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戀歌/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掌握其脈動。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8/27 第114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紅心戀歌/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你在左邊放了一句再見/左邊的位置,能夠再次記憶起你的心跳嗎?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影響一世代日本同志族群的衝擊作品
十年一講,為夢想/一部推廣登山安全教育全紀錄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吳鈞堯/跟上去,百年臨鏡

新書鮮讀
紅心戀歌/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文、圖節錄自遠流出版
圖/遠流出版提供
中國學生在俄國的紛雜感情與心碎分離v.s.兩國之間的友情結合與盟約破裂中蘇的結盟,是二十世紀共產國際最關鍵的一段關係,史家過去常從地緣政治與意識型態為觀察角度。但作者創先採用「終身不渝的戀情」為比喻,並以「中國學生在俄國的紛雜感情與心碎分離」,來照映「兩場革命之間的友情結合與關係破裂」。

內容簡介:作者整理大量中、俄、德、法及前東歐國家的史料文獻、日記、回憶錄、個人紀錄與訪談,記錄了一部牽涉多代人的大歷史。書中人物故事跨越二十世紀初期到一九八ま年代,內容涵蓋中蘇兩場革命的情感、社會和文化等層面。加上作者優雅和機智的筆鋒,帶出極具吸引力的詮釋。這是一部經過精心研究、令人目眩神迷的可信歷史,讀來竟比原創故事更曲折。從毛澤東的棄妻到蔣介石的兒子,從蘇聯孤兒院中被納粹擄走的中共紅軍總司令女兒,到「願意排在德國女人之後和丈夫做愛」的憤怒妻子,這些人的故事,建構出20世紀國際關係裡最動人的命運紀錄。

作者介紹:伊麗莎白•麥瑰爾 Elizabeth McGuire ,哈佛大學畢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博士,現任教於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喜愛文學,精通俄文、法文、中文。她是全球共產主義歷史的研究專家,講授課程包含當代歐洲、俄羅斯與中國。她曾參與《小紅書:一部毛語錄的全球史(Little Red Book)》及《俄羅斯的生活日常(Everyday Life in Russia Past and Present)》等書籍的撰寫,目前正在撰寫有關蘇聯時期「國際兒童之家」的歷史。

搶先試閱:〈蔣經國紅境一遊〉

蔣經國的第一任女友

蔣經國對於中山大學生活中隻字未提的,是一件最轟動的事,就是十五歲的蔣經國有一段政治不正確的戀愛關係,對象是「基督將軍」馮玉祥的女兒馮弗能。這場戀愛並不是中山大學校史上以及中蘇關係史中的一個趣味小故事,反而是在中山大學校園生活中,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中山大學校長拉狄克在職時,正處於他一生中最浪漫的一段戀情中,而校園風氣也受了他的影響。拉狄克是有婦之夫,但他戀情不斷,此時深愛著拉里莎.芮斯娜(Larissa Reisner)。據稱芮斯娜是一位迷人的革命者,她的美貌能使托洛斯基和列寧等人予以盛讚,也引來史達林的惡語嘲諷。拉狄克為芮斯娜拉里莎在校內安排了一份教職,教授俄語和俄國文化。其實校內許多俄羅斯老師都是頗為年輕的女性,她們的「態度和教學方法既溫暖又積極」,就如一名學生所回憶的,這代表「俄語能夠進步很快」。

這些日子對拉狄克來說或許是一段甜美的插曲,主題就是中國革命和芮斯娜。拉狄克全心投入中山大學的校務,大量學習和中國相關的事情,學生們都對他廣博的學識和即興演說的技巧印象深刻。有了拉狄克,學生們彷彿自己就像有了專業革命家的領導,覺得這位老師是真的關心中國和中國革命。

在政治上,拉狄克與托洛斯基走得非常近,這件事對中山大學的學生影響甚鉅,導致其中有些人成為了忠實的托派分子。拉狄克還鼓勵學生在個人生活中效法他的身教。起初校內沒有男女混住的宿舍,所以拉狄克指定了一個特別的房間,據稱是為了給校內的夫妻檔學生使用。但很明顯任何情侶都可以進去談情說愛。後來有一位反對「特別閨房」的學生抱怨說,中山大學的學生變得「有傷風化」。

即使回到中國之後,這些革命者也將愛情與革命混為一談,探索新的男女關係,同時也實驗新型態的政治。在中國學生出國前,就已經把革命典範俄羅斯高度浪漫化。一到俄國,他們發現人們爭論著在共產主義下愛與性的適當定位,這個問題在共青團會議和蘇聯媒體上都被頻繁討論,話題從獨身主義到自由戀愛不一而足。

中國學生在莫斯科所發生的愛情故事很快就傳回了中國,讓還在家鄉的年輕革命者可以用具體的文字,把「莫斯科」與「刺激的戀情激動人心的浪漫故事或隨便的性關係」聯繫起來。

中山大學就是中蘇戀情最鮮明的原始起點。儘管中國男性和俄羅斯女性之間有發生戀情,但許多時候中國學生也彼此墜入愛河,或者隨性發展一段情。而蔣經國與馮弗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兩人看似是在共產國際戰略會議當中被撮合起來的,因為當時正全力拉攏馮玉祥加入國民黨陣營。一九二五年間,馮玉祥花了好幾個月在莫斯科和共產國際打交道,他帶著女兒馮弗能同行,然後把女兒留在當地就讀中山大學。

馮弗能在莫斯科念書時年僅十四歲。她既貌美又很會調情,當蔣經國不在她身邊的時候,她寫信給蔣經國,在信中嘲笑蔣經國「失戀」,又提到許多男生對她有意思,和她「鬼混」,並建議蔣經國學一下她的朋友,交個外國女朋友。比起政治,馮弗能對於與蔣經國的戀情更感興趣;比起政治或學校的功課,她對於和蔣經國出去吃飯,或聽他介紹他看過的電影,總是感到更加興奮。

然而在中山大學,這段關係卻難以維持。就如馮弗能所回憶的:

入學之初,不管我父親送我來此所為何故,我的重點不在學習政治,而是達到我自己設定的目標(學習俄語和其他事物),但是學校生活都方方面面都與政治脫不了關係,不管你多想擺脫政治,你連睡覺的時候都會夢到它。

馮弗能在中山大學的經驗以及她與蔣經國的關係,突顯了蘇聯關於中國統一戰線的概念,在先天上就是很緊張的。儘管馮弗能和其他的年輕女性都不是政治人物,但她們出現在中山大學裡,代表蘇聯為了務實,只能接受一些禁忌。同時這些女性也感受極大的壓力,必須屈從於政治。有位年輕女性記得,她隨父親初抵莫斯科時,留著長髮及腰的辮子。開始上學之後,其他頂著共產主義式鮑伯頭的短髮女性常對她竊笑,而她也忽然覺得,要整理那麼長的頭髮相當麻煩。於是在獲得父親同意後,她將辮子給剪了。

但女性在那裡只是陪襯罷了,校內的男性才是蘇聯真正的目標。雖然共產國際並不一定想要讓她們改信共產主義,不過校內的氣氛卻讓她們感到喘不過氣來。連她們在個人事務上都能體會到統一戰線的模糊標準:可以閱讀小說嗎?可以留長髮嗎?可以讓男生追嗎?還是該剪頭髮並閱讀《真理報》?當蘇聯承認中國革命必須以中國的國族優先之時,蘇聯是認真的嗎?抑或這只是一種話術,想要掩飾明顯的國際共產主義進程?如果後世的歷史學家在閱讀了大量晦澀難懂的文獻和意識形態鮮明的廢話之後,仍然無法判斷蘇聯是否是認真的,那麼在一九二六年時,天真爛漫的馮弗能才十五歲,真誠老實的蔣經國才十六歲,他們怎麼可能會了解?

▶▶ 閱讀更多 伊麗莎白•麥瑰爾《紅心戀歌: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你在左邊放了一句再見/左邊的位置,能夠再次記憶起你的心跳嗎?
文、圖節錄自三采
圖/三采提供
編輯傾心告白:「這本書即使讀了第三遍,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生命中,總有個人再深愛,最後也只能擺在心底——每個深愛過的人,絕對必須收藏的戀愛小說

內容簡介: 「即使已經失去了你,但至今我仍可以看見你那說再見的手勢,依舊如此耀眼。」心臟跳動的左邊,是離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我和你的記憶,最長的一道空白。這是一本巴黎系戀愛小說、也是療癒系散步文學。在行走間,情節是快門、眼淚延長了曝光時間,閃過的不僅僅是記憶,更是會慢慢好起來的確信。延續著肆一向來的創作命題∼人總要學會收拾,那些傷心、眼淚,以及不甘心。這一次,他用一個長長的故事,讓曾深深愛過、在乎過、又失去過的人們再次相信:「能夠遇見你,真是太好了。」

作者介紹:肆一 ,男。喜歡電影、音樂與旅行,覺得電影不是真實人生,但有人生縮影;覺得音樂沒有喜怒哀樂,但有人生感受;覺得旅行不只是到遠方,而是看到自己的心。戀愛也是一樣,在愛情裡面我們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投射。不覺得愛情是生命的唯一,但認為,有愛,生活會更有滋味。覺得世界是深深淺淺的灰,拒絕追求絕對的黑跟白。不是戀愛高手,但身旁都是戀愛動物,相信透過書寫,愛情跟自己都可以更清楚。作品累積銷售超過500,000冊。

搶先試閱:〈失去愛人後 天亮或天黑對她而言不過是詞彙上的差別〉

日常是小偷,一個不留意就偷走了時間;

用一個未知換取一些過去,就像是一種祕密交換。

否認,像是一句不靈驗的咒語,虛假的魔法,永遠無法實現願望。

二十八天前,十二月九日,季永不在了。

他是我的男朋友。

喀達∼∼喀達∼∼

不,正確應該說是「前男友」。因為已經不是現在進行式了。人不在了,他已經不在了,這樣怎麼能算是男朋友呢。

想到這,洪葆蒔忍不住苦笑了出來,因為太久沒說話了,喉嚨顯得乾涸。

他只是去了一趟沒有歸期的遠行。

不在了、消失了、沒有蹤影了……其實都沒有差別,因此葆蒔會把季永想成「他只是遠行而已,而不是抵達終點」。她寧願這樣想。

謊言加上時間之後,就成了像是有幾分真實性的存在。

因此不管是對誰、什麼地點,她總是重複執拗地說著:「季永不在了」,她無法說出更多更接近死亡的字眼,即使在他的告別式上也是。她不敢直視逝去,只能別開臉。

告別式?究竟是告別了什麼?葆蒔覺得自己內心的一部分也跟著剝離了。

「季永不在了。」這句話像是一句不靈驗的咒語。

喀達∼∼喀達∼∼

窗外風景如電影畫面般飛速而過。

此時她正坐在大區快鐵RER火車上,從戴高樂機場前往巴黎市中心。火車疾行在軌道上的規律聲響,提醒著她這趟原本該是雙人的旅程,只剩她一個人在路上。

搭乘深夜十點的飛機從台灣到法國,加上時差之後,落地時是隔天中午的十二點鐘,等到出關拿到行李已經一點多了,接著還需要再搭約一個小時的車才會抵達民宿。

天黑出發,天亮抵達,小時候母親總是跟她說:「再煩惱的事,只要睡一覺醒來就沒事了。」可是自從季永不在了之後,她已經分不太清楚日與夜的差別,它們都是時間運行的方式,但意義也僅此而已。

天亮、天黑,不過是詞彙上的差別。

日子是一場不會醒來的惡夢。

「真是漫長的路途。」葆蒔在心裡默想著,手中緊握著從台灣帶來的藍色平安符,但其實心情並沒有真的感到疲倦,甚至可以說是平靜。

這一個月內她的情緒彷彿是裝在罐子裡的液體,被打翻後傾倒而出,現在的她覺得心裡只剩下空蕩蕩的回音,什麼都沒有。

她已經忘了是如何得以撐到今天。甚至也忘了自己是如何身處在巴黎。

喀達∼∼喀達∼∼

「還有二十分鐘才到夏特雷—大堂站(Châtelet—Les Halles)。」葆蒔看了時間,再把視線擺回窗外的風景上。

外面已經是冬天的景致了,路旁樹枝是一片光禿禿,黃色的土地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綠色,像起司上頭灑上了抹茶細粉一樣,而非盛夏的一片綠油油。

民宿位於民族廣場站(Nation),需要先搭乘RER至夏特雷—大堂站後,再轉地鐵黃色一號線,才能抵達季永預定下榻的民宿。

真是漫長的路途,葆蒔又瞄了一眼手裡握著的那抹藍色。

賈欣絲。

突然,這個名字閃進了葆蒔的腦海,她的心裡終於微微起了波動。

▶▶ 閱讀更多 肆一 《你在左邊放了一句再見》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從人生、工作、家庭、金錢、信仰,都將面臨更快更大的改變。管理哲學大師韓第的21封信,是我們在21世紀必須回答的問題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留給後世最珍貴的禮物。在變動的年代,抓住機會、應對人生挑戰的生存指引

內容簡介:高齡近90歲的韓第,以信件的形式,清晰而樂觀的依序提出每個人都需要問自己的問題,並以自己為例,點出問題的思考方向,指引職場工作者、企業家、公民、哲學家和夢想家等新一代的人找到人生機會與挑戰的解答。你們生活的世界和我過去認識的世界大不相同,但我猜想你們會碰到的問題,不會和我有太大差別。這些信涵蓋我希望在你們這個年紀就已經知曉的所有事情,但願當年我在踏進外面世界,開創自己的未來,訂定自己的人生契約之前,已經懂得這些事。――韓第(摘自本書前言)

作者介紹: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1932年出生於愛爾蘭牧師家庭,曾在牛津大學歐瑞爾學院攻讀古希臘羅馬文史。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經理人,而後又到美國麻省理工的史隆管理學院進修。回到英國之後,韓第與英國的商界菁英創辦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並擔任該校教授,而後又擔任英國皇家工藝協會(RSA)的主席。

  韓第之所以被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在「組織與個人的關係」和「未來工作形態」上提出的觀念,都帶給商業界莫大的影響,如「組合式生活」、「酢漿草組織」、「S曲線」、「跳蚤工作者」等。從49歲那年起,韓第身體力行他的理論,離開組織,成為不折不扣的「跳蚤」和「組合工作者」,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職。

搶先試閱:〈當兩人成為一體〉

  婚姻也應該有「契約」

  為何當時沒有認真一點討論這些事呢? 我很納悶。我倆早已在眾多親友面前立下婚姻誓約,承諾彼此關愛,但婚姻契約中究竟包含哪些事情、應該怎麼做,這種種細節,我們卻從來不曾具體說清楚。正式的婚姻契約中應該包含的附錄完全受到忽視。我們和其他人一樣,在婚姻道路上,一邊走一邊將它補足。我們逐漸明白這份附錄中究竟應該包含哪些事情,但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因為我們從來不曾開誠布公討論這些想法,對彼此的不滿在胸中鬱積,偶爾就會爆發開來。

  事實上,所有的關係都以某種隱性契約為基礎,為雙方的期望求取平衡。但除非把事情攤開來說清楚,否則不免滋生誤解。更重要的是,這些約定必須對彼此都公平。多年前,我還在企業界工作時,需要和馬來西亞的華人代理商議定合約。等兩造都同意合約條款,握手舉杯後,我拿出正式的公司合約請他簽名。他卻十分憤慨。「幹嘛這樣?」他忿忿不平:「你不相信我嗎? 唯有雙方都能各取所需,合約才能發揮作用,簽名根本毫無必要。事實上,這反而讓我懷疑合約內容是不是對你比較有利,所以你才想把我綁住。」我說明這只是公司規定的例行程序,但我明白他的意思,而且不敢遺忘。無論企業經營或個人關係,如果雙方不認為協議公平,關係就無法持久。假如我當初記起曾經和華人代理商簽約的經驗,假如我和內人走在人生道路上曾經達成一些協議,讓雙方各取所需,以確保婚姻的成功,就可避免許多不愉快。我最初和華人代理商簽訂的合約有時間限制,合約期限到了,雙方就須重新議定合約。婚姻的協議亦是如此。外在情勢會改變,工作會轉換,孩子會長大,還會面對生老病死。

  我們的婚姻亦復如此。五十歲的時候,我找不到工作可做,找不到任何我想做、又可能雇用我的工作。我還年輕,也不夠有錢,還不到退休的時候,於是我轉型成為自雇型作家和演說家。手中掌握的自由令人雀躍,但收入很不穩定,自己開口談酬勞也十分難堪。這時候,內人又成了救星。她搖身一變,成為我的經紀人和業務經理,而且勝任愉快。事實上,她的表現太好了,從此我愈來愈忙碌、也變得更有錢。直到有一天她提出辭呈。她說,為了我,她沒有自己的人生,經過五年半工半讀的生活後,她最近拿到攝影學的學位,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專業的人像攝影師。內人要開始走自己的路了,雖然五十歲的她花了大半輩子才走到這裡。

調整契約的必要

  這一回,我們確實坐下來好好協商。雙方同意把每年分成兩半,夏天的六個月,我們的日程表以她的工作為優先,我會在她背後提供一些支援,自己則專注於研究和寫作,不答應任何外界邀約。冬天的六個月,在內人協助安排下,我可以自由到各處演講。而且我們還約定,烹調和宴客的工作每人各做一半,住在倫敦寓所時由她負責,住在鄉間小屋時,則輪到我打點。幸好我倆都是獨立的自由工作者,孩子已長大離家,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有這樣的自由,但人到中年,當環境改變,孩子離家,工作枯竭或改變時,大多數夫妻都需要重新安排彼此的關係。往往有一方逕自決定改變契約,卻沒有和另一方預先討論,即使在有些情況下是為了尋找新夥伴,通常是過去曾一起共事的人。我們很幸運,能互相幫忙,分工合作,建立更親密無間的新關係。

  這次的契約延續了二十年,是一段成果豐碩的快樂時光。然後情況又改變了。年近七十五時,依法律規定,我必須把積蓄轉為年金。換句話說,我賺的錢不如從前也無妨,現在有養老金可以湊合著用。同時,孩子終於開始生育下一代。我從來不知道這些小人兒會帶來這麼大的滿足感,以及耗費這麼多時間。顯然,我們的人生有了新變化。我們更接近一般人心目中的退休狀況,有償工作不再主導我們的生活。我們比過去忙碌,不過是不同的忙碌。我們需要訂定新約。

  這樣的生活仍須包含某種形式的工作,沒有正事可忙的人生似乎很空洞。由於我們不再需要靠工作來賺錢,可以投入更多時間進行志願服務。我們開始結合自己的技能和興趣,參與許多公益活動,為志工組織記錄影像。我們不再把每年分成兩半,因為我們現在一起工作。如今我們靠固定收入維生,而且收入可能愈來愈少,所以需要簡化生活方式,開始縮減和丟棄,而不是繼續積累。許多過去做過的事如今看來毫無必要,甚至沒有意義。人生持續前行,把許多東西拋在後頭。如今一切雄心壯志都已無所謂,成就的意義不再是世俗的成功,應該花時間省思如何善用剩下的日子。最後幾年非常寶貴,必須好好把握,充分利用。我們得謹慎思考新契約的內容。俗話說,有事可忙,有人可愛,懷抱希望,就是幸福。在我們眼中,幸福三要素正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當然,我們屬於幸運的一代。許多人羨慕我們安逸的生活,儘管我們並非一直生活得如此安逸。並非每個人都和我們一樣能自由自在的做這樣的選擇。如果能幸運找到人生伴侶,做這些選擇時都必須考慮到另一半,而且隨著人生的變化不斷修正,否則就無法成功維繫關係。我們經過很長時間才辛苦學到這一課,但非常值得。當別人談到他們的第二段或第三段婚姻時,我有時會半開玩笑說,這也是我的第三段婚姻,但就我的情形而言,另一半始終是同一個女人,一切因此也大不相同。等時候到了,你不妨也試試看。既保持不變,又大不相同。

▶▶ 閱讀更多 查爾斯•韓第《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影響一世代日本同志族群的衝擊作品
文、圖節錄自春光
圖/春光提供
以前的我,從未想過自己能得到幸福,我以為自己前世一定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這一世才會變成同性戀;但現在,我想告訴過去的自己,你真的可以活出璀璨的人生,你真的值得擁有幸福,遇上那個對的人。「這本書,不光是獻給LGBT、對此煩惱或感到好奇的人,還希望能傳遞給陷在孤獨中的許多人們。」──湊佳苗 傾心推薦

內容簡介:「我承認,我喜歡的是男生。」 以傷害為養分,從血泊中盛放的花「無論你陷入多深的泥淖,就算全世界沒人了解你, 所有人都與你為敵,你都要支持你自己。 在我過去的人生裡,最痛苦的不是沒人理解我,也不是遭受霸凌,而是我討厭我自己。」

作者介紹:七崎良輔 ,1987年出生於北海道。高中畢業後前往東京念書。

2015年,與簽訂伴侶關係契約公正證書的丈夫一同成立「LGBT社區江戶川」。

2015年9月,與丈夫一起向區公所提出結婚申請(不受理)。

2016年4月,成立了專為LGBT族群企畫婚禮的「Juerias LGBT Wedding有限公司」,以提供讓所有人都幸福的結婚典禮為目標展開活動。

2016年10月,於築地本願寺舉行結婚儀式,成為淨土真宗教派公認且日本史上第一次的同性婚禮,蔚為話題。

2019年4月,在積極奔走下,東京江戶川區導入「同性伴侶證明制度」,並成為第一號登記者。

搶先試閱:〈「正常」的男孩子〉

不管身邊的人怎麼說,我就是個「正常的男孩子」。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海道人。小時候住的集合住宅前有一座公園,附近的小孩每天都會到公園玩耍。公園中心有一個可以坐四個人的盪鞦韆,盪到最高處時會發出「喀噠」的聲響,所以孩子們都稱那裡為「喀噠公園」。我玩得最好的是俗稱「踢罐」的踢罐子遊戲,不過我們不踢真的鐵罐,而是以觸碰燈桿並說「踢罐了!」來取代,玩一整天都玩不膩。

一到冬天,公園裡的遊戲器材就會被埋在厚厚的白雪下,孩子們無法出去玩。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會在家門口挖雪玩,或跑到腳踏車的車棚,鑽進堆積在車棚屋簷下的小雪堆。我在北海道出生,大雪堆是當地孩子們的季節限定遊戲器材。我一直堅信我和大家一樣,是個經常在外面玩耍的「正常男孩子」。

不過,若提到運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運動員。爸爸曾加入奧運的企業隊,並在該協會擔任理事。媽媽念書時也是成績相當出色的學生運動員。兩人都很好勝,不服輸,即使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依舊充滿活力。

在我出生前,他們就希望第一個小孩是男孩,而且一定要讓兒子當運動員。

我上小學之後,爸爸連假日也早起,找我玩傳接球,但我最討厭和爸爸玩傳接球了。每次戴上棒球手套,我的手指就會長肉刺,手還會變得很臭。所以每到假日,我就開始躲爸爸,要是不小心被他抓到,他就會笑瞇瞇地對我說:

「良輔,來玩傳接球嘍!」

如果想辦法推託,媽媽就會略顯落寞地說:「良輔,算媽媽拜託你,你爸從你出生前就很期待跟你玩傳接球。」

媽都這麼說了,我也不好拒絕,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戴上棒球手套。那是爸爸不曉得什麼時候給我買的全新棒球手套。

畢竟我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和爸爸玩傳接球,當然不可能練得很好,爸媽也看破這一點,放棄棒球,讓我改練足球、游泳;後來發現這些也不行,於是要我改練少林寺拳法。不管怎麼樣,爸媽就是要我練過一遍所有的運動項目,但我總是讓他們失望。爸媽甚至當著我的面懷疑「我是不是他們的小孩」,讓我感到無地自容。那個時候我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戲稱為「人妖」。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他們認為我的動作很像女孩子。我雖是個男孩,但走路時手臂擺動的方式,以及坐著時雙腿的角度都很像女孩子,同學才會叫我「人妖」。

被稱為「人妖」當然不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我不過是表現出自己自然的模樣,卻只因別人認為我的行為像女孩就被叫作人妖,而我也管不了別人的嘴。不過,我的爸媽、學校老師,以及身邊的大人們對於我被叫「人妖」這件事耿耿於懷,深覺不妥,每次他們聽到別人叫我人妖就覺得心痛,宛如陷入悲慘世界之中。其實我根本不在意別人怎麼叫我,但也愈來愈害怕大人發現同學們又叫我人妖。

我的小學生活就是這樣。就讀二年級時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強烈感受到「我不是一個『正常』的男孩子」。這件事要從放學前的班會上,導師的一句話

開始說起。

「七崎同學,可以請你到前面來嗎?」

我們班的導師是一位年紀稍長的女性,她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對班上同學都很和善,但她那天說話時,表情相當嚴肅。老師突然要我過去,我還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只能按老師說的做,就這樣走到她身邊去,轉身看著全班同學。班上同學也摸不著頭緒,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看。

我想起之前放學前的班會上,也有同學被老師叫到前面去,那位同學即將轉到很遠的學校就讀,所以老師特地在全班同學面前宣布這件事。當時我一直以為我也要轉學了,老師才會叫我過去。沒想到,老師將雙手放在我的肩上,問全班同學:

「各位覺得七崎同學是『人妖』嗎?」

這一刻我突然感覺心跳漏了一拍,腦中一片空白。教室裡鴉雀無聲,同學們沉默地看著我。我低著頭,眼睛直視地面。

老師又問了一次:「各位覺得七崎同學是『人妖』嗎?我覺得七崎同學是個『正常的男孩子』,為什麼大家都叫他『人妖』呢?」

要是我笑著說「老師,我一點也不介意」,說完就走回位子上坐著,或許事情就會這麼結束吧。教室裡依舊一片沉默,我現在要是吸個鼻子,班上同學就會發現我在哭,所以我緊咬牙關,頭壓得更低,眼淚順著我的臉頰,滴落在冰冷的地磚上。我好難過,好悲慘,好羞愧。我認為我給老師和班上同學帶來麻煩,我緊閉雙唇,壓抑的啜泣聲是教室裡唯一的聲音。

老師摸了摸我的背,接著問:「菊地同學,你怎麼想?你認為七崎同學是『人妖』嗎?」

菊地想了一下說:「我覺得七崎不是人妖。」

我心想,不然妳要菊地說什麼?菊地說完後,又有其他同學發言。

「我也覺得七崎同學是個『正常的男孩子』。」

後來班上同學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我不是「人妖」而是「正常男孩子」,但我不這麼想。若我真的是個正常的男孩子,大家就不需要討論我是不是正常的男孩子了……裝正常的我其實才是最不正常的,我是「人妖」。因此,往後我要提醒自己,行為舉止都得像個「正常男孩子」才行。

最後老師做了個結論。

「從現在開始,各位不能再叫七崎同學『人妖』嘍!」

我無法原諒自己,我是個悲慘的人,我好不甘心,好想就此消失。老師卻

像往常一樣笑著對我說:「沒事了,你不用擔心。」

▶▶ 閱讀更多 七崎良輔《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十年一講,為夢想/一部推廣登山安全教育全紀錄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繼生命首部曲《挑戰,巔峰之後》,台灣登山女傑為推廣登山教育奔走的生命二部曲全紀錄!從登頂世界七頂峰的雲端轉身,她選擇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再登一座沒人攀過的「教育聖母峰」!

內容簡介: 如果,生命首部曲《挑戰,巔峰之後》,是我攀登「具象聖母峰」的完整紀錄。那麼,生命二部曲《十年一講,為夢想》,則是我熱情投入「教育聖母峰」的謙卑述說與分享! ——江秀真江秀真為創辦臺灣第一所登山學校,建置完善的登山教育制度,

——她行腳全臺各地演講,分享個人生命體悟,戮力推廣登山安全教育的理念,累積近三千場講座的感動與回饋!

——她遠赴法國、波蘭、日本、西藏等世界知名登山學校參訪取經!

——她持續學習、精進各領域知識,完成嘉義大學森林系碩士學位後,又跨領域辛勤取得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學位,再考進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班鑽研專業智能!

這十年來,為了登山學校系統化教案教材的建置,秀真四處奔走,請益專業人士,進行更深入且完備的規劃,盡力為臺灣的登山教育撒播種籽、用心扎根!

作者介紹:江秀真 ,1971年生於臺灣新北市雙溪區。

嘉義大學森林系學士、嘉義大學森林究所與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雙碩士,目前於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班研讀。

【世界高山攀登經歷】

至今已攀登臺灣百岳超過90座,成功完攀歐都納世界七頂峰圓夢計畫——

95.08.05登頂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斯峰(海拔5,642公尺)

95.10.08登頂非洲最高峰—吉利馬札羅峰(海拔5,895公尺)

96.02.19登頂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2公尺)

96.06.19登頂北美洲最高峰--麥肯尼峰(海拔6,194公尺)

96.09.09登頂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海拔4,884公尺)

97.01.08登頂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海拔4,897公尺)

98.05.19第二次登頂珠穆朗瑪峰 / 南側路線(海拔8,848公尺)

搶先試閱:〈位處國家公園中! 波蘭登山學校〉

波蘭共和國(Republic of Poland)位居中歐,北濱波羅的海,周邊陸地與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俄羅斯等七個國家接壤。

在前往波蘭參加氣象研討會、順道參訪登山學校,進行相關資料搜尋時,看到「波蘭共和國位居中歐……」我心想:中歐?不是東歐嗎?小時候念的世界地理、歷史,讓我一直以為波蘭位在歐洲大陸東邊,是東歐的一個共產國家。進一步閱讀資料,才發現對我這個年代的臺灣人來說,波蘭在蘇聯時期遭受蘇聯政權控制,施行共產主義,才會將其定義為東歐國家之一吧。

不過,就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來看,波蘭剛好位處中部,假若你請教波蘭人民,他們絕對會說:波蘭共和國位處歐洲中部,也就是一個中歐國家。目前人口約三千八百多萬,多數人民信仰天主教。

波蘭堪稱命運多舛的國家,從過往的歷史看出它總是受到周遭列強入侵與瓜分,歷經了喪國一百二十三年後,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再度建國,可是又相繼遭逢納粹德國與蘇俄的占領,變成共產國家,直到一九八九年推翻共產政府,才蛻變成今日的樣貌。目前的領土疆界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界定。

沒有天然屏障,熱中登山健行的國度

曾在書上讀到「波蘭人」(Polanie)這個詞彙,意指「平原之人」。波蘭共和國境內地勢平坦,大部分屬平原地形;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了格但斯克以外,缺乏天然良港。它與周邊國家之間也缺乏高山深谷等天然國界,必須運用龐大的武力,才有辦法保衛資源豐富、經濟繁榮的區域。

塔特拉山脈(波蘭語:Tatry;斯洛伐克語:Tatry;英語:Tatra)位於中歐,堪稱斯洛伐克與波蘭兩國之間的邊界山脈,其最高峰格爾拉赫峰,海拔高度約二六五五公尺。基於塔特拉山的景觀特徵、交通便利且基礎設施做得好,受到遊客及科研人員的喜愛,逐步發展成為頗受歡迎的冬季運動區和熱門度假勝地,甚至有「波蘭的冬季首都」之稱。

塔特拉山脈主要分為高塔特拉山與低塔特拉山兩部分,具有典型的阿爾卑斯式地形,多冰斗、溶洞、山嶽湖泊和懸谷。高塔特拉山擁有二十多座超過海拔兩千五百公尺的山峰,位在波蘭南部與斯洛伐克的交界處,適合高山攀登、健行遠足及冬季攀登滑雪;低塔特拉山則適合從事峽谷、冰洞與石灰岩洞等景觀探索。

塔特拉山國家公園是波蘭和斯洛伐克的跨國保護區,它大部分落在斯洛伐克國土上,少部分在波蘭境內,是這兩國於一九四八年共同建置而成,並在一九九二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國家公園中小而美的登山學校

二○一六年夏天,為期一個月的歐洲自助行程中,我們首先抵達波蘭的首都華沙,第二站到克拉克夫先與登山協會幹部碰面,由他帶領我們參訪坐落在國家公園中的波蘭登山學校。

非常感恩能有這趟參訪行程,我要特別感謝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理事長黃一元老師的引薦與促成。由於黃老師認識波蘭登山協會、本身也是知名登山家的亞努斯會長,透過其協助及安排,才有辦法前往波蘭、位處塔特拉山國家公園中的登山學校觀摩、進行交流,請教登山教育學校制度等各方面事宜。

我們一行人抵達塔特拉山國家公園的登山學校,發現「這些」登山學校真可說是小而美。每一學校單位大約可容納十五至二十名學生,校長和主任等成員分別由國家公園裡的搜救隊員擔任,隸屬公職,但分布期間的學校卻是由企業來認養經營,等於國家公園提供環境設施,讓他們在此上課、進行研修訓練等相關課程,屬於一、兩週至三個月的短期登山教育,一般學生透過申請即可參加攀登技巧等培訓課程。

波蘭的塔特拉山脈也多是雪山的環境,登山學校旁邊就有一個氣象觀測站,對於高山氣象的掌控非常明確。我藉由這趟參訪、親眼所見相關設施,心想自己回臺灣後,可以跟臺大大氣科學系的教授們討論所見所聞。

我曾看過二○一九年一月關於波蘭氣象觀測站的一則新聞報導和影片——那是駐守在西塔特拉山(Western Tatras)的三名氣象人員,在一月三日拍下的驚人景象。原本他們要出門進行觀測,不料所居住的山上小木屋竟差點被大雪埋沒,一打開門,只見出口被厚實積雪堵住,得手腳並用才能爬出門工作。

向波蘭登山家致敬

參訪行程中,波蘭登山協會的亞努斯會長,安排協會幹部領著我們到塔特拉山國家公園中的小型登山學校,除了與校長表達誠摯的問候外,我們也針對登山學校行政事業虛心請教。

儘管波蘭共和國境內沒有雄偉的山峰,卻孕育出許多知名的登山家,其中最知名的捷西•約澤夫•庫庫奇卡(Józef Jerzy Kukuczka),在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八日成為世界第二位完成全部十四座八千公尺高峰的登山者。遺憾的是,他在一九八九年再次攀登洛子峰南坡時不幸遇難。

捷西•庫庫奇卡不僅是波蘭的傳奇登山家、攀登喜馬拉雅的傳奇人物,也是世上公認的最偉大高海拔登山者之一。這趟波蘭登山學校參訪實屬難得,我們與亞努斯會長夫婦短暫會面,他贈送我一本庫庫奇卡的生平自傳,還帶著一行人參觀克拉克夫大學,彼此留下一段「千里相逢都是因為登山」的美好回憶。

除了庫庫奇卡,波蘭另一位知名登山家歐特克•喀提卡(Voytek Kurtyka),堪稱自由攀登先驅,二十一歲開始攀登,第一次到波蘭塔特拉山區之後,便開展了登山熱情;於二○一六年,榮獲世界級金冰斧終身成就獎!

波蘭具備悠久的攀登歷史與文化傳承,包括與義大利知名登山家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完攀世界十四座八千公尺巨峰第一人)同列國際登山傳奇的庫庫奇卡,還有諸多波蘭登山家,他們共同創下讓人不可置信的八千公尺高峰冬攀紀錄。這個熱愛攀登、挑戰巨峰的中歐國家,至今仍不斷推出登山傳承計畫,由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相輔相成,持續發揚他們的登山探險傳統。

從法國霞慕尼到波蘭的登山學校參訪,這些登山教育先驅辦學的精神與態度,深深撼動著我,也更加堅定自己創辦臺灣登山學校的願心!一九九五年,感謝珠穆朗瑪峰的慈悲召見與接納、成就我一生的勇敢;二○○九年,因著一份存活下來的約定,我選擇這條目前少有人走的登山教育路線,並持續快樂前行,期許未來能對臺灣登山界做出一些貢獻!

▶▶ 閱讀更多 江秀真《十年一講,為夢想》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吳鈞堯/跟上去,百年臨鏡
吳鈞堯聯合報
《時間不感症者》書影。(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徐禎苓《時間不感症者》(印刻出版)

徐禎苓《時間不感症者》以大歷史追溯、尾隨台灣文學前輩劉吶鷗踏訪中國各城市為線索,行前做好研究,南下台灣文學館手抄劉的日記,爬梳國共演進軌跡,並且克服母親一次次強調「中國歹路不可行」,強盜橫行,單身妙齡女子面對六尺盜匪,螳螂與車,怎麼全身而退?

在行前這一節,揭櫫兩個世紀的台灣人,面對大陸姿態的差異。一九二七年劉吶鷗前往上海,劉母並未動用種種恐怖阻絕,中國作為台灣的前一個祖國,閩南語在對岸有更多的使用人口。對劉而言日本是異族,中國是母土故愁;百年過往,徐禎苓踏往中國,講「國語」就能溝通無礙的大地,語言不是坑洞,文化、意識與生活價值才是最暗的埋伏,於是明知山有虎,這是本書的動人處。

我的想像並沒有在本書徹底實踐。本以為書寫會在劉吶鷗與徐禎苓之間雙線呈現,於是跨隔百年,一男一女、一前一後,交織而後分野,呈現不同的地理氣候。禎苓描繪更多的細節,如織的遊旅逗號後,讓讀者揣摩,那麼,當年的劉吶鷗怎麼看解當時中國?

旅行本身賦予探勘特質,不是一雙眼睛而是兩雙、不是一個地理與時空而是兩個,禎苓帶我們回到三十五歲劉吶鷗被暗殺的現場、劉到上海插班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林文月的父親林柏奏合資房地產、一九二七年劉隨戴望舒踏訪北京,接風的馮雪峰且帶他們逛窯子、劉吶鷗逛故宮寫下的文字等,以及副線施蟄存避難雲南曾騎馬到石林、破例參觀西安不對外開放的銅馬銅車……這些細節貫穿全書,當了稱職的經緯,讓禎苓在旅行與餐飲之間,取得時空移動的正當性。

「認同」是旅遊與交流常會碰觸的,「中國台灣」讓人彆扭、劉吶鷗曾提過「他能懂得胸中沒有國旗的人的悲哀」,作者也提問什麼是台灣意識;上海遺留不少民國民黨時代的路名,修正人們「四九以後共產黨全數消泯國民黨的政策」,許多巧遇寫得深刻,往山西的大巴鄰座婦女常到國外自由行;與偶遇的大陸男女結伴同遊大雁塔,擔心禎苓安危未及深夜便折返;大媽拉起禎苓矯健跨越柵欄,「孩子,小心哪!現在沒車,快過來」。

那麼,當年劉吶鷗到上海、訪北京,搭船或搭火車,該有些動人故事未能載於作品與日記中?遺失的現場可否透過徐禎苓的沿跡走踏,揣摩一個世紀前,劉在文人雅士的主述中,屬於庶民的痛快與憂傷。大歷史與小敘述,不是面對面、隔河將軍,該是臨鏡,彼此辨識,而誰又能定義大與小?界線在發生的當下都攸關呼息與水、與生活。

禎苓的段落結語都寫得深意,「未留下什麼的他們,意外比大雁塔更深刻」、「美女最好帶點瑕疵,反差愈大,才能讓凡人釋懷」,都響如銅鑼,在走過的路上,有了碑的輪廓。

 
全聯林敏雄「不敗金律」變身全台年賣千億最大超市
全聯成長的關鍵,就是買善美的、台北農產,兩個併購相差不到1年,我們因此開始做生鮮,但生鮮一定會賠錢,即使現在占了(業績)20%也不賺錢。我們生鮮已經賠了10年,就是為了要讓顧客因這些主力項目來全聯,養生鮮的客群。

善用高齡醫學整合門診 免除爸媽奔波各科看病之苦!
反覆檢查、就醫無所適從、用藥不當等狀況,都是老年醫療常見的問題。有別於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專科看診模式,在整合門診照護模式政策中的「高齡醫學整合門診」,透過單一科別即可全面評估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況與生活功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