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是「為了健康而做的檢查」,目的在於透過醫師及儀器檢查,及早發現潛伏的疾病及健康危機,並提醒您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的發生!
諮詢╱邱瀚模(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 撰稿╱黃筱珮
邱太太年過半百,婚後忙忙碌碌,照顧家人不遺餘力,自己的身體健康倒沒花多少心力關注。今年,剛踏入職場的大兒子送她全套健康檢查當做生日禮物,想不到一檢查,發現毛病不少,「三高」纏身,心血管的健康情況也不良。她決定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逐步找回健康。
PART1 健檢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做健檢?
健康檢查,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健康而做的檢查」,屬於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三段五級預防」的第二段預防,亦即「次級預防」,目的在於透過醫療儀器及工具,早期發現疾病、接受早期治療,減少疾病發生或因疾病死亡,讓小病不變大。
舉例來說,若在癌症早期就發現,像是原位癌、或是第一期就發現,幾乎都可以根治,如果拖到末期才發現,患者要接受手術(有時甚至無法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方式,除了折磨,還不見得會痊癒。同樣的,心血管疾病如果能提早發現血管狹窄、硬化跡象,加以治療,可能就不會拖到嚴重的心疾(例如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甚而奪命。
健檢有侷限 無法百分百準確
健檢雖然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挽救健康,但也有其侷限性。做更貴、更多「菜色」的健檢,不一定就可以買到更多健康。此外,檢查的「價格」未必等於「價值」,也是必須了解的。
每種篩檢方式都有敏感度和特異性,敏感度(sensitivity)高,遺漏率低;特異性(specificity)高,偽陽性率低。若一種篩檢方式能同時達到敏感度高、特異性也高,那就具備較高的準確度,但是往往有一好就沒另一好,魚與熊掌難以得兼。不過每種檢查都存在偽陽性和偽陰性的問題,只是比例高低的差別,因此任何醫學檢查都有極限,不可能百分百準確。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篩檢肺癌的「胸部電腦斷層掃描」,此檢查敏感度高,但同時會找到很多良性鈣化點或結節,這就是「偽陽性」。有人選擇開刀處理這些無礙健康的鈣化點,覺得比較安心,但是所有手術都有風險,尤其年紀愈大風險更高,而且過度醫療(過度診斷或過度治療)的問題,對醫療資源也是浪費。
健檢套餐不是愈多愈好 聰明選擇重點項目
許多人會比較各醫療院所推出的健檢套餐,質疑:「為什麼A醫院有80項、B醫院只有60項」?或以為愈貴的套餐、愈貴的儀器就是最好,其實並非如此。
以大腸癌來說,磁振造影(MRI)就不適合做為健檢工具,因MRI的影像截取速度較慢,對於會蠕動的器官不適合,還不如做糞便潛血檢查,對大腸直腸癌敏感度高達80%,費用又便宜。
「不是人躺進去醫療儀器裡面就什麼病都找得到。」不可能期待健檢能找出全身的疾病,要針對重點項目、以及自身是否有家族史、高風險行為等關聯性去檢查,如此才是聰明的健檢者,否則僅是製造不必要恐慌。
不同年齡之健檢項目建議
大部分疾病都以50歲區分,一般建議50歲以上的健檢項目要涵蓋較大範圍。30歲左右基本上不必做成套的健檢,挑重點做即可,隨著年紀增加再加做一些項目。同時,健檢「男女有別」,性別特有的疾病或癌症,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