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166萬戶陷入入不敷出「負儲蓄」的窘境! 主計總處最新調查,台灣所得最低的20%家庭,每年可支配所得(年收入扣掉稅金與利息支出)僅31.7萬元,處於每年入不敷出達19285元缺口的「負儲蓄」窘境。至於所得第二低的等級(五等分的第二低等級),每年每戶可支配所得為58.76萬元。這個族群雖不至於淪落入負儲蓄,但也僅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沒有辦法存錢。 《今周刊》「2015理財調查」發現,想要翻轉「負儲蓄命運」,必須先瞭解理財眉角。 有錢人做的哪裡不一樣?人理財、財理人 《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合作的網路調查發現,淨資產高達五百萬元以上的人士中,25.3%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是在三十歲前達到。而淨資產低於二百萬元的受訪者回答,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在三十歲前達到的比率僅13.2%。顯示,越有錢的人,越早存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 關鍵在於對理財的觀念。淨資產高達五百萬元以上的受訪者中,高達57%每天至少花半小時以上研究投資與理財問題;而淨資產低於二百萬元的受訪者中,每天花半小時以上研究投資理財為40%。另外,高資產族對透過投資來增加淨資產,充滿極高的興趣。在淨資產高於五百萬元的受訪者當中,高達56.6%回答拿到年終獎金主要用來投資,遠高於凈資產低於二百萬元以下的39.8%。這顯示,有沒有錢,並非是命定或注定的,而是與後天的努力有極大關係。 培養理財智商,擺脫「負儲蓄」 《今周刊》調查發現,小資族可以培養簡單的理財眉角,改變想法,開始小資變小富: 找到找到「有感」的儲蓄方法:像是開一個「儲蓄成就帳戶」,找到對自己有感存錢習慣。 善用複利錢滾錢:開始存錢,經時間複利加持便可有倍數成長。 搞懂好負債vs.壞負債:長期能讓個人資產正向成長的負債就是好負債。 留意「折舊」對財富的殺傷力:《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哈福.艾克(T.Harv Eker)在書中提到:「有錢人專注於資產消長,而窮人卻只在意收入的多寡。」很多人常常因為升官、加薪,而興高采烈地買車、買奢侈品犒賞自己,殊不知這就是讓許多人的資產仍無法隨著收入增加而長大的原因。 培養省錢娛樂:運動、閱讀等「省錢娛樂」都能享受簡單的快樂。 立志要有錢:想要有錢就會開始想怎麼有錢,培養理財觀念。 勤快蒐集理財資訊:IQ可讓你提高工作收入,但FQ(財商,Financial Quotient)可以讓你資產增長。 人未必要多省、多苦、多拚才能富有,只要多一點心思、多一點想法、多一點計算,人生財富格局將有大不同的可能。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976期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