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學神: 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內容簡介:「分數跟錢一樣。錢多一點的人總是受人尊敬些。」——中國菁英高中生
◆歡迎來到北京菁英高中修羅場
中國的菁英高中,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修羅場!唯有家庭政經條件絕佳,成績頂尖的學生,才能進入北京最菁英的幾所高中。在北京的菁英高中裡,存在著自成一格的社會階級體系!學生們把彼此分成四大階級:
.學弱:成績最差、地位最低
.學渣:成績不佳,但態度輕鬆,地位高於學弱
.學霸:極為用功,成績絕佳,但是地位比不上學神
.學神:不費吹灰之力便領先群倫,有著「神」一般的地位
作者姜以琳對北京菁英高中進行了歷時七年的民族誌研究。她發現,這四個階層是北京菁英高中生之間共同的默契。每個人都有所屬的階層,而且期待彼此扮演適合自己階層的角色,各歸其所、各安其位。以「學神」為首的校園地位系統,不斷強化著對「天才」的崇拜,與對成績墊底學生「學弱」的蔑視。這些菁英高中生在校內學習的同時,已經開始了階級的遊戲!
◆中國版「天空城堡」,高中生如何學會階級遊戲?
為什麼高中校園,會形成以「成績」為基礎的階級?中國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樣的環境意味著勝者全拿,敗者難以翻身,因此菁英父母不惜花大錢投資孩子的教育,以求保持菁英地位,更會贊助孩子出國競爭全球菁英的位置。生活在競爭的一級戰區,讓北京的菁英高中形成了獨特的
校園階級文化:
.高中生會採取哪些策略,以求在校園階級系統下勝出?
.甚麼樣的人會成為「神」,「神」怎麼跟凡人互動?
.不同階級位置的高中生,怎樣互有默契、共同維持體系的運作?
.從這套校園地位等級制中生存下來,為高中生打造了怎樣的能力?又將怎樣影響他們的未來?
◆全球化時代,中國如何製造教育銳實力
本書作者姜以琳以七年時間持續追蹤訪談二十八名菁英高中生,從他們在中學就讀,到上大學,乃至出社會後就業的發展。二十八個個案中有學神、學霸,也有學渣、學弱。她捕捉並呈現出北京菁英高中校園內不平等的互動----對弱者的歧視、對強者的崇拜、對階級的維護……這一切,從高中時起,便已深深植入每個菁英高中生的心中,也已經鍛鍊了他們駕馭地位等級的能力。
中國最菁英高中生在校時便已養成階級文化品味、嫻熟駕馭地位等級制,當他們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學就讀,或進入全球企業任職,或甚至進入中國的權力中樞,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國銳實力的各個面向,已有多本專書討論。這是第一本深入菁英教育現場的專書。當中國菁英參與全球菁英的競爭遊戲,走入各行各業,我們也應當密切關注、認識這個現象背後的意涵。
作者介紹:姜以琳 ,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教育社會學、家庭社會學、菁英研究、中國研究。
搶先試閱:〈合理化地位體系〉
在大多數社會群體之中,地位是由一個人的家庭背景、種族、工作時間、學校資源或各種因素加總決定。相比之下,本研究裡的菁英學生普遍強調考試成績。這群菁英學生為了證明這種地位體系的合理性,試圖解釋為什麼他們之中有些人的表現總是勝過其他人,而另一些人儘管付出努力,卻始終無法提高他們的考試成績。然而,在高同質性的群體中,要解釋考試分數的差異相當困難。這些學生來自北京相對富裕的家庭。他們在學校的作息時間都一樣,每天在一起學習多達十五個小時。如果用紙牌遊戲來比喻,菁英學生認為彼此手上的牌難分軒輊。由於努力和家庭背景等統計上的顯著因素無法解釋考試分數的差異,這些學生通常不考慮常見的因素,而是傾向於考試分數反映天賦能力的說法。
天賦能力說
天賦能力的解釋認為,學神的優越與生俱來,而學弱是天賦不足。雖然這種說法政治不正確,而且與中國共產黨的任人唯才(meritocracy)的說法背道而馳,但不同地位群體的菁英學生普遍接受這種解釋,並統一用它來證明學校的地位體系的合理性。鳴佳是頂峰中學的高材生,後來考上清華大學,在我訪問的學生之中,她是支持這種說法的其中之一。我問鳴佳為什麼地位體系的最底層是學弱,誰知她反而解釋了學神,並強調天賦能力在區分地位群體中的重要性。
「你怎麼看(學弱)?」我問。
「我覺得努力程度一定有關,但這可能是基因的問題。」鳴佳的語氣彷彿在陳述一個事實。
聽到這句話,我提高音調,重複她的話:「基因?」
鳴佳立即調整她的說法:「也許不全是基因。這與思考方式、生活習慣有關。」我先停下來,讓她講得更清楚。鳴佳回答:「嗯,我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聰明。也許他們在學校發展得比較好,也可能他們的父母把他們教得比較好。我不知道他們怎麼變成這樣,但有些人就是有比較好的思考能力。」
在這個例子以及其他例子裡,學生把地位歸因於天賦能力。鳴佳以學神的舉例解釋學弱的存在,顯示她的邏輯能夠同時適用於兩者。她的答案更是說明天賦能力說足以證明整個地位體系的合理性,因為這個說法可以解釋地位體系從上到下的結果。此外,當我明顯拒絕接受學弱天生智力較弱的觀點,鳴佳依然堅持己見(「這可能是基因的問題」)。眼見我的強烈反應,她馬上提到社會主義者會同意的社會因素(習慣、學校和家庭)來調整自己的說法。然而,這轉變相當短暫,鳴佳的下一句話就回到她一開始的論點,並把地位歸結為與生俱來的能力(「天生聰明」、「比較好的思考能力」)。由於鳴佳的成績優異,或許有人認為如同鳴佳這樣表現傑出的人會為了合理化自己的地位,就說自己天賦異稟。雖然有部分確實如此,但在我們的訪談中,鳴佳清楚表示自己離學神還差得遠,她最多只是個學霸。這表示像鳴佳這樣的學生,也會認為自己先天就不如學校裡那些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
再努力也沒有用
學生之所以堅持天賦能力說,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提出其他可能性。眼見學生經常拿不出其他解釋,後來聊天時我提出其他假設,但每次都遭到反駁。建民是頂峰中學的學弱,儘管自己在校內的地位是學弱,他仍然堅定的捍衛天賦能力說。暑假高考結束後,我和建民一起吃午餐,當時我們談到考試成績和大學計畫。我問他學神的考試成績為什麼那麼好。
建民毫不猶豫地解釋:「學神是這樣的,你在用功,但這個人不用。他可能在玩線上遊戲或什麼的。他是天賦異稟。(你)拿他沒輒,沒法解釋,就是這樣,是非常聰明。」
我提出努力也是考高分的關鍵,但建民對我的論點嗤之以鼻。他靠向桌子,把兩隻手放到桌子上,乾笑幾聲說:「假如努力就等於(考試)成功,那麼成功就沒什麼大不了。如努力就可以成功,那我只要努力就好。如果每個人都努力,每個人就都會成功。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努力不可能帶來成功。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說運氣。」他啜一口熱茶,補充說:「還有智商,或者聰明。」
建民的觀點和許多人一樣,強調與生俱來的特質,而且還聽不進去其他解釋,包括時間管理、學習習慣和過去的經歷。建民和鳴佳一樣強烈支持天賦能力說(「天賦異稟」、「運氣」、「智商」)。除此之外,建民還反駁我強調努力讀書的替代假設(「不可能」),並以自己為例說明整個體系的本質。這類對話說明,學弱非常熟悉支配這套地位體系的規則。他們承認在既有的分類標準下自己的地位很低,也乾脆地接受自己低下的地位。
重要的是,建民的說法顯示地位低的學生是多麼用力捍衛與合理化這套等級體制。地位低的學生支持這套制度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他們需要以一種直白的方式解釋自己的成績不振。他們把低分歸咎於不可抗拒的因素,即天賦能力,避免為自己在學校表現不佳負責。同樣的,儘管學生使用相同的說詞,並把學神描述為「聰明」或「腦子好」,但在討論中,天賦能力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們並未直接衡量天賦能力,也沒有證據直接支持這個論點。他們從考試成績以及展現出來的努力去推斷同儕的天賦能力。然而,當大家把這種看不到和測不到的特質當成同儕表現差異的唯一合理解釋,也就在學神和其他人之間製造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學生把整套地位體系合理化,學神也就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崇高群體。最終使得學神成為校園裡的「神」。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姜以琳 《學神: 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