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的外國電影譯名,普遍來說,大陸絕大多數一板一眼。香港的最在地化、也最跳Tone。台灣的介於兩者之間,多半中規中矩外加套用公式(例如終極XX)。但偶而會出現一些讓人莞爾的佳作,例如之前的《殺客同萌》(Sucker Punch)、近期的《圍雞總動員》(Blockers)等。 不過這些佳作在部分香港人看來,可能只算是「小兒科」,因為他們在電影譯名上玩心思,已經到了近乎走火入魔的地步。以下是一個著名例子。 《Fargo》 玩諧音 美國柯恩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1996年有一部驚悚犯罪電影代表作《Fargo》,該片女主角、同時也是喬伊柯恩妻子的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憑本片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今年,麥朵曼又憑《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在奧斯卡二度封后。 Fargo是位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的一座城市,也是電影裡的重要場景。台灣和大陸都依照情節和場景將本片譯為《冰血暴》,香港卻取了一個讓非香港人或不懂廣東話的人幾乎摸不著頭腦的譯名:《雪花高離奇命案》。 關鍵點在「雪花高」這個詞。它其實是「雪花膏」的諧音。「雪花膏」是蝦米碗糕?在廣東話裡是指面霜、護膚霜這類東西。它跟「雪」的形態、顏色都近似,因而得名。然而,「花高(膏)」剛好又是Fargo的諧音。所以,在幾番牽拖之下,它就成了大概只有香港人才看得懂的一個電影片名「哏」。 《The Shape of Water》戲仿《忘情水》 近期另一個被香港人「玩轉」的例子,是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The Shape of Water》。大陸譯為《水形物語》,台灣譯為《水底情深》。前者是從英文片名取其大意,後者是從劇情延伸解釋。香港的譯名很絕,叫《忘形水》! 對華人世界次文化稍有認識的人大概都曉得,這個片名戲仿(Parody)自劉德華的經典歌曲《忘情水》。英文片名《The Shape of Water》直譯是「水的形狀」。光從字面看,很難理解它代表的意義。不過看過電影的觀眾就曉得,劇終時引用了波斯詩人薩納伊(Hakim Sanai)的一首詩解釋了一切: Unable to perceive the shape of you, I find you all around me. Your presence fills my eyes with your love. It humbles my heart, for you are everywhere. 大意是說:無法看清你的模樣(形狀),我發現你完全包圍著我。我雙眼所見盡是你的愛。它使我的心謙卑到最深深處,只因你無處不在。 所以,「水的形狀」其實是暗喻女主角感到男主角(兩棲怪物)讓她難以描繪、卻「無處不在」的愛,使她徹底的意亂情迷。從這一點來看,《忘形水》這個譯名,倒是兩岸三地中最有趣和最傳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