%的手術,還是成功率七十%的手術?而風險規避則反映了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愉悅之間的不對稱性。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願意放棄可能的盈利機會,只是為了避免由損失帶來的痛苦。實際上,正如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在一九七九年的一項重要實驗中所發現的,潛在收益必須是可能損失的兩倍或更多,才能抵消人們的風險規避心理。

如果情緒系統確實是造成我們許多決策偏見的原因,那麼可以得知,在使用外語的同時做出決策,是否會在一個甚至不知有外語存在的頭腦中,為決策迴路創造一條原始的旁路,這條旁路可以設法中和過程裡的情感成分。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柏茲.克薩爾(Boaz Keysar)領導的研究團隊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探索,試圖查明用外語思考,是否真的能減少可能影響決策的認知偏見。研究人員從早期的研究中獲得了鼓舞,這些研究顯示,人們對用外語說的禁忌詞、責罵,甚至愛的話語的反應,不及對母語的反應強烈;換句話說,啟動大腦中處理外語的部分,會減少情緒系統的影響,進而有望讓更理性的決策系統占上風。

研究人員在三大洲開展了六項研究,參與者涉及六百多名說五種不同母語的人。在第一項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由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在模擬呈現偏見時,開發的「亞洲流感」問題。研究人員向參與者描述了這樣一個假想情景:美國正在為一次流感爆發做準備。面對即將到來的流感,參與者被要求在兩種行動方案之間做選擇:一種方案相對安全,可以確保三分之一患者的生存;另一種方案似乎風險更大,可能會拯救所有人的生命,但如果失敗,三分之二的患者就會死亡。儘管從統計效用的角度來看,這兩種選擇是相同的(只是成本/回報率不同),但事實證明,當結果以積極方式(患者倖存)呈現時,人們明確偏好更安全的選項,但在試圖避免以消極方式呈現的結果(患者死亡)時,人們傾向於冒險一搏。然而,當克薩爾及其同事用外語向參與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能更好地應對呈現偏見的影響,成功地發現這兩種方案的相似之處。

為了測試語言對另一種認知偏見──風險規避──的影響,研究人員分發給每位參與者十五張一美元的鈔票,每輪他們都要拿出一美元下注(參與者總共有十五輪下注機會)。在每一輪中,參與者可以決定要保留這一美元,還是將其押注在拋硬幣上,如果贏了,參與者就可以額外贏得一點五美元,但如果輸了,就會失去下注的一美元。當測試引導語用參與者的母語呈現時,他們更容易受到風險規避(對損失的恐懼)的影響,哪怕有正面預期價值,也只有五十四%的人決定下注。而當測試引導語用參與者習得的語言進行時,有七十一%的人會下注。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用外語做決策,會降低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從而減少決策時出現偏誤的可能性。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那麼我們投資計畫的管理者,是不是應該用外語向我們提案呢?當然,前提是他們自己在進行投資時也使用外語。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雅各.布拉克《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放下恐懼、焦慮、偏見與自戀,找回幸福快樂》

 
早餐吃水果優格、穀片很健康?小心這些食物讓你快速變老
水果優格、早餐穀片能增加維生素、纖維素,很健康?義大利科學家的研究竟說它們是「超加工食物」,不僅無益健康,還會加速老化?早餐該怎麼吃才健康?

猴子專屬的大餐
如果猴子會用月曆,牠們一定只會在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畫圈做記號。因為泰國的洛布里會在那天舉辦「猴子自助餐節」,讓猴子放鬆進行自己最愛的事:「吃東西」。趕快訂機票和帶著相機,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節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