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認識自我」的主題圖畫書 | 成長過程中的好奇和期待-《海的另一頭》 《海的另一頭》最早是福音館在1976年12月發行的〈科學之友〉月刊作品,是五味太郎早期的經典之一。 小女孩望著眼前的大海,想像海的另一頭有什麼?可能有不知名的動物,可能是高樓大廈、遊樂園、或是星光閃耀的夜空……小女孩站在海邊,但她的心靈已經乘著想像的翅膀飛過大海,環遊世界一周了呢! | 看到這本書時,腦中浮現五味太郎在《時時少年時》書中自述:「少年的工作是觀看。雖然也會感覺、思考、設計、嘗試,但那些終究是副業,本業就只是觀看。」年少的五味太郎一定也曾看著大海,想像海另一頭的世界吧! 這本早期的作品,有別於大家所熟知幽默趣味的五味風格,呈現出作者自我覺察的哲學人生觀,是一本能讓你安靜看圖、安靜思考,傾聽內心聲音的圖畫書。 作者五味太郎透過書中小女孩說出自己的心聲──走出去吧!勇敢去追求夢想,做一個不怕面對未來、永不停止好奇的人,廣大的世界等待你去探索。 | 生命中永遠有愛-《我等待…》 不同的人生階段看《我等待…》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動。 | 書中呈現每個人必經的人生歷程--童年時的等待很單純,等待長大、等待睡前的晚安吻、等待蛋糕出爐、等待天空不再下雨、等待聖誕節… 慢慢地,小男孩長大成了青少年,在等待電影開演的長長人龍中,和他生命中的另一半相遇了,在街角等待再一次相遇,愛情佔滿青春羞澀的心。此時,手中的紅線分為兩段,兩人各執一端。 而後歷經相戀、離別、相聚,最後為人父母。這時等待的紅線開始延伸至下一代,等待一個寶寶、等待孩子長大、等待一起去度假……你會發現生命中一直有人陪伴著你,小時候是父母,長大後是情人或朋友,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你會等待著某些人事,相對的,在某處也有人等待著你。 這本書最動人之處在於:「書中藏著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我、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的父母、祖父母的故事,這是每個人一生的故事。」 然而,等待並不是將希望放在未來,因為每一個未來都會成為過去。因為在這一刻、這些日子,過去就永遠過去了。每一天,每個將成為回憶的每一天,讓我們緊緊把握現在,好好珍惜身邊我們所愛的人事。
| 想法改變了,人也會跟著改變-《大鯨魚瑪莉蓮》 瑪莉蓮不喜歡游泳課,她覺得自己的身材好圓、好胖,每次她一跳進水裡,就會濺起巨大的水花。其他人看了,都會大聲的嘲笑她:「瑪莉蓮是大鯨魚!」同學的嘲笑讓她覺得很難過。 |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同儕之間,不論是太瘦或太胖,太高或太矮,都可能招來別人異樣的眼光或嘲笑,孩子心中所承受的痛苦,是大人難以想像的。直到有一天,教練告訴她:「我們的想法會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瑪莉蓮決定試著改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結果……真的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孩子因為外表而困擾,卻少有繪本討論這類問題,而《大鯨魚瑪莉蓮》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並不是要我們改變自己的外表,而是要改變我們看事情的角度!想法改變了,人也會跟著改變。 繪者桑妮亞用溫柔的線條和筆處,勾勒出瑪莉蓮圓圓的身材和圓圓的眼睛,也呼應著她溫柔又敏感的內心;現實與想像相互交錯的場景,提供讀者更寬闊的視野和想像空間;深藍色、淺藍色、藍綠色,層次豐富的色彩,彷彿可以看見光線透入水中,營造出一個神秘而深遂的水底世界……令人驚艷! 這本書值得每個孩子去閱讀,不管是那些經常嘲笑別人的孩子,或是遭到嘲笑的人,相信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可以引發熱烈的討論。
| 每個人來到世界,都有待完成的使命-《走進生命花園》 書評人/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如同攤開這本書花團錦簇的封面後所見到的景象,作者呈現的生命花園雖然不美麗,卻很真實:可怕的戰爭和飢荒、權力欲望和貧富不均、遭到破壞的海洋與大地,以及傷痛的淚水。 | 作者刻意讓小孩清楚看見生命不美好的一面,同時透過書中那個尚未臨世的小男孩懇切的心聲,用一句句「應該……」,提醒小孩回想這世界原本應有的樣貌,然後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怎麼決定和行動。 因為力道十足的「應該」兩字頻頻現身,突顯現實世界的醜陋與小孩想像的美好,因此,繪圖者也用巧妙的圖像布局強化這樣的反差效果。隨情境更迭的紛亂色彩表現真實世界的種種不堪和缺憾,對應留白和線條簡約的小孩想像。 雖然畫面上的小孩總顯得單薄微弱,這股純真的力量卻漸漸凝聚擴散,然後懷抱信心勇敢誕生。於是畫面在最後整個翻轉,小孩為了無生息的灰澀世界帶來亮麗色彩,也像窗台上抽芽吐蕊的小花苗, 注入新生的希望。 這本書同時能為那些憂心大環境不適合小孩生存的大人增添信心。儘管世界並不全然美好,生命依然有她生存的方式和能力,況且,新生命總會帶來新的可能和改變。只是,作者似乎也在提醒每個大人,當小孩懷抱信心和希望誕生時,我們該給他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