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保護家人、事業、財產,需要評估的情勢,必須採取的行動》
內容簡介:如果有一天中共發動對台戰爭,如何將家人傷亡的危害降至最低?如何讓事業承受的損失減至最小?我們該怎麼做,讓這一天,永遠不發生?
身為父母,年幼的孩子,要由我們保護,避免在戰爭中受到傷害。身為兒女,年邁的父母,需要我們安排,遠離動亂,以安度晚年。辛苦拚搏的資產,不允許在戰爭中崩毀歸零。身為管理者或事業主,減少戰爭風險對事業帶來的損失,是我們的責任。
面對戰爭的風險,我們珍視的一切,要如何守護?
中共能否攻佔台灣、有多少優勢、何時發動侵略,其實可以預判。本書為你採訪請益各界專家,成為你的備戰參謀。當我們正確判斷、規劃、行動,將可以保全家人的未來,更可能永遠阻扼共軍侵略,直到共黨垮台,成為歷史灰煙。
作者介紹:謝宇程 ,主要作者與發起人。台灣公民,40歲,曾關心公共事務但非軍事愛好者,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曾職任於政策研究機構、擔任政府研考單位機要。曾多年撰寫公共課題專欄,散見於商業周刊、UDN鳴人堂、東森雲論等平台。
搶先試閱:〈誰說正義的「國難財」不能賺?─―打造反脆弱護國產業〉
自從開始探討台海戰爭與「守住台灣」的種種課題,不免常常想起幾個問題:
「面對戰爭的風險,甚至有一天萬一不幸發生,我該做什麼?」
「我有沒有盡一份心力的責任?」
「如果有,我該如何盡這份責任?」
好幾次,查閱網路上槍枝射擊訓練課程,但看著相關資料,我卻一直沒有拿定主意、徹底說服自己。
姑且不論我心裡是多麼牴觸殺害另一個母親的孩子;另一方面,我仍然無法確定:在戰爭時,我一個四十多歲的微胖中年人,踏上戰場的意義究竟為何?我戰鬥能力,不足以扭轉戰局;但我的戰死與傷殘,卻足以讓我的家人痛苦終生。
也許在十五、二十年前,我的猶豫會少很多,但不是現在─―父母都超過七十歲、孩子卻不滿五歲的現在。
當主管瞥見我看著網站出神,聽我說出當時的疑惑,她想了一會兒:
「如果真的發生了戰爭,在其中做出貢獻的方式有很多種吧?面對這場尚未發生的戰爭,防止台灣變成戰場,和踏上戰場一樣重要。
你要不要研究看看,各種專業的人,可能透過什麼樣的事業方式,讓台灣更加安全,或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更可能獲勝?」
主管一席話,打開了我思考的新面向。
守護台灣,絕不只是「捨命沙場」一個選項。運用自己的專業,甚至整合事業、產業的力量,會是台灣這樣的科技、商業強國不該忽視的護國優勢。
專家見解
王立第二戰研所團隊
台灣在製造業上有很強的實力,但過去國防產業由軍方主導,發展有限。
台灣不僅僅是晶片,還有許多加工製造的優勢、很強的零組件,甚至供應國外軍隊。然而,在國內卻沒有很好的政策引導和發展,讓這些技術在台灣應用。
台灣很多企業主其實也很願意投入,但軍方態度卻偏向消極,讓許多企業難以找到合作的方式。
中科院或許可以做一些不錯的技術,但要打入軍需產業還有困難,也不適合由軍方自己來做。
軍用科技與民用科技的界線其實是模糊的,台灣廠商若是可以加入,效益會相當大。廠商在國防工業上發展出的技術,也未必侷限軍事使用。
❖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研究員兼所長◎沈明室
國防部有《國防產業發展條例》,是目前的主要政策架構。
中科院與漢翔是目前主要的研發機構,還要將民間本身有的技術和能力再納入。
中科院預期將加強技術轉移,將研發後的軍事科技成果,交由民間協助生產。
在戰爭時期,武器研發製造工作都會納入戰時物資生產體系,由經濟部統合調動物資,協助生產。
目前已成立無人機國家隊,認證民間七八家廠商,由民間供應生產,因為各個軍種都相當需要。這樣的模式,也頗值得推廣。
投入護國事業,是「賺國難財」嗎?
2022年8月,知名企業家曹興誠先生提出,要從私人資產中拿出三十億台幣,用以資助有益於「守住台灣」的計畫。
看到此消息的第一時間,我感到相當欣喜,有他的鼓勵,也許更多人將投入守護台灣的事業。而我當時已經在著手這本書的寫作,完全明白守住台灣,太需要更多專業者、團體、企業的加入。
然而,當我瀏覽此消息在網路上的傳播與討論,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反應令我驚訝與心寒。
「這下可好,想發國難財的人賺飽飽。」
「我們看著吧,誰見錢眼開,有國難財可賺,就開始熱心救國事業了!」
「那個XXX等好久了吧?終於等到機會了,快去搶錢吧!」好幾個關心國防的專家、學者、作者、團體,都被點名。
我很想要和有上述想法的人溝通一件事:「你有沒有想過,你眼中要『賺國難財』的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營利動機,正是『守住台灣』的支柱力量?想靠『不必賺錢、不想營利』的人守住台灣,非但不切實際,而且更是害慘台灣的心態。」
沒有「國難財」的產業體系,台灣是裸身上戰場
讓我們假想一下,如果各行各業,都毫無意圖「藉戰爭謀利」,一旦遇到戰爭,台灣將是什麼樣的情況?
醫藥與耗材廠商完全不想「藉戰爭謀利」,於是完全不依據戰爭發生的傷亡預估,預判戰場傷員將大量需要的藥品與醫材,甚至儲備存貨……會有什麼結果?
其結果是,當戰爭發生時,許多國軍在戰場受傷,藥品與醫材將快速告罄,將有更多原本可以救治的國軍死亡,更多國軍小傷變重傷。
台灣各種科技廠商完全不想「藉戰爭謀利」,於是完全不將其領先世界的自動控制、精準偵測、快速運算技術用於國防科技⋯⋯會有什麼結果?
其結果將是,當戰爭發生時,國軍仍只能使用落後時代的陳舊裝備,所有的科技都仰賴歐美協助。於是,價格又貴,溝通協調又慢,讓國軍陷入不利境地。
媒體、中國專家、戰爭研究者、國際關係學者完全不想「藉戰爭謀利」,於是不製作向大眾溝通的戰爭風險的節目,不出版探討中國現況與前景的書籍、不舉辦關於戰爭風險與因應的研討活動……會有什麼結果?
其結果將是,台灣人普遍對戰爭的風險麻木、對台灣的應戰優勢無知無覺,我們更有可能在中共的恫嚇下做出錯誤的政治判斷,在戰爭的威脅下輕易屈服,情願自廢武功,讓中共控制台灣政治與經濟命脈。
建議指控、貶損、嘲諷他人「賺戰爭財」的人們想想:當台灣沒有任何人在賺戰爭財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麼好處?
什麼好處都沒有。我們只得到一個更無知、更容易被欺騙擺佈、在戰火威脅下更脆弱的台灣。
想像一下,如果告訴藥廠:「願意用你生產的藥救治國軍嗎?要的話,就把藥拿出來,別收錢。」很快,這樣的藥廠就倒閉了,然後什麼藥品都生產不出來。食品廠、裝備廠、軍需供應商、國防相關的知識提供者,情況都是如此:收錢,才能長久經營。
不只要收錢,任何產業都還要賺錢,才可能有盈餘再投資、招募優良的團隊、進行研發與創新,讓其產品與服務愈做愈好。
做軍靴的廠商要賺錢,以及公開透明的競爭,國軍才能有愈來愈好的軍靴。做鋼盔、做子彈、為國軍維修戰車與電子設備的廠商,所有都是如此。
希望護國產業不要賺錢,甚至不要收錢,除了忽略「賺錢才能永續經營、精進優化」,而且忽略了另一個事實:
當護國產業茁壯營利,這不是對全民的剝奪,而是為全民創造更多機會。
我們需要各種有意願「賺戰爭財」的人們,幫助台灣人建立對中國的正確理解、強化對當代戰爭面貌的整體知識、幫國軍補充優質的需求
物資、幫民眾強化因應戰爭的準備,甚至將國防武器與技術國產化……。當上述人們都發了戰爭財,台灣將更加安全,我們的孩子、父母也都將
更加安全。
任何有意願「賺戰爭財」的人們,不是鑽營機巧的小人,是保台護國的英雄。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謝宇程《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保護家人、事業、財產,需要評估的情勢,必須採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