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牢籠,當愛成為永遠無法掙脫的束縛,當母親成為一種病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06 第132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女兒的牢籠,當愛成為永遠無法掙脫的束縛,當母親成為一種病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該如何理解?歷史的謬誤,是形成國族的基本要素

新書鮮讀
女兒的牢籠,當愛成為永遠無法掙脫的束縛,當母親成為一種病
圖/圓神出版
書名:《母愛的枷鎖,女兒的牢籠》

內容簡介:每天共浴27年的母女,為什麼最後只有一個人能活?真實的人生,比虛構的故事更驚悚!今年最震撼人心的一本書!日本現象級話題書!讀者溫度計上千則書評,真實社會事件引發全國性討論!探究家庭之傷的紀實大作,震撼又令人心痛的故事!

針對童年傷害、過度教養、情緒勒索、求助管道,讀者寫下各種感想,並寄予獄中女兒無限的祝福。當家人使你的人生失去選擇,當愛成為永遠無法掙脫的束縛,當母親成為一種病,當家庭成為巨大的傷,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罪行,卻引爆了無數的熱淚與共鳴!家庭這種傷、情緒勒索、母親這種病、童年創傷……最寫實、最血淚斑斑、令人動容,療癒無數受創者的案例!

「我打倒怪物了,總算可以鬆一口氣……」2018年3月,滋賀縣守山市野洲川的河畔邊,找到一具沒有四肢和頭部的屍體。屍體嚴重腐敗,分不清是人類還是動物。經過警方搜查,發現那是當地一位58歲的婦女。婦女和丈夫分居20多年,有個31歲的女兒,母女倆一起生活。過去就讀升學名校的女兒,受到母親高壓脅迫,重考九年醫學系仍落榜,在看不到盡頭的重考生涯,身心受創,最後崩潰弒母。對女兒來說,母親是不可能掙脫的束縛,是囚禁她整個人生的牢籠。後來警方以棄屍罪嫌逮捕女兒,並展開一連串審訊,最終突破女兒心防,坦承弒母。

在審訊過程中,母女之間的種種遭遇與回憶一一展露人前……

「她拿水泥磚砸爛我的手機,我覺得她砸爛的不是手機,而是我的心。我沒辦法再忍下去了……」「我和母親的心結,是多年來的積怨造成的。母親對我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和恨意,這些負面情緒沒人化解得開,即便到現在也是一樣……」「這一切非要等我們其中一方死亡,才會真正結束。」曾擔任司法記者的筆者,到獄中採訪女兒,透過30封書信交流,共同撰寫這部驚心動魄,最後卻讓人得到安慰與療癒的紀實作品。

作者介紹:齊藤彩 ,1995年生於東京,2018年3月畢業於北海道大學理學部地球科學系。畢業後加入共同通信社,先後任職於新瀉分局、大阪分局社會部,擔任司法記者。作者透過數次探望、採訪,並藉由書信交流與母女間的通訊紀錄,完整還原母女生活的整個過程,真實呈現女兒所承受的苦與樂、悲傷與疼痛,以及最後因為審判長的理解與父親的陪伴,而終於坦然面對自我的一切。

搶先試閱:〈在母親眼中考試考不好是一種「罪惡」〉

妙子在女兒明理剛出生的時候,就想把她栽培成醫生。

明理五歲的時候,就被送去附近的英語會話教室補習。母親要求她考試一定都要拿到好成績,房裡也堆滿了母親買的參考書。妙子不只看重女兒的教育,管教方式也特別嚴厲。

「考試只會出上課教過的東西,有認真上課好好複習的話,考一百分是應該的!沒考到一百分代表妳不夠努力。」

「我小時候沒在補習的,也沒人逼我念書,我就知道要努力考到好成績了。妳現在享有的資源比我多,妳考好是應該的,考不好才奇怪。」

尤其數學這一門科目,妙子要求得最為嚴格。妙子本身很擅長數學,還買了好幾種題庫要求明理每天晚上練習解題。妙子就像家教老師那樣,親自督促女兒解題,順便教導她解題的方法。

現在回顧小學的數學題目,明理依然覺得很困難。好比速率應用題、雞兔同籠、牛頓問題等等。小學數學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還沒教方程式,不同的題目都有特定的解法,困難度不下於複雜的益智遊戲。同一題要是解不出來,或是錯很多次,母親便會大發雷霆。

「為什麼妳又錯了?!」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題目妳都不會?!」 「我不是教過妳很多次了!」 「妳真的是豬腦袋耶!」 「其他聰明的小朋友都不會算錯,就妳算錯!」

每天至少要念兩、三個小時的書,假日甚至要念四到六個小時。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妙子要求女兒每天做「報告」,好確認女兒的學習狀況。妙子用電腦做出一張A4表格,取名「小明的念書報告」。報告要註明當天的日期、學習科目、學習內容、學習時間等等。此外還要檢查上課的筆記。體育是明理唯一不擅長的科目,但她從不覺得念書很開心。

等明理開始準備私校的入學考時,她就再也不喜歡數學這一門科目了,因為母親對數學的要求非常嚴厲。

母親送她去英語會話教室,主要是她不會教英文。英語會話教室並不遠,從家裡走五分鐘就到了。明理每個禮拜去上一次課,一直上到小學五六年級左右。

升上五六年級以後,明理被送到車站前的升學補習班,每個禮拜要去三、四天。她翹了幾次課被抓到,母親改找家教老師盯她。

不過,明理的成績還是達不到母親的期望。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母親抓狂拿出菜刀,母女倆糾纏在一起,菜刀劃破了明理的手臂肌膚。奇怪的是她沒有痛的感覺,也不記得母親為何要拿出菜刀了。

她的左臂到現在還留有四公分的傷痕。

明理升中學的時候,妙子的虛榮心也顯露無遺。

妙子一直瞧不起普通的公立中學,不准女兒念那些「笨蛋學校」,只能去念國立或私立的名校。妙子不斷耳提面命,要考上國立滋賀大學教育學系的附屬中學,接著再考取縣立的升學名校,這才是菁英該走的升學管道。

明理也深受母親影響,認定自己得天獨厚。明理念的私立學校,會積極輔導學生的課業和升學方向,課外也有開設補習課程和英語學習營,所以明理就沒去補習班了。

念中學的時候,明理參加作文比賽得了獎。事實上,那是母親寫的文章,明理只是照抄一遍交出去罷了。

不只作文由母親操刀。明理小時候寫給阿嬤和親戚的信、傳給父親的簡訊,乃至學校的作文和讀書心得,幾乎都是母親代筆,明理只是掛一個虛名而已。明理也看得出來,母親想把她包裝成一個聰明又可愛的好孩子。

明理小學時是資優生,成績非常優異,她自己也引以為傲。然而,中學的課業越來越困難,成績始終原地踏步,尤其英文、化學、數學是最棘手的科目。

萬一考差了回到家,就會受到「懲罰」。在母親眼中考試考不好是一種「罪惡」,犯法的罪人必須接受懲罰。前面也提過,明理小學時曾被菜刀劃傷。沒想到升上中學以後,還有更過分的懲罰。

有一次明理跟學校的朋友聊天,談到了自己的經歷。

「我媽很生氣,把熱開水潑到我大腿上。」 「欸,真的假的?」 「皮膚都爛掉了,我痛得要死,嚇得大哭……」 同學都說不出話了。 「我媽還叫我騙醫生,說是我自己打翻飲料燙到的……」

其他同學完全無法想像這是怎樣的親子關係,明理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話,卻得不到一絲共鳴。

⏩⏩閱讀更多 圓神出版 齊藤彩《母愛的枷鎖,女兒的牢籠》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該如何理解?歷史的謬誤,是形成國族的基本要素
圖/心靈工坊
書名:《民族的虛構:建立在想像上的集體認同,如何成為現實的族群矛盾?》

內容簡介:以心理學實驗論證人如何虛構出民族認同,並化虛構的偏見為現實行動。闡述「虛構敘事」對於社會維繫的重要性,並透過社會學與政治哲學論述沒有「虛構」的共同體為何不能運作。以少數族裔的敏銳,指出多族群社會如何既包容異文化,又維持自身的主體性。顛覆認知,對族群議題頻繁衝撞的世界與台灣,深具啟示。

歷史的謬誤,是形成國族的基本要素。──勒南(Joseph Ernest Renan)/法國哲學家

為什麼希特勒是近代猶太人的凝聚建國的推手?為什麼阿拉伯人認為發現美洲新大陸是他們的貢獻?為什麼一百年後,所有日本人全都不是現今的日本人,日本人卻還是日本人?為什麼一世紀前的祖輩們犯下的戰爭罪行,後代如果們仍要負責平反、道歉?

我們慣常地認為「民族」是由具共同祖先、血緣、文化的一群人所凝聚而成的古老共同體,但本書作者小�d井敏晶認為,「民族」這樣的共同體意識,其實建立在不盡符實的「虛構」敘事之上。

心理學實驗證明,將人隨機分成兩個團體,人們就會傾向褒揚自身團體,貶抑異己;人們之間的偏見,沒有根據、缺乏省察,卻也演變成現實的社會互動。

小�d井指出,「稱為民族的這種虛構」可能來自權力者的蓄意論述,或出於生存壓力而形成,但許多時候是人類心理認知機制不可避免的結果。這些機制暗伏於社會的表象下,人們需要它來維持群體運作,卻也因錯認虛構的民族為實體,不同族群間的隔閡、矛盾難以化解。

小�d井是長年旅居法國的日本學者,異鄉人的角度讓他對民族論述的虛與實省察更加敏銳。他援引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哲學,探索共同體意識如何形成、傳承與彼此對立。我們將發現,民族具「同一性」的主體傳承是種錯覺,但只要相信,就會產生現實。我們既需要這樣的虛構來維繫彼此,卻也當知,任何對於自身與他者的看法都只是暫時的。如此,多族裔社會或有可能邁向既相互包容,又保有自身主體性的開方式共同體。

小�d井敏晶迎戰種族歧視,繼續眾人未竟的旅程,拆解民族、人種概念的虛妄。從各國教科書如何打造民族神話、洗地隱惡揚善,到歐洲學界不敢碰的禁忌黑歷史,勁爆八卦絕無冷場。──盧郁佳

作者介紹:小�d井敏晶 ,1956年出生於愛知縣。年少時曾想擔任曲棍球國手,受挫後流浪歐亞大陸,曾於阿爾及利亞擔任日文翻譯。後赴法國求學,1994年拿到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巴黎第八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搶先試閱:〈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該如何理解?〉

本書拒絕整體論(Holism)式的想法,而將集體現象視為成員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來探討。換句話說,我在考察社會系統的時候,不將它視為某種黑盒子來看待,而努力解開隱藏在其背後的運作機制。為了清楚說明本書所依據的認識論立場,愛因斯坦在比較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與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分析天體運行的不同態度時所指出的區別,或許能有所幫助。

行星以什麼方式繞著太陽移動?關於這個問題,這些法則(克卜勒法則)確實可以給我們完整的答案。也就是說,它告訴我們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在相同的時間內,會通過相同的面積(連結太陽到行星的直線在相等時間內會畫出相等的面積)等等。它還為我們指出,橢圓的長軸與公轉週期的關係。但是,這些法則並沒有回答我們關於因果關係的問題。……這些法則所處理的,是我們視為整體的運動。至於某個體系既有的運動狀態,是如何產生緊接的下一個狀態的?其機制為何?這些法則並未探討這個問題。以今日的語言來說,它們是積分性質的法則,而不是微分性質的法則 。

這裡所用的「積分」、「微分」,是數學上的用語,但我們也可以把它們替換成「總括的」、「部分的」來看。愛因斯坦認為克卜勒的法則是積分性質的,只不過是一種對現象的描述;而將觀察重點放在過程本身的牛頓的法則,才能夠稱為是分析。同樣地,我們在思考集體記憶與民族同一性的問題時,也必須盡可能摒除黑盒子式的想法,努力窺探其內部的構造。

為什麼太陽與行星會相互維持一定的關係?它們為什麼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克卜勒的描述裡,看不到這樣的疑問。因為他以總括的方式將太陽與各行星視為一個體系,而他所描述的是體系的整體。相對地,在牛頓的分析裡,太陽與行星的關係不是先驗、既成的。他的論述方式,是將每一個天體視為各自獨立的個體(更正確的說法是「質點」),再以萬有引力的概念作為媒介,把這些各自分離的天體群連結在一起 。

這種進一步踏入黑盒子之中的做法,使牛頓成功地做出更讓人滿意的分析。但是他這麼做,同時也產生巨大的難題。在寫給班特利(Richard Bentley, 1662-1742)的信裡面,牛頓這麼說:

我無法想像,不具生命的單純物質,可以不經過其他任何非物質的媒介,也沒有相互的接觸,而對其他物質產生作用。……因此,我希望你絕對不要認為,我是在提倡先驗的引力概念。物質具有本質的、內在的引力,物體在真空中可以不經任何媒介對其他物體產生作用——對我來說,這種想法實在太過愚蠢。只要是有哲學思考能力的人,終究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想法吧 !

複數的、彼此分離的物體,不經任何媒介,可以在瞬間相互發生作用——這種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概念是不合理的。但是,萬有引力正是這種魔法般的力量。為了綴補自己所提倡的理論的不合理之處,牛頓依靠的是萬能的神,以及以太(aether)的存在 。

社會或太陽系這樣的體系,是由複數的個人或天體這樣的要素群組成的。如果我們不把要素之間的有機關係視為先驗的既定事實,而想要釐清該關係的結構與機制,首先就必須將個人與天體當作分離的要素,以作為考察的出發點。複數的個人聚集起來的時候,是如何產生相互關係的?原本個人的單純集合,怎麼會轉變成有機的體系?

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是怎麼產生的?對於這個問題,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大致上以兩種方式提出他們的答案。其中之一假定個人是自由的,而且依據理性的判斷而行動;這樣的個人為了彼此得到更大的利益,而與他者進行各式各樣的交換,於是形成社會關係。另一種想法,則重視歷史上形成的社會規範,對人類思考的束縛;因為這樣的規範,人與人之間得以保持關係。第一種立場將人視為自主且合乎理性的存在,以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學派——為代表。相對地,第二種立場則認為人是受到社會與歷史條件制約的存在。支持第二立場的主要是社會學,特別是涂爾幹學派的學說 。

本書否定第一種立場,基本上是以第二種立場作為立足點。但是,本書將集體現象定義為個人之間流動的相互關係的集結;以這個意義來說,本書的立場與涂爾幹的社會決定論有決定性的不同——涂爾幹的社會決定論,將社會與團體視為超越個人的、獨立的體系。其實,上述的兩種立場都將社會與個人視為對立的兩項,它們的差別僅在於以哪一項作為出發點。一旦以這種二元論的方式思考,不論採取的是哪種立場,都無法捕捉到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假使個人的行為真的完全由社會決定,或者相反——社會的運作可以完全還原為個人的心理過程,那麼我們只需要分析「個人」或「社會」其中一項即可。果真如此,那社會學與心理學,我們只需要其中的一種就夠了。

不將集體視為實體,而努力從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理解集體,並不表示將集體現象還原為個人的心理。不僅如此,將集體現象視為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讓我們建立起社會運作與個人心理之間的橋樑 。我們必須一方面承認社會只不過是個人的集合,同時觀察社會成員相互關係的產物,脫離個人主觀意願與控制的過程。個人現象與集體現象以循環的方式相互影響,宛如螺旋一般 。

那麼,要讓分離的個人再度結合,該怎麼做?有一種觀點,將「人」視為獨立而自給自足的存在。在這種觀點下,個人之所以與他者締結合理的關係,是為了增進自己的利益。我認為這是近代形成的、對「人」的錯覺。另一種觀點則顛倒過來,將「人」當作社會自我繁殖過程中的副產品;認為個人之間之所以產生聯結,是因為接受了社會的價値與規範。如果我們同時拒絕這兩種觀點,要如何才能說明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聯結、牽絆與束縛?

如同第三章所指出的,支持人類生存的認知結構,遠比其他生物更向外開放。如果我們將一個人長時間囚禁於黑暗的房間中,不讓他接受聽覺、視覺、觸覺等等感官刺激,他將會產生幻覺與幻聽,甚至可能導致精神上的障礙 。從這樣的事實我們也可以了解,如果沒有經常與外界交換資訊,人是無法生存的。人並不是獨立完整的存在;人不斷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且只有在與他者的關係中,生命才能夠得到安定。這是人的宿命。

讓我們把「人」看作是一種持續暴露在各種資訊力量下的、開放的認知系統吧!人的自主性,並不是像一顆靜止狀態下的撞球。每一次球受到撞擊的時候,就會朝著它接收到的向量移動;而間歇性資訊交換的空間,就像承載這些球的撞球檯。當我們這樣想像的時候,其實暗中已經將人視為原子般孤立的存在。就像生命組織在開放的場域,透過能量的交換讓自我與非我相互交錯,而不斷沈澱出新的自我,我們也應該將人的自主性,理解為一種動態的均衡狀態,在不斷與他者不斷進行資訊交換中,持續變化。

柏拉圖的《饗宴》中,出現了「男女」、「男男」、「女女」等三種組合而成的「原人類」,分別都有兩個頭、四隻手、四隻腳、兩種性器。他們因為犯了違背眾神的罪,紛紛被切割成兩個個人。從此以後,變成獨自一人的「人」,持續地追尋因為遭到切割而分離的另一半。柏拉圖以這個故事來解釋戀愛的來源,但是以某種意義來說,它說不定與人類相互依存的原因有類似之處。

如果將「人」視為自給自足的存在,那麼原本應該是獨立自主的個人之間所產生的聯結,就只能以消極的方式來說明、理解——或者認為那是個人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以理性的方式所締結的關係;或者認為那是個人被社會規範蒙蔽了眼睛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接受「人」根本上是不完整與脆弱的,那麼我們就能明白,人與人的聯結,事實上只是人類本性的翻轉。

戲劇與音樂中「間」的重要性,無須贅言。那並不是一個聲音出現之後,到下一個聲音出現之前,單純的時間的空隙。所謂的「間」,是聲音與聲音之間積極的關係。而且,並不是先有聲音這樣的「項」存在,而關係只是聯結這些「項」的固定的東西。「間」是動態的;當「間」這樣的關係形成時,作為各「項」的聲音也必定會發生變化。同樣地,「社會」這個現象也是如此——並非先有個人存在,再由個人聚集起來形成相互關係。複數的個人在締結相互關係的同時,也因為此相互關係而改變;這是個永無休止的循環過程。我們必須以這個方式來理解「人」這種存在,以及「社會」這種關係 。

「間」並非聲音的不在;各個聲音並沒有各自孤立的本質。「間」是讓各個聲音產生變化的力;因為有「間」的作用,音樂與戲劇這種複雜的意義世界才能成立。同樣地,如果個人是自主完整、對外封閉的存在,那麼不管聚集多少個人,也不會形成共同體。正因為人類在本質上,就是欠缺內在的關係形式——或者換個方式說,正因為人類原本就沒有堪稱本質的東西,因此形成了遠比其他生物複雜且多樣的共同體。讓我們停止以否定的角度來看待「欠缺」。正因為不足,所以才會產生運動,才可能發生變化 。

本章從集體責任所依據的邏輯開始檢討,得出一個結論:共同體的紐帶無法以「契約」這種理性的想法來說明。為了讓個人聚集在一起時,所形成的不是單純的集合,而是成員以有機的方式連結在一起的集體,就需要某種虛構的助力。因此我們主張,想要完全排除虛構、以理性的方式建立社會秩序的企圖,不僅不可能實現,而且是非常危險的。接下來的最後一章,我們將以對民族這個現象的檢討所得來的知識與見解作為基礎,嘗試構築開放的共同體概念。

⏩⏩閱讀更多 心靈工坊出版 小�d井敏晶《民族的虛構:建立在想像上的集體認同,如何成為現實的族群矛盾?》

 
台灣零售業的OMO佈局
7-11、全家、全聯…這些零售龍頭廣泛的實體通路網,不只提供強大影響力,也為整合線上、線下業務,實現快商務模式提供堅實基礎。然而,即使技術已相當成熟,實體零售龍頭在電商領域,依然難以跟線上通路龍頭相比。許多有意發展新零售的零售業者,即思考如何整合既有市場資源以及統一投資擁有豐富營運經驗的老字號平台,反應出實體零售巨頭對新零售發展潛力的認可。

想提早發現失智症前兆?別忘了幫腦部做健檢!
腦部退化不容易逆轉,因此早期發現格外重要,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的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疾病會進展惡化為失智症。輕度認知障礙是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也是治療黃金期,此時若能診斷出來,把握時機給予藥物並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便能夠有效延緩疾病進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