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六歲正好是培養兒童數理能力的關鍵期。對於稍具難度的理財理解而言,培養的關鍵期為五至十四歲。
在法國,早在兒童三至四歲階段,家長們便展開家庭理財課程,教育孩子基本的貨幣理念。十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帳戶,積極培養孩子的理財觀。
回想一下,兒子也是從十歲開始對「錢」有了興趣。有一天,兒子鄭重地對我說:「媽媽,和您商量一件事。」「好啊!」我喜歡聽「商量」兩個字。「過兩天學校要組織春遊,要坐汽車,買門票,天這麼熱,還要買點飲料,您能不能給我五塊錢?」兒子掰著手指算著。
「可以。」我毫不猶豫。孩子出去玩,給點錢是應該的,何況他的理由那麼「充分」。兒子看我這麼痛快,來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沒去頤和園了,裡面許多地方都要門票,您能不能再給我兩塊錢?」兒子「得寸進尺」了。我看那認真的樣子,覺得這個理由也能接受,於是又答應了:「好吧!」
兒子看自己的「遊說」成功,情緒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一塊,給我八塊錢算了,萬一有同學帶的錢不夠,跟我借呢!」這話也有道理,看他那費勁的樣子,我改變「戰術」,「以攻為守」了:「這樣吧,我給你十塊,由你自己支配,節約歸己,好不好?」「真的?OK!您真是個痛快媽媽!」兒子喜出望外。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春遊兒子只花了三塊錢,用來買門票、交車費。
兒子的班主任告訴我:「這次春遊,你兒子什麼都不買。中午吃飯時,大家都去買飲料,他也不去買。我問他為什麼,他神祕地告訴我『節約歸己』。」後來聽兒子說,許多同學買吃的、買喝的,春遊變成了「吃遊」;還有同學把剩下的錢買了小飛機,三塊錢一架,一會兒就飛丟了好幾架,多可惜呀!那些同學,一邊扔飛機,一邊說:「不花白不花。」
對孩子來說,理財必須有「財」。讓孩子手中有可以支配的錢,他才會認真算計著花,如果都是父母的錢,他的想法就是「不花白不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也要從小做起。
在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是具體的,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目標:
*三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四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做選擇。
*五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六歲,能夠找出數目量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硬幣。
*七歲,能看價格標籤。
*八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到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帳戶裡。
*九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週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十歲,懂得每週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十一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十二歲,能夠制訂並執行兩週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專用術語。
*十三歲至高中畢業,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家務、打工等賺錢經驗。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那恐怕就會付出慘重代價了。金錢是把雙刃劍,愈來愈優越的生活條件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那麼金錢就會成為影響孩子成長的罪魁禍首。
★成為富翁有秘訣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已富過六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的跡象。為什麼呢?其祕密就在家庭教育中對「金錢觀」的培養。
如果洛克菲勒家族的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1839
~1937)還在世的話,他的身價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約有二千億,理所當然會是世界首富。生前,老約翰是一個虔誠的教徒,雖然賺錢無數,但他的衣食住行卻極其簡樸。五十七歲退休後,老約翰專心做慈善事業。他先創建了洛克菲勒大學,因他的資助還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學的誕生,隨後又在一九○一年成立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後來這個研究所因為卓越成就獲得了十二項諾貝爾獎。一九一三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一九一七年他又在中國創辦了最負盛名的醫療機構之一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前身)。
●富人的生活態度
事實上,老約翰對自己和家人,卻是節儉無比。他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們勤儉節約。每當家裡收到包裹,他總是把包裹紙和繩子保存起來,以便重複利用。為了讓四個孩子們學會相互謙讓,老約翰只給他們買一輛自行車。
●富人的金錢態度
從十九世紀九○年代開始,老約翰每年的捐獻都超過一百萬美元。到老約翰過世時,他向社會各界捐款總額達五億美元之多。這可是上個世紀三○年代的五億美元!小約翰繼承了父親老約翰優良的家教傳統,他有六個孩子。
●富人的傳家之寶
小約翰•洛克菲勒,是如何教育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傳人的呢?
在教子方面,小約翰.洛克菲勒相當花心思,他有一套祖傳教育計劃。這些,是小約翰從他父親老約翰那兒學到的,也是當年父親教育他時所用家訓和一些操作方法。勞倫斯.洛克菲勒是小約翰的第三個孩子。童年時期,勞倫斯與年長他兩歲的哥哥納爾遜關係最好,他們一起飼養兔子,然後賣給科學實驗室換取零用錢。每個週末,孩子們從父母那兒得到幾十美分的零用錢,至於如何支配完全由六個孩子自己決定,但是他們必須詳細地記在個人的帳本上,以備父母查詢。
勞倫斯和納爾遜的零用錢往往不夠用,這個時候,他們就只好自己想辦法掙點零用錢。這樣做的目的,是小約翰希望家族的孩子們從小就懂得節約和勤勞美德。小約翰鼓勵孩子們做家務掙錢:捕捉到走廊上的蒼蠅,每一百隻獎十美分;捉住閣樓上的老鼠每隻五美分,背柴火、劈柴火也有價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七歲和九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兩美分,長筒靴每雙十美分。
勞倫斯是在林肯中學度過的,這所中學以其『實踐出真知』的教學理論而聞名。在中學時代,勞倫斯喜愛上了攝影、旅遊和探險,他的這些興趣全部得到了小約翰的鼓勵和支持。後來,勞倫斯.洛克菲勒成為美國「風險投資之父」。
小約翰在他後來的人生中,做慈善事業的時間比他去賺錢的時間還要多,要知道,洛克菲勒家族是以賺錢聞名於世的。這些也是小約翰受父親的影響,讓他擁有賺取大把鈔票的同時,充滿慈悲的心境。洛克菲勒家族一直都熱中於慈善事業,這也是一種家族傳統。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人,不僅智商高,愛商高,且錢商也很高。就是這些對金錢的態度,構成了洛克菲勒家族經久不衰的原因。
其實,「錢商」和情商、智商一樣,是孩子重要的生存和發展技能,早點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費及理財習慣,將使他受益終身。
~以上資料摘自《媽媽這樣做,孩子一定成功》盧勤◎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