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
內容簡介:從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精準切入的教養教育書。
22篇文章,皆有一步步靠近、貼近青少年的具體引導與做法。
•大人:「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沒在念書?」
→青少年的心開始武裝與防衛,大人也聽不到青少年的真心話。
•大人:「一直打電動,以後大學考不上怎麼辦?」
→大人愛製造「危機感」,但青少年反而電動打更兇,甚至不出房間吃飯。
•大人:「我們來溝通溝通……」
→青少年覺得「講再多也沒用」,大人以溝通之名,行說服之實。
所有青少年令人氣惱的行為,背後都是渴望被肯定、想理解自己是誰,以及證明自己被愛與有價值,如同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但因青少年的心敏感不安、迷惘焦慮,也極度在乎他人的眼光,所以表現在外的行為,容易讓大人解讀為難搞、挑釁、找碴。
青少年甩門、回話大聲就是在「挑釁」嗎?
一旦大人覺得是「挑釁」,或太快判定青少年是對我們不滿,內心可能就充滿憤怒與挫折感;而這些負面情緒,無法讓大人保持客觀,更無法察覺青少年潛藏在內心的真正需求。
看見青少年令人惱怒行為背後的「善意」
別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到,反而要嘗試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當善意被大人看見,青少年會感受到大人是懂自己的、能看重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要求、被評斷,青少年會更願意與大人合作。
大人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為了守住界線,為了教青少年對的事情,我們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但同時,我們要有修復關係的意願和行動。
修復關係不是去討好,而是在青少年還沒辦法一步到位改變時,能做出相對應的、有原則的讓步,讓他知道我們一直是在乎與接納他的。
任職於兒童及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的林維信心理師,以「我想跟你一起面對你的難題」的方式與青少年相處。他的耐心、傾聽技巧與對話方式,讓青少年卸下防衛,並能將大人的愛收進自己心裡;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所有父母及老師的教養教育書。
作者介紹:林維信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專欄作家,任職於兒童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彰化師大輔導諮商所碩士畢業,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任職於兒童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目前為《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搶先試閱:〈「大人這麼蠢,憑什麼管我?」當青少年瞧不起大人,怎麼辦?〉
──從「讓青少年看見大人努力的身影」開始,重新獲得青少年的尊重
「我爸會假裝上班,開車出門。」天勇說。
「實際上,他在外面有女人。我知道他沒怎麼在工作,家裡的錢都是媽媽出的。他偶爾拿錢出來,也是奶奶給他的。」
「你怎麼知道這些?」我有點訝異。
「媽媽講的啊,媽媽還帶我去跟監過,就看到他身旁有另一個阿姨。」天勇說這些話的語氣,好像在講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媽媽跟我講之前,我就有猜到了。」
「他們很常吵架啊。媽媽也沒多好,她自己也有男人。他們叫我們去睡覺,關起門來吵架,以為我跟妹妹都不知道。爸爸就在房裡問她是不是有男人,連奶奶私下也有問我,說媽媽有時晚上會出門,是不是真的去打工。
「我覺得很無聊。都這樣了,幹麼不離婚?我那爸爸還想教訓我,禁止我晚上出去玩,啊他自己咧?明明沒賺錢,還想擺出自己很行的樣子,想對我說教。」天勇面露不屑地說。
「反正他們都不在家的話,我就跑出去,算準他們到家前回家就好。如果被抓到了,就說去同學家,我已經跟我那同學講好了。
「總之,我要去念台中的高中,住姑姑家。我姑姑不會管我,我想在外玩多晚就多晚,交女友都不會被打擾。他們只要給我生活費就好。」
我默默聽著天勇說著他的計畫。
我心裡想著,天勇的人生已經不需要,也不想要有父母參與了。
●●●
當青少年知道大人的祕密,行為開始失控
青少年瞧不起大人,最大殺傷力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知道大人無法說出口的祕密。
青少年一開始的世界觀是建立在周遭大人之上,特別是父母。大人呈現出什麼,他們就相信這個世界是什麼。
大人如果有著無法說出口的祕密,例如外遇、說謊、假裝有去工作、假裝有錢、甚至詐欺……大人有大人的苦衷,大人以為自己藏得很好,但青少年其實都知道。他們只是不說,只是「假裝」不知道。
因為他們明白:大人就是脆弱,才要在青少年面前裝模作樣。
一旦青少年識破了大人的伎倆,大人的權威、大人的全能感,在青少年心中就此崩塌,也將轉而覺得大人是拙劣的、是可悲的。
這些青少年厭惡虛假、厭惡說謊、厭惡欺瞞的感情、厭惡說話不算話、厭惡不負責任……但弔詭的是,他們卻往往比其他人更常做這些事。
「面對虛假的世界,何必認真?」
「每個人都很自私自利,我只是跟他們一樣。」
「說謊如果不會被發現、不會被拆穿,才是厲害。」
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假」。因為他們看不到「負責」到底有什麼必要、有什麼好處。
一家人就這樣過著虛假的生活,維持虛假的自尊。
「你沒有誠實對我,我也不會誠實對你」,青少年對父母已經失去信任。
青少年形成「自己比大人更好」的錯覺
父母忙著自己的煩惱,青少年就在外面偷偷結識網友、抽菸喝酒飆車性行為……直到被抓到。大人要管教青少年,卻遭遇他極大的反抗,且還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開始走偏。
青少年對大人的反叛、行為開始失控,其實是從發現祕密,意識到「大人沒有比較強」這點開始。
「大人這麼蠢,憑什麼管我?」
這也讓他形成「自己比大人更好」的錯覺。覺得自己更聰明、更理性,應當享有更大的自由與獨立。
事已至此,該怎麼讓青少年重新學會尊敬與負責?
首先,青少年要承擔的是他自己行為的責任,但在處理他的行為之前,你要恢復一些在青少年心中對你的尊重感與權威感,你的管教才能在他們心中確實發生影響力(而不是陽奉陰違)。
這不是透過金錢或打罵就可以贏回的(越這樣做,青少年越是看出你的虛假),而是透過你的言行:
一、贏回尊重,他需要看見大人努力的身影
青少年會佩服能力強的大人,一旦得到他的認同,你對他講的話,才能產生影響力。
就算你沒有強大的能力,只要他能看到你為了他努力不懈,一段時間之後,一樣能慢慢得到他的認同。
這裡指的是在孩子了解「這些對他好的情況,其實得來不易」的前提下,而你卻願意為了他們持續在努力。
例如:他知道家裡離學校很遠,你卻願意每天一大早載他們上學;例如他知道父母的經濟狀況不太好,但你願意為了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例如他知道父母是個木訥的人,但為了與他們親近,你每天撥時間關心他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
如果是習以為常的狀況,他們要能感受到其中的落差和你的努力,花的時間要更長。
而且是「為了他」而做的努力,不是出於我們的自以為是。
如果認為:「已經在賺錢養家,還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就是他們在擺譜、拿翹!」或是「我花那麼多的時間、金錢,送孩子去學英文、學才藝,為什麼孩子還不感恩?」那就是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二、讓青少年學會負責,需要大人的身教
雖然青少年對大人已經不信任,但大人的行為,他們還是持續看在眼裡。
為了孩子而努力,是一種身教;大人對於想要隱瞞的行為,開始認真面對,更是一種身教。青少年發現大人開始改變,那些改變將同樣會扭轉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他們會開始認知到「真誠」、「努力」的價值;會開始感受到對家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在贏回別人信任上的重要性(誠如贏回孩子對大人的信任那般);會開始相信家裡已經走在改善的道路上,所以會願意認可過去大人的隱瞞或許有苦衷。
如果上述的努力,還沒辦法贏回青少年的尊敬與負責,那麼,就要開始思考以下開誠布公的做法:
一、放下面子,問問青少年,知道父母哪些事情
如果跟外遇有關,請審慎評估能否做好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間的界線後,再私下一對一跟青少年談。
不要從青少年口中去問出另一半在外面的狀況。這個晤談的重點是處理你跟青少年之間的關係,而不是藉此把夫妻關係拉進來。
要記住:夫妻關係是大人自己的事情,孩子沒有義務要承擔大人之間的責任。
當你用真誠、對等的態度邀請青少年說出他所知道的事情,且不做責罰、辯解,你們就有機會開始恢復信任關係。
青少年所認知的或許不完全正確,但急著辯解絕對是大忌,請尊重青少年的談話步調和感受後再來解釋。
二、當我們尊重青少年是獨立、懂事的個體,他才能理解大人有哪些難處
孩子就是覺得他的獨立思考已經贏過「幼稚的大人」,他才會開始瞧不起大人。所以開誠布公的對談,不會是上對下的語氣,而是尊重青少年是能思考的個體。
大人更要問自己,在現有的困境尚未解除下(例如外遇問題、失業問題),還願意跟青少年承諾多少他在意孩子且想關心孩子的地方。
這不是要父母為了彌補罪惡感,而做很多退讓、討好青少年的行為。而是青少年在父母欺瞞的過程中受傷了,感覺不被父母重視、不被父母所愛了(即使這是青少年的窮擔心)。此刻所做的承諾與後續的關心行動,是在修復當時的受傷感受。
「因為過往的隱瞞,讓你感到生氣、難過,往後我想更重視你的感受,而不擅自決定一些事情。」或「往後我想多聽聽你的想法、更在意你的心情」。
贏回青少年尊敬與負責的過程,其實就是大人找回對自己尊敬與負責的旅程。
為此,大人將要被迫面對自己原本想逃避的困境(才會在先前變成說不出口的祕密)。
這過程絕對不輕鬆,但你能讓未來變得是可以期待的。
/
家裡有可以期待的未來,
孩子才有為現在生活負責的動力。
青少年愛在網路上嗆人,該如何引導?
──理解青少年嗆人背後的6個心理因素,以「對話」引導青少年思考對方處境
皓慶喜歡在網路上留言嗆人。
除了嗆跟他意見不同的人是白痴外,皓慶也到處跟人筆戰,還曾因為嗆得太過火,被人放話要烙人堵他,最後還是在學務處的保護與出面處理下,事情才落幕。
最近,一個有憂鬱傾向的同學在個人的網路頁面發文,表達自己難過、想死。
沒想到皓慶竟叫對方「要做,就去做!」結果對方真的被刺激到去割腕,這件事在全班鬧得沸沸揚揚。
後來,大人找皓慶問話,皓慶還是一臉無所謂地辯道:「是他自己想死啊,我又沒有錯。這些討拍的人就是欠嗆!」
對方家長聽聞他這種態度,氣到要提報校園霸凌調查,甚至揚言要提告。
沒想到皓慶還是繼續嘴硬:「要告就來啊,最好是告得成啦,沒用的渣。」
●●●
青少年在網路上無故嗆人,大人膽顫心驚,青少年卻一臉無所謂。
想教青少年同理心,青少年卻不以為然。大人感到灰心、難過,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確實,青少年在這一類議題上常常表現出桀驁不馴的態度。若想憑幾句話就要他們軟化態度,並懂得對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實非易事。
因為他們就是認為自己沒有錯,是對方太弱,為什麼不去要求對方「聰明一點,管好自己一點,反而要我來體恤他們,憑什麼?!」
所以,在改變青少年之前,要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1說中了某些人的心理而感到得意,認為自己在拆穿假面具
網路上某些抒發情緒的文章,其背後動機的確有一部分可能是想討拍。
某種程度而言,他的看法不能算「全錯」。這也是他不能接受你糾正他的其中一個原因。
青少年疑惑為何「多數人」都看不清,還要給那個人拍拍呢?
「這實在太蠢、太假了,看我來戳破他,讓大家知道他在搞什麼。」
由於青少年對「虛假」特別厭惡。所以他會認為自己在做揭穿假面具的事,而這件事不該被直接歸類為壞的。
事實上,多數人也知道某些憂鬱留言的背後可能有討拍的成分在,只是我們不會選擇去刺激對方。一個成熟的人,就算沒有積極的義務要協助對方變好,也不會去做可能傷害對方的事。因為,成熟的人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青少年矛盾的是,遭逢挫折時無法忍受別人的刺激,卻又一邊覺得自己不會遇到低潮。也只有在多經歷幾次低潮與刺激,方會明白對別人寬容,也是對自己寬容。
2突顯自己比那個人聰明又強壯,藉由網路攻擊,釋放壓力與不滿
其實不只是青少年,許多成人在網路上的性格也是格外好鬥。
苦於現實無法競爭,自己的優勢無從展現,就轉而在網路上「大展拳腳」。所以他們對於「弱者」,只有嘲諷,沒有同情。攻擊別人,視他們為弱者,是恐懼自己成為弱者的一種防衛表現。透過攻擊,才能拉開自己跟弱者的距離,證明自己跟弱者並不是同類。
沒有被善待,就不會想去善待人;自己的感受不被人重視,就不會在意別人的感受。
雖然,會亂嗆的青少年未必都屬於這類。只是,有些過得不快樂的青少年,容易在網路上也讓別人過得不快樂。
3基本歸因的謬誤
心理學所謂的「基本歸因的謬誤」,指的是人們在評估他人行為時,傾向於高估
其個人因素,而低估外在情境因素。簡言之,有些青少年認為別人碰到問題,都是因為那個人性格不好、腦筋太笨,並忽視對方的不利環境。
像是憂鬱症,其實跟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有關,他們卻認為那是性格太脆弱;像是某些特教生,因為生理無法克制的衝動而產生惱人的行為,他們認為那是裝病找藉口。
青少年會更容易有基本歸因的謬誤,主因是腦內認知處理不夠複雜、社會經驗缺乏,所以沒辦法用更多元、更長遠的角度去判讀一個人的行為。在資訊不足、認識不深的情形下,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歸因於「全是那個人自己的錯」。
4想稀釋罪惡感、分散責任,卻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
使用鄉民哏、網路迷因哏,會有一種好笑的感覺,還有融入相同次文化的歸屬感。像是「自信一點,把XX拿掉」就是一個網路鄉民用語。但在別人「我想要去死」的訊息底下留言「把『想要』拿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青少年錯覺地以為「自己只是在開玩笑」,淡化了傷害對方的罪惡感。
然而,亂嗆別人、在網路上霸凌別人,確實是有可能造成對方身心嚴重傷害,甚至自殺。青少年未必知道自己言論的嚴重性。
這不僅是道德層面,還牽涉到法律。像是公然侮辱罪、誹謗罪、恐嚇罪、教唆自殺罪、民事侵害他人名譽。這些都是青少年逞一時口舌之快,有可能會誤觸法網的刑責。
5即使知道後果,因為防衛機轉而使大人的勸告無效
「才不會那麼嚴重,那些人只是說說而已。」
「只會在那邊博取同情的人,真的去死,也是他活該啦。」
當你直接警告青少年後果的嚴重性,得到的可能是他這樣乖張的回應。
這是由於他不甘被指責而升起防衛機轉,接下來你講的話,他聽不進去,甚至可能為了反駁你而講更多歪理。
你越是表達焦慮,他越淡化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為他如果不這樣做,他就得為自己的言行感到罪惡。或許大人想看青少年懺悔,但他就是不想這麼做,因為很沒面子。
大人知道「負起責任」是嚴肅且沉重的。不是一句「不干我的事」就可以拍拍屁股,撇得一乾二淨。因為代價會在往後的人生不斷找上自己,假如你沒有真正面對它的話。
所以成熟的人,會區分人際界線的分寸在哪,不會沒事惹事。真的不干自己的事,就不會去管人家或冒犯人家。
6同理心不足
我不會馬上就認為青少年是同理心不足,因為這樣的判斷容易使大人更加洩氣與憤怒。我會建議,在上面的可能性都看過之後,再來考慮同理心的問題。
同理心不是全有全無,而是程度上的差別。
或許,一個超級有同理心的人,連上述的情況都不會有。但我們也不必恐懼沒把小孩培育好,給自己太大的教養壓力。
孩子沒有幫助他人的大愛,是其次,至少至少,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他真的是缺乏同理心的人,因為自我中心的緣故,他的行為可能更依循「趨利避害」原則。也就是站在他的角度,分析這種行為對他的利害,可能比起對他宣揚同理心,能更快讓他不做逾矩的行為。
至於同理心的培養,就再一步步長期訓練吧。
由上述可知,如果我們要讓青少年接受我們的勸告,可能要把握的原則是:在減少他防衛心的前提下,讓他認識行為的後果,並部分滿足他背後的需求。
一、先「看見」他的看見
我們不是支持、肯定他這種作為,所以我們不會去讚美。
我們只是先不帶評價,用一種好奇的態度,並透過反映,表達我們理解他的思考邏輯。
能「看見」他的看見,光是這樣,他背後的需求至少能有部分被我們接到。
至於怎麼做?先好奇地詢問青少年,他是從哪個地方知道對方就是要討拍開始。
青少年:「那個一看就知道是要討拍啊!」
大 人:「我有看到她表達很難過、想死,但沒看到她說『來關心我啊』!你是怎麼知道她
要別人安慰她呢?」
青少年:「她如果真的想死,她就不會po在那裡,還開地球(意思是公開權限),讓大家都
能看到啦。」
大 人:「的確大家都能看到。不過,也是曾經有人po文讓大家都看到,後來真的去死了。
你是怎麼確定她一定不會這麼做?」
青少年:「那種人平常就是在嚷嚷而已,也沒看到她真的去死過。」
大 人:「你的意思是,因為沒看到她嘗試自殺過,所以去死的可能性很低?」
青少年:「對啦!」
大 人:「所以你是有你的判斷依據的。」(我們不是在肯定他的判斷,只是反映我們了解他
其實有看到一些什麼,並非無的放矢。)
大 人:「你認識她嗎?不然你怎麼知道她沒嘗試過?」
青少年:「我不認識她,但那種人都這樣啦。」
大 人:「那你有認識過真的會去死的嗎?」
青少年:「沒有。」
大 人:「嗯,雖然你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嘗試過自殺,但她跟你看過的不會去死的人有些像,
所以你覺得她可能沒有嘗試吧,但你也沒那麼肯定。是這樣嗎?」
青少年:「嗯。」
大 人:「那萬一她是我說的那種,會po文,結果真的會去死的那種人,怎麼辦?」
青少年:「她死就死啊,干我屁事。她都說想死了,那是她自己要去死的。」
二、用「對話」引導他思考對方的處境
大 人:「不一定啊,你不是說她可能只是想討拍,原本沒那麼想死,結果看到你這樣嗆她,
難過到不行,反而真的去死。」
青少年:「被嗆就去死,她也太脆弱了。那麼弱,乾脆不要活算了。」
大 人:「你是想說,要活在世上,就應該要堅強一點,是嗎?」(不要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
到,反而要嘗試去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
青少年:「對。」
大 人:「所以如果她能堅強一點,她就能更好地活在世上,不會去尋死,對嗎?」
青少年:「對。」
大 人:「那你能讓她堅強一點嗎?」
青少年:「我為什麼要讓她堅強?干我屁事!」
大 人:「嗯,不干你的事嘛,所以你要不理會她也行,是嗎?那你為什麼要嗆她,讓她已
經很弱了,還更弱到想死?」
青少年:「我就是看不爽她想討拍不直說啊,在那邊要死不死的,裝模作樣,超煩。」
大 人:「所以你希望的是她能更坦率地表達自己的脆弱、表達自己需要什麼,想要別人關
心,就直說,是嗎?」
青少年:「對啊。」
大 人:「直說『我好難過喔,你們大家可以關心我嗎?』她如果真這樣po,你會笑她嗎?」
青少年:「會啊,我會笑爆她。」
大 人:「喔,你很壞欸。你不是才說想討拍就直說,直說就是怕被你這樣的人笑啊。」
青少年:「只會想討拍的人,被笑爆也是應該啦。」
大 人:「人家就是需要別人關心啊。難道你都沒有心情不好,需要別人關心的時候?」
青少年:「我需要別人關心的時候,我也不會上網討拍。」
大 人:「那你會怎麼做?」
青少年:「找朋友出去玩啊,打球啊,吃雞啊(手機遊戲)。」
大 人:「所以心情低落時可以讓自己感受到被關心,你能找到比她更多的方法。」
青少年:「對。」
大 人:「啊,她方法可能比你少,或你的方法可能她也試過,但是不適合她。」
青少年:「那是她的問題。」
三、最後再帶出後果的嚴重性
大 人:「嗯,的確她可能有她的問題或困難,而你也沒有義務要幫她。這樣你們就各過各的,她發生什麼事也跟你沒關係。」
大 人:「但如果你嗆她要死就去死,結果她真的去死了。我知道你會想說干我屁事,但……你還真的會脫不了責任。」
大 人:「她的家人可以告你『教唆自殺罪』,這是個一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林維信《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