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冒牌者症候群助長野心!阿富汗似乎永遠不會改變?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註定會失敗?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8/15 第13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阿富汗似乎永遠不會改變?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註定會失敗?
當冒牌者症候群助長野心!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個等待溝通的朋友
法國三色旗,何以激勵無數革命分子?菲律賓國旗掛反「平日」變「戰時」?

新書鮮讀
阿富汗似乎永遠不會改變?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註定會失敗?
圖/廣場出版
書名:《沒有規則的競賽:阿富汗屢遭阻斷,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

內容簡介:「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與大國政治的對抗,以及內戰、奪權、民主化、復辟、游擊隊……,這是阿富汗人兩個百年的故事,也是他們的集體命運,更是這個國家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力量。一部阿富汗的現代史,一段從內部視角展開論述的阿富汗史,一個從未被徹底征服、在強權的夾縫中求生的民族故事。

要如何敘述阿富汗的現代史?它是一齣史詩劇、一部恐怖電影、一個悲劇,卻也是一場離奇荒誕的鬧劇。在這兩個世紀裡,每過四十年左右,就有一個全球強權試圖控制阿富汗,而後傷痕累累、垂頭喪氣地離開。本書講述了這段令人困惑的歷史,不過不是以外部視角,而是以內部向外看的視角來論述的。外部列強的干預和入侵僅僅是阿富汗歷史的一部分,卻不是它的全部;實際上,阿富汗人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儘管經常受到外國勢力的阻斷,但它還是以「之」字形的形式不斷重新展開,朝著某個終點前進。

作者在書中以「叼羊」(buzkashi)這個盛行於中亞的競技比喻兩百多年前的阿富汗社會,這個競賽表面上沒有明定的規則,但背後仍有一定的秩序可循;而各強權國家在阿富汗土地上的競逐,反而才是一場真正的沒有規則的競賽,它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關,阿富汗被捲入其中,只因為無奈地身在這場競賽的最前沿。透過本書,足以讓我們認識這個在近百年來一直位於國際爭議的中心,但從未被外部世界完全瞭解的國家;並且在這個國家的故事裡,看見在強權的夾縫中生存的命運與韌性。

本書特色

一、本書是來自諸帝國的邊緣,真實的阿富汗之聲。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會處,是地緣政治的衝突帶;一部阿富汗的近代史,也就是一部與入侵者對抗的歷史。英國與俄羅斯在此展開了「大博弈」,英國和阿富汗打了三場戰爭,都沒占上風;而俄國沙皇的野心也未能實現。在二次戰後,阿富汗又成為美蘇冷戰對抗的前線。世界強權對於此地的爭奪從未停止,但阿富汗卻從未消失,本書說明了這個國家為何不但沒有被融合,反而讓自己形成一個有別於入侵者的實體。

二、作者以其阿富汗背景及穆斯林根基,揉合西方及阿富汗史料、親身的採訪觀察,加上自己的家族故事,寫成一部阿富汗觀點的國族歷史:從「國父」阿赫邁德.沙.巴巴開始,再到「偉大的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大帝,經歷阿布杜拉赫曼、阿曼努拉、納迪爾.汗、札希爾.沙、薩達爾.達吾德的統治時代,直到後來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塔利班等。這段阿富汗的「演義」,突顯了這個國家的歷史軸線,如何在外國勢力的阻斷之下,不斷重新展開自身的故事。

三、作者在本書同樣提醒,在強調阿富汗的歷史時,不能忽略這個國家的內部充滿的許多矛盾:城市的阿富汗與鄉村的阿富汗如同兩個不同的國度,更包括普什圖人、哈札拉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等族群,即使是普什圖人也分為吉利札伊部、杜蘭尼部等不同部族,因此,阿富汗就如同一座多元文化社群在此共處的實驗室。

四、特別收錄作者為2024年台灣中文版所寫序言――〈阿富汗,作為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分析2021年美國及北約部隊撤出,塔利班重新於阿富汗掌權後的最新局勢。

作者介紹:塔米・安薩里,阿富汗裔美國作家。1948年出生於阿富汗喀布爾,1964年移居美國,現居於舊金山。他

搶先試閱:〈阿富汗故事是什麼呢?阿富汗似乎永遠不會改變?〉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曾經發生了五次強權大國對阿富汗以入侵、占領、征服,或是以其他的方式來控制這個國家的嘗試。每一次的干預都導致了這些強權的痛苦挫折,而奇怪的是,這些干預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和同樣的原因而失敗的――似乎每一個進入阿富汗的新勢力都立誓絕不從它的前人那裡吸取教訓。

英國在西元一八三九年入侵了阿富汗,他們在那裡遭遇了一場災難,但在大約四十年後,英國再次入侵,卻犯下了幾乎同樣的錯誤。英國人沒有向他們的前人學習,他們重蹈自己的覆轍。再過四十年後的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使阿富汗完全脫離了英國的控制。而六十年後,蘇聯入侵阿富汗,最終陷入了與英國人同樣難解的泥淖。現在,美國和北約也在阿富汗陷入困境,這個熟悉的模式循環又出現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歷史失憶症呢?……

從內部看,各種外國勢力和他們的意圖似乎都很相同。在鄉下,也就是現在戰鬥激烈的地方,叛亂分子幾乎不區分這些勢力是美國人、俄國人或是英國人。

從外部的角度來看,阿富汗似乎永遠不會改變;阿富汗總是提出同樣的挑戰,同樣是由崎嶇的山脈、灼熱的戈壁和一望無際的草原組成的地域,同樣是好戰的人民,他們總是被認為是篤信宗教的、排外的和「部落的」――這個詞讓人聯想到頭巾、鬍鬚、長袍、彎刀和馬,好像部落成員就不能穿三件式西裝或參加重金屬樂隊一樣。

實際上,阿富汗人有一套自己的故事,那就是,儘管經常受到外國的干預,阿富汗的故事就是一趟朝著某個終點前進的「之」字形旅程。那麼,除了多次中斷之外,這個阿富汗故事是什麼呢?

在這裡,有一種叫做「叼羊」(buzkashi)的比賽,這種活動只在阿富汗和中亞的草原上進行。它的玩法是騎在馬背上的人們競相搶奪放在地上的山羊屍體,並把它帶到兩個指定的位置點上,而其他玩家則在旁邊全速奔跑,試圖搶走山羊的屍體。這些人以個人身分參加比賽,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榮譽而戰。沒有團隊。沒有固定的玩家人數。柱子之間的距離是任意的。比賽場地上也沒有邊界或粉筆標記。沒有裁判在旁邊吹響讓比賽結束的哨音,也不需要裁判,因為這項遊戲根本不存在犯規。比賽由其自身的傳統、社會環境和習俗以及球員之間的默契來管理和規範。如果你需要官方規則的保護的話,那你就不應該去參賽。

兩百年前,叼羊比賽為阿富汗社會提供了一個恰當的隱喻。從那時候開始,阿富汗這個國家的歷史主要論題就如同叼羊比賽是否要加上規則,以及要加上什麼規則的爭論一樣。然而,在這幾個世紀裡,阿富汗的領土也成為了另一場競賽的場地,也就是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所說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它涉及世界超級大國對戰略地位的爭奪。就像所有主權國家之間的角逐一樣,這也是一場沒有規則的競賽,它與阿富汗本身無關,牽扯的是全球的利益。阿富汗被捲入其中,只是因為它恰好位於爭奪戰的前沿陣地上。

不可避免的是,當兩場不相關的競賽在同一個場地上進行時,選手們就會相互碰撞,他們的行動會交織在一起。自西元十九世紀初以來,這種情況一直在阿富汗發生。每一場比賽都會影響到另一場比賽,並使之複雜化,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有兩個不同的比賽或遊戲在進行之中的話,那麼你的行動就會很容易顯得莫名其妙。

可以肯定的是,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確實構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故事;但遭受干預的人們也有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干預之間以及干預之時不斷地展開著。在這個故事中,干預不是主要事件,而是對主要事件的中斷。如果外國干預往往遵循相同的路線,那麼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們一直在打斷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下一次干預擾亂已取得進展之前從未完全得到解決。

我在此處並不是要重提「帝國墳場」的老調,也就是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註定會失敗,只因這個地方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傳統觀點。艱困的地形、紛爭不斷的人民確實給潛在的征服者帶來了特殊的挑戰,然而阿富汗事實上已經被征服過很多次了。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地區最初被稱為阿里亞納(Ariana)。波斯人在古代征服了阿富汗,這也是為何波斯語(又稱法爾西語,又稱達利語)是阿富汗的通用語言,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把波斯語作為第二語言。希臘人也曾征服阿富汗,因此希臘王國在這裡繁榮了兩個世紀,而且金髮碧眼的人有時還是會在阿富汗的某些地方出現。甚至佛教徒也曾征服這片領土,這也是被稱為希臘─佛教的獨特藝術風格只在這裡發源和繁榮的原因。

阿拉伯人也征服了阿富汗,所以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阿富汗人是穆斯林。突厥人同樣征服了阿富汗,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蒙古人曾經橫掃這片土地,但事實證明,這裡並不是他們帝國的墓地――恰恰相反的是,他們讓這片土地成為了無數阿富汗人的墓地。在西元十五世紀,一位突厥─蒙古征服者占領了喀布爾,而後從此進入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阿富汗並不是真的無法征服,只不過,所有成功的征服者現在都被稱為「阿富汗人」。

早期的征服使阿富汗成為現在的樣子。本書解決了過去兩個世紀的難題,在此期間,阿富汗人與試圖統治他們國家的西方大國進行了五次戰爭(次數取決於計算方式)。在這幾個世紀裡,阿富汗的故事和外國干預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就像一個敘事的兩股力量,每股力量都有自己的牽引力,但它們也都影響著另一股力量。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可以解釋為什麼阿富汗不斷被入侵;但從阿富汗的觀點來看,則有助於說明這些干預行動為什麼總是不斷地遭遇失敗。

⏩⏩閱讀更多 廣場出版出版 塔米・安薩里《沒有規則的競賽:阿富汗屢遭阻斷,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

 
當冒牌者症候群助長野心!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個等待溝通的朋友
圖/平安文化
書名:《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內容簡介:讓焦慮成為夥伴, 你就離目標更近一步!即使恐懼,也可以採取行動、大膽突破。焦慮並非敵人,它的存在,是為了成就更堅強、更有韌性的自己。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個等待溝通的朋友。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注意力分散的時代,隨時都可能身陷焦慮的負面思考之中。就算是成功人士,也會受焦慮所苦,但他們能不被打倒的關鍵就是:懂得控制自己的焦慮。

「不可控的焦慮」會消耗我們的精力,迫使我們作出拙劣、倉促的決定;「可控的焦慮」則能夠提升判斷力、溝通力、拓展我們的格局與眼界。其實,焦慮是一種大腦的求生模式,也是提醒我們準備改變思考的時刻,只要將焦慮運用得宜,就能把恐懼化為前進的動力。

美國當代最受矚目的商業策略領袖阿倫斯-梅勒,透過無數商界的經典案例告訴我們:迴避焦慮的結果只會越來越糟,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學習善用它的技巧。只要克服冒牌者心態,放下完美主義,並掌握找回力量的3步驟,就能擺脫焦慮的思考陷阱,不管是誰,你將發現焦慮不再是阻礙,而是你最佳的優勢所在!

作者介紹:摩拉.阿倫斯-梅勒,頂尖商業Podcast節目「焦慮的成功者」(The Anxious Achiever)主持人,曾受教於布朗大學,並擁有哈佛甘迺迪學院的學位。曾榮獲2020年「威比獎」(Webby Awards)的肯定,並入選2022年LinkedIn「心理健康最佳聲音」十大意見領袖。同時她也是一名企業家與傳播媒體主管,創立過屢獲殊榮的社會影響力機構「Women Online」,也曾協助三位美國總統候選人,以及無數使命導向的組織建立數位行銷和募款活動。2004年開始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Fast Company等媒體撰稿,除了職場心理健康的主題之外,也曾針對美國的競選活動、白宮生態、辦公室小隔間,以及哺乳室的設置等議題撰文報導。她熱中幫助人們重新思考心理健康與成功之間的關係,並經常為《財星》(Fortune)雜誌500強企業、新創公司和美國政府機構提供諮詢。

搶先試閱:〈當冒牌者症候群助長野心〉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對冒牌者症候群的兩種首要反應。一種是拖延路線,對欺詐感的一種自我破壞反應。由於擔心自己不會成功,這些工作者常將任務推遲到最後一刻,一旦成功,他們會把它貶為僥倖或運氣好。另一種是過度準備路線,這些人是超成就(overachieve)、過勞和功能過度的工作者。

科克利(Cokley)描述了他自己的冒牌貨感覺如何促使他過度準備,儘管他已研究這議題多年,在著名期刊上發表許多研究報告,並就冒名頂替者現象進行了「幾十、百來次」的演講,但他看待每一次演講,都當作從來沒做過一樣,並花費大量時間準備。「我不希望人家聽到我說話,心想『真是外行充內行』,所以我真的很努力準備!」他如此坦承地說。過度準備者在每一項任務上都加倍努力,即使和科克利一樣,面對的是他們熟得不能再熟的問題或過程。

這兩種路線都可能損害幸福感,正如我們在希拉里身上看到的,過度準備路線會導致疲乏和精力耗竭。但毫無疑問,過度準備的人往往非常成功,並受到他們團隊和組織的高度重視。

我能認同這個群體。和許多焦慮的成就者一樣,對於被發現不稱職或不夠格的恐懼助長了我的野心,以及超成就、過勞和追求難以企及的完美目標的傾向。我的Podcast的原始標題是「焦慮的野心」(Anxious Ambition),老實說我不認為我能把這兩個字拆開來。有時我在想,要不是我這麼焦慮,我還會有野心嗎?還是我會變得安分?我會停下來欣賞各種事物,而不會老是擔心下一個轉角會出現什麼狀況?我會不會滿足於(啊,奇蹟中的奇蹟)原來的自己?

如今我了解到的是,我的野心一直和焦慮有關,而且也成了一種壞習慣。換句話說,我進入了冒名頂替者迴圈:焦慮轉變成對冒牌者症候群的擔憂和感覺,這些感覺以工作過度、超成就的形式轉化為行動。然後我因為這個行動而得到獎賞,因此我想,嗯,這做法對我肯定有些用處。於是我繼續下去。

社群媒體創業家吉兒.強生.派蒂(Jyl Johnson Pattee)在看到我關於冒牌者症候群的LinkedIn貼文時聯繫了我,她的故事引人入勝,因為她和她口中的「冒牌者症候群先生」的長期搏鬥,激發了她的雄心和建立成功企業的動力。

派蒂說,冒牌者症候群一直伴隨著她的整個事業生涯,但在二○○○年代後期,當二○○八年的經濟大蕭條破壞了她的計畫之後,達到狂熱的程度。當時,派蒂在辭去公司工作之後九個月成為兩個年幼孩子的全職母親,接著她的丈夫在二○○九年四月被解僱。在「沒有積蓄、沒有備用計劃」,她的丈夫又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患上嚴重抑鬱症的情況下,派蒂覺得她有責任擔起家庭生計。之前她一直在Twitter節目上主持現場活動,「只為了滿足我的外向性格」,她的丈夫建議她試著在節目中做一些業配銷售。

派蒂的回應?「行得通才怪呢!我曾在FranklinCovey領導力公司擔任教學設計師和專案經理,從事軟實力培訓近十年,她說:「但我對銷售了解多少?況且,我要賣給誰?我該說什麼?我能承諾什麼?當時追蹤工具都還沒上市,我要如何證明成果?」

但結果證明,派蒂非常精於銷售,她進入市場的時機也恰到好處:她恨快得到多位客戶,並在兩個月內擁有一家運作成熟的網紅行銷經紀公司。「我們的業務量大到忙不過來,」她說:「而我甚至都還沒設網站呢!……所以,雖說我仍然有冒牌者症候群,但我根本沒空理它。」

隨著業務的建立和銷路持續升高,派蒂的冒牌貨感覺又回來了。「我會把我所有的成功歸功於運氣……我絕不居功,」她說:「我每天醒來,都懷疑人們會不會就在這天發現我之前沒有公關或數位媒體經驗——這一切實際上是我編造的,也就是說:我是個騙子。」在別人眼中,她看來「超級自信」,甚至有些人覺得她令人生畏。「但是他們究竟為什麼會對一個顯然在造假,而且分分秒秒都在造假的人有(這種)感覺呢?」派蒂說:「一加一竟然不等於二!」

派蒂告訴我,每當她一空下來,恐懼就將她包圍,但這種恐懼是讓她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我認為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尤其當我們不是來自富裕家庭,覺得一切都得靠自己,或者當我們天生焦慮時。在這兩種情況下,錯誤的代價似乎無比高昂,因此我們只能不斷催促自己繼續往前。

即使到了今天,派蒂已經擁有穩固事業和數十年成就,她仍然受困於冒牌者症候群。最近,當她和一位顧問合作更新她的個人簡歷,她「難以相信」她的簡歷帶來的衝擊。「我突然明白冒牌者症候群先生是如何騙我的,」她說:「證據全在紙上。我確實完成了一、兩件事——甚至更多!對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大警鐘,讓我了解到我們賦予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有多可怕。」

儘管對於被「揭穿」和失去事業的恐懼大大激發了她追求成功的動力,但這是有代價的。「屈從於冒牌者症候群先生最不利的一點是,當你真心相信它的時候,」她說:「你感覺自己很渺小,不夠格,非常害怕。多年來我一直生活在恐懼中,提心吊膽等著最後結果,以為我們最終會流落街頭,無家可歸。對我來說這極有可能發生,因為『事實』擺在眼前,我根本不是人們認為的那個人。」

派蒂完美描述了許多焦慮的成就者的經歷:無論我們累積了多少年經驗、贏得多少讚譽或賺了多少錢,我們始終在努力克服一種感覺,就是我們的成功是出於錯誤得來的,它隨時都可能被奪走。這種恐懼可以推動成就,但我們需要護欄和健康的因應機制,來確保它不會讓我們付出過高的代價。

對派蒂來說,冒牌者症候群先生在她身上激發的恐懼反制力是「韌性」和「勇氣」,她認為這是她的超能力。「接納全部的自己能賦予你力量,」她說:「即使在恐懼中也真實展現自己讓我能夠不受制於冒牌者症候群先生,且實際上達成了許多預期的成果。」

⏩⏩閱讀更多 平安文化出版 摩拉.阿倫斯-梅勒《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法國三色旗,何以激勵無數革命分子?菲律賓國旗掛反「平日」變「戰時」?
圖/大是文化
書名:《國旗們的故事:旗上的圖像透露了勢力結盟、政權更迭、神話,或追尋,這是理解一個國家的最快方法。》

內容簡介:法國三色旗,何以激勵無數革命分子?進而成為主權獨立國家的標誌。國旗怎麼掛有關係,波蘭國旗掛反變印尼,菲律賓國旗掛反,「平日」變「戰時」。「不是一個國」也有國旗?南極。而且是英國旗幟研究所首席專家設計的。荷蘭的國旗什麼顏色?告訴你,連荷蘭人自己都會搞混。好多國家都換過國旗,有的用投票表決,也有「總統夫人」說了算。

作者迪米特羅為烏克蘭前內閣部長、前國安局局長顧問、連續創業家,從小對國旗充滿好奇,更設立超過7萬人訂閱的Telegram頁面:「迪米特羅.杜比勒說國旗」(Flags with Dmytro Dubilet)。

他發現市面上除了參考書和童書以圖鑑簡介呈現以外,沒有一本書從國旗講述國家的故事!為了改變這個情況,他蒐集資料並花兩年時間撰寫,最後在烏俄戰爭開始前六個月,首次以烏克蘭語出版。

書中收錄兩百多幅彩色插圖,一一解釋每個國旗的前世今生,以及樣式背後隱藏的含義,因為旗上的圖像透露了哪些勢力結盟、政權更迭、宗教、神話,或追尋,這是理解一個國家的最快方法。

◎大英帝國聯合旗,是榮光還是陰影

英國國旗的起源可追溯至十字軍東征,所以被殖民過的澳洲和紐西蘭都有英國「米」字圖、南十字星。目前這兩國都想擺脫曾被英國統治的陰影,想要換國旗,可惜幾次投票都沒過。

◎象徵和平的橄欖枝,帶不來和平

受到聯合國——立志促進和平與繁榮的組織——影響,賽普勒斯、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等國,紛紛使用象徵和平的橄欖枝,或選用聯合國藍,作為國旗主色。有用嗎?不少旗幟學家表示:國旗上有聯合國痕跡,命運都很悲慘。

賽普勒斯種族衝突不斷、厄利垂亞的獨立戰爭一打30年。

◎鐮刀、紅旗、五芒星,全都歷經過百萬死亡大饑荒

凡實施社會主義的國家,像是蘇聯或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或後來由共產黨執政,如越南,國旗上都找得到這些元素。

但這些國家都發生過大型人為饑荒事件,是湊巧、還是這三個圖像隱喻著什麼?

◎太陽走過的足跡,故事各有不同又相同

臺灣,國旗上繪有12道太陽光芒的青天白日,遠在非洲的納米比亞,國旗上也有一顆極相似的太陽,但是金色的。巧的是,他們都是躲過共產黨統治的政權。

最有名的太陽旗非日本的日章旗莫屬,但日本人不愛,因為這個太陽總讓他們想起可恥的軍國主義。此外,你可能會發現,曾被日本統治的帛琉有著跟日本相似的國旗,但日本的是太陽,帛琉的是滿月!

國旗就是理解一個國家最快的方法:六芒星、彎月、三原色、橫條紋、十字架、羅馬人、泛非洲色……旗幟的設計透露了什麼思維?記錄(或預言)了這個國家哪些最重要的故事?

作者介紹:迪米特羅.杜比勒,烏克蘭銀行家、商人、前國安局局長顧問以及前內閣部長。畢業於基輔大學(University of Kyiv)、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為烏克蘭第一家網路行動銀行monobank共同創辦人之一。憑藉著對國旗的熱愛,於封城期間開始創作本書,並於烏俄戰爭開始前6個月首次以烏克蘭語出版。

搶先試閱:〈荷蘭:第一面三色旗〉

十六世紀上半葉,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爾斯五世(查爾斯五世被認為是歐洲歷史最具影響力的君主之一,我們前面看過他身為西班牙查爾斯一世的時期,名言是通向更遠方)。在他的統治下,創造出第一個跨越大西洋的帝國,領土包含了歐洲的一大部分。然而,在1556年,他選擇退位,進入修道院,並且把帝國分為介於西班牙和德國之間的兩個部分。

當時,新教的發展正在歐洲北部擴張,而西班牙王室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們把宗教裁判所帶入歐洲)。但在帝國一分為二後,熱愛自由的荷蘭人落入馬德里的統治。荷蘭的一部分先在1581年脫離西班牙,但一直到1648年,荷蘭才真正得到獨立。

威廉三世(William of Orange)發起了對抗西班牙的革命。這裡的「Orange」和橘色或柑橘類水果都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威廉來自法國的奧蘭治公國。然而,橘色卻成了威廉和他部隊的代表色。

這位國王喜歡穿橘色袍子、白色帽子和藍色領巾,而這些顏色就成了第一面荷蘭國旗的基礎。很顯然,這是世界上第一面成為國旗的三色旗。有些人說,是荷蘭的國旗給了法國革命分子創造三色旗的靈感。假使如此,那荷蘭三色旗就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旗幟了。

後來,人們發現在旗子上使用橘色太不務實──橘色顏料會隨著時間褪色。因此,大約經過30年,橘色漸漸被紅色取代。當時的藝術作品顯示,這樣的轉換大約在1660年完成。於此同時,這三色也遷移到俄羅斯帝國的國旗上。

然而,橘色對荷蘭來說仍然是很重要的象徵。在1年之中的幾個皇室佳節,荷蘭的紅-白-藍國旗上都會裝飾橘色的緞帶。荷蘭的運動隊伍通常也會穿橘色的球衣,這也是我朋友會搞錯的原因。

有趣的是,橘色雖然從荷蘭的國旗消失,卻留在許多和荷蘭相關的旗幟上。舉例來說,紐約以前的地名是新阿姆斯特丹,而它的旗幟是藍、白和橘色。在紐約旗幟中央的紐約市徽,上面有風車等荷蘭的特色,以及1625這個年分──這是第一批荷蘭人在紐約定居的年分。

⏩⏩閱讀更多 大是文化出版 迪米特羅.杜比勒《國旗們的故事:旗上的圖像透露了勢力結盟、政權更迭、神話,或追尋,這是理解一個國家的最快方法。》

 
米開朗基羅設計 歷時400年完工的卡比托利歐廣場
「卡比托利歐廣場」雖然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但是他自己並沒有看到完成品。廣場一直到他死後的17世紀才完工。而廣場的鋪地圖樣更是一直到1940年才由讓義大利加入德國和日本同組軸心國,掀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墨索里尼下令依照米開朗基羅的原設計完工。最後廣場真正完工的時間距離米開朗基羅原設計圖的時間已經400年了。

「當我有空」說When I am free,為何容易被老外誤會?
Amy的外國同事請她幫忙聯絡一些廠商,她太忙了於是回應:"I'll take care of it when I am free this afternoon.",結果到了傍晚,同事就抱怨,不是說要處理,怎麼又沒有處理?Amy的意思是「當我有空,我就會處理。」(但我不一定有空)老外的解讀是:「你會有空,所以一定會處理。」(你一定有空)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