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多正常,才叫正常人?一本書,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了解人的處境,思考安身於世的線索。中井久夫是日本精神醫學權威,執業與教學近半世紀。在行醫之餘,他也是一位作家。 1969年提出風景構成法(Landscape Montage Technique,LMT;治療者在患者前面,用筆把一張畫紙加框,對他說:「現在請你把我說的逐一畫在紙上,湊成一幅風景。」從中了解背後意義進而治療。
內容簡介:職場和社會篇:〈在職場工作的精神病患〉、〈棲身於社會中的精神病患〉和〈「連結」的精神病理〉 作者發現,精神病患痊癒,並不是指回到病發之前的狀態,而是相較之下,接受治療後比較「有餘裕」面對一切。當一個精神病患能懂得摸魚、裝傻,放過自己,就可以稱得上「痊癒」。 這本書,希望苦於尋找容身之處的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了解人的處境,找到安身於世的線索。
作者介紹:中井久夫(NAKAI Hisao) ,日本知名的精神科權威,神戶大學名譽教授。1934年出生於奈良縣,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
1969年提出風景構成法(Landscape Montage Technique,LMT;治療者在患者前面,用快乾筆把一張畫紙加上框,對他說:「現在請你把我說的逐一畫在紙上,湊成一幅風景。」從中了解背後意義進而治療)。
行醫之餘著作等身,著有《中井久夫全集》(共六集)、《中井久夫著作集:精神醫學的經驗》、《家人的深淵》、散文集《清陰星雨》等書。譯有《創傷與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卡瓦菲斯(Constantine P. Cavafy)詩集》等書。
獲獎榮耀:2013年度文化功勞者、《卡瓦菲斯詩集》1989年獲得讀賣文學獎、《家人的深淵》1996年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
搶先試閱:〈找到安身於世的線索〉
【編者序】
▌找到安身於世的線索
在日本,具有文學素養的精神科醫師不在少數,中井久夫是其一。
生於一九三四年的中井久夫是日本精神醫學權威,執業和教學經驗近半世紀。他不只是在門診為病患診療,也進行居家醫療(往診:應邀出診)。一九九五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他號召一批精神科醫師深入災民收容所,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進而研究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行醫之餘,他也是一位作家。日本Misuzu書房結集出版《中井久夫集》共十一冊,收錄他從一九六四年至二○一二年橫跨近半世紀的隨筆。他注重與病患建立關係,深入觀察對方一舉一動的臨床實證,而不只是用藥物解決患者問題,筆調屬於人文關懷的醫療寫作。
我們從《中井久夫集》節選七篇文章,看看他如何從關懷的角度出發,陪伴精神病患走過心靈風暴。本書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學校
選文:〈霸凌的政治學〉
作者以一位精神科醫師的立場,解讀霸凌的權力關係。他發現,孩子比我們想像更世故,早就知道學校�堛瘍v力關係,看穿霸凌就是政治學。孩子之間的霸凌,並不是單純的「欺侮、羞辱」,而是「奴化」的過程,有「孤立化、無力化、透明化」三階段。原本是受害者的一方,為了不再受到霸凌,而成為加害者的跟班,最後甚至成為加害者。
霸凌的所有過程都在晦暗之處進行,大人很難從幽微的細節中察覺霸凌,往往要到受害者自殺之後,大人們才發現原來小孩受到霸凌所苦已久。
文藝評論家柄谷行人在書評中指出,「這篇文章並不是從心理學或精神病理的立場討論霸凌,而是以政治學的角度解讀霸凌,也就是說,霸凌就是權力關係。」
第二部分:家庭
選文:〈精神科醫師眼中的青少年問題〉、〈父母的成熟與孩子的自立〉和〈家人的深淵〉
家庭是養成人格的起點,然而,成長過程中(尤其是春青期)發生的家庭風暴,以及隨之而來的家人霸凌,往往是受害者成年之後,罹患精神疾病的主因。
作者分析父母邁向成熟與孩子尋求自立的過程,討論家庭中的霸凌(情緒勒索)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他以居家醫療的親身經驗,說明如何向精神病患說明:「這麼多人之中,也有人不是那麼有害、也不那麼咄咄逼人、會在你能接受的範圍內試圖幫助你。」
第三部分:職場和社會
選文:〈在職場中工作的精神病患〉、〈棲身於社會中的精神病患〉和〈「連結」的精神病理〉
作者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強弱,如何影響彼此。他深入觀察病患的一舉一動並和病患建立關係。他發現,精神病患能夠「治癒」,並不是指回到病發之前的狀態,而是相較之下,接受治療後比較「有餘裕」面對一切。當一個精神病患能懂得摸魚也好、裝傻也好,放過自己,就可以稱得上「治癒」。
在每篇文章最後,作者都附上書寫年份,那是一個思覺失調症還叫做精神分裂症或分裂症的年代。讀者閱讀本書時,不妨視為精神醫學發展的回顧,透過精神科醫師的立場,了解人的處境。
希望這七篇文章,能夠幫助受困在暗處的人,找到安身於世的線索。
▌霸凌的政治學
長久以來,大家認為霸凌(bullying)可能是日本獨有的現象。有一次,我問了美國在這方面的專家,他告訴我,霸凌不但多得很,在美國更嚴重的問題是校園有真正的幫派分子。有一部分高中甚至必須警告學生不准帶槍上學,並且在校門口檢查,演變至此就太嚴重了。不過,先不談帶槍上學,日本也有人勒索高額金錢,由此可知,在日本,霸凌者也有一部分已經幫派化了。
基本上,什麼是霸凌、什麼不是霸凌,中間必須畫一條清楚的界線。開玩笑、嘲笑、捉弄、遊戲等全都不是霸凌。界定是不是霸凌最簡單的基準,在於是否具備相互性。
以捉迷藏為例,用猜拳或其他規則決定誰當鬼,這是一般的捉迷藏。如果是一開始就規定誰當鬼,那就是霸凌。拿背包、就連派人跑腿都一樣,只要有相互性就沒問題,沒有,就是霸凌。
捉迷藏,如果變成霸凌型捉迷藏,理論上應該就不好玩了,但取而代之增大的,對一部分人而言是權力感;對多數人而言,則是免於淪為犧牲者的安心感。很多人就會從中學到依附權勢的好處。
小孩的社會具備了權力社會的一面。小孩正因為在家庭及社會中沒有權力,會更渴望權力。小孩在家中權利(譯注:原文為「權利」無誤)受到愈多限制,受愈大權力管束,就愈會加劇他們的渴望。
關於孩子成為霸凌者的研究很少。他們會出現在研究中,是在家中遭到暴力相向的情況。或是想說話卻沒有發言權,受無力感折磨的情況。比方說,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在家庭中,對父母或上一代婆媳之間的不和有話要說,卻說不出口而痛苦萬分。
並不是這樣的小孩都會成為霸凌者,很多會成為被霸凌者,結果應該很多都會罹患精神官能症(按:以過度焦慮、憂鬱、畏懼,及強迫性症狀為主,外表看來和常人一樣,但當事者主觀上卻自認病得很重,會自行求醫治療。有多種不同類型的疾病,如焦慮症む以緊張和不安的情緒為特徵め、歇斯底里症む以代償性的身體與精神症狀來取代心理衝突め、憂鬱症む心情低落鬱悶め、畏懼症む不尋常的害怕め、強迫症む不可抗拒的荒謬思考和行為め、慮病症む執著認定有身體疾病め、精神生理反應む長期壓力導致身體功能失調め等等;俗稱「精神衰弱」)。最近,看住院患者的病例,有遭霸凌 經驗的人多到令人生厭。另外,有些人設法克服了霸凌,然後這個經驗會左右他的職業選擇。
大約二十年前,我隨口到處問我的精神科醫師夥伴是否有類似經驗,小時候總是遭到霸凌的人占多數,包括我自己在內,我是不折不扣老是遭到霸凌的孩子。不過,有一位說自己小時候是霸凌別人的那一方,當時害得好幾個孩子拒絕上學,現在幫小孩看診是為了贖罪。
但是,並不是有補習班在教人如何霸凌。觀察霸凌者的手法,你會發現,實在太多都是從家庭內霸凌中學來的,例如配偶、婆媳、父母和兄姐之間的相互霸凌。學到的不只是方法,還有威脅的表情或致命的一句話。還有,一般要說出來會有些顧忌,有些是從某些教師的態度學來的。一部分的家庭和學校,根本是霸凌學校,親切又仔細地教人如何霸凌別人。
不僅如此,小孩每天都眼睜睜看著很多事情,大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內心暗暗覺得不公平。在小孩眼中,當家庭和學校都有大人可以霸凌別人,那麼獨獨小孩不准霸凌,就是一種不公平。他們認為這種事必須設法不讓別人發現;然而,這是得失的問題,跟道德上的情感又是兩回事。對他們而言,這跟抓學生抽菸的教師,自己的辦公室卻煙霧彌漫,是一樣的意思。
▶▶ 閱讀更多 中井久夫(NAKAI Hisao)《容身的地方》