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校園後,便免不了各式的課業考試、活動評比、社團競賽,輸贏難免。輸或贏,不僅是我們眼所能見的名次獎勳,更多時候,在輸贏之間,我們無形中透露了許多教育的真相給孩子。贏了獎盃,輸了教育;或者,失了名次,卻贏得了參賽者真心的敬重。輸或贏,哪裡是表面的獎盃足以評定的?
荳芽七年級時,參加學校的管弦樂團,她在豎笛團隊中是好手,但因為管弦樂團人數眾多,一年一次的比賽,能上場的人數有限,學校挑選與賽同學不以演奏得好的為優先,而是以「先給八年級的參賽機會」為考量,因為八年級的孩子只有這一年參賽的機會,升上九年級會因為課業壓力而不再練團。荳芽因為七年級生來年還有機會的理由,即使她具備爭取首席的實力,仍然只能陪著觀賽。明明是好手,卻沒能上場的荳芽有些不平。
我問荳芽:「學校派妳們出去比賽,想不想贏?」荳芽點頭。比賽,誰都想贏!
「如果專挑高手參賽,贏的機會自然比較大。但妳們學校或樂團指揮顯然明白,作為一個教育單位,應該給予所有孩子同等的機會,引導孩子享受學習樂器的樂趣,比輸贏更重要。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我覺得很難得。我們應該支持。」我這麼告訴荳芽。
比賽,大家都想贏。但在某些狀況下,輸了,又何妨?.
同樣的學校。荳芽不是游泳校隊,卻被徵召加入校隊,代表學校出賽。這是莫大的榮譽,利用荳芽課餘時間,我帶她找熟識的泳訓教練集訓,雖然是團隊比賽,我也鼓勵荳芽全力以赴,把自己準備到最好的狀態上場,爭取勝利。
我們自己每天練習、準備比賽,但荳芽始終不知道她接力游賽的棒次,學校也沒有集合泳賽選手練習接棒默契。直到比賽當天往賽場的車上,荳芽才被告知參賽的棒數,她也才知道前後棒次的隊友是誰,草率輕忽的參賽態度,輸了比賽,理所當然。
「參加比賽,就要拿出態度,積極準備,爭取好成績,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尊重這場競賽。如果事先不努力,做足功課,又何必參賽呢?其實,很多比賽的勝負,在賽前早就因為參賽者的態度而註定了輸贏。」我這麼告訴荳芽。
這麼幾年下來,漸漸的,我也看懂了某些校園裡社團、校隊運作的政治學。教練、孩子和家長,在求取競賽勝利和培養孩子的興趣之間,時而產生幽微奧妙的合作或對立關係。於是,輸贏便有了更深一層的教育意涵。
誰也不想輸,但求勝也不該是校園社團校隊的唯一目的。激勵孩子爭取贏的同時,校園該對孩子做的,應該是教育,教育孩子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輸贏。當然,大人所選擇的原理原則,便是最直接的身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