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人也會被詐騙?最容易騙取信任的「11種關鍵」!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1/16 第130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為什麼聰明人也會被詐騙?最容易騙取信任的「11種關鍵」!
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你現在的伴侶,是你理想中的另一半嗎?
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事!跟人有關的事,不能只看數字!

新書鮮讀
為什麼聰明人也會被詐騙?最容易騙取信任的「11種關鍵」!
圖/三采文化
書名:《詐騙社會學》

內容簡介:社會學x詐騙現象:一場制度、歷史、性別、心理、階級與道德的人性研究!

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陌生人畫的大餅?為什麼人們即使得知真相,依然執迷不悟?為什麼聰明人在騙局面前也不堪一擊?為什麼貪心會上當,但好心也會被騙?

當詐騙幾乎成為全民體驗、無所不在之時,社會學能提供的不是「學會從此不上當」,而是能從更核心且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意識:我們不想受騙,卻又多麼不經意地說謊?如果什麼都不相信,是不是就不會被騙?

在各種大大小小、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謊言中(從「下次約吃飯」、考試作弊到詐騙集團),人們失去什麼又得到什麼?金錢、權力、愛情、親情、人際、知識、政治……最終,人們害怕與期待的究竟是什麼?

本書整合了臺大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孫中興,多年來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哲學、歷史經典及相關實驗研究等資料,深入「詐騙」到「信任」互為因果、表裡的關係,從個人內在到生活情境,剖析他人也反思自己,讓我們想想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甚至做出改變--創造一個真誠、值得信任的人生。

作者介紹:孫中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曾開設臺大最熱門選修課「愛情社會學」,受各界好評,引發廣泛討論。研究專長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科學社會學、歷史社會學及詐騙社會學,結合社會學理論方法與生活化的經驗,風格幽默活潑。

搶先試閱:〈為什麼聰明人也會被詐騙?社會學教授解析:最容易騙取信任的「11種關鍵」!〉

說到詐騙,我們最容易想到詐騙集團—可能是一群有專業訓練的黑道組織,利用各種管道對民眾下手。然而,如果進行詐騙的是政治人物、政黨甚至是國家政府呢?

這是本章要談的「政治詐騙」的其中一部分,小從競選人的政見跳票、政治人物塑造自己人設的「造神運動」或「造浪運動」;大至希特勒時代或美國參與越戰、轟炸寮國、發起伊拉克戰爭前,政府的資訊都未對人民公開……這些都是奠基於人民對制度、組織、公部門的信任而進行的詐騙。

但所謂「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政治人物的「鐵粉」總是堅決相信自己支持的人沒有問題,不支持的人都有問題,這都不是民主公民的健康態度。然而這份堅決的信任感究竟從何而來?除了政治,新聞上也時常看到新興宗教組織的詐騙案件,支持者也不乏大眾認知的高知識分子或有地位的社會人士。為什麼看來聰明、有足夠知識和社會經驗的人們,也會上當呢?

詐騙無關智商:人際與制度的信任

在第二章,我們已經了解詐騙與信任間的「羈絆」,接下來,則是要拉到個人層面及社會制度來對照看看,腦粉鐵粉到底是怎樣誕生的?

其實就社會整體來看,不管古今中外,為了社會的正常運行,詐騙是很少見的。但從個人面來看,你只要被騙過一次,無論大小,就會覺得詐騙無所不在—儘管實際上,詐騙還沒盛行到足以妨礙社會的運作;要達到經濟崩盤、通貨膨脹,那才是完全沒辦法運作的程度。

最常見的信任是來自於「人」,有時候則是根據「制度」。在傳統社會裡,因為你認識那個人,所以你相信他;如果是在陌生情況下,你不懂那個人,要相信他恐怕有點困難。

人際信任的十一種來源

綜合各項前輩的研究成果,人際間的信任來源,具有以下十一種:

一、外表:外型條件優秀者容易被信任

如果你不認識他,但他的外表長得好看,就比較容易被信任。這是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意思是我們對於他人的認知是來自於第一印象,從而去推論對方的其他特質。也因此長得好看,或者說有「眼緣」的對象,我們看著對方會戴上「肯定」的濾鏡,先給他一百分;反過來說,長得不合乎我們的喜好或具有不喜歡的部分,我們就會戴上「否定」的濾鏡。只要對方有一個不好的行為,就拿出那句名言:「我早就知道他不是好人!」

這也是為什麼商業代言都要找帥哥美女。可能有生理上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卑,覺得上帝把他造得那麼好,一定有其特別的理由,比較憧憬好看的人。或是帥哥美女一定在道德上或各方面都很傑出,即使未必是事實。就像問路時,如果有一個帥哥和一個比較不帥的,你傾向於問哪一個?如果兩個人給的答案不一樣,你會比較相信誰?

二、個性魅力:卡里斯馬(charisma)

有的人特別具有領袖氣質,英文叫charisma。有的人則是很好相處,也很樂於助人,有點像工具人,在某些情況下你會相信他,覺得他會替人服務,比如幫買飲料,也不會懷疑他會在飲料裡面吐口水。

三、血緣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認識」,一個人最認識的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們,而且普遍相信親人不會騙自己,因此血緣的詐騙反而更容易成立。有時是親人被別人騙,比如別人騙他投資什麼,他就拉你進來說我們只要湊足一百萬,獲利可以到五百萬之類的情況。

四、親友(介紹)

這跟第三點有點關聯。親人或同學朋友間往往是間接詐騙,先透過一個人,然後再去找其他人,像是撒網捕魚,比如傳銷或拉保險很多都用這種方法。我們常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親友說誰誰剛去了新公司上班啊,麻煩你支持一下,保個什麼險,一年只要繳三千塊,總共五年之類的。這種事情我投保過,許多朋友也投保過,後來都不了了之。

五、家庭出身

這是一種對階級的崇拜,覺得上層階級出身的人,教育好,資源豐富,他什麼都有,不可能會騙你。之前有一部影集《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女主角安娜說自己是歐洲貴族出身,生活方式、言談舉止都表現出貴族出身的模樣,人家就信了。這是假冒身分的騙徒常見的手法之一。

安娜的手法之一就是刷卡不過時,一再要求店家再試,最後由朋友代刷自己的信用卡,之後她再也不提這件事。這樣她就省了一筆錢。而她的朋友因為相信她是富裕人家,不會真的沒錢,因此被騙。我也遇過類似的事,前一陣子有個朋友請我吃飯,我們談得非常好,最後他說他要買單,結果信用卡都刷不過。我說我在《創造安娜》看過這個劇情,那人尷尬一笑。當然,最後是我付錢。不過因為是好朋友,後來他找時間回請,還送了一些禮物。

六、教育背景

一般人都有當教授的或名校出身的不會說謊的印象。還有,坊間也有以國際名校的名字當作招牌的,比如哈佛診所、哈佛親子什麼的,哈佛也不是以這些領域出名,但它就是個象徵,畢竟「哈佛廣場」聽起來跟「水源廣場」就差很多。還有之前藝人被踢爆自稱哈佛畢業,結果其實是進修部之類的。臺大也有在職學分班,但一講出「臺大」,大家就會覺得:哇,好了不起!

七、職業歷程

這跟第六種也很接近,只是名頭換成國內幾十幾百強或是知名跨國大企業,甚至是矽谷、華爾街這種耳聞但一般人較難接觸到的特定職業地點,都是一種光環。

八、宗教信仰

詐騙在沒被揭穿以前,就是要贏得信任。職業、宗教都是贏得信任最好的方式,因為出於共同信念,比如他跟你是教友,你總覺得他怎麼會騙人呢?特別是相信同一個獎善罰惡的神的人,難道連神都敢騙?

九、政治立場

這是比如臥底去了解敵方陣營,像漢娜.鄂蘭寫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裡的艾希曼,他後來供稱自己當初是從納粹臥底加入猶太人團體,還認真讀了猶太人的書,讓他在猶太人之間可信度很高。同志出賣同志,好像也不是新鮮事,所以才會有「有這樣的同志,誰還需要敵人」的感嘆!

十、經濟狀況

我們通常覺得有錢人不會騙人,因為他已經那麼有錢了,幹嘛騙人?但那些大企業的詐騙案,比如美國的安隆案就是在會計上作假帳。世界上那麼多大公司,那麼多會計系統和監督,這種案例並不多,但也可見再嚴密的系統都會有漏洞。

十一、興趣:興趣相同或類似容易被信任

我們會有種概念:參加同一個社團的人,不會是壞人啦!或是有人在網路上說恐怖情人的判斷標準,第一個是虐待動物。那如果他跟你一起參加愛護動物的團體或在愛貓團體當志工,你就覺得他不是壞人啊!

反過來說,詐騙者也可以利用大家認為愛護小動物的人應該比較有愛心,來欺騙不知情的人。興趣相同容易產生信任,卻也有人濫用這種信任。

個人層面的信任因素也包括愛情。有人在愛情裡有更強烈的信賴,但如果對方心懷不軌,自然可能造成詐騙的機會,這是矛盾之處。比如「出租愛情」算不算騙?情感公司賣你的是情感服務,可以出租男女朋友。但付出的情感程度是有限度的,而且讓你明白知道那是假的。你可以享受那三個小時付費的結果,在那之後就不能要求什麼。這種明知有界限,跟你對於真實愛情的那種無限期待,哪一個比較好呢?

⏩⏩閱讀更多 三采文化 孫中興《詐騙社會學》

 
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你現在的伴侶,是你理想中的另一半嗎?
圖/時報
書名:《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如何在溝通中改善親密關係》

內容簡介:為什麼一開始親密無間的兩個人,會在關係中越走越遠、越來越疏離?外人對你們羨慕不已,但其實是假性親密?不願意起爭執,反而讓感情越放越冷?適當的麻煩對方,其實是讓感情加溫的好方法?親密與獨立原來是愛情的一體兩面?不敢在另一半前面做自己,遲早連對方都會失去?

「婚內孤獨」、「情緒勒索」、「冷暴力」……你的親密關係中是否也出現過這些問題?其實,很多親密關係的問題本質是雙方的溝通出現了問題。由於性別角色的溝通方式存在很大差異,兩性在溝通時經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導致溝通不順暢。很多人也會帶著各自的情緒,進行無效溝通,在將問題複雜化的同時,讓矛盾越來越深。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總是互相傷害,兩顆心也越來越遠。

本書旨在揭開兩性在溝通上的差異,讓你更好地瞭解另一半的內心思路。此外,本書透過對大量來自現實生活的真實案例進行剖析,對愛情與婚姻的本質做了深入分析,幫你梳理在關係中可能存在的溝通問題,提升溝通品質,最終改善親密關係。

作者介紹:舒麗 ,曾用筆名麗麗赫本,是擁有百萬粉絲的心理學公眾號「才儲」的主編,閱讀量十萬以上的爆文作者。深耕親密關係十二年,專注心理學領域的創作,擅長用通俗的文字剖析人性。

搶先試閱:〈你現在的伴侶,是你理想中的另一半嗎?〉

大多數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會對未來的另一半充滿幻想,心裡也會有自己的一套擇偶標準。但最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另一半並不符合當初自己理想中的標準。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文藝女青年,青春年少時就曾幻想自己未來的另一半應該是高大帥氣、儒雅博學的謙謙君子,就像電視劇《一生一世》中的周生辰那樣完美。

等到長大有了基本的自我認知後,我的擇偶標準就下降了點,畢竟我也沒有女主角時宜那麼美麗聰明、博學多才,又怎麼能奢求擁有那麼完美的另一半呢?人貴有自知之明,才能找到與自己真正匹配的另一半。

我現在的先生高大帥氣能達標,但儒雅博學卻差得很遠,頂多只能算比一般人更愛看書罷了。和我差不多是半斤八兩,也算「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吧。

心理學上有個「適配價值」的概念,也就是作為另一半的綜合吸引力。這個綜合吸引力可能包括:長相、性格、社會資源和經濟條件等等。我們在確定自己的擇偶標準時,可能都會考慮這些因素,並且越是到了應該結婚的年齡,考慮的因素也會越現實。

為什麼到頭來,很多人的伴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呢?一方面,自我認知不足,高估了自己,設立了過高的擇偶標準,像小娟一樣,自然很難找到匹配的另一半。另一方面,所謂理想中的另一半只是幻想出來的,可能並不適合自己,等到實際生活中遇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自然也就放下了那些標準。標準是在那個人出現之前設立的,等到遇見了讓自己真正傾心的那個人,所謂的標準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那麼,如何才能盡可能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呢?

1. 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

你首先得非常了解自己,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不要試圖透過尋找另一半去彌補自身缺失的部分,那樣很可能會以我們對感情的失望而告終。只有自我完整的人,才能找到完整的另一半。

你可以把自己的優缺點列在紙上,把與父母相處中出現的問題也都寫下來,來一場深度的自我剖析。想一想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接納自己的不足,然後去不斷完善自己。在足夠了解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想想自己內心想要找的另一半是什麼樣的。只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遇見那個對的人。

2. 找三觀契合的另一半

無論你的擇偶標準有哪些,一定要有一條,就是要找與自己三觀契合的另一半。這一點在剛開始戀愛時,可能顯得沒那麼重要,畢竟只要彼此有感覺、有激情,就有可能走到一起。但在以後的長期相處中,尤其是走入婚姻後,這一點是直接決定兩人親密關係能否穩定長久的關鍵因素。

在愛情中,如果三觀不合,無論面臨大事小事,都很容易起爭執,越爭執,矛盾越多,到最後感情就會越淡。三觀不合是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在同一個頻道的兩個人,無論怎麼交流溝通,彼此都無法做到真正理解。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薛寶釵就是最好的例證。雖然兩人結婚了,但最終還是以寶玉出家收場。因為寶釵和寶玉在本質上就不是一類人,寶釵是精通世故的世俗之人,而寶玉對一切功名利祿都不感興趣,注定了他們無法走入彼此的心裡。所以,即便最後寶玉娶了寶釵,但他們之間自始至終都有很大的距離,無法真正親近對方。「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就是對三觀不一致最恰到好處的詮釋。

三觀不一致的人,在一起時間越久就越會發現,很多問題是無法調和的,即使再多磨合,兩人也會漸行漸遠。一輩子很長,強融在一起的兩個人是很難走到最後的。真正能長久的感情,一定是彼此默契十足,相處舒服。所以,一定要選擇與自己三觀一致的另一半。

3. 不斷調整擇偶標準

在充分了解自己後,你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擇偶標準。因為人是在不斷變化的,隨著你不斷成長,個人優勢、劣勢也會發生變化,自我認知水準也會改變。你需要隔一段時間便結合當前的現實情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擇偶標準,使理想中的另一半更貼近現實。當然,你也可以一開始就設立高標準,然後透過不斷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足夠配得上這個標準。

4. 盡可能放寬標準,讓擇偶標準有彈性

不要太固守所謂的標準,還要多用心體會愛的過程,以一顆真誠的心與人交往。不要因為標準而蹉跎了歲月,耽誤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也錯過了對的人。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舒麗《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如何在溝通中改善親密關係》

 
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事!跟人有關的事,不能只看數字!
圖/聯經出版
書名:《人類怎麼學: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事,人類學教你顛覆成見、突破盲點的洞察思考》

內容簡介:統計數據過度簡化人的複雜性,忽略了人類物種發展的多元性及可能性。看What更看Why,大數據無法掌握的事,讓人類學家來告訴你,最有系統的人類學思想入門!人類學——最擅長挑戰概念、質疑「常識」的學科,顛覆你慣常的思考模式,當今世代最需要的一門知識。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擅長以全貌觀和比較觀點理解當代與過去社會,以在不同空間與時間尺度中移動的多重視角,理解人類社會的複雜面向,對思考現代世界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方法。在《人類怎麼學》中,馬修.恩格爾克透過「文化」、「文明」、「價值」、「血液」、「認同」等文化人類學時常提到的概念做分類,細說人類學家如何思考闡述這些概念,而他們對此概念的田野實例為何、理論如何推進和相互補充、面臨哪些不足,系統地詳述這些概念在文化人類學中怎麼被呈現與論證。

了解文化乃至於文化人類學的概念,對於認識人類社會的歧異性十分重要,必須先認知到有差異,才不會帶著文化本位看待他者或異文化,也才能感知人類世界的多樣性。恩格爾克希望讀者帶走的是人類學的敏感性,將人類學觀點帶到自己周遭的世界,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我們了解別人,所以成為更好的人。

作者介紹:馬修.恩格爾克,曾任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宗教、文化和公共生活研究所所長。專長為辛巴威和英國的宗教及文化,同時也是一位獲獎的作家和教師。

搶先試閱:〈文化是人類學中最重要,卻最難一言以蔽之的概念〉

文化是人類學中最重要,卻最難一言以蔽之的概念。我說不出簡潔扼要的定義,但我還是會盡力從自己田野工作裡的故事,告訴你們該如何理解文化。

我第一次的田野工作在辛巴威。雖然大部分的研究是在城區進行,我還是在奇維什(Chiweshe)度過許多愉快的時光,而我首次在那邊的拜訪是在大學當交換學生的時候。奇維什距首都哈拉雷(Harare)一小時車程,是個美麗的地方,有許多起伏的山丘和露出地面的岩石,點綴著一小群茅草屋,各自構成了田地(當地紹納語〔Shona〕稱為musha)。那次交換學生期間,我在奇維什的一戶人家住了一個禮拜,很快地和寄住家庭的兄弟菲利普成了朋友,在那之後我們還經常保持聯絡,一九九○年代我也再訪多次。

那時不是菲利普一家的農忙時期,所以我們悠閒地度過那段時光。好幾次我們都散步到他家後面的山丘,從那裡可以看到地勢較低的地區,也可以看到成群的狒狒四處遊蕩。菲利普的英文不太好,我那時的紹納語更差,所以我們的對話都很基本。我們會做兩個來自完全不同地方的人經常做的事,也就是談論我們的家鄉。他想了解美國,而我想聽聽辛巴威農村的生活。

有次在這種簡單、探討文化的閒聊中,菲利普問我是否喜歡板球(cricket)。他問:你喜歡板球嗎?作為一名專注於殖民和後殖民史,而且非常了解辛巴威流行運動的學生,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圖像,一群人穿著白色毛衣站在一起,有個人手裡拿著像球棒一類的東西,另一個人則負責投球(或是用我現在知道的板球術語的投球〔bowl〕)。不過,身為美國人,我對這種比賽一無所知,只知道它讓棒球看來節奏更快且更令人興奮。(我也大概知道板球賽遇到陰天就會停止,而且會持續好幾天。)不過就像任何一個深深投入交換學生計畫、通情達理又善良的人,我有點言不由衷,小聲且禮貌地對菲利普說「是的」。有何不可呢?

他馬上彈起身,「太好了!」他示意我跟著他走下山坡回到他家,我以為他會給我一支球棒或一顆球(或是一件白色毛衣),然後打一場球。回到家後,他跑進廚房,他母親和祖母似乎永遠都在廚房裡為家人準備餐點。我對那件事沒有多想——那是廚房,很多美國人都會把運動用品放在廚房附近或是屋子後面。但他再出現時,手裡沒有球棒或球,他拿著一個小型金屬碗,我清楚看到裡面裝著一隻蟋蟀(英文也是cricket)——一隻昆蟲。牠已經油炸過,而他臉上掛著微笑。

我真的搞混了,完全搞錯種類,好客的習俗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如果在其他場合有人給我蟋蟀,我可能也會吃下肚。當然,現在這一切都說得通了,我之前就知道毛毛蟲是當地的美食——蟋蟀怎麼不是呢?蟋蟀在美食排行榜上的排名更高,因為牠們極難捕捉。我很榮幸。

我拿起那隻生物,準備放進嘴裡時,腦中想起一年半的人類學課程:食物是一種文化建構。有些人吃狗肉、馬肉,甚至猴腦。你辦得到!你可是個人類學系學生。

不過,所有書本知識都無法消弭二十年的生命經驗——另一種的學習方式。我把蟋蟀放進嘴裡咀嚼(太大了,無法整個吞下去),再嚥下去時,我全身都在發抖,我彎下腰,大約三秒過後,蟋蟀和我的早餐全都回歸大地了。

這不是文化的定義,而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觸及人類學對這個詞彙理解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是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思考的方式,是賦予意義的方式,文化阻止了某些人將蟋蟀視為「食物」。文化也存在於我們特定的思考方式中:例如殖民史的細節、英國殖民史(相對於法國或葡萄牙)的細節,或是非洲農民在特定農耕時節中的追求。

文化本身就是一件事物。如果不是一件事物,便是一系列的事物,以及經常是特定種類的事物:房子、窯、繪畫、詩集、旗幟、玉米烙餅、英式早餐茶、武士刀、板球球棒,甚至蟋蟀也是。文化具有物質性,它可以是體現的,且能被展演出來。我吐出蟋蟀,但並非因為腸胃炎而吐,那不是「自然」或「生理」反應。吐是因為我的身體本身是文化的,或是適應了某種文化。在我的文化裡,我們不吃蟋蟀。

在對人類學如何理解文化的介紹而言,或許你們知道這些就夠了。我敢說,這些都不會令人感到驚訝,也不需要咀嚼再三才能理解。從堪薩斯城到加爾各答,組合這些想法有助於理解大多數的日常活動。我們習慣將文化視為一種觀點,或是作為事物的具體表現,甚至讓人聯想到自然力量的本能反應,其實也與文化有關。

但人類學不僅如此。文化處於一個矛盾的位置,它是人類學中最常使用、也最具爭議性的詞彙。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 馬修.恩格爾克《人類怎麼學: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事,人類學教你顛覆成見、突破盲點的洞察思考》

 
《超危險保鑣》大肌肉男演動作喜劇的模式
《超危險保鑣》雖然在國外的評價分數不太好看,但我覺得它並沒有很糟,劇情是老公式,笑料沒有讓觀眾笑翻,可是步調和質感都尚可,還是可以輕鬆看完,享受純娛樂,並不是那種動作很鳥過程很假的糟糕。

Prada跨足藝術界!和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聯手打造咖啡館
一個發跡於米蘭的時尚老字號在新世紀裡有旺盛的企圖心。在Miuccia Prada的帶領下跨足藝術界,連國際大導演都給足了面子,下海為它們設計咖啡店。Miuccia Prada這場時尚和藝術的華麗對話也是作得有聲有色。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