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9月一篇以「上帝回來了」為標題的文章,談前紐約市長的麥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卸任後重返30多年前一手創辦彭博有限合夥企業(Bloomberg LP)。文章一開始是這麼比喻的:把小孩交給別人收養多年後,親生父母通常不太可能突然出現,然後就把小孩帶回家。但這個規則並不適用於商場。彭博曾說過,一旦卸下紐約市長一職,他就要專心做公益。但董德融(Daniel Doctoroff)已於2014年底卸任彭博公司總裁兼執行長,且彭博當時在聲明中表示不再任命替代人選,而是「再次接受彭博先生的領導」,因為彭博自己表示,「在重新熟悉公司方面花的時間愈多,我愈覺得興奮和有趣。」
彭博本人仍持有公司近90%股份,董德融覺得自己能發揮的空間愈來愈少。甚至有報導指出,董德融曾經把彭博比喻為上帝:「他頒布十誡後就人間蒸發…現在上帝回來了,一切就不同。」
從2001年底第一次選上紐約市長,到2013年12月最後一任任期結束,紐約市的一草一木都受這位富豪政治人物影響。這座城市在他領導下,逐漸走出911恐怖攻擊的餘波;犯罪率不斷下滑,還通過劃時代的禁菸法,這些在過去都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他也試圖推動限制含糖飲料,希望促進公眾健康,儘管最後功敗垂成。他在減少碳排上取得更大成功,還用自己的錢在全美推動槍枝管制的運動。他是一位會做事的市長。
不過在他離開彭博王朝的這段期間,公司內部山頭逐漸林立。根據內部人士的說法,部分高階主管彼此間甚至已不交談。公司強化了消費者新聞部門,免費提供部分終端機上的內容。但後來爆發兩個危機,讓終端機和新聞兩大部門的緊張關係升高。
大約三年前,彭博的新聞報導犯了北京當局的大忌,因而影響到終端機在中國的銷售;隔年又傳出彭博新聞的記者被發現,竟然透過終端機內的資料,窺視銀行人員。
但問題不只如此。彭博2009年買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一度還相當沾沾自喜,特別讚許該周刊最資深的編輯泰蘭吉歐(Josh Tyrangiel)。沒想到十個月後泰蘭吉歐就跳槽到Vice Media。彭博本人班師回朝後,還有好幾個重要人物也紛紛離開或職務遭調動。包括上述的前執行長董德融、一手打造出彭博新聞部的總編輯溫克勒(Matthew Winkler)、以及肩負網站改版和數位化職責的數位內容總監托普斯基(Joshua Topolsky),進彭博不到一年就於今年夏天黯然離開。
一直到金融風暴前,彭博公司都以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擴張,但近年來成長腳步逐漸放緩,代表彭博面臨一些困難,其中一個就是如何提振終端機部門的成長。終端機向來是公司最大的獲利來源,目前訂戶有32.1萬,從2007年至今每年僅增加2.3%,主要是因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這段時間裁員節流。
但不可諱言地終端機也面臨其他挑戰。通訊平台Symphony狹著高盛等華爾街大銀行的支持,來勢洶洶。還有其他更便宜的服務,也正磨刀霍霍。例如前彭博石油交易員和全球商品部門負責人唐尼(Morgan Downey),去年推出以網路瀏覽器為基礎的平台Money.net,一個月收費僅95美元,直接槓上老東家。
唐尼認為,金融資訊產業規模有300億美元,約是音樂市場的兩倍大,目前處於類似美國航空業在1980年代初期的階段,也就是由於新一代航空器出現後,搭經濟艙從紐約飛到洛杉磯的成本銳減約九成。他預言彭博核心產品的價格勢必也會遭遇類似的下挫。
彭博先生也必須決定新聞部門的定位。之前該公司因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進行一系列調查報導,而導致其網站在中國被禁,連帶拖累終端機銷售。部分主管曾質疑,報導性新聞是否需要在公司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是否還要投入更多資源到其他虧錢的事業,例如電視部門。
這些都是棘手的問題,但想必公司上下都期待著像上帝一樣的彭博,給個答案。這個在1980年代初期顛覆金融和市場資訊的人,如今換他面對別人的顛覆。隨著科技逐漸改變市場和媒體的面貌,他依然掌有那些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嗎?(綜合外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