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電動機車一部要價4,000美元,是一般傳統機車的至少兩倍,不過Gogoro創辦人陸學森相信,零排放的電動機車將有助全球迅速成長且都市化的城市更能永續存在下去。以下是他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的摘要:華爾街日報問(以下簡稱問):Gogoro做些什麼?
陸學森答(以下簡稱答):我們的第一個產品是一部電動機車,不過我們解釋之後大家都會說:你們根本不是機車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把軟硬體和巨量資料全都結合在一起。沒錯,我們相信科技能革新人類的生活方式,現在的交通運輸方式真的很不聰明,打造一個聰明的系統和基礎建設,然後把這一套慢慢推廣到每一部交通工具,這是Gogoro要做的事。
問:你對Gogoro的遠景為何?
答:Gogoro實際上是要觀察大家使用能源、能源運用在交通運輸上的情形,還有家裡甚至是城市電網的狀況。為了解這個想法的潛力,我們挑選交通運輸作為第一個開發的產品。智慧手機2007年就非常受歡迎,到現在智慧手機已完全改變我們的生活。如果把同樣的情況帶到能源業,想想八年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可交換的能源能提供所有電子裝置、機器人和物流設備所需的能源?如果地球上萬事萬物都用再生能源?能源必然是人類下一個會遭遇的重大挑戰。智慧手機和電腦這些科技產品的能耐都已到達高原期,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能源使用並沒有什麼顛覆性的創新,我們自認可以做點什麼。
問:為何選台灣創辦公司?
答:還記得小時候很多東西都是台灣製的。台灣在一塊小小的土地上集合許許多多產業,搭高鐵從南到北只要3小時,從耳機到相機什麼都生產。我1997年第一次造訪台灣碰到某個人,我問他台灣是什麼樣子,他說:「台灣非常簡單,你想得出什麼東西,就能做得出什麼東西。」這點深深打動我。當我創辦這家公司時,台灣就是最明顯的選擇。我可以在此創新、實驗,所有技術彈指間就能取得,這是Gogoro在此成立的主要理由。如果不是在台灣,我不可能在四年內就達到現在的成果。
問:為何選在台北推出智慧電動機車?
答:台灣得肺癌的人口比率相當高,或許是因為這裡汙染嚴重。當我創立Gogoro時,心中的願景就是我們要在雙北發揮影響力。台北四面環山,對電動交通工具而言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爬坡,絕對要能爬坡是我給團隊的目標,我說:大家一定得辦到,不然我們進不了新興市場。
從零開始 掀產業改造
問:Gogoro電動機車如何設計出來?
答:我們從白紙一張開始。當時連輪胎都不知道怎麼做,更別說駕駛系統。很多人說:這個執行長真是瘋了,他以為什麼零件都可以自己做出來。我們愈是真正動手下去設計產品,愈了解到幾乎是不可能用市場上現有的零組件去打造新產品,因為那些都不是設計給電動機車用的。完全從頭來過,我們就能來一次產業大改造,達到我們今天能有的成績。讓電動機車價格更親民,而且敢推薦給朋友,成為一種「殺手級」的交通工具,或許是最困難的地方。我們過去這幾周開始回收測試車,竟然半數騎士說:「你們不能把我的車子收回去!不行,我要自己買一輛!」
問:什麼讓這輛機車有智慧?
答:整輛車有30個感應器,這些感應器每秒鐘會彼此「對話」十次,校準到確保這輛車以最佳狀態運行。如果你把智慧模式開著,每十秒鐘左右所有的資料都會回傳到我們的伺服器,就會重新調校,下一次車子運作的方式又會稍微不一樣,所以這一趟路你可以多騎個兩公里但不會感覺到任何不同。
Panasonic的電池只在兩種車裡:一個是特斯拉(Tesla),另一個就是Gogoro。除了電池以外,車輛本身和無線系統,還有背後的智慧系統,全由Gogoro一手包辦。這輛車本身也能透過智慧手機,享有很多客製化的服務。從儀表板顏色到啟動引擎的聲音,到開車燈和騎乘這些,都能透過手機上的軟體來調校。我認為最後一哩路,其實是交通工具如何連接上整個電網。
問:公司的指導哲學是什麼?
答:我們的哲學是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且永不放棄。要有遠大夢想,一旦可以實現,就要一小步一小步來,慢慢完成點與點之間的細節,然後這些點會連結起來,變成夢想中的那件大事;要確定自己一直在前進。這至少是每天讓我從床上爬起來,是我告訴我們現有550名團隊成員的話。當今全球有28座超級大城市,15年內可能會擴增到約42個,這樣的成長速度需要某種能永續經營的方式,我們能讓這些城市變得更讓人有居住的慾望,我們的焦點不在金錢,我們重視的是影響力。創造出能真正改變世界的科技,那才是重點。我並不把焦點放在一般創業成功的目標上,我很期待Gogoro單純地只是因為希望我們對未來世代能有影響力。
不怕失敗 從經驗學習
問:創辦Gogoro遇到哪些挑戰?
答:我每天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失敗,我認為那就是創業者的主要工作。我們會鼓勵員工、工程師和行銷人員去試驗,經常失敗和快快失敗,但都是在內部失敗,所以不會在市場上失敗。我認為失敗是好事,因為只有跌倒了、弄傷了膝蓋,你才會知道那裡有陷阱,走那條路的時候千萬要小心。
問:誰啟發了你?
答:一路上有許許多多人都給我啟發。有一位是我的珠寶老師霍爾(Laurie Hall)。我15歲的時候,她教我一定要問問題。當時我是害羞的亞洲小男生,她是率性的藝術老師,兩個加起來就變成有趣的方程式。她問的「為什麼」比15歲小男生還多,「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樣做為什麼不會比較好?」這給了我很大啟發。另一個影響我也很深的是我母親。她一個人在美國帶大四個小孩,小時候我們什麼玩具都沒有,一切自己創造出來,而且連製造玩具的工具都自己動手做。這讓我學會絕對不要設下任何限制,說什麼「我克服不了」這種話。
(綜合外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