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
內容簡介:想要孩子自動學習、靈活應變、擁有好的人際關係?遇到各種困難懂得找解決辦法,不輕言放棄?那就請提升孩子的耐挫力!這是你可以留給孩子的最大資產!其實你自己也非常需要!
金珍妮博士在哈佛大學期間及過去20多年的美國教育資歷,接觸過數萬名孩子,發現學習能力出色、幸福感高的孩子都有個共同特質——耐挫力強。這些孩子以「犯錯沒關係,再試一次就好」的態度,應對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使結果不好,也不會被挫敗感所困擾。
金博士在書中強調,每個人都擁有耐挫力,只要從小透過反覆練習,就可以培養出堅柔並蓄的韌性。書中也會具體指導父母如何將耐挫力資質:樂觀積極、自信、情緒調節、與人友好等,扎根於孩子的生活中。
孩子日常的小小苦難、挫折時刻,正是培養耐挫力的最佳契機。
這些時刻,身為爸媽的你怎麼做呢?
˙馬克在繪畫課上用蠟筆幫愛心著色,塗到一半蠟筆啪地斷掉了,他氣呼呼地拿起另一支蠟筆,一用力就又斷了。他大喊:「可惡,蠟筆是笨蛋!」就把圖紙整個撕掉。(→「好好」失敗的方法)
˙艾希莉是好奇寶寶,不時在教室亂晃、干涉別人,看到同學聚在一起聊天,一定會上前確認:「你們在說我嗎?」「笑成那樣,是在笑我嗎?」她很害怕犯錯,非常在意別人怎麼想她(→如何認識自我)
˙「不寫了,不寫了。我才不要寫我的名字。為什麼我的名字這麼難寫啊?」(→對付難關的方式)
˙小瑟是很散漫又衝動的孩子,一個活動總是沒辦法做到最後,只要看到其他感興趣的事,就立刻轉身。他的身體會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作。(→調節情緒練習)
˙「你真的好聰明喔。真是天才。好棒啊。」你是否會用類似話語稱讚孩子呢?這種稱讚如果濫用的話,可能會養成孩子自傲的性格。(→有效的稱讚法)
˙「媽媽,我再也不要跟小玹玩了。他不是我最好的朋友了啦。拿黏土亂玩煩死人了。我明天不想去幼兒園了。」(→調節思考工具)
作者介紹:金珍妮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嬰幼兒耐挫力專業);哥倫比亞大學幼教博士暨幼兒特殊教育碩士;15年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教師及6年校長資歷
在紐約大學主修小學教育,並在美國展開教職生涯。然而,當她試圖將在學校裡學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教育現場時,遇到了許多變數。大學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一般的教育方法論,但在教學現場接觸的孩子們各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於是她決定深入研究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針對兒童耐挫力的兒童發展碩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幼兒特殊教育碩士和幼稚教育博士學位。她充分理解為什麼某些教學方法對某些孩子並不適用,而根據兒童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孩子們的獨特性設計出最適化的教育方法。她不斷透過演講和寫作,為教師提供實際幫助,減少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差距,同時為父母提供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制定合適的育兒規畫建議。
搶先試閱:〈補習風氣盛行下,孩子所經歷的苦難〉
到目前為止我們介紹的,是每個國家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苦痛。但是在講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下,受到世俗觀感的影響,成長中的孩子會遭遇到因文化特殊性引起的困境。
過去 20 多年,我在美國諮詢過各種文化背景的父母,感受到東方的父母確實特別注重教育。尤其是近年生育年齡越來越晚,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也更為疼愛。
雖然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普天下的父母都會碰上的,但根據我的觀察,韓國小孩從小就承受著極大的學習壓力,韓國父母會在幼齡期就施行早期教育。生活中到處可見廣告提醒父母「幾歲之前一定要做」「不做後悔」等讓人不安的警語,受到這種社會氣氛影響,父母紛紛帶著年幼的孩子投入補習班的世界。
原本應該用五感自由探索世界、滿足好奇心,在該玩的時候好好玩的孩子,卻早早就坐在書桌旁開始念書。父母以培育國際人才之名,讓孩子準備程度測試,為他們貼上等級的標籤,再幫孩子安排學齡前教育、英才教育、英語,甚至是創造力、演說力、領導力課程等,知名補習班的一系列課程。
這種從小就被測試分類、沒進前幾名就等於落後的思想,無法讓孩子形成健全的自尊心。過去只會問「媽媽妳看,我很厲害吧?」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之後卻直稱「我太差了。○○更厲害。我掉到○○了」,不停地批評自己,或是表現自卑,著實令人遺憾。
自殺之所以是韓國兒童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一名,應與補習風氣盛行脫不了關係。根據統計廳發表的「兒童青少年生活品質」報告書,光是 2021 年,滿 0∼17 歲的兒童青少年自殺率,10 萬人中就有 2.7 人,為歷史新高。特別是 12∼14 歲的自殺率劇增,令人怵目驚心。
許多父母只看結果,顧著稱讚孩子的成績。而孩子也為了符合期待而努力,以繼續獲得他們世界的全部—父母的稱讚,同時也害怕自己的努力不符期待,而感到焦躁不安。
有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喜歡念書,補習班行程滿滿也都跟得上。」但孩子真的是因為喜歡才做的嗎?請不要因為孩子安穩地走在父母設定好的路上就放心。孩子是否真的在其中感到滿足、享受,有檢視的必要性。
若你為孩子定好某種教育藍圖,最好重新思考這是否真的是為他所設立、是否真的有益、是否符合實際,還是只是出於你自己的私心。若想培養孩子的韌性、耐挫力,就必須與孩子一起共同制定這份教育藍圖,畢竟實際去完成這份藍圖的人,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
孩子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期」
如果將孩子玩樂的時間全部拿掉,只會讓他感到憂鬱。在玩耍中孩子才能完全感到自由,在自由裡才能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孩子可互動體驗、掌控各式情感,並透過主導的遊戲培養主體性、計畫性、推動力、創意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而學習壓力大國家的孩童所面臨的困境,正是沒有充分遊玩的時間。
孩子除了遊玩時間,也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期」。請想想,你是不是也有過必須什麼都不做、安靜休息才能讓頭腦冷靜,或在百無聊賴下思考出做什麼比較好而湧現嘗試的念頭、萌生新的創意。孩子也一樣,可以透過這樣的放鬆過程了解自己喜歡的事物,並發掘潛能。這種放鬆期讓情緒、肉體有機會充電。而沒有放鬆期的孩子將失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發生問題時該如何解決等,深度思考的機會。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有各種體驗,一到週末就會帶著孩子到戶外活動、參與藝文賞析,或是去兒童樂園。雖然可以為孩子創造更多回憶,但如果平日的行程已經很緊湊,連週末也這麼忙碌,恐怕會產生副作用。孩子初期可能會開心,但很快身體就開始疲倦,久而久之自然產生厭倦,最後週末的活動已不再如父母所想的那樣愉快了。
反觀,已經習慣忙碌行程的孩子,或許會無法忍受靜止。這類孩子沒有放鬆期的經驗,導致他們不知如何填滿時間,這種情況下會更加依賴父母。光是在家裡待個 5 分鐘,就狂喊「無聊」,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以及做什麼會覺得有趣。長此以往將會養成不斷尋求刺激性東西的習慣。
大人需要休息或發呆的時間,才能在充電後重新開始工作;小孩子也需要釋放身體與心靈疲勞的玩樂時間與放鬆期。假如沒有保留這樣的時間,生活就會產生負面情感,或是造成身體過度疲勞和壓力過大的危險。像倉鼠一樣不停地在滾輪中奔跑,沒身於忙碌的行程中,容易引發不安、憂鬱,進而產生倦怠。睡眠不足更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均衡發展,不可不慎。
物質主義形成的壓力
除了學習壓力,韓國的孩子對於排場、物質上的理解,似乎也比其他國家的孩子快速。我們經常可在孩子的對話中聽到「你住哪個社區?」「聽說○○家有 40 坪大」「聽說他爸爸開○○牌汽車」等。這些話都是孩子直接從父母或周圍大人身上學來的。韓國社會十分看重「他人眼中的自己」,就連孩子彼此之間也常出現這類物質導向的對話,這完全是我們大人的錯。
此外,孩子可透過網路可觀看各種內容,輕易就能接觸到不同的世界。電玩遊戲實況、各種迷惑孩子目光的玩具推薦頻道,助長了孩子想要擁有的欲望。看著這些成天講著「FLEX」ヾ,然後露骨炫耀的 YouTube 頻道,他們心裡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儘管每個孩子對於該內容的接受度有所不同,但若是看到與自己身處的現實差異過大,孩子會作何感想?人格尚未成熟的兒童會陷入物質主義,用扭曲的角度看待這世界。
正如前述,孩子伴隨成長會遭遇不同的困難與挫折,而韌性強的孩子不會輕易放棄或感到挫敗,他們反而會為了克服該狀況而努力成長。韌性強的孩子的確有共同特點;下面的章節我將為大家介紹,我在哈佛就學期間作為教育顧問進行過的專案,以及在美國學校作為教師與校長所遇過的韌性強、耐挫力高的孩子們的故事,並且為你分析韌性強的孩子都具備哪些資質。
⏩⏩閱讀更多 如何出版 金珍妮《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