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諾貝爾獎頒獎前 村上春樹「棄貓」登台談父親與戰爭 |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 諾貝爾文學獎10月8日揭曉。近年總被視為諾貝爾獎大熱門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於諾獎公布前,在台出版新書「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村上父親是參與二戰的老兵,他自承從父親身上繼承「死亡的陰影」,因此展開寫作生涯。他在「棄貓」中首次談及父子關係,以及父親的陰影如何影響兒子的文學世界。 村上父親念研究所時被徵召到中國打仗。村上曾問父親為何每天早餐前,都在佛壇前虔誠 ...... | |  | 30年腹稿「清倉存貨」 黃春明完成長篇小說「秀琴」 |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聯合報 | 小說家黃春明創作了一幅撕畫。畫裡一名老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到疲憊不堪,忍不住問「時間」:我還有多少時間?「時間」回答他:還有多少時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還能做甚麼?「我想寫長篇小說,把藏在腦中的腹稿都變成文字。」這是黃春明的回答。 八十六歲的黃春明,歷經六次化療反而激發創作靈感,去年完成長篇小說「跟著寶貝兒走」後,月底又將推出長篇小說「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黃 ...... | |  | 臺北文創早餐展 五感體驗台灣味 |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聯合報 | 每個人都會吃早餐,但你可知道美式漢堡為何成為台灣人代表性早餐?最受台灣人歡迎的早餐又是什麼?「二○二○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嘿!早餐吃什麼」特展,即起於台北文創大樓一樓文化廣場展出,以三大展區和五感早餐實驗計畫,揭開台灣人獨特的早餐文化。 走進展區,牆面以純白色的蛋架打造,當觀眾站上「雞蛋打卡點」,觸目所及都是台灣早餐食材的代表 ...... | |  | 「南國漫讀節」登場 百位文化人帶領閱讀屏東 | 記者劉星君/屏東即時報導/聯合報 | 2020南國漫讀節在屏東縣立總圖書館登場,由屏東縣長潘孟安與《VERSE》雜誌創辦人張鐵志打頭陣,今下午在圖書館1樓大廳開幕對談,以「屏東對台灣的意義,與台灣對世界的意義」為題,為南國漫讀節開啟序幕。 屏東縣總圖新落成,今年南國漫讀節以「屏東是一本大書,我們向土地學習」為主軸擴大辦理,9月4日至11月1日為期兩個月,期望與讀者共同認識,知識與思想的啟蒙不只是來自書本,也是我 ...... | |  | 藝師張秋山、李清榮 糊紙展魅力 |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聯合報 | 糊紙工藝在台有紅、白事之分,卻往往因「白事(喪葬)」,也為這項傳統工藝蒙上一層禁忌的色彩,但隨著時代改變,因避免空汙,燒紙屋需求降,若要靠糊紙工藝維生,也得轉型,如今卻也面臨失傳危機。糊紙藝師張秋山、李清榮昨獲頒傳統藝術藝師獎,兩人感謝自己的祖父跟父親,盼能延續糊紙工藝。 北市文化局昨在剝皮寮歷史街區頒發「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 | |  | 癌症打不倒漫畫 蕭言中:生命終點來臨前持續創作 | 台北28日電/中央社 | 第11屆金漫獎特別貢獻獎頒發給漫畫大師蕭言中,他在去年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至今化療1年多,他說現在很有效地規劃時間,因為不知道生命終點何時到來,希望能夠在能創作的時間,畫出更多的作品。 金漫獎頒獎典禮今天下午在台北文創大樓舉行,本屆特別貢獻獎由蕭言中獲得。蕭言中是台灣漫畫大師,自1985年出版作品「童話短路」出道,30幾年來持續創作,與漫 ...... | |  | 金漫大獎得主NOBI璋 「時渦」探討生命意義 | 台北28日電/中央社 | 「金漫大獎」今年由漫畫家NOBI璋以作品「時渦」獲獎,他曾獲得日本講談社國際漫畫新人賞,「時渦」描述中國秦朝的故事,藉由主角尋找長生不死之術的旅途,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第11屆金漫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台北文創大樓舉辦,共頒發6個獎項,「漫畫新人獎」、「漫畫編輯獎」、「跨域應用獎」、「年度漫畫獎」及「特別貢獻獎」,並從6名「年度漫畫獎」得 ...... | |  | 夜宿十三行博物館明開放報名 史前墓葬陪睡挑戰大心臟 | 記者吳亮賢/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 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將於10月17日至18日舉辦「國際考古日」系列活動,民眾不但可以體驗史前技能、親臨考古遺址,還有機會到博物館住一晚,可選擇睡在仿製墓葬旁,或是躺在觀音山與淡水河包覆的環景特效,感受前所未有的住宿體驗,明起開放報名。 十三行博物館指出,「國際考古日」為每年10月的第3個周末,全世界各考古研究機構、博物館、學院系所都會辦理活動響應。十三行2017年起也舉辦系 ...... | |  | 村上「棄貓」登台 憶父親看戰爭 |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聯合報 | 諾貝爾文學獎十月八日揭曉。近年總被視為大熱門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於諾獎公布前,在台出版新書「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村上父親是參與二戰的老兵,他自承從父親身上繼承「死亡的陰影」,因此展開寫作生涯。他在「棄貓」中首次談及父子關係,以及父親的陰影如何影響他的文學世界。 村上父親念研究所時被徵召到中國打仗。村上曾問父親為何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