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新冠疫症,由武漢解封在即,看似已受控制,卻有第二波來襲的深沉憂慮。受疫症影響的中國經濟,看似決策層會議不斷,政策接連推出,卻仍在投石問路中,連那些自認是高層智囊的人,也是說法三天一小變、十天一大變。如何把住中國經濟的脈博,捨難取易,就用今次大疫症冒出的三大熱詞,可以摸出可能的三大經濟動向。今次疫症,冒出的熱詞不少,其中「次生災害」不是新詞,但有新熱。一般而言,在大型自然災害會形成一個災害鏈,其最早發生的災害叫原生災害,其誘發的災害就是次生災害。今次疫症爆發後,中國學界就提出了警惕次生災害的呼籲,因其誘發災害的範圍極廣,從公共衛生、社會,一直到政治、經濟都有次生災害的可能。
就經濟領域而言,北京的智囊和決策層以為看得很準,次生災害就是經濟停擺,所以當局在承認有大疫情、展開封城措施之後,急急忙忙就鋪開了全國性的復工復產。這充分體現了集權政治和非市場經濟控制體係的另類優勢,3月初主管部門已宣布復工復產基本成功,現在的說法是復工率都在九成以上。誰料另類次生災害就浮現了,那叫訂單危機,工廠復工後有說訂單只有正常的三成,那意味著滿血復產一天,就要賠足大半日。
於是有學者忍不住要說話,說災後最大的問題有兩類,就中國經濟而言,一類是像有人鼓吹的「新基建」,大上項目大投資,然後明年再來清理爛尾;一類就是體制性復歸,那是計畫經濟的體制重新上馬,不僅拖慢經濟復甦,還有可能令中國改革開放成果一鍋端。
另一熱詞,叫社交疏離,這詞是從英文轉過來的,詞意卻是中國準戰時狀態的控疫行動派生出來的,那就是中國人之間的交往,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更不用說同事鄰居等等,在社交行為上全面疏離。有人認為,一旦疫情過去,中國人可復歸舊狀;有人認為三個月到半年的疏離,會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活和社交模式,刻痕甚深。
這社交疏離,原來可以影響到經濟或者說成為一種經濟現象。經濟學家說,社交疏離會改變很多經濟行為,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都飽受社交疏離的影響,企業會應對出社交疏離下的生產銷售模式,其結果是導致需求方的坍塌,這令那些寄望災後爆發性消費可救活經濟的希望落空。還有經濟學者認定,社交疏離會產生一種金融現象,即在需求挫落下出現現金流斷裂,現金流斷裂會威脅人們去囤積現金,由之產生金融的收縮效應。
這些說法聽起來不會令人恍然大悟,但較通俗的說法,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大災中的社交疏離,會產生多方面經濟效應,所以想用刺激經濟的老辦法是不行了,現在要做的事主要是令國計民生重回正常軌道,以之來撫平受傷的心靈,越強的政策性干預和強化管制的災後重建,只能導致更深的挫傷。
第三個熱詞,叫疫後重建,那是災後重建引過來,重點討論疫後經濟,在大疫症之後,中國應該走的道路。
中國學界都稱當前面臨的是「世界大疫」,而且其範圍可能等同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38國參戰,持續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61國參戰,持續六年,造成4兆美元的損失;今次大疫,目前已捲入159個國家地區,預估全球損失逾100兆美元。
中國學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主動被動,中國都有可能關上門來,自求多福,於是如何重整中國經濟結構,是不得不行之路。另一類分析也認定,疫後全球市場大變,經濟金融的運行方式也將大變,在這種情勢下,中國既不可能一枝獨秀也不可能關門避禍,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又沒原料又沒訂單,購買力和製造能力錯配,將創造出以億計的失業人口,中國只會自己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