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長大了,你不需要一種幸福叫「秒回」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30 第119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了人性本賤
消費狂熱的毛像章現象——中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
你長大了,你不需要一種幸福叫「秒回」。

新書鮮讀
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了人性本賤
圖/時報出版
書名:《孔子真面目:2500年來的謊言》

內容簡介:孔子,你真的嚇到我了……!二十九歲的孔子為何會贊成採用閹割生殖器官、剁鼻或砍腳的周禮酷刑,去對付輕慢統治者的人民?三十八歲的孔子為什麼要禁止人民去了解刑罰規範的內容?五十三歲的孔子到底有沒有謀殺深受人民擁戴的少正卯?五十四歲的孔子為何因「墮三都」而引爆魯國內戰?七十歲的孔子為何堅持要發動對外的侵掠戰爭,而且還是在魯國飽受蝗災與飢荒的時刻?為何犯了儒家《禮記》的罪名,統治者便能以遵奉「聖人殺人的孔子之道」,不經偵查與審判即殺死政敵?孔子之道的實踐,為何總是脫離不了軍事暴力?孔子為何認為女人不是人?

作者介紹:黃文聰,一九六七年出生,台北市人,大學就讀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大學法律碩士。長年深入接觸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佛教,與伊斯蘭教,深受東亞文化啟蒙與自由主義影響,善思辨各民族間差異與文化盲點,論文主攻墨家主義與聖湯瑪斯•阿奎那自然神學。曾任職國會助理、翻譯社、律師事務所,並在高科技產業界擔任十六年的法務工作。

搶先試閱:〈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了人性本賤〉

 我們看了歷史上真實孔子的許多實際作為之後,可以回頭再聽孔子嘴巴所講的倫理道德,特別是被現代儒家尊奉為金科玉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儒家最高規範的「孔子之道」,若遇上人性醜陋面的話,兩者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

有一天許多年輕學弟跑來請教冉雍,因為他們聽聞孔子教過許多次什麼是

「仁」,但孔子每次都是即興演出地講著不同的內容,從來沒有給過清楚又一致的定義,讓人可以全面適用到實際生活所需的人際關係。

在此我們得提醒讀者另一個儒家思想的嚴重缺失:對於重要價值觀的內涵,儒家從來就無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導致每一個學過儒家思想的人,對該價值的主觀認知可能都不一樣。

因為孔子教過顏回、樊須以及顓孫師(子張)什麼是「仁」,但孔子給的答案卻是「仁」可以是「克己復禮」,「仁」可以是「愛人」,「仁」可以是「恭、

寬、信、敏、惠」。

結果同樣一個「仁」,答案卻可以五花八門,因為儒家跟孔子無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定義,所以冉雍雖聽過孔子講了很多次,但他卻仍不清楚「仁」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冉雍只好帶領那一票年輕的學弟們來到孔子面前,再次請孔子說清楚、講明白什麼是「仁」,這就是《論語》〈顏淵〉第二章的故事。

冉雍提出問題:「孔夫子呀,能否煩請您再次說明什麼是『仁』呀?」

孔子擺出一臉不高興的神態,不是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嗎?你們這些學生到底有沒有在聽我孔子所教的內容?

可惜孔子從來就不會反省是自己思辨能力不夠清晰,所以才沒辦法定義清楚什麼是「仁」。

讀過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作的人都知道,希臘文化非常強調在討論事情之前,應先定義哲理的內涵,以免造成「同詞異義」的嚴重結果,這是中西雙方從古代就有了不同的學問態度。

「仁是什麼?『出門如見大賓』就是仁。」孔大聖人開示囉!

每一位孔門子弟雖然很想擺出滿臉的疑惑跟訝異,但都強忍住自己的情緒,反而故作恍然大悟的表情。結果孔子就誤以為大家都很滿意,於是一口氣講出下面幾個對「仁」的說明。

「使民如承大祭是『仁』。」眾位孔門子弟猛點頭。

「在邦無怨就是『仁』。」孔門子弟們狂點頭。

「在家無怨也是『仁』。」子弟們再三點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停下來看著諸位儒家子弟,眾人晃頭楞腦地齊聲高喊:「還是『仁』!」

但是親愛的讀者們,您們也已從孔子這幾個「即興演出的解釋」,清楚地理解什麼才是「仁」了嗎?

容許我們再次重申:因為儒家無能去定義清楚任何一個道德概念,導致每個人對名稱相同的倫理價值觀,卻有了完全不一樣的主觀理解。於是有幾個二十一世紀的孔門子弟覺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總覺得怪怪的,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迫別人做;也不應把自己不要的事情,卻讓它發生在別人身上。」

「對呀,自己不喜歡、自己不想要、自己討厭、自己痛恨的事情,都不應該把那樣的事情加諸在別人身上。」

「若真是如此,這下糟了!」那人突然做出大事不妙的表情。

「什麼糟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夫子著名的格言,被現代儒家捧為最高準則,怎麼會糟了呢?」另一個人急忙地問。

「因為這一句話忽略了人性本『賤』的殘酷事實。唉,如同韋政通說的,儒家只注重性善的一面,所以儒家對人性醜陋的體會真的很幼稚,導致儒家想出來的倫理道德都很膚淺!」

「何以見得人性本『賤』跟孔子這一句金科玉律的關係?」

「人性本『賤』!而且是『賤可賤,非常賤』!」

「所以呢?」

「依據人性本賤的原理來看,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我(孔子)見不得別人比我好,絕對不讓他們比我(孔子)行!』」

「咦,我怎麼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喔,這下子我懂了,原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我(孔子)討厭別人比我聰明、我(孔子)不想要別人比我有錢,所以通通都不能讓別人比我(孔子)聰明,也不能讓別人比我(孔子)富有!」

沒錯,我(孔子)最痛恨百姓們想要跟統治階級平起平坐,所以絕對不能讓人民產生那樣的妄想!」

「原來『我見不得別人比我好,絕對不讓他們比我行』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諦!」

各位看官們,只要遇上人性醜陋跟邪惡的一面,整套儒家思想就馬上轉化成魔鬼的教條。當代儒家韋政通說的沒錯,儒家思想的確是幼稚又膚淺,因為孔孟僅靠著性善論就建構儒家倫理道德,完全忽視人性邪惡的一面,這跟遵奉耶穌為神的宗教完全不同,因為他們是以性惡為出發點。

連現代儒家最推崇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有其狹隘的片面性進而產生嚴重的缺陷,更別說儒家其他的倫理道德了。儒家思想欠缺對人性醜陋面的認識跟體悟,導致所謂的「孔子之道」永遠都只是半調子,因為僅具單面價值的孔仁孟義,就只能是虛仁假義而已。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黃文聰《孔子真面目:2500年來的謊言》

 
消費狂熱的毛像章現象——中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
圖/台灣商務
書名:《消費中國: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

內容簡介:是什麼力量塑造了二十世紀的世界?人們通常的看法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冷戰時期彼此殊死較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的目標即是終結資本主義。然而研究近代中國消費主義演變脈絡的葛凱認為,儘管階級鬥爭和平等主義的社會主義論調不絕於耳,但實際上共產黨的政策反而催生了各式各樣的資本主義,和更大規模的消費主義。其不僅否定共產主義革命的目標,更貫穿整個毛澤東時代(1949-1976)並一直延續至今。透過探討中國官方一系列的嘗試,特別是管控人們渴望的事物──手錶、腳踏車、縫紉機、電影和時尚、休閒旅遊及毛澤東像章──葛凱挑戰了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那些被貼上社會主義標籤的國家最根本的設想。在回應當代中國龐大消費力對全世界的影響,以及展現人們對量產消費品的渴望背後,本書將關注那股巨大力量如何重塑二十、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並再造人們的生活。

作者介紹:葛凱,在哈佛大學專研中國消費歷史,師承著名漢學大師費正清一脈,受孔復禮與柯偉林指導,於2000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南卡羅來納大學與牛津大學,現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學系教授、Hwei-Chih and Julia Hsiu中國研究基金會首席講座教授。

搶先試閱:〈消費狂熱的毛像章現象〉

除了清除中國社會的資產階級和封建分子之外,文化大革命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向中國青年灌輸革命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該運動的主要支持者毛澤東認為,青年是一個關鍵性工具,可以用來打擊他所看到的國內日益增加的資本主義式官僚。更具體來說,毛澤東擔心官僚機構的成員,他們有權運用和分配國家剩餘,因此開始變得沈迷於維護這種權力帶來的更高的地位,以及更好的生活方式。簡言之,國家資本主義的制度安排,就是在市場資本主義國家裡創造出相當於資產階級的一種階級。為了對付黨內對黨的革命目標日益增長的這種威脅,毛澤東轉向年輕一代。在一九六五年,毛澤東對美國記者愛德加.

史諾(Edgar Snow)說,他認為這些年輕人並沒有在之前的革命鬥爭中受過關於革命原則的教育,所以有潛力推動「向共產主義繼續發展的革命」,不然就會「否定革命和幹壞事」。基於支持和鼓勵年輕人,毛澤東努力招募紅衛兵,向他們灌輸實現共產主義革命承諾所必需的價值觀。

文化大革命的最初幾年,毛和黨內其他領導人開始激發和加強年輕人的革命理想,方法是鼓勵他們參與諸如第六章所描述的各種活動,包括大型集會、革命活動,或是穿著軍裝、持有毛澤東各種著作,來體現他們的革命熱情。在文革十年的初期,用來表明革命身分的強大圖騰之一就是毛澤東像章,雖然在中國以外毛澤東像章的知名度不如《毛主席語錄》。這些像章印有毛澤東的肖像或革命口號,是在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一次群眾大會之後開始流行起來。很快地,全國上千萬紅衛兵都渴望參加集會一睹毛的風采,宣示他們對毛和革命的承諾,並帶一枚毛像章回家做為參加的證明。

正如本章將要說明的,這些像章為其擁有者創造出來的象徵性和社會價值,迅速激起了一股物質欲望的浪潮,推動了幾十億枚像章在全國和全球各地生產、銷售和收藏。跟規模更大、更引人注意的文化大革命一樣,這股毛像章狂熱也是由國家發起的,用來達成極其緊迫的政治目標,但這股狂熱同時提供了很重要的例子,證明消費主義自我擴張和具強制性的特質。對毛像章的狂熱,反映了工業消費主義的三個核心特徵:大量生產,無休止地交換和討論,以及用佩戴這些像章來表達身分認同和社會地位。但這股像章狂熱與各地的消費狂熱有一些共同的特色。狂熱是一種被強化的時尚形式:它們突然出現、被熱情擁抱、從社會的一小部分迅速向外擴展、吸引廣大群眾參與,然後和開始一樣突然結束。流行時尚的狂熱通常不必花很多錢,也很容易加入,因此很容易就能鼓勵大眾參與和模仿,並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一下子就引爆大眾的熱情,人們經常為了參與這股狂熱而採取極端行動。隨著狂熱迅速發展,往往會誘發一種欲望,而這種欲望後來會變得跟產品的最初用途或社會價值完全脫離,結果創造出全新的階級制度。

當毛澤東審視著一九六六年夏末湧進北京的一群群崇拜他的青少年時,應該沒有預想到,他在文革期間動員的這些年輕主人公,會傳播他本來想要抵制的那些價值觀。儘管紅衛兵在天安門廣場和全國各地吶喊的高漲情緒,似乎表明了毛對他們這一代最殷切的希望,但這些年輕人對毛像章的狂熱,進一步證明了日常行為將會如何促進消費主義和否定共產主義革命。

像章狂熱的國家起源

做為一種典型的流行時尚狂熱,絕大多數的毛像章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先是從一九六六到七七年文化大革命的頭幾個月開始,到一九六九年四月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達到頂峰,六九年六月以後迅速衰落。雖然這股狂熱在全國各地興起,但第一批推動者是經由國家生產和銷售管道獲得毛像章的高級幹部,他們啟動了這些通路以創造和傳播這股狂熱。到了一九六六年十月中旬,也就是北京第一次紅衛兵大集會僅僅兩個月後,林彪元帥、周恩來總理等高級幹部們出現在公眾面前及各地流傳的報紙圖片上時,他們的外套上都戴著毛像章。隨著政府官員開始把毛像章當作禮物送給前來首都的遊客,這一股時尚狂熱也跟著散播,例如周恩來就贈送了一萬枚毛像章給新疆學生代表團帶回家鄉。不到幾個月,這一股狂熱就開始了,各級政府幹部都自豪地戴上毛像章。

這股狂熱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傳播和多樣化,部分原因應該歸功於國家之前開發和推廣毛像章的歷史。黨在一九三○年代,即天安門集會前幾十年,製造了第一批帶有毛澤東肖像的像章,在四○年代已成為初期毛個人崇拜的一部分。這些像章最初是被當作獎章,用來授予有功勳的人或紀念重要事件,如完成某項公共工程或建設項目。這些最初的像章為小量生產,主要贈送給精心挑選的傑出人士佩戴。除了單獨放置毛澤東肖像,他們有時會把毛和其他民族英雄,諸如魯迅、朱德和林彪的肖像擺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後,私人公司開始將毛的形象商業化,有時還為了特殊場合製造出高品質的毛像章奢侈品,更做商業生產,用來配合由國家發行或個人像章的製作和發行。例如一九五○年,上海文具店老鳳祥就製作了少量的二十二克拉金質毛像章,以紀念新政府成立。這是一家上流社會商店試圖通過接受新秩序來改造自己,同時將社會主義時尚商業化的另一個例子。然而,當時絕大多數像章仍由國家為了官方目的而製作。例如一九五一年,做為抗美援朝運動的一部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代表們全都獲得了銅質毛像章。

不久,其他人民也渴望得到毛像章。一些人開始製作自己的像章,比如六○年代初期參加越戰的中國軍人,他們用被擊落的美軍飛機上的廢金屬製作像章。

一九六七年《人民日報》報導一位北京工廠工人田治海,他在一九六六年八月製出毛像章,引發一波熱潮。他用新生兒佩戴的吉祥物製作模具,一共花了八個月,才用《人民日報》上刊登的毛澤東照片製作了一枚毛像章。新產品立即受到工廠客戶的歡迎,隨著這股狂熱的流行,這家工廠與全國其他廠商分享了這個模具,幫助加快全國各地的生產。經過五○年代的資本積累和工業投資,國家已經有了促進時尚、擴大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機制,並替國營工廠賺錢。

像章狂熱早期的主要響應者,是被動員的一支真正的消費者大軍。當林彪在「大躍進」之後接掌人民解放軍時,他開始推動毛像章,發動規模更大的毛崇拜,用像章來宣示對毛的忠誠。一九六七年五月,全國各大報紙頭版文章大大稱讚林彪決定向所有解放軍人員頒發一套兩枚像章,其中一枚是星形像章,中間是毛的頭像,另一枚是長方形像章,下方印有社會主義口號「為人民服務」,是毛的書法作品。「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為紀念一位陣亡軍人發表的演講標題,這句話概括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賴以存在的前提─勤勞的工人和節儉的消費者為了人民和國家集體利益而作出自我犧牲。在資本主義繼續蔓延的政治經濟中,這是一個可預見的予盾,因為原來像章上的口號是在頌揚穩定物價和消費者的節儉,後來卻變成一種高價值和廣大人民期望的像章。

官員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和國家消費主義的資源,特別透過降低像章價格和增加生產的方式,來直接刺激和滿足大眾需求,進一步動員消費者後備大軍。財政部還對生產革命產品(包括像章)的工廠給予特別的文化革命減稅獎勵。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第一次群眾大會過後不到兩周,國務院全國價格委員會就下指令要求全國各地商店對所有與毛澤東有關的產品,包括海報、雕塑、毛澤東詩詞書法、畫框,當然還有像章,要盡量降低售價。價格下調的產品還包括墨條和毛筆,大概是為了鼓勵人們製作大字報。委員會還警告不要哄抬價格,並敦促地方官員「確保不抬價」,還要降價到「接近生產成本的價格」。國家更下令增加像章供給量,例如命令擁有二千二百萬人口的陝西省生產三千萬枚像章。因此,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提供了啟動像章狂熱的最初需求和最初供給,從而代表國家想創造更多收入,也就是使用消費文化和資本主義市場的技術來追求資本積累。

儘管無數人取得毛的紀念品,以表明他們對毛澤東、共產主義革命和中國的赤膽忠心,但像章狂熱也從參與者的極端壓力氣氛獲得了無法估量的好處,這一事實在無數對那個時代的回憶中得到了證實。來自紅衛兵的壓力和大環境促成一大片紅海,這刺激了一種欲望─基於政治上的必要性─渴望擁有以毛澤東為主題的物品來表明自己的忠誠。一些國營場所規定必須佩戴毛像章才能進入;例如在上海,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會檢查觀眾的像章和電影票。有些學校甚至要求學生每天帶三樣東西上學:毛選(毛澤東選集)、毛語錄和毛像章。學生到校時,紅衛兵會上前檢查,沒有帶齊這三樣東西的學生就禁止進入學校,導致許多學生拼命想拿到這三樣物品的最新款。

國家動員群眾參與毛像章狂熱,很快就產生了無法滿足的需求。在文化大革命的最初一年,隨著生產增加,更多人開始擁有和佩戴毛像章。到了一九六七年年底,隨著文化大革命範圍的擴大,新的革命委員會獲得了更多的政治和社會權力,每個委員會都想要擁有自己訂製的像章,因此產量大為增加。據估計,在那個時間點上,超過一半的人口擁有像章(百分之五十九),這個數字在一九六八年攀升到百分之八十九,一年後更幾乎達到人口的全部(百分之九十四)。在廣州等城市,一些居民試圖確保每個人都有一枚像章,他們收集像章後發送到全國較貧窮的地區。雖說聲稱全國人民都有像章也許不太可能,但除了毛語錄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在當時是如此普遍,超越了年齡和性別限制,甚至還超越了種族。一九六六到七一年期間,毛像章生產總數估計在二十五億至五十億枚之間。儘管這些估計的範圍誤差很大,但即使是最低數字也很可觀,是中國當時約七億人口的好幾倍(圖7.1)。

▶▶ 閱讀更多 臺灣商務 葛凱(Karl Gerth)《消費中國: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

 
你長大了,你不需要一種幸福叫「秒回」。
圖/寶瓶文化
書名:《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

內容簡介:我愛大家都愛的「你」,也愛大家都不愛的「你」;我愛你所驕傲的「自己」,也愛你所不愛的「自己」。▍從來沒有人不重視你,一切只是你的恐懼:▍你無法認可自己,才急著要別人認可你。你的內心住著大法官,一住幾十年。它告訴你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怎樣會被人愛,怎樣不會被愛。於是你隱藏自己、改變自己,說話小心翼翼,活得愈來愈像一隻刺蝟……

作者介紹:叢非從,薩提爾模式心理師,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

搶先試閱:〈你沒有被隨時看見,但你值得被看見〉

你長大了,你不需要一種幸福叫「秒回」。

有時候,我覺得我沒有朋友,沒有人真正在意我。

當我獨處,我會覺得孤單,甚至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很多餘。

每個人都那麼充實快樂地活著,而我卻覺得自己似乎快被世界遺忘了,不會被人記得。電話沒有響起,通訊軟體沒有新訊息,關機三天,再開機會發現──根本沒有人找你。

這是一種多麼痛徹心腑的失落感。

被全世界冷落的「失落感」

沒有人主動找我,我會很失落;別人不夠主動,我會很失落;別人不夠重視我,我會很失落。

這種失落感在說:你並不被人們在意,你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並不重要。

當我去參加一場活動,或者去上某個課程,或者參加一次聚會,又或者到一間新公司,我常常難以開口,不知道怎麼跟身邊的人開啟話題。有時我會告訴自己,該認識一下身邊的這個陌生人,該多個朋友,該主動與人發生連結,但是我不知道說什麼,常常不知所措。

所以我會獨來獨往。人們互相認識,我和我自己認識。即使是旅遊、坐火車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基本上不會主動去和外人說話,自己做自己的。他們可以玩得不亦樂乎,但這肯定不會包括我。我總感覺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他們的歡樂。所以我寧願躲在角落裡默默待著,告訴自己「其實是我不願意加入」,以獲得一點主動感。

以前我會把這種行為定義為我太內向,但後來我發現,其實雖然我嘴上不說,內心還是有渴望的,渴望別人主動跟我說話。有人主動跟我說話,我會感到莫大的安慰。

我也怕那種要我主動找個夥伴做練習,或者去擁抱每一個你喜歡的人的活動。我肯定會站在那裡不動,等著被人選上或者剩下,我很難主動去找別人。我甚至會故意躲起來,並且給自己找個理由──是我不願意玩,不願意參加──好讓自己感覺舒服點,而不是覺得被別人忽視。

有時候我覺得,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交朋友,所以我幾乎沒有朋友,所以常常不被人想起。

另一面,我又拚命地透過各種炫耀、賣弄,在party中喧譁來刷存在感,透過在通訊錄裡搞出幾千個人,來營造自己被關注的假象。

被關注,被看到,被需要,被喜歡,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總之,我希望可以這樣:當我到一個環境裡,我希望別人主動找我說話;當我一個人待著,我希望別人可以想起我並聯繫我;當我跟某人說話,我希望他可以及時回覆我;當我打電話,我希望對方可以即刻接到。

然而我總是失敗,因為我總是被遺忘。在群體中,我總不是他們的中心點。我只能在角落裡安靜地做個美男子。

這種「被看見」的需求何來?

後來我們做過很多練習,很多人對著一個人說「我看到你了」,被這麼說的人會淚如雨下。我感動於人性的脆弱,原來我們內心中都有著這麼多被人看到的需求。原來我們這麼需要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的存在。

我們為什麼這麼需要被別人看到,才會覺得自己是存在的?我們為什麼要在存在上都這麼依賴別人?我們為什麼需要他人的關注,才會感覺到好一點?

實際上,我們真的沒有得到過嗎?顯然不是。

當我有困難,只要發出呼喊,總會有人來支援。需要聊天的時候,只要點開聊天視窗,總有人陪伴。在群體中,我主動去和別人說話時,總是不會被拒絕,並能得到熱情的回應。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別人「主動」看到我們?甚至要透過各種炫耀賣弄來刷存在感,證明自己是值得被看到的呢?

鮑比(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講過依戀的形成過程,我覺得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過程:小孩在嬰幼兒時期,對母親是極度依戀的,因為他們需要被母親看到,才覺得安全;也只有看到母親,才覺得踏實。所以小孩子在最初期,他可以自己玩,但是媽媽一定要在身邊。一旦媽媽超出視線,他們就會又哭又鬧,無法繼續玩。這就是我們最初的存在感。再後來,小孩子長大些了,他相信媽媽一直在身邊。有時他一玩起來,就會不想讓媽媽看到,會推開媽媽,但是他內心裡相信媽媽會一直在身邊。也就是他建立了一個信念:我想自己玩的時候就自己玩,當我需要媽媽的時候,我只要一喊媽媽就會過來。所以小孩子有時會不斷地喊「媽媽」來刷存在感,以向自己證明媽媽是存在的。於是安全型的依戀就建立起來了。

習得安全型依戀的小孩會有這樣的特徵:不需要媽媽的實體在場,只要他在心裡相信媽媽一直在,就可以很安心地自己玩。他相信自己一旦遇到危險,媽媽一定會出現來保護自己;相信自己一有需要,媽媽就會出現。他也可以看著媽媽去做自己的事,甚至離開一段時間,因為他相信媽媽始終會回來。

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麼幸運。感受到危險情境時、需要媽媽時,媽媽常常都不在。甚至有很多媽媽,因為工作要出門,孩子不捨得,她就趁孩子睡著的時候偷偷離開,或者看著孩子大哭而不得不忙自己的事。這對孩子來說,創傷極大:一旦媽媽離開了我的視線,就可能再也沒有了。所以他有著這樣的信念:媽媽只有隨時在我的視線範圍內才安全,一旦她離開我的視線,可能就再也沒有了。他對媽媽並沒有建立起安全的信任和依賴,這也就是不安全型的依戀。

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的心理滿足,我們是要窮其一生來填補的。

長大後,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社會,就成了媽媽的象徵。我們渴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以前沒有得到的東西。比如說,存在感。

別人沒有關注我們的時候,別人在做自己的事情、過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在那一刻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感受不到自己是被關注的,就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重要,就會感到很失落。只有他們主動關心我們、主動找我們、主動跟我們聊天、主動點讚,我們才感到自己是被關注的。而這,就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小孩──只有媽媽主動關心自己、媽媽在視線範圍之內,我們才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一旦媽媽離開,就似乎永遠都沒有了一樣。

比被別人看見更重要的是,你看見自己了嗎?

他人此刻沒有關注我們,並不意味著不關注我們。因為當我們需要,並表達出來,就能得到關注,也能得到熱切的回應。即使他們沒有來得及熱切地回應我們,至少會在心裡重視我們。只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媽媽,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我們當作世界的中心,能夠隨時給我們關注──這點甚至連媽媽都不能做到。

當我們長大,我們也可以去理解媽媽。

媽媽除了孩子外,還有生活、工作以及她自己的世界。她很重視孩子,但卻不能把一百分的注意力都給孩子。她有自己的悲傷、無奈、無能為力。她有著一個普通人具有的一切侷限。她努力關注我們,但卻總會失手。她沒有接受過依戀理論的學習,沒有掌握嬰幼兒的心理規律;她不是育兒專家,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會帶來哪些傷害。

所以,我們注定從小就經常感受不到存在感,經常被忽視,經常覺得自己不重要。

但媽媽的這些忽視,並不意味著她不重視我們。我們長大了也是這樣,他人也有著自己的生活、侷限和悲哀,他人也有著自己內心裡的那個小孩的渴望,甚至他人也很需要我們按讚和主動關注,也需要我們這個成年人來看到他。

即使你安靜地坐在角落裡,沒有人看到、不被人注意、沒有人按讚、沒有電話響起、沒有人主動關心你、沒有人能秒回你訊息,你都依然是值得被看到的。

你是成年人,不再是那個隨時需要媽媽看到的嬰兒了。

你和他人平等,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當你真的有了現實需求,你會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就是愛,就是看見。當你拿起電話,撥通每個朋友的電話去問:「你記得我嗎?你會想起我嗎?我對你來說重要嗎?我會被你忽視嗎?」你會得到一個個很肯定的答案。

你不需要一種幸福叫秒回,你不需要三十二個讚,你不需要別人主動跟你說話,你不需要別人主動關心你。這些都源自你對於看見的匱乏,是幻覺。你很重要,你本來就很重要,所以你值得被看到。你只是沒有被隨時關注,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值得被關注。

因為你已經不是小baby,不需要隨時被看到。何況,你本身對很多人來說就很重要,雖然不是所有人。比如說你的父母、摯友、戀人、你能幫助到的人等等。

所以,不要去問一堆「當我有困境,誰會第一時間記得我」之類無聊的問題,這些都充分說明你需要一個媽媽隨時注意到你。

問題是,在等待被人看到的時候,你看到你自己了嗎?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叢非從《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

 
台灣的驕傲 東京奧運特輯
台灣選手在今(2021)年東京奧運,表現亮眼,累計取得2金4銀6銅共12面獎牌,寫下台灣參與奧運最佳成績之新紀錄。不論是運動員苦練圓夢、教練辛勤指導、後勤團隊的支援,以及政府奧運黃金計畫的加持,才能成就這歷史性的一刻。

家長不願面對的真相!學習問題在疫情陪伴下現形
疫情期間的陪伴,您是否才真正體會學校老師曾經提起的孩子學習問題?孩子改在家裡進行學校線上課程,許多家長也因此被迫要在電腦前陪伴孩子一起學習,開始有家長逐漸意識到學校老師曾經提起孩子在校的學習問題,也真正察覺到孩子的學習確實出了狀況。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