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中國經濟勢諸多窒礙,股市暴跌,匯市打仗,樓市本來被「政策性看好」,但名嘴任志強的最新言論,說房地產會是「壓倒中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市況開局不佳,北京經濟有人說是暫時的,最快下半年就轉好;有人說是持久的,至少要持續兩年。如果是暫時的,則可寬心,如果是持久的,則應找出什麼該擔心。曾有機構向經濟界做問卷調查,結果擔心的是五花八門,比如政策多變、改革遲滯,但有一項曾是持續擔心的問題,現在好多人都說不用擔心,這問題叫就業。
但中國總理李克強前些天召開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座談會,談到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提出今後要更多地關注一些其他的指標,首先是就業。
李克強就任總理後有開座談會的習慣,一是7月間召開年中座談會,主要是為年中調控轉向作鋪墊,也有「北戴河會議」的應對需要就是在1月間,召開座談會為他3月要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兼造勢。所以,這次李克強提出要關注就業指標,而且變成首先要關注的,是為他的政府工作報告「調口徑」。
這一口徑的可能變化,多少有些令人意外,意外的原因是去年中國就業狀況特別好。大指標、小指標,好多指標完不成任務,但就業指標不僅完成,且超額完成。去年中國城鎮就業增加1,100萬人,比前一年多增加30萬人,比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預告的新增千萬人就業指標也高出百萬。
中國就業指標完成得特別的好,原因也顯而易見,包括統計數據中顯示的服務業比重上升,為增加就業提供了條件;包括大多數經濟發達地方都在推產業轉移,一是由東部移向中西部,一是由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移向落後地區,這種產業的轉移,提供了很多的「新增就業」;還包括所謂的「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開始由供大於求轉向供不應求,東部地區如廣東開始出現「民工荒」。
面上看,去年或者說過去兩年來,這些引致就業狀況特別好的因素都沒有改變,特別是「全面二孩」政策後還需要時日生育和成長,「人口紅利」消失還可能是長期的趨勢。而李克強最堅定的口號叫「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這將是他政府工作報告的核心政策,「雙創」力推,怎用擔心就業?
原來,有利就業因素沒變,但不利新因素出現。除因為經濟下滑和外需不振,東部地區去年已經出現企業收縮、倒閉潮之外,還有一個主動的因素,那就是中共下決心今年要「調結構」。而「調結構」除了調還不太懂的「供給側」之外,重點在「去產能」,意即中國現在已由「短缺經濟」走向「過剩經濟」,產能過剩得太多,無法刺激需求了,要縮減供應了。
縮減產能的供應,當然就要縮減勞動力。最新說法,是當局決定先行調整鋼鐵生產產能,中國目前鋼鐵生產能力全球第一,要先壓縮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如果用目前中國鋼廠人均產鋼300噸去計,則鋼鐵去產能將有約50萬鋼鐵工人也要被「去」。
還有一些不利就業的問題開始浮現,比如機器人替代。兩年前,富士康提百萬機器人計劃,還有中國經濟專家不信可以成勢,去年廣東已經大舉生產機器人和用機器人頂替已荒和未荒的民工崗位,今年廣東還有地方間的機器人大戰,看誰能成中國機器人生產老大。這帶出一個平凡的問題,機器人替代下的勞動力,走向何處?
有個最新話題,是關於2.7億農民工動向。中國經濟下滑,農民工開始出現返鄉潮,有地的回家種地,沒地的回家領補貼,這種大型返鄉潮春節前出現自然,正月十五後不出來就反常,這不僅對就業是個衝擊,還可能形成新一輪社會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