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照耀,廣西濱海城市北海市的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內的宜人景象隨處可見,綠樹花草生機盎然,紅樹林鬱鬱蔥蔥,白鷺等珍稀鳥類展翅其間,市民們悠閒地漫步遊覽。「真沒想到變化這麼大。」坐落在城市核心地帶的馮家江濕地公園日前正式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在馮家江附近居住多年的潘潤蓮經歷過這片城市「綠肺」昔日窘境。「前幾年有些河段附近味道很重,周邊是一些蝦塘、養豬場,還有排汙口。」
據新華社報導,北海主城區內最大的水系,與海相連的馮家江自北向南穿過城區,流域連通市區水庫、明渠,下游緊靠金海灣紅樹林保護區、銀灘國家旅遊度假區,經濟開發潛力較大。但由於歷史原因,沿線圍塘養殖、汙水直排等問題曾較為突出,流域生態一度告急。
一場治理行動迫在眉睫。一邊是「寸土寸金」的經濟開發潛力,一邊是治理過程中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面對規劃選擇,北海堅持生態優先,將這塊「黃金寶地」規劃為升級版的濕地公園,還生態於民。
2018年,北海市開始對馮家江沿線進行全面環境整治,馮家江濕地水環境治理項目全面啟動,項目列入當地為民辦實事頭號工程。承擔治理項目建設的北京排水集團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張世強介紹,治理前,每天排入馮家江流域的汙水約4.5萬噸,相當於20餘個標準泳池的蓄水量。
為了順利推進濕地修改整治,當地成立了項目推進小組,由政府主導,住建等多部門參與,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北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曾偉先說,著眼系統治理,治理項目涵蓋了控源截汙、內源治理、水利河道、生態修復、海綿城市等多項工程,概算總投資約23億元人民幣。
既要重拳治汙,又要恢復生態。據介紹,為了提升修復效果,治理項目結合馮家江流域自然地形、環境,突出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對流域渠道、水庫、內河和海岸進行系統修復。「我們因地制宜,將流域2000多畝的蝦塘改造成沿海灘塗濕地和生態濕地塘,並在部分區域新種了紅樹林,為候鳥等提供更多棲息地。」張世強說。
指著岸邊蔥郁的植物,張世強告訴記者,為了選出最適合本地生長的水生植物,他們試種了78種植物,從中擇優選擇了37種在馮家江流域種植。
「通過科學選育本地物種,濕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馮家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監測部部長鄧秋香說。據統計,目前治理項目區域內底棲生物已由2017年的66種增加至89種,鳥類由2017年的136種增加至171種,還多次監測到勺嘴鷸、黑翅鳶等珍貴物種。
「環境改善,不僅增強了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還擦亮了濱海城市的生態名片。」曾偉先說,北海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開放後,治理項目將在維護生態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紅樹林體驗區、濕地科普區、文化園等園區空間設置,發揮城市「生態綠肺」功能,為城市綠色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