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流感疫苗即將開打,台灣已是老人國,預防政策更顯重要,多位專家及立委直言,台灣疫苗政策過於老舊,還在打十幾年前的老疫苗,應增加疫苗基金預算,引進更有效、更符合新科技的多元疫苗選項,保護真正需要保護的長者。台灣大學副校長、感染科權威教授張上淳認為,政府應加強對成人疫苗的投資,以跟上國際趨勢。
疫苗預算不足 影響公費選項
成人疫苗公費接種的初衷是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為主,其次才是易傳播族群,每年採購約六百萬劑,但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僅五成,而傳統疫苗對長者保護力只有五成,換算下來,政府建構的「有效保護力」僅二成五。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直言,「這些未受保護的族群,將壓垮醫療體系」。
張峰義坦言,過去我們習慣被「每年六百萬劑」的採購數字綁住,但真正重要的是:「這六百萬劑,是否守住最該守的族群?」政府更應將資源用於為長者提供更高效的疫苗,長者不宜持續使用「十幾二十年前的傳統疫苗」,應讓資訊公開透明與國際接軌。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則批評,現行國家補助的疫苗已是傳統或落後品項,保護力跟最新科技脫節,老人疫苗接種率低,有一種可能是覺得「打了沒用」,沒有提供更好疫苗選項。
張上淳也呼籲政府,對於疫苗的投資應該多一些,台灣在兒童疫苗接種比較完善,但在成人疫苗上的投資比較少,早年更是少量的購買,甚至未能符合基本需求,尤其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成人疫苗的投資是必要的,以接軌現今分齡接種建議的國際趨勢。
醫籲擴增預算 才能守護國人
「精準預防」是減少長照負擔與醫療成本的關鍵,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接軌國際不僅是科技進步的體現,更是對長者健康的實質保障,分齡接種並不會造成預算急遽膨脹,反而能在有限資源中最大化效益。
由於疫苗採購來自疫苗基金,一一四年預算約為七十五億元左右,王正旭認為,這筆預算連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更無法引進新疫苗或擴大接種對象,目前的撥補方式並非常態,相比政府為癌症防治設立百億基金,疫苗預算明顯被低估,我們更需要穩定且足夠的預算來支持預防第一線,疫苗預算應列為施政重點,得制定中長期計畫。
立法委員、厚生會會長蘇巧慧認為,可透過增加公務預算、提高菸捐比例,以及鼓勵外界捐贈來擴大基金規模,同時建議:「對於成本高昂的新型疫苗,也可考慮民眾部分負擔,兼顧公共利益與個人健康。」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則建議,若台灣欲實現全民健康老化的目標,應將疫苗列為優先事項,預算也需增加二到三成,至少「百億」新台幣,才能真正守護國人健康。
扶植本土研發 降供應鏈風險
目前疾管署已將明年疫苗採購預算送至立法院,包含傳統三價疫苗及免疫加強型疫苗各半,蘇巧慧表示樂觀其成,這是提高國內群體保護力策略之一,但也考量副作用會比傳統疫苗強烈,疾管署應加強衛教宣導,在確保長者意願下選擇最適合疫苗。
對於疾管署的努力,張上淳也表示肯定,不然,每次疫苗專家委員會討論推薦疫苗時,都沒有預算可執行,希望預算可獲跨黨派支持,讓好的政策可以執行。
目前國衛院也正在研擬疫苗政策白皮書,對此,張上淳及張峰義都建議,經過新冠疫情全球搶疫苗的情形下,在採購上多國多來源是必需的,可避免單一疫苗製程出現問題時無疫苗可打,與廠商成為「好夥伴」,才能確保供應穩定與優先獲得分配。
另外,張上淳也點出扶植國產疫苗的重要性,且需要跨部門的國家政策支持。蘇巧慧指出,政府須投資本土疫苗研發與產製,在疫苗的採購上若能提高比例,不僅可鼓勵產業投資,還能減少國際供應鏈風險,國衛院也正在建置生物製劑擴廠暨戰略平台資源庫,正是政府轉型為「輔導者」的契機。
立法院新會期已開議,蘇巧慧指出,厚生會會針對包含疫苗政策在內,只要能促進公眾利益,都可考慮召開相關會議,邀集專家學者對政府提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