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動漫界的重量級作品:《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在萬眾期待之下,終於被拍成真人版電影。這部電影最近在台灣上映。 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從1989年起連載的《攻殼機動隊》,在科幻漫畫界有泰山北斗般的地位。1995年被名導演押井守拍成同名動畫電影後,更大大打開了國際知名度,連好萊塢都被它震撼到了。 攻殼機動隊啥米碗糕 日製漢語啦 《攻殼機動隊》故事背景設定在2040年代的一個日本城市,當時科技已經可以讓人類除大腦外,身體其他部分都能夠用生化電子器官及 「義體」(Prosthesis)取代,「生化人」(Cyborg,或譯賽博格, 意指「以無機物構成的機器,作為身體一部分的有機體)時代於焉誕生。但「生化人」容易受到駭客攻擊(大腦被入侵、記憶被篡改),日本政府因此成立了一個特別情報機構「公安九課」來對付這種新興犯罪。「公安九課」裡的成員,即是「攻殼機動隊」。 早年我第一次看到「攻殼機動隊」這個詞,還真搞不懂它的意思(攻殼是啥米碗糕),後來才知道,這是「日製漢語」(日本人自創的漢字詞彙),意指「裝甲機動防暴警察」。這是連載該漫畫的雜誌社《週刊Young Magazine》所取的名字,作者士郎正宗原本用的作品名稱是英語的Ghost in the Shell。這個詞就更有意思了。 「硬科幻─賽博朋克」經典作 Ghost in the Shell直譯是「軀殼中的鬼魂」。Shell(軀殼)指的是生化、電子化的軀體。「鬼魂」(Ghost)是指「義體」無法複製的、人類個性的意識,亦即是真正定義每個人存在的「靈魂」(Soul)。因為有了「鬼魂」,所以這個「空殼」就活出了不同的意義。 《攻殼機動隊》普遍被認為是「賽博朋克」(Cyberpunk,或譯「網路龐克」)的經典作。「賽博朋克」是科幻小說、動漫或電影的一個分支,被歸類為「硬科幻」。科幻題材作品一般分為「軟科幻」(Soft Science Fiction)、「硬科幻」(Hard Science Fiction)兩種。前者多數藉著科幻的題材,實質上探討哲學、政治學或社會學方面的問題,科學內容含量較少。相對的,「硬科幻」則特別強調科學細節與科學細節的合理性。有研究者指出,「賽博朋克」的出現,是對科幻作品一貫忽略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自我修正。 外國人演女主角 不少攻粉錯愕 「賽博朋克」作品常常以「反烏托邦」(Dystopia)為主題,故事裡充斥著大量的電腦知識或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的內容等。情節通常牽涉高度監控的政府、大型企業與駭客之間的鬥法。「賽博朋克」最為大眾熟知的電影經典,毫無懸念,當然是名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充滿未來主義色彩(Futuristic)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我一直強烈懷疑《攻殼機動隊》深受《銀翼殺手》以及《機器戰警》(Robocop,1987)這兩部作品的影響。前者提供「人類VS生化人」的辯證思維,後者則提供「人與機器結合」的「生化人警察」這個點子。真人版的《攻殼機動隊》基本上符合原著精神,但少了死忠粉絲最哈的那股日本味。尤其是找外國人(史嘉蕾喬韓森)來演女主角草薙素子,更讓不少「攻粉」感覺像走了味的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