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陣陣酸疼的牙痛,問題根本不在牙齒,而是掌管臉部、口腔感覺的三叉神經痛嗎?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蘇亦昌表示,臨床上的確有發生民眾因為牙疼問題至牙醫就診,歷經根管治療,甚至拔除好幾顆牙齒後,發現疼痛依然存在,最後到神經外科檢查後,才被醫師確診為三叉神經惹的禍。 三叉神經痛常被混淆為牙痛 三叉神經是腦部第五對顱神經,臉頰左右兩側各一條,分別掌管半邊臉的感覺及咀嚼相關之運動功能。在拔牙或進行蛀牙治療時,牙醫師麻醉的部位,就是三叉神經末梢的分支,若以運動功能來看,三叉神經可以負責咀嚼相關的肌肉,而感覺功能,則包括臉部肌肉感覺、觸覺、溫度、痛覺等。 為什麼叫做三叉神經呢?蘇亦昌說,因為三叉神經有三大條分支,分別掌管眼神經、上顎神經以及下顎神經,從臉部的上到下,可約略分布在前額、臉頰及下巴的位置;三叉神經一旦受損,因上顎與下顎神經,剛好位於牙齒週圍,所以,常被誤以為是蛀牙,或是牙神經發炎壞死引起的牙痛,造成不少民眾白白犧牲了好幾顆牙。 三叉神經痛與牙痛怎麼區分? 「該如何區分是三叉神經痛還是牙痛?」蘇亦昌說明,牙痛與三叉神經痛真的不好區分,以典型的三叉神經痛而言(若剛好是上顎或下顎三叉神經痛),會一陣一陣酸痛,尤其是當一陣風吹來、刷牙時、攝取過冷或過熱的食物,特別容易引起不適,而這些疼痛的感覺,剛好與牙痛症狀很相似,所以很不容易區分。 不過,若痛感超過嘴巴附近的範圍,譬如會痛到鼻部甚至是眼部位置,甚至伴隨脈搏跳動幅度變大,而痛得更劇烈,就要懷疑可能不是單純牙疼那麼簡單,建議往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民眾可從以下幾個指標,來簡單檢視是牙痛還是三叉神經痛。 ◆疼痛範圍及持續度: 牙痛通常比較局部,而且疼痛時間較長;三叉神經痛痛起來會連整個臉皮都痛,而且疼痛位置可能不限於上下顎區。 ◆有無誘發因子: 三叉神經痛經常伴隨其他的臉部動作而誘發,譬如說話、進食、刷牙、打呵欠、打噴嚏、吹冷風等;嚴重的牙痛雖然也會有誘發因子,但通常不會突然疼痛。 ◆止痛藥有沒有效: 一般止痛藥通常可以遏止牙痛感;三叉神經痛則較沒效,如果吃了止痛藥,牙痛卻絲毫沒有減輕,則要懷疑另有原因。 ◆牙醫師判斷有無牙齒問題: 若到牙科診所就診,牙醫師從牙齒外觀、X光影響都看不出蛀牙等牙齒問題,敲打牙齒也不會痛,則要懷疑非單純牙痛。 以臨床就診比例來看,還是以牙痛為最大宗,蘇亦昌提醒,因為難以用單一檢查項目診斷出三叉神經痛,通常會排除法。建議民眾,若有牙痛問題先看牙醫為主,倘若牙醫師檢查後沒有牙科問題,或是治療仍無法緩解疼痛,才懷疑是否為三叉神經痛。 典型三叉神經痛,是血管壓迫神經所致 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原因眾多,最典型、也最常見的三叉神經痛,是因腦血管壓迫神經所導致,而且隨著脈搏跳動幅度越大,疼痛越是明顯。 有病患提出疑問:「腦血管本來就在應該的位置,為什麼會造成壓迫呢?」蘇亦昌解釋,最根本原因還是與血管變化有關,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血管開始扭曲,且因血管跳動幅度變大,就可能會壓迫到三叉神經,導致神經痛的發生。 常見的典型三叉神經痛,通常發生在單側,與壓迫神經的位置有關,疼痛的特色是劇烈、陣發性、短暫性,而且是一種誘發性的疼痛,譬如吹到冷風、吃了東西、吃冰、刷牙、洗臉,某些特定姿勢引起等,出現突如其來的電到、刀刺的酸痛,但幾秒、幾分鐘後就會停止,下次又突然發生。所以,醫師也會建議患者,要記住特定的誘發因子,若發現做了某些姿勢或吃了某些食物,特別容易引起三叉神經痛,日常生活中就要避免這些因子的發生。 腫瘤、硬化症、帶狀皰疹,也會導致三叉神經痛 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的範圍就很廣了,只要疾病的類型會影響或壓迫到三叉神經,因而引起三叉神經痛時,都可歸類為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以腦部腫瘤最為常見,像是三叉神經腫瘤、頭頸部腫瘤、口腔癌、鼻咽癌等,都可能侵犯到三叉神經;而結核菌造成的腦膜炎或是多發性硬化症,也有機會侵犯三叉神經。 另一方面,帶狀皰疹引起的神經痛,也常侵犯到眼部神經分支,蘇亦昌就說,帶狀皰疹常見的後遺症就是三叉神經痛,因為皰疹病毒很難完全消滅,且容易殘存在神經週邊,免疫弱的時候就跑出來作怪,引起不適。所以,若曾經得過帶狀皰疹的人,要特別小心三叉神經痛;因為外傷引起血腫或是骨折等,也會傷到三叉神經。 藥物治療為最大宗,但再發率高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分為藥物與手術兩大部分,一般會常見的藥物控制是抗癲癇藥,治療的成效都還不錯,不過,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包括暈眩、皮膚過敏、肝毒性以及血球數的減少等。所以,在用藥治療前,必須先做基因檢測,不建議帶有過敏基因HLA-B1502的人使用,也必須定期做肝功能檢查,此外,也可能配合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可加強抗癲癇的效果。 蘇亦昌說,藥物治療仍然無法真正治療三叉神經痛,單靠藥物只能緩解三叉神經痛,因為藥物機轉只是治療三叉神經的不正常放電,對於三叉神經痛的真正原因還是沒有解決,病患通常再發率很高,若藥物治療難以緩解或出現抗藥性,建議應手術治療。 開顱手術,隔開血管與神經 目前的手術治療有以下幾種,一種為抑制三叉神經功能來緩解疼痛,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電腦刀,針對神經近端通往腦幹的區塊,以放射線減少三叉神經痛,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風險較低;另一種屬於微創且低侵入性之治療方式,是利用射頻燒灼術,選擇性地破壞三叉神經內傳導痛覺之神經,來治療三叉神經痛。 還有一種治療方式則為開顱手術,利用顯微血管血壓手術,將壓迫血管的三叉神經分開,外科醫師會從耳後、後顱窩處開洞進去,找到動脈壓迫三叉神經的地方,在血管與神經中間放置墊片,隔開動脈的跳動,避免血管繼續壓迫到神經。這種手術之治療效果成效不錯,但畢竟是開顱手術,手術風險比較高,術後恢復期也較長,而且少數病患可能會有墊片移位的風險,譬如打個噴嚏,墊片就掉了,三叉神經痛則又復發,必須再次開顱手術,不過,這樣的案例比較少見。 預防三叉神經痛,從管理血壓做起 針對典型的三叉神經痛,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血管壓迫神經所造成,科學研究證實,若本身有高血壓問題,因為血管跳動幅度原本較大,這類族群特別容易有三叉神經痛的問題;也就是說,要預防典型的三叉神經痛,最重要的是做好血壓管理,避免高血壓的發生。]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09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