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專家不藏私大公開,寶貝健不健康看臉就知道 嬰兒與母親 5月號 NO.487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中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 姚明昇 寶寶是否生病?關鍵在「光澤感」 人的膚色除了來自父母遺傳,往往和體質有關。有的孩子的皮膚先天就比較紅潤白皙,有的孩子則是偏黃、偏黑,甚至帶有絲絲青色。中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姚明昇表示,無論何種膚色,只要臉色看起來明亮紅潤、氣血充足,就是健康的表徵。相對的,一旦皮膚黯淡沒有光澤,就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舉例來說,健康的紅色應該是隱隱的紅潤,鮮紅、暗紅都不正常;健康的黑色則像漆器一樣會發出光澤感,而非沉沉的土色。而除了膚色,眼神也是判斷健康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健康孩子的眼神通常清澈明亮,眼白發紅代表心熱,淡紅有血絲為心虛熱,泛青是肝熱、泛黃表示脾熱,瞳孔沒有光澤則反映腎虛。 下巴長痘痘小心腎臟出問題 根據中醫說法,不同的臉部部位分別代表5種不同的臟器;額頭反映心臟、下巴反映腎臟、鼻子反映脾臟、左臉頰反映肝臟、右臉頰則是反映肺臟。 | 5種異常臉色專家教你看 1.臉色發青 *可能原因/對應疾病 在中醫理論中,孩子一旦受到驚嚇、受風、受寒臉色都會發青。為什麼呢?姚明昇解釋,風、寒、驚風都屬於「外邪」,外邪會束縛體內陽氣,讓血液無法循環至體表,使皮膚變得黯淡。而消化不良引起的「食積」也會讓臉色黃中帶青,臉色愈青,代表食物在胃部堆積的情況愈嚴重。另一方面,青色在學理上屬「寒」,這種「寒」的表現往往會伴隨「痛」。之所以會「痛」,是因為寒氣侵入體內會讓血液無法順利循環,使得身體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缺氧),此時血液凝結的部位就會根據缺氧程度發出不同訊號;症狀輕微者會有麻麻的感覺,中等程度會覺得發酸,最嚴重則會感到疼痛,這就是老一輩常說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如何護理 當孩子罹患風寒(感冒),不妨給予參蘇飲調理,參蘇飲的藥材包括人參、紫蘇、陳皮、茯苓、甘草、木香、半夏、桔梗、枳殼、葛根、前胡、生薑、大棗,這味處方既可以緩解風寒,也可以治療食積。若孩子消化不良,則可以用專門用來治療食積的處方─平胃散,平胃散藥材包括蒼朮、厚朴、炙甘草、陳皮、生薑、大棗等。 講完處方接著來談談食療,罹患風寒的孩子應以清淡飲食調養,避免冷飲、霜淇淋、生菜沙拉、皮蛋豆腐、涼拌海蜇等生冷食物,以及黃瓜、絲瓜、苦瓜、冬瓜、西瓜、哈密瓜、水梨等屬性寒涼的瓜果,油膩的肉類與糯米、秋葵、納豆等黏滑、不好消化的食物也最好別在這個時候給孩子食用。此時應多補充水份,不妨熬煮一鍋熱米湯當作白開水給孩子喝。米湯兼具水份及營養,十分適合感冒的寶寶服用。若孩子嫌米湯味道太淡,可以視情況用湯類調理包(如玉米濃湯、番茄濃湯)調味,份量不要太多,以適口為主,如此可以幫助孩子快快痊癒。 在作息上,前3天以看故事書、看卡通等靜態活動為主,最好讓孩子多躺在床上休息,即便寶貝恢復些許精神,也不該讓他從事過於激烈的活動,以免體力消耗殆盡又開始浮現症狀。 吃水果也要看時機 無論寶寶是否感冒,準備水果最好以常溫為主,不要以為夏天就可以給孩子吃冰冰涼涼的水果。吃水果的時間最好避開早晚、挑陽氣最旺的中午,或調整比例(中午多吃、早晚少吃),以免引發體內寒氣。 | 2.臉色泛紅 *可能原因/對應疾病 內熱、風熱、驚風和痰液都會造成兩頰呈現不正常的豔紅色;異位性皮膚炎也會讓皮膚發紅,只不過這種異常泛紅只會出現在發病部位,且顏色與內熱、風熱、驚風和痰液所引發的「紅」有所區隔。 *如何護理 姚明昇表示,對於內熱便秘的孩子他通常會開大黃、枳殼、厚朴、甘草等藥材組成的調胃承氣湯(但份量不會太多);若孩子風熱發燒,則會給予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等藥材組成的大青龍湯。他提醒,在讓孩子服用大青龍湯時,一旦寶寶發汗、體溫下降就要停止服藥,不能「一味到底」;調胃承氣湯亦然,只要寶寶不再拉肚子就可以停藥,以免孩子服太多藥導致身體愈變愈虛弱。 雖然風寒和風熱都需要額外補充水份,但風熱因為比風寒流失更多水,對水份的需求更大,如果寶寶出現皮膚乾燥、嘴唇脫皮、眼窩塌陷等症狀,要小心可能是水份攝取不足,最好趕快幫孩子補充電解水;若孩子燒到神智不清,就該立即送醫。至於出現痰液病徵的孩子,由於寒性食物容易生痰,此時最好別碰低於常溫的食物與生冷瓜果類,也要禁止吃油膩、黏膩的食物以免身體不易代謝;可以多吃含有蔥、薑、蒜、茴香的辛香食物促進體內「氣」的流通。若孩子罹患的是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尚未穩定前應避免在陽光下曝曬過久,並禁止吃海鮮、油炸燒烤物、辛辣物以及香酥脆的餅乾零嘴,多喝薏仁、紅豆、綠豆熬成的湯汁或粥品以促進代謝。 3.臉色發黃 *可能原因/對應疾病 長期食慾不佳會讓身體氣血不足導致貧血、虛弱,令臉色泛黃。 *如何護理 小小孩消化不良多半是大人溺愛所致,一旦放任孩子吃太多蛋糕、餅乾、糖果等精緻加工食品,或常讓孩子吃得太飽、太撐,食物就容易積聚在胃中無法消化。姚明昇指出,平常最好少讓孩子吃零嘴,每餐飯的份量準備得「恰恰好」即可,別一味想著要讓孩子長高、長壯就猛塞食物給孩子吃,應該讓胃帶有一點飢餓感、避免吃得太飽。飯後半小時最好帶孩子起身散步、走動一下再去休息,不要吃完飯就馬上睡覺。 食積的藥方除了前面提過的平胃散,也可以用陳皮、連翹、茯苓、神?、萊菔子、山楂、半夏等藥材組成的保和丸治療。此外,也可以利用白蘿蔔、山楂、穀芽、麥芽幫助孩子消食;白蘿蔔可以與排骨一起煮成蘿蔔排骨湯(注意不要煮太油),山楂則可以透過飲用烏梅汁來攝取,穀芽、麥芽炒香後放入水中煮滾會散發淡淡香氣,是很好的開胃飲品。 4.臉色慘白 *可能原因/對應疾病 「寒」、「虛」是臉色發白的主要原因。臉色發白、手腳容易冰冷的孩子往往體內陽氣不足,是典型虛寒症的表現。 *如何護理 治療虛寒主要有兩味藥方,一是黃耆、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組成的黃耆五物湯;一是當歸、桂枝、白芍、細辛、通草、甘草、炙甘草、大棗組成的當歸四逆湯。此外,薑和麻油可以有效改善寒性體質,為孩子準備餐點時不妨加入薑和麻油(如麻油煎蛋)。平常一定要讓寶寶遠離生冷食物,特別是屬於寒性食物的白蘿蔔、大頭菜、山東大白菜。在日常護理上,生性虛寒的孩子平均體溫較低,很容易怕冷,秋冬須做好保暖措施,春夏天氣暖和時則可以多多到戶外運動促進氣血循環,掌握冬病夏治的觀念,利用夏天好好保養。 5.臉色發黑 *可能原因/對應疾病 臉色發黑的病症通常比較嚴重,以「寒」和「痛」為主,由於血液循環非常差,臉色發黑的「寒」會比臉色慘白的「寒」更嚴重。嚴重驚風也會臉色發黑,不過這往往是癒後不佳、出現不良後遺症的表現。 *如何護理 寒象若反映在全身,可以用乾薑、附子、炙甘草、人參組成的四逆湯散寒;反映在腸胃的寒可以用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組成的理中湯;若寒氣出現在四肢末梢,可以用當歸、桂枝、白芍、細辛、通草、甘草、炙甘草、大棗組成的當歸四逆湯;發在體內、身體下部的寒則可以用茯苓、芍藥、白朮、附子、生薑組成的真武湯緩解症狀。若寒症較重,姚明昇建議用「加強版」藥方,也就是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吳茱萸、生薑組成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驅散體內的寒氣。- 吃出好氣色多喝補血湯 學齡前的小小孩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樣生機蓬勃,雖然容易生病,但因為體質單純,只要治療得當,往往很快就能痊癒。如果孩子先天體質比較虛弱,可以用黃耆(北耆)、當歸(黃耆和當歸的比例為5:1)搭配枸杞、紅棗調製成補血湯為孩子調理身體,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天天服用,通常會有明顯的效果。 姚明昇提醒,儘管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臉部顏色辨別寶寶是否健康、有無就醫需要,但這只能作為參考,並非絕對的診斷,當發現孩子「變臉」出現異狀,最好還是就醫檢查。此外,雖然上述針對5種異常型態的臉色分別提供了不同藥方,然而臨床症狀畢竟還是會有差異,且同樣一味藥會因為體質強弱而有不同選方,若確定病兆,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中醫師治療比較保險。 養出健康寶寶掌握4重點 - 早睡早起,睡眠時間要充足。
- 視氣溫調整衣著,別穿太薄太厚。
- 飲食以中性為主,調味(辛、辣、酸、甜、鹹)要有節制,少碰冰冷、黏膩、油膩的食物。
- 依體質適時在餐食中加入紅棗、枸杞、山藥、龍眼肉、蓮子、薏仁等藥食同源的食材。
諮詢/姚明昇醫師整理/編輯部 | 姚明昇 學歷: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十大傑出中醫師華陀金像獎、中醫醫學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中醫兒科醫學會第六屆理事長 現任:中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雲林大眾中醫診所院長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5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