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和重大挑戰。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指出,疫情全球蔓延、惡性程度高、延續時間長,對社會與經濟造成全面影響。中國有能力應對此次危機,也應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多積極作用。中新社報導,屠光紹指出,疫情通過四個傳導機制對經濟產生影響。首先,是產業之間的傳導,面向大眾市場的餐飲、旅遊、娛樂、交通運輸等行業首當其衝,並迅速由第三產業傳導到其他產業。隨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相互傳導,金融市場信用收緊、流動性降低,與實體經濟經營困難、現金流緊張的局面相互作用,惡性循環。
在更綜合的層面,是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之間的傳導,實體企業的困難導致經濟增速下降、居民收入減少、就業市場縮水等宏觀問題。
屠光紹表示,疫情發生後,資金流動性從寬鬆轉為緊張;信用關係從擴張轉為收緊,金融機構趨於謹慎,不輕易把錢借出去;投資風險偏好從高風險向低風險移動,甚至現金為王;其他貨幣向美元集中,美元指數上漲。
他說,現在全球經濟面臨的不是增長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穩定,及如何避免更大危機的問題。首要的任務是控制疫情,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應對和處理控制疫情與穩定經濟的相互關係:疫情控制不住,經濟面難以改觀。
屠光紹表示,面對全球性的諸多風險與挑戰,中國具備較為有利的條件和優勢來應對,對此應有信心。
他說,近年來,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應對疫情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基礎。目前中國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復工復產率提高,疫情控制和經濟恢復有望進入良性循環。
此外,中國政府的政策空間較大,還有很多政策工具可用。中國有龐大的市場,供應鏈、產業鏈相對完整,企業自身發展與產業調整相結合,相信能够逐步克服疫情的負面影響,並對世界經濟的恢復作出貢獻。
在具體操作層面,屠光紹指出,當前最重要的就是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復產,使兩者相互促進。
政府應該出台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救助生活困難的居民;貨幣政策則應針對保持資金的流動性,穩定金融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下一步,則要加大城鎮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投資;適當發放消費券,促進居民消費、幫助企業紓困。企業則應該加強與供應鏈廠商的相互支持,優化產業結構,適應疫情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