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最大的成果,聽上去是不打貿易戰了,但這只是一個即時成果,另一個有長遠影響的成果,是中國的開放,為之要步伐加快了。在不打貿易戰的前提下,中國向美國大致作出三方面的承諾,包括一是市場准入,這是中國方面今年本來就要做的事;二是保護智財權和技術轉讓的安排,這基本上順水推舟之事;三是金融領域,中國除要定下開放大方向,現在要以對美開放來換取美方在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匯率上的和緩取態。
這三方面的承諾,至少兩方面的內容,決定中國要加大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力度。
其實在客觀上,中國根本不會如極左派宣稱的那樣可以關上國門,而更關鍵和事關長遠的,是開放不僅是中共定下的「國策」,中共還有新的戰略目標,即三步走的強國之路,一旦停止擴大開放甚至關上國門,等同強國之路中途夭折。
就中國的開放來說,有一種說法叫「三業」開放,即製造業開放、服務貿易的開放、金融業的開放。製造業的開放,屬於第一波開放,現在要打開大門的,主要是服務貿易的開放、金融業的開放。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最近有一段論及中國新開放的話,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超過16年,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滄桑巨變,中國需要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上更進一步,標竿應定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一體化開放。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概念,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及相應的組織和制度等。
易綱講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一體化開放」,容易理解的是經濟基礎的開放,不易理解的是上層建築開放。易綱以其中國央行行長的身份,談到上層建築的開放,當然不敢談意識形態,相信是指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與金融政策開放的「一體化」。
中國金融領域的開放,包括銀、證、保三個方面。在銀行業方面,近期首家兩岸合資發起的消費金融公司正式獲批籌建,當局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又要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範圍。
而在證券業方面,滬港通、深港通5月1日起每日交易額度擴大四倍,外資可以申請控股合資證券公司,又確認今年內開通「滬倫通」即上海股市與倫敦股市的互通。
在保險業方面,主要是准入放寬,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經營保險代理等業務,同時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
這些動作,都可視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一體化開放」。然而人們還關心,這種「一體化開放」下一步,還將有何大動作。
有消息說,中共領導層在製造業全線開放、金融業經營範圍和控股股權的開放之後,下一步重點放在現代服務業或服務貿易的開放上,北京已受命在現代服務業的開放上先走一步,上海也將有推進服務貿易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