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國際行為藝術週由藝術家組合VestAndPage主催及策展,除了讓藝術家以裝置及行為藝術呈現作品,亦按每次主題以裝置形式展示歷年作品紀錄,以多角度方式讓觀眾體驗行為藝術的活力。圖為波蘭藝術家Arti Grabowski的現場展演。(Venic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Week提供.攝影/Monika Sobczak)
故事由2010年說起。現居美國的塞爾維亞裔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舉行了回顧展「藝術家在現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同時在現場進行為期72日(合共731.5小時)與觀眾對位凝視的展演,每天排隊參與與觀看的觀眾總是駱驛不絕。這不只造就了當代藝術圈一時無兩的話題,行為藝術彷彿成了其中一個讓人趨之若鶩的旗號,而「展演」(performance)亦成了炙手可熱的策展題材。鑼鼓喧天,到底是一場久旱逢甘霖的盛宴,還是飣餖堆垛的大補帖?
10月下旬甫於巴黎馬凌畫廊揭開簾幕的袁遠最新個展「There is no there there」,展出藝術家過去一年半以來創作的系列油畫。展覽標題,引自二十世紀上半葉旅居法國的美國知名女作家暨詩人斯泰因(Gertrude Stein)1937年著作《人人的自傳》中的名言,描述的是物換星移、人事全非的變遷;而這,正是袁遠歷年來所關注的題材。此外,女作家擅用疊詞營造語言和作品的空間,與袁遠藉由場景中不同元素和各式各樣的微小細節來堆砌畫面的空間,調動觀者的感知、情緒、記憶、經驗、聯繫或想像,兩者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